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渣装置及潜孔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钻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渣装置及潜孔锤。


背景技术:



2.岩石钻凿工程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其应用领域已不仅涉及矿产的勘探与开发,已经愈来愈多的涉及建筑、供水、市政、交通等方面。空气潜孔锤钻进以其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钻进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
3.空气潜孔锤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一种潜孔锤,通过钻机的钻杆回转驱动,利用冲击器排出的压缩空气,对钻头进行冷却并将破碎后的岩石颗粒排出孔外。目前常用的排渣方式有气举正、反循环排渣,螺旋钻杆复合排渣,孔口直接排渣三种方式。
4.排渣装置排渣等方式。气举正、反循环排渣和螺旋钻杆复合排渣这两种方式结构复杂,消耗功率高,钻孔成本高。
5.孔口直接排渣,有较多的灰尘飞扬,污染环境,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并且只适用于钻进深度小,孔径小的桩孔,无法广泛应用。
6.排渣装置排渣方式结构简单,消耗功率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现有的排渣装置为两端开口圆筒,排渣装置的下端安装在潜孔锤的上端,排渣装置与潜孔锤的上端盖之间内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潜孔锤钻进过程中产生的渣石从排渣装置的上端进入到排渣装置内,现有的排渣装置排渣主要是通过人工采用挑杆将外部卷扬或者钻杆驱动头上的挂钩挂在排渣装置上,然后通过卷扬或者驱动头将排渣装置向上拉起,排渣装置的下端脱离潜孔锤,此时渣石通过排渣装置的下端排出,为了提高排渣效率,还可以通过驱动头带动排渣装置转动,通过离心力提高排渣速度,然后现有的排渣装置排渣时,需要人工将驱动头上的挂钩挂到排渣装置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工作效率也更低。


技术实现要素:



7.(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排渣装置排渣需要人工手动配合挂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排渣装置排渣效率更低。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渣装置,包括集渣桶、支撑架、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
10.所述集渣桶包括两块半圆形的筒体,两块所述筒体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可开合的连接形成圆筒状结构;
11.且两块所述筒体的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两块所述筒体的下端均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
12.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筒体的下端打开或闭合。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立
柱,所述立柱由有工字钢制成,其中一个筒体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一侧的凹槽内,另一个所述筒体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另一侧的凹槽内;
14.两个所述立柱的上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一耳板,每个所述筒体的上端边缘处均相对设有两个第二耳板;
15.其中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二耳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耳板的一侧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二耳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耳板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三耳板、第四耳板和连接轴;
17.两个所述立柱上分别滑动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三耳板,每个所述筒体的下端的内壁面上设有两个第四耳板,其中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分别通过一个连接轴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轴与另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转动连接;
18.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相连,并能够带动所述第三耳板沿对应的所述立柱上下滑动。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三耳板与所述第二立杆下端的外壁面相连,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相抵,所述第一立杆的上端伸出至所述筒体的上侧。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设有套管,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插入所述套管内。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渣装置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两组连杆组件和第五耳板,两组所述连杆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五耳板的相对两侧相连,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22.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外壁面上还连接有第五耳板,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耳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的另一端设有卡勾,两个所述筒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板;
23.所述立柱上连接有第六耳板,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转轴穿过连接孔和轴孔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杆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杆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杆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杆部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立杆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三耳板相连。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渣装置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杆部,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杆部的下端面相抵,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相抵。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均包括两段,所述立柱的内侧连接有一段第一横梁和一端第二横梁,所述立柱的内侧连接有另一段第一横梁和另一段第二横梁两段第一横梁和两段第二横梁分别连接在
27.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潜孔锤,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排
渣装置。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渣装置包括集渣桶、支撑架、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本实施例将常规的集渣桶分为两个半圆形筒体,同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传动机构驱动两个筒体的下端开合,进而实现集渣桶的开合;当潜孔锤正常工作时,两个半圆形筒体闭合,用于接收潜孔锤钻进过程中产生的渣石,当集渣桶需要排渣时,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两个半圆形筒体打开,此时集渣桶内的渣石能够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排渣过程是通过机械结构自动控制的,不需要人工手动挂钩进行排渣,因此更加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渣装置的立体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渣装置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渣装置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第一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第二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潜孔锤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潜孔锤排渣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支撑架安装于潜孔锤本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40.图标:1-排渣装置;11-筒体;111-第二耳板;112-卡板;12-支撑架;121
‑ꢀ
立柱;1211-第一耳板;1212-第六耳板;122-第一横梁;123-第二横梁;13
‑ꢀ
第一立杆;131-套管;132-第五耳板;133-第一杆部;134-第二杆部;14-第二立杆;141-第三耳板;15-连接轴;16-复位弹簧;17-第四耳板;18-连杆组件;181-第一连杆;182-第二连杆;1821-卡勾;1822-连接孔;
41.2-潜孔锤;21-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中心”、“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渣装置1,用于潜孔锤2,所述排渣装置1包括集渣桶、支撑架12、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集渣桶包括两块半圆形的筒体11,两块所述筒体11位于所述支撑架12 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支撑架12可开合的连接形成圆筒状结构;且两块所述筒体11的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12转动连接,两块所述筒体11的下端均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支撑架12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筒体11的下端打开或闭合。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渣装置1包括集渣桶、支撑架12、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本实施例将常规的集渣桶分为两个半圆形筒体11,同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传动机构驱动两个筒体11的下端开合,进而实现集渣桶的开合;如图2 和图7所示,当潜孔锤2正常工作时,两个半圆形筒体11闭合,用于接收潜孔锤2钻进过程中产生的渣石;如图3和图8所示,当集渣桶需要排渣时,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两个半圆形筒体11打开,此时集渣桶内的渣石能够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排渣过程是通过机械结构自动控制的,不需要人工手动进行排渣,因此更加安全高效。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支撑架1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立柱121,所述立柱121由有工字钢制成,其中一个筒体11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121一侧的凹槽内,另一个所述筒体11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121另一侧的凹槽内;每个所述立柱121的上端的两侧均连接有一个第一耳板1211,每个筒体11的上端边缘均连接两个第二耳板111,也即是所述筒体11上总计设有四个第二耳板111,两个所述立柱121上设有四个第一耳板1211,所述第一耳板1211 和第二耳板111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立柱121上的两个第一耳板1211分别通过销轴与对应一侧的所述筒体11上的第一耳板1211转动连接。
48.本实施例中,两个立柱121均是由工字钢制成的,因此在立柱121的两侧均形成有一个凹槽,且所述第一耳板1211的在潜孔锤2正常工作时,两个所述筒体11的两侧边缘能够分别插入两个筒体11对应一侧的凹槽内,实现两个半圆形筒体11的闭合,进而形成圆形对的筒体11,其中圆形筒体11 的上端是开口结构,下端连接在潜孔锤2的上盖上,集渣桶形成一个上端开口的容纳腔,用于装在潜孔锤2钻进时产生的渣石。由于要实现两块半圆形筒体11的开合,因此两个半圆形筒体11的上端和下端均是转动连接的。
49.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三耳板141、第四耳板17和连接轴15;两个所述立柱121上分别滑动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三耳板141,每个所述筒体11的下端的内壁面上设有两个第四耳板17,其中一个所述筒体11 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17分别通过一个连接轴15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141的一侧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耳板141的另一侧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轴15 与另一个所述筒体11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17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141相连,并能够带动所述第三耳板141沿对应的所述立柱121上下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耳板17设有四个,而第三耳板 141设有两个,第三耳板141的两侧均设有通孔,且分别朝向两个筒体11,其中一个筒体11上的两个第四耳板17分别通过一个连接轴15与两个第三耳板141的一侧转动连接另一个筒体11上的两个第四耳板17分别通过
一个连接轴15与两个第三耳板141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具体的以其中一个第四耳板17与其中一个第三耳板141的一侧连接为例;连接轴15的一端与第三耳板141转动连接,连接轴15的另一端与第四耳板17转动连接,当第三耳板141上下移动是会带动连接轴15横向伸长或缩短,当连接轴15横向伸长时,筒体11向外侧打开,当连接轴15横向缩短时,筒体11向内侧闭合。
50.本实施例中,第三耳板141和第四耳板17之间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轴 15,连接轴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耳板141和第四耳板17转动连接,且第三耳板141能够沿着立柱121上下滑动;如图3和图8所示,当需要集渣桶打开排渣时,驱动机构带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连接轴15与立柱121之间的夹角变大,立柱121由接近竖直设置,变成接近横向设置的状态,连接轴15在横向上伸长将两个筒体11撑开,集渣桶打开,此时集渣桶内的渣石能够通过集渣桶下端的开口排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集渣桶打开后还可以通过钻杆带动集渣桶转动,能够更快速高效的将集渣桶内的渣石排出。
51.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14,所述第三耳板141与所述第二立杆14下端的外壁面相连,所述第二立杆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立杆13的下端相抵,所述第一立杆13的上端伸出至所述筒体11的上侧;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杆13的上端伸出至筒体11的上侧,在排渣时,潜孔锤2钻机的压门盘下压与第一立杆13的上端相接,第一立杆13向下移动带动第二立杆14向下移动,第三耳板141连接在第二立杆14 的下端的外壁面上,进而带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进而实现通过第三耳板141带动连接轴15撑开两个半圆形筒体11。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杆13 的下端设有套管131,所述第二立杆14的上端插入所述套管131内,所述套管131能够对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14的对接起到导向作用,并且第二立杆14插入套管131内时,并不与第一立杆13的下端接触,只有第一立杆13 受到驱动向下移动时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14才相接。
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所述排渣装置1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两组连杆组件18和第五耳板132,两组所述连杆组件18分别与所述第五耳板132的相对两侧相连,所述连杆组件18包括第一连杆181和第二连杆182;所述第一立杆13的下端外壁面上还连接有第五耳板132,所述第一连杆181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耳板13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8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82的的另一端设有卡勾1821,两个所述筒体11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勾 1821配合的卡板112;所述立柱121上连接有第六耳板1212,所述第六耳板 1212上端设有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轴孔,所述第二连杆182的中部设有连接孔1822,所述第二连杆182的中部通过转轴穿过连接孔1822和轴孔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53.当潜孔锤2正常工作时,第二连杆182的卡勾1821钩挂在卡板112上,两块筒体11不能够打开,当第一连杆181向下移动,第五耳板132随着第一连杆181向下移动带动第二连杆182绕着第六耳板1212上端的连接部转动,卡勾1821和卡板112分开,两块筒体11能够相向移动,进而实现集渣桶的打开。
54.如图9河图10所示,所述支撑架12包括第一横梁122和第二横梁123,所述第一横梁122和第二横梁123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杆13 包括第一杆部133和第二杆部134,所述第一杆部13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杆部134的直径,所述第一杆部13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杆部134的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杆部134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横梁122与所述立柱121
的上端相连,所述立柱121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梁123与所述第三耳板141相连。所述第一横梁122和第二横梁123均包括两段,每个所述立柱121上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一横梁122和一个第二横梁123,所述第六耳板1212与所述第二横梁 123固定连接
55.两个立柱121分别为第一立柱121和和第二立柱121,所述第一立柱121 的内侧连接有一段第一横梁122和一段第二横梁123,所述第二立柱121的内侧连接有另一段第一横梁122和另一段第二横梁123,即第一立柱121和第二立柱121上的第一横梁122和第二横梁123位置都是相对的。通过第一横梁122和第二横梁123对、第一立杆13和第二立杆14进行支撑和限位。
56.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排渣装置1还包括复位弹簧16,所述复位弹簧 16套设于所述第二杆部134,且所述复位弹簧1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杆部133 的下端面相抵,所述复位弹簧1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22相抵。
57.如图2和图7所示,当集渣桶闭合时,复位弹簧16处于第一杆部133 和第一横梁122之间,可以处于自然伸直状态;当打开集渣桶时,压门盘下压驱动第一立杆13向下移动,第一杆部133的下端面下压复位弹簧16,此时复位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第一立杆13的第二杆部134的下端与第二立杆14的上端接触,带动第二立杆14向下移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轴15横向伸开,将集渣桶的两块半圆形筒体11撑开。当排渣完成后,动力头向上移动,此时两块集渣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第二立杆 14向上移动,同时复位弹簧16恢复弹性形变,带动第一立杆13向上移动,能够保证第一立杆13的下端和第二立杆14的上端留有一定的间隙,下次进行排渣时,使卡勾的打开解锁过程先完成后,集渣桶再打开,让两个步骤分开,不是同时进行,有先后顺序,并且有时间差,以避免解锁和集渣桶打开同时进行产生干涉。
58.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潜孔锤2,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潜孔锤2包括本体21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排渣装置1,其中所述排渣装置1的集渣桶设置在本体21的上端,集渣桶与本体21的上端之间形成一个上端开口的容纳腔,潜孔锤2在钻进过程中,渣石从集渣桶的外侧由集渣桶上端开口处进入到集渣桶内。当需要集渣桶排渣时,驱动集渣桶打开,半圆形筒体11和潜孔锤2上端面产生开口缝隙,渣石随之掉落,完成排渣。
59.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渣装置1的工作原理。
60.如图2和图7所示,当潜孔锤2正常工作时,集渣桶处于收回状态,两个半圆形筒体11相连形成圆形的集渣桶结构;此时半圆形集渣桶和潜孔锤2 上端面形成上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可以进渣石,第二连杆182上的卡勾1821 钩挂在筒体11内部的卡板112上形成锁固状态,半圆形筒体11无法无法向外侧移动。
61.如图1、图3和图8所示,当集渣桶内的渣石达到一定高度后,通过钻机把潜孔锤2提出桩孔,钻杆的动力头上的压门盘与第一立杆13的上端接触,继续下压,第一立杆13向下移动,带动与第一立杆13下端的第五耳板 132向下移动,第一连杆181横向伸开,带动第二连杆182沿着第六耳板1212 上端的连接部转动,第二连杆182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此时卡勾1821和卡板112脱离,完成解锁;同时第一杆部133的下端面向下压紧复位弹簧16,复位弹簧16收缩,第一立杆13的第二杆部134的下端与第二立杆14的上端接触,带动第二立杆14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第三耳板141向下移动,带动连接轴15横向展开,进而推动两块筒体11分离,筒体11的下端与潜孔锤2本体21的上端形成缝隙,然后通过钻杆带
动潜孔锤2转动,集渣桶内的渣石通过缝隙排出。
62.渣石排出完成后,压门盘上移,筒体1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筒体11的下端进行闭合,同时第二立杆14在筒体11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带动第三耳板141向上移动;第一立杆13在弹簧弹性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第五耳板132向上移动,第二连杆182上的卡勾1821下落,钩挂在卡板112上完成集渣桶的锁固状态,第一立杆13恢复至初始状态时,第一立杆1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立杆14的上端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卡勾的打开解锁过程先完成后,集渣桶再打开,让两个步骤分开,不是同时进行,有先后顺序,并且有时间差,以避免解锁和集渣桶打开同时进行产生干涉。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渣桶、支撑架、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集渣桶包括两块半圆形的筒体,两块所述筒体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可开合的连接形成圆筒状结构;且两块所述筒体的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两块所述筒体的下端均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筒体的下端打开或闭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由有工字钢制成,其中一个筒体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一侧的凹槽内,另一个所述筒体的边缘能够插入两个所述立柱另一侧的凹槽内;两个所述立柱的上端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一耳板,每个所述筒体的上端边缘处均相对设有两个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三耳板、第四耳板和连接轴;两个所述立柱上分别滑动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三耳板,每个所述筒体的下端的内壁面上设有两个第四耳板,其中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分别通过一个连接轴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轴与另一个所述筒体的两个所述第四耳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耳板相连,并能够带动所述第三耳板沿对应的所述立柱上下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三耳板与所述第二立杆下端的外壁面相连,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相抵,所述第一立杆的上端伸出至所述筒体的上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设有套管,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插入所述套管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装置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两组连杆组件和第五耳板,两组所述连杆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五耳板的相对两侧相连,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立杆的下端外壁面上还连接有第五耳板,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耳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设有卡勾,两个所述筒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板;所述立柱上连接有第六耳板,所述第六耳板上端设有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轴孔,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转轴穿过连接孔和轴孔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杆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所述第一杆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杆部
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杆部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立杆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三耳板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装置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杆部,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杆部的下端面相抵,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相抵。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均包括两段,每个所述立柱的内侧连接有一段第一横梁和一段第二横梁。10.一种潜孔锤,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排渣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钻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渣装置及潜孔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渣装置包括集渣桶、支撑架、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本实施例将常规的集渣桶分为两个半圆形筒体,同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传动机构驱动两个筒体的下端开合,进而实现集渣桶的开合;当潜孔锤正常工作时,两个半圆形筒体闭合,用于接收潜孔锤钻进过程中产生的渣石,当集渣桶需要排渣时,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两个半圆形筒体打开,此时集渣桶内的渣石能够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排渣过程是通过机械结构自动控制的,不需要人工手动挂钩进行排渣,因此更加安全高效。全高效。全高效。


技术研发人员:

赵鑫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亚核智造(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1

技术公布日:

2022/10/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2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23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横梁   连杆   两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