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石晶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理疗环07大功率同轴固定衰减器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个体受害后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泽变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达50%开关柜测温装置,甚至失收。如不能及时有效施药防治将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纹枯病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施药防治十分重要。
        1.病害发生
        该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侵染叶片、苞叶和果穗。玉米拔节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先是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植株的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边缘深褐。苞叶、果穗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发病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次生根黄褐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
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多藏于叶鞘内,随玉米秆收获掉入土壤越冬,如不及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来年将会侵染玉米新苗导致发病。
        2.病原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及玉蜀黍丝核菌(R.zeae),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只产生菌丝体和菌核,在自然条件下极少产生有性阶段,即使产生,侵染作用也不大。病菌在PDA卷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褐。菌丝初无,较细,直径4.3510.05微米,分隔距离较长。分枝处呈直角、近直角或稍呈锐角,分枝处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具隔膜。菌丝生长一定阶段,老熟菌丝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后变为不同程度的褐,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0.56.41.8)毫米X0.5无机颜料分散剂41.31)毫米,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病菌属高温型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需较高温度,最适温度为2630℃。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在自然情况下,除可侵染玉米、谷子、麦类、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达15二恶英检测科200种。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出10余个菌丝融合,其中以AGlIA(第一菌丝融合IA亚)为优势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27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生   水稻   侵染   菌丝   纹枯病   菌核   病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