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讲稿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内经选读讲稿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内经选读讲稿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百病,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灵枢 》 有“百病始生”篇名。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一、原文导读
【 原文 】 601
【 提示】 从病因和正气两方面讨论了发病的问题。
【 校注 】
( l )清湿:寒湿,指地之寒湿邪气
( 2 )三部之气:即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邪气。
(3 )袭虚:乘虚侵袭。
( 4 )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 5 )虚邪之风:致病的异常气候。虚邪,虚风之邪;气候异常为虚风,气候正常为实风。
(6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两虚,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相逢、相遇。 ( 7)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两实,一指正气充实,一指实风。
( 12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根据不同部位而确定其病名。气,指邪气。定舍,停留之处。因,凭借、根据。 ( 13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前注:“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之,则以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故谓之上下中外之三员也。”
【 分析 】本段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论述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本节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类:一者天之风雨寒暑,易伤人身上部;二者地之清湿,易伤人身下部;三者喜怒不节,易伤内脏。邪气不同,伤人途径也不同。七情伤人,直接引起在内的五脏气机变化,故曰起于阴;天、地邪气伤人,从在
外肌肤而人,故日起于阳。在起于阳的天、地邪气中又有伤于上、伤于下的不同。所谓“上”,有上部、外部之义,又因天阳主动,故风雨邪气伤人,症状初起多有上半身症状突出的表证;所谓“下”,有下部、在里之义,又因地阴主静,清湿邪气伤人,多无明显的表证,多停留于肌肉筋脉,传变较慢。
2 .将病因分为天、地、人三类,是 《 内经))一贯的学术思想。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这里的“水谷寒热”与本节的“喜怒不节”,概指人的社会生活、饮食起居及精神情志活动等因素,即“人事”,要求医生在诊病时注意。
3 .阐发外感病发病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本节重点论述风雨寒暑的发病机理,“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虽有虚风邪气,只要人体正气不虚,就不能单独使人发病;“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只有当人体正气内虚时,虚风邪气才能产生致病作用,形成外感病,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的主导地位。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病邪亦可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支配着发病或某一病理阶段。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 内经 》 的发病观,全面认识正气、邪气在发病中的意义,不可断章取义。
【 原文 】 602
【 提示 】论述了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机理,提示了早期,预防内传的重要性。
【 校注 】
( l )皮肤缓:缓者,不坚也,此指表虚。张介宾注:“表虚则皮肤缓,故邪得乘之”。
( 2 )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 3)责响:有气攻冲而鸣响。责同奔。
(4 )溏出糜:热性泻痢。溏,大便稀澹。糜,同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 5)募原:又称膜原。张志聪注:“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
( 6 )息而成积:逐渐长成积块肿物。息,生长的意思。内红瞄准镜
( 14 )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张介宾注:“邪气所著则留而为病,无处不到,故淫泆不可胜数。”
【 分析 】
罗口袜论述外感虚风贼邪所致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人里,由浅入深,最后发生“积”。外邪犯人,先客皮肤→络脉→经→输→伏冲之脉→肠胃→肠胃之外、募原之间、血脉之中。外感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意义有二:其一,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若邪气人里,则当从里泄邪。其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人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防止其传变;若待“邪气淫佚”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外邪之所以能逐渐深入的机理是:正不胜邪,故邪气留而不去。
【 原文 】 603
【 提示 】论述了积的证候及其病机,分析了积的始因及其生成过程。
【 校注 】
(1)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足阳明属胃,受水谷之气,故其挟脐之积,饱则大,饥则小。
(2)饱食则痛,饥则安:缓筋在肌肉之间,饱则气奎故痛;饥则气退,故安。
( 3 )饱食则安,饥则痛:肠胃募原痛连缓筋,饱则内充外舒,故安;饥则反是,故痛。
(4)孔窍干壅:指皮毛孔窍干燥壅塞。此因积著于输之脉,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布之故。
(5 )厥气生足悗:寒逆之气起于足悗。悗,同闷。足悗,指足部出现疼酸、活动不便等症。
(6)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损伤则血溢于外,出现各种衄血症状。衄血,指广泛见于肌表和上部之出血,如肌衄、鼻衄、齿衄、目衄等。 ( 7)血内溢则后血:肠腔里面的络脉损伤,血溢于肠道之内,而为便血之症。后血,这里指大便出血。
【分析】
变速箱试验台1 不同部位积病的症状表现:积在脉络,因脉络浮浅而松弛,其活动度相对较大,可“往来上下”移动;积在冲脉,则“揣之应手而动”;积在阳明、募原、缓筋、膂筋等,则饱后或益大、或痛、或安、或不见,饥则或益小,或安、或痛、或积见;若积在输脉,则孔窍干燥壅塞。这种根据积的活动度、与进食的关系、应手的搏动感等病症特点判别积病部位的方法,为积的鉴别诊断开创了先河,为积的分类和辨证也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丰富了腹诊的内容。
2 成积的病理过程,强调寒邪是积病的重要原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而人身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 · 调经论 》 ),寒邪逆人肠胃,则使其血脉凝涩与痰湿搏结,日久成积。在成积的原因方面,或暴饮暴食,肠胃塑满,脉络弛纵而血聚;或用力过度,胃肠络脉受伤,血溢于肠外则血痕,痕血与寒邪、痰湿搏结而成积。或伤于忧怒,内脏气机逆乱,经气不畅,阳气不化,营血、津液运行障碍,结聚而成积。总之,寒邪侵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是成积病因;病机则是寒邪、气滞、血癖、津液凝涩,积聚而不散。说明积证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病理过程,寒凝、气滞、血瘀、津停,四者互为因果,对后世关于肿瘤病理及治则治法的研究,颇有启发。
【 原文 】
【 提示 】指出“生于阴”的致病因素和内外三步病的原则。
【 校注 】
(1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审察病症的部位、性质,即可知相应的内在病变。痛,此泛指外现症状。
数字迎新系统【 分析 】
自动感应垃圾桶
本节先论内伤五脏的病因,次论及易伤五脏的病因组合,如形寒、饮冷易伤肺,醉后人房、汗出当风伤脾,说明内外合邪易伤及内脏,病起于阴。此外,五脏疾病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如心肝多见情志所伤,肺多伤于外内寒邪,脾多伤于饮食不节,肾多伤于劳倦、房劳等,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本节提出的“至治”,启示在审病定治时,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抓其要点。首先要“察其所痛”,即详察病位,结合本篇所论,当先明病起于阴、起于阳,起于上、起于下,以定病因病位的。其次注意正邪关系,即“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此外,还要考虑到天人相应的问题,要“毋逆天时”,因时制宜。
【 原文 】 605
【 提示 】论述个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相通应的“天人相应观”。
【 校注 】
一下一下的顶开( l )通天:意为人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
( 2 )六合:王冰注:“谓四方上下也。”即指宇宙。
( 3 )十二节:即人体左右两侧的肩、肘、腕、髓、膝、跺十二个大关节。
( 4 )其生五:意为阴阳二气衍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其,此指阴阳。
(5)其气三:指阴阳二气各分为三,即三阴三阳之气。
(6 )志意治:指人的精神活动正常。
( 7)因时之序:根据四时之气变化之序。
(8)传精神:即精神专一之意。《 内经辨言 》 注:“传,读为传,聚也。”
( 9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 10 )通神明:达到天人阴阳变化协调统一。神明,指阴阳的变化。【分析 】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气通天”:
1 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 素问 · 宝命全形论 》 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阴阳二气的产物。因而,人体生命活动依赖天地阴阳二气来维持,如《 素问 · 六节藏象论 》 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以维持其生命。正由于此,篇首便开宗明义地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4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095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邪气   发病   阴阳   部位   正气   病因   论述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