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不⼀样。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
卡环弯制  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②卧⽉明。
  注释
  ①弄:逗弄。
  ②蓑⾐:棕或草编的外⾐,⽤来遮风挡⾬。
  ⾈过安仁①
  [宋] 杨万⾥
  ⼀叶渔船两⼩童,
  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④⽆⾬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的⽵竿或⽊杆。
  ③棹:船桨。
  ④怪⽣: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线圈缠绕机
  [宋] ⾟弃疾
  茅檐②低⼩,溪上青青草。醉⾥吴⾳③相媚好④,⽩发谁家翁媪⑤?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吴地的⽅⾔。
  ④相媚好:这⾥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翁、⽼妇。
  ⑥亡赖:同“⽆赖”,“亡”读wú,这⾥指顽⽪、淘⽓。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
阻塞密度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词的⽣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活的快乐、⽥园⽣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的⽣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谈话导⼊,激发兴趣
  1.有⼈说,童年是⼀⽀⽀动听的歌,是⼀幅幅美丽的画,⽽我要说童年是⼀⾸⾸美妙的诗,只要⽤⼼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的学习情趣。]
  ⼆.初读古诗,想象画⾯
  1.⾃由朗读两⾸古诗。注意“蓑”、“遮”的读⾳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卧⽉明”。
  “⼀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过安仁》两⾸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有助于学⽣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学要求,⽣⾃由组合,选择其中的⼀⾸合作学习。进⾏品读理解。
  ⾃学要求:
  (1)借助课⽂注释、⼯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意。
  (2)交流⾃⼰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的语⾔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诗的主⼈公都是孩⼦,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的实际⽣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的时间,⼩组合作,⾃主学习。]
  (学⽣⾃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是那么的悠闲⾃得、怡然⽽乐,感受到的是⼀种野趣。
  带着⾃⼰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卧⽉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的⼼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活是那么⽆忧⽆虑,⾮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看出来的?
  是⼀个可爱、⾃由⾃在、⽆忧⽆虑的⼩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诗⼈⼜想借这个⼩牧童表达什么呢?gsm模块
  [⼴阔的草地令⼈神往,悠扬的笛声使⼈⼼动,美丽的⽉夜让⼈陶醉。⼀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然。对于学⽣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拘⽆束的⽣活。这个⼩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因此,引导学⽣置换成牧童,设⾝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贴片变压器
  学习《⾈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情⼊境
  a.“⼀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淘⽓可爱、天真顽⽪。(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喜欢吗?为什么?
  [学⽣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童⼀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曾做过的调⽪事,怎能不喜欢呢?⽽诗⼈⼜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的调⽪,感受那悠闲的画⾯。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较两⾸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诗,学⽣⼀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乐,让学⽣美美诵读,然后说说⾃⼰的⼼⾥话,可对诗中的⼉童说,对家⼈说,对⽼师说……既可给学⽣倾吐的机会,⼜可拓宽思维、丰富体
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古诗,可⾃创⼀幅图画,也可改编成⼀篇⼩短⽂。
  第⼆课时
  ⼀.复习导⼊,引⼊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过安仁》两⾸诗,哪个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个男孩,⾛进他们的⽣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结:今天我们⼀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弃疾写的⼀⾸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较,让学⽣⾃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读准读通。
  (1)⾃由读词,读准字⾳。(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的基础上,让学⽣想象画⾯,谈感受,整体把握课⽂的情感基调,为下⾯准确地理解课⽂打下基础。]
  2.课⽂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由选择句⼦研读体会,学⽣兴趣浓厚。三个⼉⼦的铺排描写,⽣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理解起来形象⾃然。⽼夫妇的亲密⽆间,配合学⽣的⼤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与词中⼈物的距离,贴近了⼈物的⼼理,丰富了⼈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苯并芘结构式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升华情感
  学⽣⾃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的语⾔把欣赏到的画⾯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再现画⾯,并⽤⾃⼰的语⾔把全⽂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意思的巩固,⼜锻炼了语⾔组织能⼒和表达能⼒。]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勤劳,⽣活温馨,难怪令⼈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词。
  2.把这⾸词改编成⼀篇优美的短⽂。
  3.改编歌曲,⽤⾃⼰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历来是我⽐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分佩服那些伟⼤的诗⼈,短短⼏句诗⽂,包含的内容多,含义深刻。教学中我常常满怀激情,⼊情⼊境。诗⽂教完了,我的⼼还久久不能平静。
  《牧童》⼀诗,向我们展⽰了⼀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也不脱,就躺在⽉夜的露天地⾥休息了。他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困来即眠,⽆牵⽆挂,⾃由⾃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都不脱,就躺在⽉夜⾥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下⾝⼦?是喜欢⽉夜的景⾊,想好好地欣赏⼀下?仰望明亮的⽉⼉,牧童⼼⾥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诗中有景、有情,有⼈物、有声⾳,这⽣动的⼀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的。
  草场、笛声、⽉夜、牧童,像⼀幅恬淡的⽔墨画,使我们的⼼灵感到宁静。《牧童》⼀诗,不仅让
我们感到了“⽇出⽽作,⽇落⽽息”的⽣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灵的⽆羁⽆绊,⾃然放松。⽩天有⽜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灵世界的⼀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乐的⽣活状态的⼀种向往。
  因此在指导学⽣朗读时要让学⽣体会诗⼈的情感,诗⼈向往⽣活在那种在⽆牵⽆挂,⾃由⾃在,⽆拘⽆束的⽣活状态。诗⼈在观看了⾃⼰眼前的⼀幕后,再⽤⾃⼰的笔记下了曾经带给⾃⼰的那种惬意。
  《⾈过安仁》“⼀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闲来⼀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情是闲适的,也是⽐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全诗都是写⼉童的稚⽓⾏为。杨万⾥对⼉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表,对两个⼩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的童⼼不泯。
  最有趣的是《清平乐·村居》这⾸词,给我们展现了⼀个和谐、安康、祥和的令⼈难以忘怀的画⾯。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这句诗。也许有的⽼师认为把词的意思弄明⽩,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个对学⽣进⾏思想教育的好机会。
  “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孩⼦们⾃然发⾔很踊跃,各种答案都有。但是我都不够满意。“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什么?”我⼜提⽰了⼀番。这下⼦孩⼦们才恍然⼤悟。
  你看孩⼦们都在⼲活,就连最⼩的孩⼦还⾛不稳呢,就知道剥莲蓬。但是⽼⽗亲,⽼母亲却在那⾥边喝酒边嬉戏。那就是孩⼦们尊敬⽼⼈呀!⽐⼀⽐现在⼀些不孝⼦孙们对⽼⼈的⼀些不齿的做法,与这⾸诗向我们展现出的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呀!
  由此看出“润物细⽆声”似的教育也许才是最有效的。
  ⽑主席说得好:“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其实教学中只要认真动脑筋,谁说描写景物的古诗教学不能进⾏思想教育?好好动脑筋就会有收获。
猜你感兴趣:
1.⼈教版语⽂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
2.五年级语⽂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同步指导
3.⼈教版语⽂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
4.⼩学五年级语⽂下册古诗词三⾸
5.五年级语⽂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同步解析
6.五年级语⽂下册第5课古诗两⾸
7.⼈教版语⽂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教学建议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5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17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解   牧童   诗歌   古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