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炭化炉



1.本技术涉及秸秆炭化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秸秆炭化炉。


背景技术:



2.秸秆是一种产量较大的农作物,每年的收获季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这些秸秆不能直接的燃烧,由于产量较大直接作为堆肥也不是很方便,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要求秸秆最好能够废物充分再利用,因此秸秆的后期加工再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现有技术有采用秸秆炭化炉将秸秆进行炭化获得可替代煤炭的再生能源,但是现有的这些炭化炉,在进料的时候直接通过输送装置从炭化炉上部的料口进入,由于秸秆比较松散,很容易造成进料口堵塞,而且由于过度松散导致进料量比较有限;此外这种直接进料的方式还导致秸秆在进入炭化炉之后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成团堆积而有的地方只有少量的秸秆,这样会导致后期炭化加工的过程对堆积地方的秸秆炭化不彻底、而对于少量的秸秆分布的地方又过渡的炭化;另外,现有的炭化炉保温效果和燃气热量利用率不是很高;如cn200920004638.7一种秸秆炭化装置中就公开一种炭化炉,该申请文件中的炭化炉就是在炭化炉的上部设置一个进料斗,直接通过该进料头进行进料,该进料斗是一个典型的漏斗形状,靠着秸秆的重力实现下料,因此这种结构就够就容易导致进料口的堵塞;此外,该申请中的反应釜是一种一体式的反应釜,燃气直接通过反应釜靠近下端位置的燃气烧嘴向着反应釜内部通气燃烧,这种结构会导致热量分分散不均匀,会造成下部的秸秆温度快速升高而上部的秸秆温度有一定的温差,从而造成过渡炭化或者炭化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进料口的堵塞,同时还能够将秸秆进料均匀的分布在反应釜内,还能实现炉内秸秆快速均匀加热的秸秆炭化炉。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秸秆炭化炉,该装置包括炭化炉本体,炭化轮本体包括反应釜和位于反应釜外部的保温炉灶;所述的反应釜的上部设置进料口、进料口连接有变体积压缩机,反应釜的下部设置有生物炭出料管,反应釜内位于进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物料分置盘;所述的保温炉灶的内壁与反应釜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反应釜下部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设置有燃气供应装置,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用于间隙内热量的供用。
6.采用上述结构,秸秆先通过变体积压缩机压缩输送之后进入至进料口,然后在物料分置盘上得到分散滑落至反应釜下方;变体积压缩机可以实现对秸秆的压缩和输送,有一个额外的压缩和输送力施加于秸秆上,从而秸秆不会造成堵塞,能够快速大量的实现进料;此外在进料口的下部承接的物料分置盘可以将秸秆分散,实现了秸秆的分布均匀性为后期炭化的效果提供保证;此外,本结构还采用了双侧结构的炭化炉本体的组成,内部是反应釜、外侧是保温炉灶,燃气供应装置则设置在保温炉灶的底板上,点燃后实现对炭化炉的
加热,由于反应釜与保温炉灶之间设置了间隙,燃烧的热气则能够快速的蔓延至反应釜与保温炉灶之间间,对整个反应釜进行均匀的加热、便于炉内秸秆快速加热。
7.优选的,所述的变体积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上部设置有进料斗,壳体的中部设置有压缩滚轮,压缩滚轮横向设置于壳体内、且压缩滚轮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实现对秸秆的压缩和输送;所述的压缩滚轮的下部设置有与反应釜连通的进料口;采用上述结构,秸秆从进料斗进入后,压缩滚轮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不断的旋转,从而实现对秸秆的输送和压缩,并随着旋转动作被输送至进料口内进入到反应釜内,实现了秸秆的自动送料,有效提高送料速度和送料量,由于有驱动机构的不断旋转输送还能减少堵塞情况的发生。
8.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料口设置于反应釜的顶盖上,且该进料口与压缩滚轮出料侧相承接,所述的壳体覆盖于该进料口上方,且壳体位于压缩滚轮的出料侧设置有可拆式挡板,所述的可拆式挡板用于与壳体和反应釜进口之间的密封;采用该结构,可以灵活的拆卸挡板,如果压缩滚轮发生堵塞,可以及时有效的通过拆卸挡板进行清理,还可以通过该可拆式挡板与壳体和反应釜之间彼此连接实现对进料口的密封,以及对壳体该位置的密封。
9.优选的,所述的压缩滚轮包括弹齿轴和设置于弹齿轴上的弹齿,所述的弹齿设置有四列,并沿着弹齿轴径向延伸分布;采用该结构可以有效的对秸秆进行压缩输送,从而提高输送量和输送效率。
10.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弹齿轴上设置有弹齿套,所述的弹齿套合于弹齿套内,且弹齿套内还设置有伸缩弹簧,所述的弹齿套合于伸缩弹簧内、并能随着伸缩弹簧前后伸缩;采用该结构,在秸秆进入至变体积压缩机内之后,随着弹齿轴的旋转带动秸秆挤压、输送过程,会对弹齿有一个压缩和释放的过程,而弹齿在伸缩弹簧的带动下可以实现在弹齿套内的伸缩动作,从而对秸秆也有一个压缩释放过程,因此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秸秆的击打和挤压,方便秸秆更加顺畅的输送。
11.优选的,所述的物料分置盘包括与反应釜顶盖连接的侧板,所述的侧板为圆环形、周向设置于反应釜顶盖的下方、且侧板的内径大于进料口的直径,所述的圆环形侧板内部设置有引流板,所述的引流板为中间拱起的弧形板,引流板与圆环形侧板之间设置有供秸秆掉落的间隙;采用上述结构,秸秆在炭化炉进料口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散开,散开后的秸秆掉落在物料分置盘上,物料分置盘的引流板会改变物料掉落路径,使秸秆沿着中间拱起的弧形板、环形均匀地落在炭化炉底部。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引流板与反应釜顶盖内壁之间的距离为30cm;采用该结构,既可以保证秸秆在掉落至引流板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散开,还可以使得散开的秸秆有效的进入到反应釜内。
13.进一步的,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包括燃气通道和燃气通道支撑座,所述的燃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的第一通道呈环形并置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所述的第二通道设置有多个并沿着第一通道周向均匀分布,其一端与第一通道相连通、另一端朝向反应釜方向延伸以实现燃气的供应,所述的燃气通道支撑座呈环形、并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且位于第一通道内侧,所述的第二通道支撑于该燃气通道支撑座上;采用该结构,通过环形的第一通道实现燃气的进气,通过第二通道实现燃气的供应,且第二通道在燃气通道支撑座支撑下倾斜向上的朝着反应釜,这样可以集中火力和热量尽可能对反应釜实现加热,从而对内部的秸秆实现快速炭化。
附图说明
14.图1本技术的秸秆炭化炉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本技术的秸秆炭化炉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本技术的秸秆炭化炉保温炉灶去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本技术的变体积压缩机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本技术压缩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本技术的压缩滚轮局部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本技术的物料分置盘的结构示意图。
21.如附图所示:a炭化炉本体,1.反应釜,1.1.进料口,1.2.生物炭出料管,2.保温炉灶,2.1.底板,3.变体积压缩机,3.1.壳体,3.2.进料斗,3.3.压缩滚轮,3.31.弹齿轴,3.32.弹齿,3.33.弹齿套,3.34.伸缩弹簧,3.4.可拆式挡板,4.物料分置盘,5.燃气供应装置,5.1. 燃气通道,5.11.第一通道,5.12.第二通道,5.2.燃气通道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22.附图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制造和使用本技术的最佳模式。为了教导发明原理,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例的变型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结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特定实施例,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23.如附图1-3所示的一种秸秆炭化炉,该装置包括炭化炉本体a,炭化轮本体a包括反应釜1和位于反应釜外部的保温炉灶2;所述的反应釜1的上部设置进料口1.1、进料口 1.1连接有变体积压缩机3,反应釜1的下部设置有生物炭出料管1.2,反应釜内位于进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物料分置盘4;所述的保温炉灶2的内壁与反应釜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反应釜1下部位于保温炉灶2.1的底板上设置有燃气供应装置5,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5用于间隙内热量的供用(通入燃气并燃烧产生热量)。
24.采用上述结构,秸秆先通过变体积压缩机压缩输送之后进入至进料口,然后在物料分置盘上得到分散滑落至反应釜下方;变体积压缩机可以实现对秸秆的压缩和输送,有一个额外的压缩和输送力施加于秸秆上,从而秸秆不会造成堵塞,能够快速大量的实现进料;此外在进料口的下部承接的物料分置盘可以将秸秆分散,实现了秸秆的分布均匀性为后期炭化的效果提供保证;此外,本结构还采用了双侧结构的炭化炉本体的组成,内部是反应釜、外侧是保温炉灶,燃气供应装置则设置在保温炉灶的底板上,点燃后实现对炭化炉的加热,由于反应釜与保温炉灶之间设置了间隙,燃烧的热气则能够快速的蔓延至反应釜与保温炉灶之间间,对整个反应釜进行均匀的加热、便于炉内秸秆快速加热。
25.如附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变体积压缩机3包括壳体3.1,壳体3.1上部设置有进料斗3.2,壳体的中部设置有压缩滚轮3.3,压缩滚轮横向(轴向)设置于壳体内、且压缩滚轮通过驱动机构(电机等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实现对秸秆的压缩和输送;所述的压缩滚轮3.3的下部设置有与反应釜1连通的进料口1.1;采用上述结构,秸秆从进料斗 3.2进入后,压缩滚轮3.3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不断的旋转、对秸秆进行拨动,从而实现对秸秆的输送和压缩,并随着旋转动作被输送至进料口1.1内进入到反应釜1内,实现了秸秆的自动送料,有
5.2,所述的燃气通道5.1包括第一通道5.11和第二通道5.12,所述的第一通道5.11呈环形并置于保温炉灶2的底板2.1上,所述的第二通道5.12设置有多个并沿着第一通道 5.11周向均匀分布,第二通道其一端与第一通道相连通、另一端朝向反应釜1的方向延伸以实现燃气的供应,所述的燃气通道支撑座5.2呈环形、并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且位于第一通道内侧,所述的第二通道支撑于该燃气通道支撑座上;采用该结构,通过环形的第一通道实现燃气的进气,通过第二通道实现燃气的供应,且第二通道在燃气通道支撑座支撑下倾斜向上的朝着反应釜,这样可以集中火力和热量尽可能对反应釜实现加热,从而对内部的秸秆实现快速炭化。
32.本技术的燃气通道与燃气源通过管道连通,管道可以设置于隐蔽位置,防止碰触或者顶撞而造成安全隐患,管道上可以设置阀门对燃气进行控制;此外如附图1所示,在保温炉灶的靠下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方便观察燃气燃烧情况以及燃气与外界的通气。
33.本技术的变体积压缩机的壳体可以设置呈一体式的结构,上面的进料斗与压缩滚轮所在的外壳部是一个整体,压缩滚轮所在的外壳部在进口侧和出口侧均是敞开式的、没有壳体设置,方便秸秆的进料和出料,然后可拆式挡板则在出口侧的所在侧与壳体共同构成封闭进料口的组成部分,既能方便秸秆进料口和压缩滚轮的检修,也方便组装。
34.本技术在反应釜上可以设置出气管道,方便在秸秆炭化过程产生的气体的排出。
35.本技术的工作过程:秸秆经输送带输送至变体积压缩机,变体积压缩机压缩秸秆并传送到炭化炉入口,秸秆在炭化炉入口散开,散开后的秸秆掉落在物料分置盘,物料分置盘通过改变物料掉落路径,使秸秆环形均匀落在反应釜的底部。物料分置盘安装在反应釜顶盖的下部,与顶盖内壁距离30cm,变体积压缩机安装在进料口的上部,与反应釜的进料口贴合连接(进料缩短二者之间的连接距离,是的秸秆快速掉落);秸秆装满反应釜后,变体积压缩机停止工作,反应釜的物料入口封闭。点燃天然气加热炭化炉,保温炉灶与反应釜之间具有30cm的间隙,燃烧的热气可蔓延至炭化炉与炉灶间,便于炉内秸秆快速加热。秸秆炭化过程,随着时间、温度变化,秸秆逐渐干燥,炭化裂解,裂解过程中,蒸气、木质气排出;秸秆经炭化热解结束后变为生物质炭,生物炭靠自重进入生物炭出料管排出。

技术特征:


1.一种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炭化炉本体,炭化轮本体包括反应釜和位于反应釜外部的保温炉灶;所述的反应釜的上部设置进料口、进料口连接有变体积压缩机,反应釜的下部设置有生物炭出料管,反应釜内位于进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物料分置盘;所述的保温炉灶的内壁与反应釜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反应釜下部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设置有燃气供应装置,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用于间隙内热量的供用。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体积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上部设置有进料斗,壳体的中部设置有压缩滚轮,压缩滚轮横向设置于壳体内、且压缩滚轮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实现对秸秆的压缩和输送;所述的压缩滚轮的下部设置有与反应釜连通的进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料口设置于反应釜的顶盖上,且该进料口与压缩滚轮出料侧相承接,所述的壳体覆盖于该进料口上方,且壳体位于压缩滚轮的出料侧设置有可拆式挡板,所述的可拆式挡板用于与壳体和反应釜进口之间的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滚轮包括弹齿轴和设置于弹齿轴上的弹齿,所述的弹齿设置有四列,并沿着弹齿轴径向延伸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齿轴上设置有弹齿套,所述的弹齿套合于弹齿套内,且弹齿套内还设置有伸缩弹簧,所述的弹齿套合于伸缩弹簧内、并能随着伸缩弹簧前后伸缩。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物料分置盘包括与反应釜顶盖连接的侧板,所述的侧板为圆环形、周向设置于反应釜顶盖的下方、且侧板的内径大于进料口的直径,所述的圆环形侧板内部设置有引流板,所述的引流板为中间拱起的弧形板,引流板与圆环形侧板之间设置有供秸秆掉落的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板与反应釜顶盖内壁之间的距离为 30cm。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包括燃气通道和燃气通道支撑座,所述的燃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的第一通道呈环形并置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所述的第二通道设置有多个并沿着第一通道周向均匀分布,其一端与第一通道相连通、另一端朝向反应釜方向延伸以实现燃气的供应,所述的燃气通道支撑座呈环形、并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且位于第一通道内侧,所述的第二通道支撑于该燃气通道支撑座上。

技术总结


一种秸秆炭化炉,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炭化炉本体,炭化轮本体包括反应釜和位于反应釜外部的保温炉灶;所述的反应釜的上部设置进料口、进料口连接有变体积压缩机,反应釜的下部设置有生物炭出料管,反应釜内位于进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物料分置盘;所述的保温炉灶的内壁与反应釜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反应釜下部位于保温炉灶的底板上设置有燃气供应装置,所述的燃气供应装置用于间隙内热量的供用。本申请具有有效防止进料口的堵塞,同时还能够将秸秆进料均匀的分布在反应釜内,还能实现炉内秸秆快速均匀加热的优点。快速均匀加热的优点。快速均匀加热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吕慧捷 袁小伟 徐永刚 道尔吉才仁 付国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1.06.03

技术公布日:

2022/6/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2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秸秆   进料   所述   反应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