仲景论风湿:万字长文学会防己黄芪汤临证活用

仲景论风湿:万字长文学会防己黄芪汤临证活用
天人合一六吉堂 出货管理系统点击“六吉堂”关注
仲景论风湿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发热体第55篇原创文章
《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金匮要略·第十四篇·二十二条》
《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金匮要略·第十四篇·附方》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生姜4片  大枣1枚)
雨生红球藻养殖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胡希恕认为加减不合理)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瘥。
常用量:黄芪15~30g、 防己12~25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10-2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陈修园:风湿(之病).脉浮(为风)身重.(为湿.若见此脉此证.汗不出而恶风者.
为实邪.大剂有麻黄加术汤.小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用.若)汗出恶风者(为虚邪.以)防己黄黄芪汤主之.
曹颖甫:脉浮为风,身重为湿,汗出恶风为表气虚。此为卫不与营和之证。方用防己泄热,黄芪助表气托汗而畅行,白术燥湿,炙甘草补中。此也是桂枝汤助脾阳汗出肌腠之意也。
胡希恕:此条仍为在表的风湿痹病,但偏于表虚而导致湿胜的风寒湿痹病。所谓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皮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汗无法收摄,对于恶风非常敏感的症候。防己黄芪汤用防己,白术祛湿利尿,黄芪实表。那么假如桂枝汤证表虚特别明显,也可以桂枝汤加术加黄芪。但若是麻黄汤证,则是表实证当然不可以加黄芪。
金鉴:脉浮者,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故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甘草补中燥湿,防己同行十二经开窍泄湿。
尤在经:风湿在表,发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未解而已虚,故汗解之法不可守。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而用防己驱肌肤之里湿,以黄芪白术甘草振复卫阳,驱湿下行。
辩证要点
本证的主要症状为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特别明显,区别于桂枝汤证的主要因素为身重。
1.辨证要点本方是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本方证以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特征明显,整个人就象一个盛水的皮囊。服用本方后,患者的尿量会不同程度增加。
3、本方常加味或合方,如气喘者,加麻黄。腹痛者加芍药。汗多伴口渴、身热者,加石膏。大便不成形,浮肿者,常加茯苓、泽泻。恶寒、关节冷痛者加附子、细辛等;肢浮肿明显者,加怀牛膝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30克,头晕头痛、腰腿无力者,加葛根3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伴有易感冒、鼻塞时合玉屏风散。精神萎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等。
4.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5、方中防己的品种应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称汉防己,饮片名粉防己。广防己应含有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马兜铃酸,则不宜使用 
6、使用注意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方义解析
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防 己  本草:防己,气平.味辛.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叶天士:防己气平可以清阳邪.味辛可以平风木.而消风痰也.除邪者辛平之品.可除湿热之邪也.小便出于膀胱.膀胱津液.肺气化乃出.防己气平可以化气.故利小便.大便出于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味辛可以润肠.故利大便也.但臭恶伤胃.宜慎用之.李东垣:
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
油管吊卡黄 芪: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叶天士:黄 甘温.补益气血.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本草思辨录》:“黄芪从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阳气,疏其壅滞,肺得以通调水道,阴气大利,此实黄芪之长技。
配伍特点:防已与黄芪的一补气,一利水,一扶正,一祛邪,邪正兼顾,使利水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白术健脾祛湿,既助防已祛水湿,又助黄芪益气固表。甘草益气健脾,培土制水,使脾气健运,水湿不留,且可调和诸药;姜、枣和脾胃,调营卫,邪正兼顾,共奏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勿误方函口诀》:“此方治风湿表虚者,故自汗久不止,皮表常有湿气者用之有效。盖此方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有虚实之分。前方为脉浮汗不出恶风者,用以发汗;导电膜此方则为脉浮汗出恶风者,用以解肌而愈。即如伤寒、中风有麻黄、桂枝之分也。身重者,湿邪也;脉浮汗出者表虚之故也。.... 服后如虫行,腰以下如水,皆湿气下行之征。
类方区别:
胡希恕也在实践中发明的桂枝加术附汤,与本方思路有些类似,桂枝汤用以调和营卫,用术附去寒湿,并将桂枝加术附汤作为风湿痹病的一个基础标准方,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桂枝与芍药重温经散寒,芍药的通络清淤,虽也有促进脾胃之气外出达标之效,也是一升一降(实为一放一收)但白芍却没有防己除湿、通窍、利道,并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的功效;而桂枝也没有黄芪从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阳气,疏其壅滞,肺得以通调水道,阴气大利之长技。
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猪苓汤三方功用与主治证的异同点:三者皆有利水消肿作用,均可治水湿内停之水肿证。而防已黄芪汤偏于益气利水,主治气虚而湿盛之风水证;五苓散偏于化气利水,主治水湿内停,气化不行之蓄水证;猪苓汤偏于滋阴清热利水,主治阴虚而水热互结证。
临床扩展
1、《脉经》卷8:用其治水湿偏于半身以下之清洗篮病者但言下重,故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29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芪   防己   风湿   利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