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林清卿中年雕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一)

水性万能胶鉴赏“林清卿雕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
来源:上海成昊(微博
内容提要:以相关人物、资料考证为依据,划分林清卿艺术生涯为三个阶段。通过“林清卿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与有关资料、照片、拓片对比,确认该作品作者为什么是林清卿;以及该作品所用寿山石为什么是田黄石。文章所用数据以历史上几位大家的专著和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比较严谨的著作为基础。回答了:为什么林清卿作品没有落款;有关林清卿1896---1930年艺术活动及作品研究为什么不充分;通过公认的田黄石照片与该实物对比,在田黄石泽方面强调:田黄石在一般光线条件下呈现土黄:如蜜,如酱,如鞠尘;或曰:黄田,通黄如烂柿者佳。强光照射下呈现出橘皮黄、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等由浓至淡的黄,给出田黄石鉴定的第四个标准“见(强)光不出黄,必定假田黄(石)”;就观察该实物重新界定了田黄石“筋”和“格”的概念、“红筋”的颜等。
薄意艺术简介
三维试衣>拉丝模
“薄意是寿山石雕艺术中的专有名词”。潘主兰(1909---2001)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1)。
        艺术门类之间是有历史传承和相互借鉴的。从远古到当代,人的艺术探索过程从没有停歇。薄意艺术也是在历史悠久的各种石雕艺术及文学艺术的基础上诞生的。每种艺术形式除了具有艺术美的共性之外,又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薄意艺术的特别之处综合来讲在于以寿山石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表现内容,以寿山石雕刻技法为表现手段,小中见大,以刀为笔,画石融合,诗情画意跃然石上。
        薄意艺术的诞生要归功于林清卿(1876---1948)。
        林清卿师从西门派鼻祖潘玉茂的弟弟潘玉进的弟子陈可应(1872---1941)多年,不到二十岁就已颇有名气(2)。由此推断林清卿雕刻艺术第一阶段,起始时间在1896年前。这一时期林清卿的作品尚处在浅浮雕向薄意艺术过度阶段。如作品“菊花薄意方章(月尾紫石)”(3)。
      “然而他不满足薄意技艺的现状,毅然放下雕刀,另外拜师学习国画,参研古代石刻、画像砖以及竹雕留青的艺术,将其融于其后的艺术创作中”(4)。林清卿学画出师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刻一颗有黄黑二重皮的田黄石,运用国画笔法在黄皮上刻一丛竹子,黑皮上绘两只争食的雏鸡。《薄意大师林清卿》第26页有拓片。这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品,清新绝伦,笔墨韵味浓厚。林清卿名重当时,被推崇为西门派的领袖,人称‘西门清’。熊文镛(?---1917)说:“清卿画石非人之画纸所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5)。
        以此推断林清卿薄意艺术诞生不晚于1917年。从风格上看 “香山九老”(坑头冻石)、“香山九老图薄意章”(坑头牛角冻石)象这一阶段的作品(6)。
      “正当林清卿在努力开拓薄意艺术的新境界时,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出现了转折点。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之孙陈叔常(1910---1976)先生,恰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福州,陈叔常时与书画界名流吴任之、陈子奋(1898---1976)、潘主兰(1909---2001)先生交往,经他们介绍认识了林清卿,两人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7)。这个转折点以陈叔常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时间判断,应在1930年后。这以后有关林清卿的艺术活动记述研究比较充分。
林清卿艺术生涯1896----1948约52年可划为三个艺术风格递进阶段:
1:1896---1917西门浅浮雕阶段。
2:1917---1930薄意艺术诞生探索阶段。
3:1930---1948薄意艺术发展成熟阶段。电动画舫船
        林清卿艺术活动特点是来料加工,不曾开店。林清卿大师一生作品数千件,每件作品自己都没有记录,雕刻完工作品随石头主人飘落各处,作品之间难有聚首机会。
“林清卿的作品基本上不落款,就是后来的王炎铨(1915---1949)、王雷霆(1919---1983)、林棋俤(1922---2002),以及林寿煁(1920---1986)等,也没有习惯落款”(8)。
        林清卿一生执着于艺术探索,不曾授徒,虽私淑者十余人,然略得精髓而有所成者仅二、三人而已。
        大师作品皆已流散,幸有拓本传世,为后人留下了学习与研究的珍贵资料。能研究林
清卿第三阶段1930---1948薄意艺术,必感谢两个人:道山路陈某、王雷霆。他们曾为林清卿1930---1948作品磨光,将过手的林清卿作品1930---1948做了拓片。王雷霆的拓片传给刘爱珠,部分收录在刘爱珠著《薄意大师林清卿》一书中;陈某晚年将花鸟拓片让给林棋俤,山水拓片让给郭功森(1921---),人物拓片让给郭茂桂。
        林清卿前两个艺术阶段1896---1930约34年,由于缺乏系统的作品及拓片供研究,人们所论甚少。可以肯定,作为雕刻艺人,34年其作品绝不在少数。林清卿的艺术发展历程一定有一个刀法、画意等方面的演变过程。零星的作品已让人有了初步认识。
林清卿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林清卿很讲究剔地的分寸,深一点有流俗的刺手感,浅一点又缺乏立体感,他剔地的厚度真正是恰倒好处。剔地的用刀很关键,如用半圆刀,景物不够清晰,如用平刀,景物和底地呈直角又火气太重。林清卿多用小圆刀剔地,这样景物既明显又使底地成为有机的依托。他对某些细节的特殊处理最见功力,如树枝顶端的‘顿笔’,竹叶尖部的‘回峰’,水边坚
挺的芦草,皆精妙至极,至今无人能够模仿。他最讲究底地的平整,连树干疤节和花叶蛀洞的小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让人看起来既清晰又富有空间感。这种剔地效果难倒了古今多少艺人,也成为行家鉴定林清卿作品的依据之一。
        林清卿对薄意景物表面的刻画更是别开生面,对树干疤节、花瓣、花叶,人物的结构和衣褶等均以小圆刀开纹,运刀疏密有致,刀笔生花;对烟、云、山石等则使用圆刀或半圆刀,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而对写意的竹叶、芦草等多保留光面,竹叶的尾部有意与底地相融,更有墨趣和立体感。他刻水纹的功力特别令人钦佩,寥寥数刀,丝毫不能更改,真疑有神助。
        寿山石天生丽质,然而难于完美,常有格、裂、斑点等缺陷,如何‘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林清卿在这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常可看到这种技巧的表现,如将散乱的斑点刻作点点梅花;将凹陷的蛀洞刻成假山石的空洞,正是奇思妙想,愈见天然。
  林清卿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松、竹、梅等许多画家反复描绘的传统题材,难有新意,而林清卿却能别出心裁。他刀下的梅花老干曲屈盘旋,新枝长而挺直,给人以孤芳冷洁向春风的豪情。再如山、石、云等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一经林清卿刀笔防水监控
的点画,总是特别新颖奇妙,令人心怡神往。在人物方面,林清卿最常刻的是苏东坡的题材,如‘游赤壁’、‘东坡赏砚’等,无不神情毕肖,韵味无穷” (9)。
寻隐者不遇的艺术特
      作品以画理入石,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章法、墨韵、意境及唐诗蕴涵的文化内涵与西门派寿山石薄意雕技法有机相融。小圆刀剔地,即使非常细微之处也非常平整,树枝顶端以书法、绘画常用的“顿笔”结束,竹叶尖部刀法有绘画、书法的“回峰”韵味。写意的树叶、竹叶保留光面,竹叶及藤蔓的尾部与底地相融,彰显了薄意画面的墨趣和立体感。一根腰带、一条树枝自然化解了石头原有的瑕疵。特别是梅花的刻法:老干曲屈盘旋,新枝长而挺直。岩石边怒放的菊花与风中衣抉飘动的方向一致,更有动感,尤见“吴带当风”的遗韵。细微之处显精神,将凹陷的蛀洞刻成山石的空洞,正是奇思妙想,愈见天然,适合把玩。云、石、水的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林清卿绝活之一的云纹、水纹,虽寥寥数笔却显得灵动飘逸。
画面奇松下戴笠老者长髯飘动,眉目及手的动作刻画形神毕肖,似有所问;童子轮廓分明,玲珑剔透,似有所答, 刀法简练,仅用外部轮廓就将人物的神态摹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自然联想起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景配有岩石边上摆动的菊花,二人脚下的山路,不远处迎风飞翔的仙鹤,绝壁上的庙宇,依岩石奔流而下的山泉,灵动的云彩,山石上的萱草,太阳高高照耀在山顶。一幅山水画跃然石上,见此作品,才体会到什么是“画石”。
背面山下:挺拔的梅花穿石而出,具有“清癯雅脱”意趣的翠竹傲然挺立,老干梅花曲屈盘旋,旁边是直上云霄的劲松,萱草丛丛,新梅挺拔秀美,云纹缭绕,高悬的瀑布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石的气势雄伟,大小错落有致,突显了山的高峻与灵秀。
一块小石方寸之间,安排如此多的景物,精微玄妙的刀法显出笔墨的酣畅,宽能跑马,密不容针;有山有景,山景相融;有山有水,山水相合;有人有物,人物相托;有花有鸟,花鸟相依;庙高而处,隐者幽居;诗情画意,跃然石上。密不容针之处供欣赏,宽能跑马之处供把玩。
整个画面在厚不足一毫米的黄石皮上雕刻完成。梅兰竹菊四君子入画象征着文人清高、
傲世、幽洁、隐逸等多种精神品格。作品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画传统。将以尺论幅的国画艺术浓缩于以寸论幅的画面内,却不失墨韵。
        林清卿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与寻隐者不遇的艺术特相对照,若合符契。刀法和立意与林清卿薄意艺术风格特别是第二阶段1917---1930相符。
氟橡胶成分分析
        能驾御如此题材者,在薄意艺术不足百年的历史上也非林清卿莫属。
寻隐者不遇所用石材
“林清卿田黄石薄意---寻隐者不遇”所用石材有出产于福建寿山村田坑石的典型特征:一眼望去如蜜,如酱,如鞠尘,通黄如烂柿。强光照射下呈现出浓厚的黄金般璀璨黄。外形呈无棱角且嵯峨丰满的鹅卵独石状(石形);外裹厚约1毫米牙黄石皮,虽经雕刻,卵石形状未破坏,前后左右留有原生石皮多处(无皮不成田);肌理呈土黄(如蜜、如酱、如鞠尘,通黄如烂柿。);透明度好,呈半透明状(似透非透),与手指在黑暗中被手电筒光照射下的透明效果相似(石心泛红黄之光,宝气灿烂);强光下观察萝卜纹细密明显,
照片放大纹路更加清晰(无纹不成田);赭筋脉细如发丝,沉稳;裂格斜浅而短小(无格不成田);测其密度是2.6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2.6左右,指甲(摩氏硬度2.5)刻划不动,铝钥匙(摩氏硬度2.75)可刻出沟槽;细腻温润凝洁,从未上油亦不燥不变,稍加把玩摩挲即油光欲滴,抚摩时手与石极为亲和,给人的感觉就象抚摩婴儿肌肤,质凝而嫩,握片刻结细密水珠于石表。晴朗阳光下视之,温纯深润胜于玉,所蕴黄迷人,遇强光照射,现出璀璨的金黄,既黄金黄田黄石(见强光显金黄)。质纯洁没有杂沁染,内部泽纯正度基本一致,石质干净细腻晶莹剔透且通灵感强(似透非透如冻),包浆厚重、古朴。即使新打磨出的底面,也丝毫没有火气,仿佛旧石一样。入手让人不忍放下,所谓“六德”无一不备,细(细结不粗松)、洁(纯洁光滑如孩儿面)、润(油润不枯燥)、温(宝气内蕴)、凝(凝灵成冻)、腻(腻如肉冻,粘糕)与水坑、山坑之寿山石细加比较参详,感触更深。重455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10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作品   雕刻   人物   拓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