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铁路列车上下水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还是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铁路移动卸污车,一般用于动车存车场和客车整备所。移动卸污车通过软管连接动车(客车)集便器的污物箱,收集其中污物。
3.在夜间到发线停放动车组的车站,需要为停放的动车组卸污,目前的方法是:
4.方法1.停放动车组的车站配套固定卸污设施。
5.方法2.动车组在有卸污设施的车站完成卸污作业之后再到指定车站停放。
6.方法3.用移动卸污车卸污,因为高站台遮挡停放在高站台侧边的动车组一侧的卸污口,卸污车停在与动车组隔着一条未停放动车组的到发线的旁边的站台上,卸污软管跨过到发线与动车组另一侧的卸污口相连。
7.方法4.用移动卸污车卸污,打开车门,卸污软管通过车端过道,与离远一侧的卸污口相连。
8.在上述方法1中,固定卸污设施的投资较多,是移动卸污车的十倍左右,一般用于卸污作业量较大的动车所和大型客运站,而夜间停放动车组的中间站,适用于移动卸污车。
9.在上述方法2中,如果在列车运行途中卸污,会增加旅客旅行时间,少则十几、多则四十多分钟;如果列车到终点站完成终到作业后,再空跑到附近有卸污设施的地方卸污,这样的条件很少车站能够具备,而且明显不方便、也不经济。
10.在上述方法3中,软管跨越未停车的到发线,作业不方便,也不规范,还要增加作业人员(由2人增加到6人~7人)。一旦想跨越的到发线停放了动车组,此法即不可行。
11.在上述方法4中,夜间卸污期间打开车门,动车组内处在开放状态,既不规范,又有隐患,还可能污染车内过道,也要增加作业人员。
12.因此,需要解决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卸污口与移动卸污设备的连接问题,以便未设置固定卸污设施的高铁车站,能够使用移动卸污设备,为夜间停放的动车组卸污。
13.此外,有些夜间停放动车组的高铁车站没有上水设施而又需要为动车组上水。目前的上水设施是在车站到发线之间设置固定的上水管道、上水井和上水软管,投资较大,在需要上水的列车较少时设置所述上水设施不经济。而在既有未设上水设施的车站增设所述上水设施,不仅投资较大,而且工程施工与现有客运作业互相影响。因此,在需要上水的列车较少的车站,可考虑在站台上使用移动上水设备给车辆上水。移动上水设备包括移动上水车和连接移动上水车和车辆上水口的软管,与上述移动卸污设备一样,移动上水设备也需解决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上水口与移动上水设备的连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4.为了解决动车组在高铁站到发线停放时的上下水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应高
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和方法,该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和方法比固定卸污设施节省投资,可避免在旅行途中停站等候上下水,不用跨线或打开车门进行不规范的作业。
1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6.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包括卸污车或上水车,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有软管,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还包括:
17.导管,导管内能够套设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
18.导槽,整体横断面或部分横断面为u形结构,导槽能够横亘在轨道上,导槽的开口朝上;
19.导筒,含有筒体,筒体为筒形结构;
20.当导筒插入风挡和高站台之间时,导筒与导槽上下对应,导筒的入口端朝上,导筒的出口端朝向导槽;
21.当导管插入导筒时,导管与导槽上下对应,导管的入口端朝上,导管的出口端朝向导槽;
22.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能够由人工推动并由导管和导槽引导从所述动车组靠近站台的一侧到达另一侧。
23.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采用了上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步骤1、所述动车组停放于高站台的侧边,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走行在高站台上,靠近风挡停稳;
25.步骤2、将导筒的筒体插入风挡和高站台之间,导筒的垫板落在高站台上,将导槽横亘在风挡下方的轨道上,导槽的一端位于导筒的下方;
26.步骤3、导管和套设于导管内的软管在导筒的筒体内同步下放,导管的把手接触导筒止挡件,导管的把手与导筒止挡件钩挂连接固定,软管的下端落在导槽内;
27.步骤4、使软管在导管内向下移动,软管受到导槽的约束、导向并顺着导槽移动至所述动车组的另一侧;
28.步骤5、将软管下端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29.步骤6、所述动车组卸污或上水。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动车组的车体与高站台、轨道之间空间狭窄、不能按常规方式用软管连接卸污车(或上水车)和车辆卸污口(或上水口)的条件下,通过导管推动软管在狭窄空间内定向穿行,通过导槽引导软管穿过动车组与轨道之间的狭窄空间,从而实现用软管连接停在高站台的卸污车(或上水车)和车辆卸污口(或上水口);利用置于风挡和站台之间的导筒、车体与轨道之间的导槽,隔开车体与导管、软管和接头,从而避免伤及车体外表面;采用本发明的移动卸污(或上水)设备,比固定卸污设施节省投资,可避免在旅行途中停站等候卸污(或上水),不用跨线或打开车门进行不规范的作业。
附图说明
3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32.图1是本发明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33.图2是导筒的主视示意图。
34.图3是导筒的俯视示意图。
35.图4是第一种导管的主视示意图。
36.图5是图4中a方向的示意图。
37.图6是第二种导管的主视示意图。
38.图7是导槽含有合页时的主视示意图。
39.图8是导槽含有合页时的俯视示意图。
40.图9是导槽含有端板时的主视示意图。
41.1、车体中部;2、风挡;3、软管;4、导管;5、导筒;6、导筒止挡件;7、高站台;8、快速接头;9、导槽;10、轨道;11、合页;
42.401、把手;402、上直段;403、折弯段;404、下直段;
43.501、筒体;502、垫板;503、护板;504、通孔;
44.601、平板段;602、立板段;
45.801、紧固把手;
46.901、端板;902、底板;903、侧板;904、顶板。
47.车体中部1是指动车组的车体(俗称车厢)的中间部分,区别于车体端部的风挡2,两者都是车体组成部分,为在叙述中有所区分,因而分别定义。
具体实施方式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49.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包括卸污车或上水车(即常规的移动卸污车或上水车),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有软管3,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还包括:
50.导管4,导管4内能够套设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3;
51.导槽9,整体横断面或部分横断面为u形结构,导槽9能够横亘在轨道10上,导槽9的开口朝上;
52.导筒5,含有筒体501,筒体501为筒形结构;
53.当导筒5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时,导筒5与导槽9上下对应,导筒5的入口端朝上,导筒5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
54.当导管4插入导筒5时,导管4与导槽9上下对应,导管4的入口端朝上,导管4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
55.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3能够由人工推动并由导管4和导槽9引导,从所述动车组靠近站台的一侧到达所述动车组的另一侧,如图1所示。
56.为防止旅客上下车时踩空,车体与高站台7之间的空隙宽度在100毫米左右,软管3(外径小于等于76毫米)和快速接头8(外径87毫米、两把手外轮廓线之间最大距离约210毫米)不易通过,而且可能损伤动车组外皮;车体与轨道之间只有200多毫米的净空,容不下人工作业。对此,本发明利用车体端部的风挡部位(即相邻的两节车厢之间的风挡2)与高站台7之间有所加大的空隙宽度(大于115毫米),提供一种套着卸污软管3的导管4,导管4通过风挡2与高站台7之间的空隙向下移动,导管4底部到达车体下方,卸污软管3顺着导管4由手工推动,软管3的下端抵达车体下方的人工放置的导槽9之后,顺着导槽9移动到车体另一侧,作业人员拾起软管,通过软管接头(如快速接头8)与车辆卸污口相连。移动上水的上水管连接与上述方式相同。
57.在本实施例中,导槽9的整体横断面为u形结构,导槽9的上端全部为开放状态,即导槽9是通长的u形槽,导槽9可以由槽钢切割而成或由轻质材料压型而成。或者,导槽9的部分横断面为u形结构,导槽9的上端左右两侧为开放状态,导槽9的上端中部为封闭状态,即导槽9的左右两端为u形槽,导槽9的中部为筒形。导槽9的高度适应动车组与轨道之间的净空高度。
58.优选导槽9中部加上盖,即导槽9的上端左右两侧为开放状态,导槽9的上端中部为封闭状态,以免软管和接头伤及车体底部,导槽9内的净宽约为450毫米,导槽9外轮廓高度小于动车组与轨道之间净空高度(按200毫米计),导槽9的壁厚2毫米,导槽9内净高约为185毫米,导槽9的长度跨越两根轨道10并抵达高站台7的侧面,导槽9的长度约为3200毫米。
59.在本实施例中,导槽9含有左右设置的左半槽段和右半槽段,所述左半槽段和右半槽段之间通过合页11连接,合页11位于导槽9的下表面,导槽9能够对折,导槽9可折叠并拢而缩短长度,如图7和图8所示。不能折叠的导槽,一个人携带比较麻烦,可能需要两个人抬着,而另一方面,为了夜间作业安全起见,轨道上的作业人员派出两个人、互相照应比较好,因此,不折叠的导槽也是可行的。而可折叠的导槽9,一个人携带方便一些。
60.或者,导槽9的构造还可有其它的实现方式,例如,导槽9一端设有端板901,端板901与导槽9的底板902连接并成钝角,端板901与导槽9的侧板903连接固定;导槽9的上部全部为开放状态,或者,导槽9两端的上部为开放状态,导槽9中间的上部为封闭状态,导槽9的上部设有顶板904,如图9所示。
61.在本实施例中,导筒5含有筒体501,筒体501外轮廓与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空隙匹配,与外轮廓不规整的导管4、软管3和快速接头8相比,筒体501比较容易插入所述空隙,让导管4、软管3和快速接头8在筒体501内穿行,以免伤及车体。筒体501的入口端的一侧外设有垫板502,垫板502与筒体501连接固定为一体,当导筒5插设于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时,垫板502能够平放于高站台7上。垫板502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导筒5稳定的放置于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垫板502还可以防止导筒5在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滑落,如图2至图3所示。
62.在本实施例中,导管4可以为弯管结构,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度-90度,导管4含有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直段402、折弯段403和下直段404,折弯段403为弧形。导管4可以含有一个折弯段403或两个折弯段403,如图4和图6所示。
63.在本实施例中,导管4能够相对于导筒5移动和转动,垫板502上设有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上部外设有把手401,把手401能够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导管4方便地固定于导筒5内,如图4和图5所示。
64.在本实施例中,导管4的出口方向与把手401反向设置,例如,导管4的出口方向偏向导管4的右侧,而把手401设置于导管4的上端左侧,根据把手401的位置和朝向就可以判断出导管4的出口的位置和朝向,以便于引导软管3的另一端(可包含快速接头8)进入导槽9内。
65.导管4的内径约为85毫米,导管4的内径大于软管3外径,导管4与软管3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间隙,以确保软管3相对于导管4移动。导管4的下部折弯(下端轴线与上端轴线呈135度角,如图4所示),把手401的竖向中心线与导管4的轴线在一个平面上,把手401下端挂在导筒止挡件6上可使导管定位、防止导管4在导筒5内滑落。或者,导管4的构造还可有其它的实现方式,例如,导管4可以为直管结构,即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度。
66.在本实施例中,导筒止挡件6为角钢,该角钢的延伸方向与轨道10的延伸方向相同,导筒止挡件6含有平板段601和立板段602,平板段601与垫板502上下层叠连接固定,把手401的下端含有凸出部,把手401的下端能够与立板段602钩挂连接,如图1、图2、图4所示。
67.在本实施例中,筒体501的入口端的另一侧外设有护板503,护板503与筒体501连接固定为一体,护板503的上端高于导管4的入口端,护板503能够保护车体。即图1、图2所示,筒体501的上端左侧外设有垫板502,筒体501的上端右侧外设有护板503,护板503的上端高于导管4的上端。
68.在本实施例中,筒体501含有依次连接的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左侧板,所述前侧板或后侧板的上部设有通孔504、便于作业人员手拿导筒5。垫板502与该左侧板之间的夹角略大于90度、以适应车体外形,护板503与该右侧板位于同一平面内。
69.筒体501的尺寸应该保证导管4能够顺利穿过,筒体501内净空的长度小于高站台7与风挡2之间的间隙长度(筒体501的长度大于等于500毫米),筒体501的壁厚为2毫米,筒体501的宽度小于高站台7与风挡2之间的间隙宽度(筒体501的宽度大于等于115毫米)。
70.在卸污作业时,所述运输车为移动卸污车,软管3为卸污软管。在上水作业时,所述运输车为移动上水车,软管3为上水软管。在卸污时,选用的软管3的直径相对较大(如dn65),在上水时,选用的软管3的直径相对较小(如dn25)。软管3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手动推动软管3时,软管3能够由导管4和导槽9引导从动车组靠近站台的一侧到达动车组的另一侧,如图1所示。
71.软管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根或两根,当软管3为一根时,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快速接头8;当软管3为两根时(在卸污作业时),两根软管3并列或并排设置,一根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所述一根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快速接头8,另一根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连接,所述另一根软管3的另一端能够吸扫快速接头8和所述一根软管3上的污物。软管3的另一端也可以不固定连接快速接头8,这样,不带快速接头的软管更容易穿过狭窄空间;导槽9靠近高站台7的一端可以为向上张开的的喇叭口,导槽9中部和另一端可以为轻质圆筒。
72.所述一根软管与一个快速接头固定连接用于卸污,另一根不带快速接头的软管可吸扫用于卸污的软管和接头上的污物,吸扫作业的启动和关停由站台上的卸污车操控。这样有利于减少污物对环境的影响,而两根软管导致作业量增加。软管3的通径为dn65,软管3的外径小于等于76毫米,软管3配套通径dn65的阴端快速接头(即快速接头8),快速接头8的
外径为87毫米。
73.软管3与快速接头8固定连接时,快速接头8由人工连接至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软管3与快速接头8也可在作业时连接,此时,快速接头8为双阴快速接头,双阴快速接头的两端分别由人工连接软管3和车辆卸污口(或上水口);作业时轨道上的作业人员需要随手带着双阴快速接头,在软管3按上述作业过程抵达车辆卸污口附近时,通过双阴快速接头连接软管3和卸污口(或上水口);这样,可以避免尺寸比软管3大一些的快速接头8穿过导筒5和导槽9,方便站台上的作业人员推动软管,而轨道上的作业人员负担略有加重。
74.下面介绍该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的工作过程。
75.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采用了上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6.步骤1、所述动车组停放于高站台7的侧边,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走行在高站台7上,靠近风挡2停稳,即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停在风挡2的旁边;
77.步骤2、将导筒5的筒体501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筒体501的断面为长方形,筒体501的长度方向与动车组的行进方向平行,导筒5的垫板502落在高站台7上,将导槽9横亘在风挡2下方的轨道10上,导槽9的一端位于导筒5的下方;
78.步骤3、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导管4的把手401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内;
79.步骤4、使软管3在导管4内向下移动,软管3受到导槽9的约束、导向并顺着导槽9移动至所述动车组的另一侧;
80.步骤5、将软管3下端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81.步骤6、所述动车组卸污或上水。
82.根据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以及软管3的另一端是否固定连接有快速接头8,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中的某些步骤会在细节上不同,下面详细介绍。
83.当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且软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接头8时,
84.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
85.步骤3.1a、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以便导管4和快速接头8顺利通过高站台7与车体之间的空隙;
86.步骤3.2a、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近导筒止挡件6时,折弯段403穿过导筒5的下端,快速接头8接近导槽9,软管3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然后导管4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导槽9和轨道10,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快速接头8最大外轮廓尺寸(约210毫米)与导槽9内净宽尺寸(450毫米)相适应、而不能与导槽9内净高尺寸(185毫米)相适应,以利于快速接头8通过导槽9内部的狭窄空间;
87.步骤3.3a、导管4的把手401继续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快速接头8落在导槽9内;
88.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的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89.当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且软管3的另一端不固定连接快速接头8时,
90.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
91.步骤3.1b、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
92.步骤3.2b、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近导筒止挡件6时,折弯段403穿过导筒5的下端,软管3下端接近导槽9,然后导管4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导槽9和轨道10;
93.步骤3.3b、导管4的把手401继续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内;
94.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快速接头8,然后将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95.当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度,且软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接头8时,
96.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
97.步骤3.1c、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端板901,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
98.步骤3.2c、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快速接头8落在导槽9的端板901上;
99.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的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100.当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度,且软管3的另一端不固定连接快速接头8时,
101.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
102.步骤3.1d、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端板901;
103.步骤3.2d、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的端板901上;
104.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快速接头8,然后将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105.上述移动卸污配件的相关尺寸是按较小的风挡与站台间隙和较小的车体与轨道之间的净空确定的,在此写明尺寸数字是为了说明在动车组与站台、轨道之间狭窄的空间内连接软管的方法可行,具体实施时可视条件和需要调整相关尺寸。上水作业过程与卸污作业过程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在上水作业时,不是采用卸污车、而是采用上水车,软管3采用上水软管(dn25),软管3连接上水口、而不是连接卸污口。
106.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本发明中采用了绝对位置关系进行表述,如无特别说明,其
中的方位词“上”表示图1中的上侧方向,方位词“下”表示图1中的下侧方向,方位词“左”表示图1中的左侧方向,方位词“右”表示图1中的右侧方向,方位词“前”表示垂直于图1的纸面并指向纸面外侧的方向,方位词“后”表示垂直于图1的纸面并指向纸面内侧的方向。本发明采用了阅读者的观察视角进行描述,但上述方位词不能理解或解释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另外,上述卸污车或卸污设备可以理解为下水设备,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卸污或上水设备也可以简称为上下水设备。
10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包括卸污车或上水车,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有软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还包括:导管(4),导管(4)内能够套设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3);导槽(9),整体横断面或部分横断面为u形结构,导槽(9)能够横亘在轨道(10)上,导槽(9)的开口朝上;导筒(5),含有筒体(501),筒体(501)为筒形结构;当导筒(5)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时,导筒(5)与导槽(9)上下对应,导筒(5)的入口端朝上,导筒(5)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当导管(4)插入导筒(5)时,导管(4)与导槽(9)上下对应,导管(4)的入口端朝上,导管(4)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3)能够由人工推动并由导管(4)和导槽(9)引导从所述动车组靠近站台的一侧到达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导管(4)含有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直段(402)、折弯段(403)和下直段(404),折弯段(403)为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导槽(9)一端设有端板(901),端板(901)与导槽(9)的底板(902)连接并成钝角,端板(901)与导槽(9)的侧板(903)连接;导槽(9)的上部全部为开放状态,或者,导槽(9)两端的上部为开放状态,导槽(9)中间的上部为封闭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导槽(9)含有左右设置的左半槽段和右半槽段,所述左半槽段和右半槽段之间通过合页(11)连接,合页(11)位于导槽(9)的底部,导槽(9)能够对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导筒(5)朝向高站台(7)的一侧设有垫板(502),当导筒(5)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时,垫板(502)能够平放于高站台(7)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导管(4)能够相对于导筒(5)移动,导管(4)的上直段(402)能够相对于导筒(5)转动,导筒(5)上设有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上部外设有把手(401),把手(401)能够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其特征在于,软管(3)为一根或两根;当软管(3)为一根时,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快速接头(8);当软管(3)为两根时,一根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一根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快速接头(8),另一根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连接,另一根软管(3)的另一端能够吸扫快速接头(8)和所述一根软管(3)上的污物。8.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采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
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所述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所述动车组停放于高站台(7)的侧边,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走行在高站台(7)上,靠近风挡(2)停稳;步骤2、将导筒(5)的筒体(501)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导筒(5)的垫板(502)落在高站台(7)上,将导槽(9)横亘在风挡(2)下方的轨道(10)上,导槽(9)的一端位于导筒(5)的下方;步骤3、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导管(4)的把手(401)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内;步骤4、使软管(3)在导管(4)内向下移动,软管(3)受到导槽(9)的约束、导向并顺着导槽(9)移动至所述动车组的另一侧;步骤5、将软管(3)下端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步骤6、所述动车组卸污或上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导管(4)含有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直段(402)、折弯段(403)和下直段(404),折弯段(403)为弧形,筒体(501)的断面呈长方形,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当软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接头(8)时,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步骤3.1a、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步骤3.2a、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近导筒止挡件(6)时,折弯段(403)穿过导筒(5)的下端,快速接头(8)接近导槽(9),软管(3)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然后导管(4)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导槽(9)和轨道(10),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步骤3.3a、导管(4)的把手(401)继续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快速接头(8)落在导槽(9)内;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的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当软管(3)的另一端不固定连接快速接头(8)时,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步骤3.1b、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步骤3.2b、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近导筒止挡件(6)时,折弯段(403)穿过导筒(5)的下端,软管(3)下端接近导槽(9),然后导管(4)以上直段(402)的轴线为轴转动90度,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导槽(9)和轨道(10);步骤3.3b、导管(4)的把手(401)继续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
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内;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快速接头(8),然后将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导管(4)的入口方向与导管(4)的出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度,导槽(9)一端设有端板(901),端板(901)与导槽(9)的底板(902)连接并成钝角,软管(3)的一端与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连接;当软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接头(8)时,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步骤3.1c、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端板(901),快速接头(8)的两个紧固把手(801)端部的连线和快速接头(8)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动车组的横断面垂直;步骤3.2c、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快速接头(8)落在导槽(9)的端板(901)上;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的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当软管(3)的另一端不固定连接快速接头(8)时,步骤3含有以下步骤:步骤3.1d、导管(4)和套设于导管(4)内的软管(3)在导筒(5)的筒体(501)内同步下放,下放时,导管(4)的出口方向朝向端板(901);步骤3.2d、导管(4)的把手(401)随着导管(4)和软管(3)下放至接触导筒止挡件(6),导管(4)的把手(401)与导筒止挡件(6)钩挂连接固定,软管(3)的下端落在导槽(9)的端板(901)上;在步骤5中,将软管(3)下端连接快速接头(8),然后将快速接头(8)与所述动车组的卸污口或上水口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和方法,所述设备包括卸污车或上水车,还包括导管(4)、导筒(5)和导槽(9),导槽(9)横放于轨道(10)上,当导筒(5)插入风挡(2)和高站台(7)之间时,导筒(5)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当导管(4)插入导筒(5)时,导管(4)的出口端朝向导槽(9);所述卸污车或上水车的软管(3)能够由人工推动并由导管(4)和导槽(9)引导从所述动车组靠近站台的一侧到达另一侧。该适应高站台侧边停放的动车组的移动上下水设备比固定卸污设施节省投资,可避免在旅行途中停站等候上下水,不用跨线或打开车门进行不规范的作业。不规范的作业。不规范的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

张正舟 俞祖法 欧阳鹏 薛正 桑翠江 李豫 王勇 辛思远 王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1.21

技术公布日:

2022/6/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2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导管   软管   车组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