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核壳结构

金属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由于具有大量的潜在应用价值,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水相体系还原法、多元醇体系还原法、热分解—还原法、化学镀法、胶体粒子模板法、共沉积法、电化学法、表面取代反应和表面处理等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另外,对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电催化氧化、有机物加氢、催化脱氯、环境催化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述。最后,对今后双金属核壳结构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金属核壳制备方法催化
1 引言
在对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过程中,纳米材料以其特殊的优异性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掀起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对应用纳米技术制备具有某种功能的特性的材料来说,有必要寻求可靠、可控的方法纳米材合成料的。核壳结构纳米材料[1](core-shell nanomaterials)是指具有“核壳包裹”这种特殊原子排列方式的纳米复合材料,可看作是对原始纳米粒子的剪裁和改造,通常记作“核@壳”。金属@金属(即核壳双金属)纳米材料因其巨大的催化应用潜力而受到催化学者的广泛关注。
2 双金属核壳结构制备方法
2.1水相体系还原法
在水相中,利用不同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先后两次还原不同金属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合金,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合成方法。
Yang等[ 2 ]用NaBH4还原合成Ag溶胶,再利用柠檬酸钠溶液热回流使Pt还原并沉积在Ag表面,得到红棕Ag@Pt溶胶。Zhou等[3 ]在冰浴下,利用NaBH4还原HAuCl4制成Au 纳米溶胶,再逐滴加入H2PdC l4和抗坏血酸,得到深棕Au @ Pd纳米溶胶。
一般地,水相中连续还原时,壳层金属通常采用较温和的还原剂(如抗坏血酸)以控制还原速率,使其更易更好地实现包覆效果,有时采用冰浴等降温手段效果更好[ 4 ]。
2.2 多元醇体系还原法
多元醇还原法是合成单金属(尤其是贵金属)纳米粒子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也被用于制备双金属核壳结构。具体方法是:利用液相多元醇体系(多为乙二醇或1, 4-丁二醇)分散金属盐,升温回流使金属离子被多元醇还原并聚集,最终形成金属纳米粒子。该方法制备的金属纳米粒子尺度小,粒度均一,且分散性好。由于制备条件温和,过程简单,多元醇体系中的连续还原法被广泛应用于核壳结构纳米合金的制备中。Alayoglu等[5]采用多元
醇还原法,在乙二醇中升温回流,连续还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Rh核尺寸和Pt壳厚度的Rh@Pt纳米合金。Zhou等[ 6 ]利用乙二醇进行连续多元醇反应合成了核壳结构的Pt@ Cu 和Cu @ Pt粒子。
微波具有升温迅速、受热均匀的特点,近年来,利用微波加热替代传统油浴加热,以实现多元醇热回流的微波辅助多元醇还原法成为合成纳米粒子的有效方法[7]。Tsuji等[ 8 ]利用MW—polyol方法合成了Au@Ag纳米晶。先还原HAuCl4形成Au核,再利用微量Cl-调节,还原AgNO3并使Ag壳外延地生长在Au核周围。该方法得到的Au@Ag纳米晶具有非常规则的晶体嵌套形貌。研究表明,该实验中微量Cl-调节对于核壳金属晶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发泡聚苯乙烯实验发现,普通的连续还原过程会得到复杂结构的合金纳米粒子。Ferrer等[9]在PVP保护下,利用乙二醇在140°下回流使PdCl2还原为灰黑Pd溶胶,再加入HAuCl4溶液回流并还原,得到Pd-Au纳米合金。研究发现,,此过程制得的Au-Pd粒子中没有“纯相”的核或壳,而是一种三层结构:在最内层Au-Pd原子均匀混合,中间为Au富集的过渡区,最外层则是Pd富集的外壳。
双面电路板2.3 热分解—还原法[10]
热分解—还原法主要针对金属的硝酸盐、碳酸盐与碱盐等易分解的化合物来进行,用作还原的气体通常为H2、CO2、天然气等,其中H2最为常用。
这些金属微粒能否以现有的芯核作为晶核,进入晶粒生长阶段,还必须考虑金属与作为芯核的原始颗粒之间的界面问题。当然,事先对芯核进行表面处理,改善其表面活性,这有利于金属微粒沉积到芯核表面,形成致密的金属包覆层。热分解—还原法制备双金属核壳结构的基本步骤包括:对芯核的前期处理,对芯核预包覆,对包覆层进行还原。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考虑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气体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该法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制备核壳双金属,还可以制备金属包覆非金属或陶瓷的复合粉末。热分解—还原法制备双金属核壳结构的基本原理、步骤以及应遵循的原则,还需根据所用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分析,合理制定工艺方案,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由于该方法的物化反应机理特别复杂,尤其是界面问题仍然需要进行继续深入研究。
2.4 化学镀法
化学镀法[11]是在没有外加电流的情况下,利用还原剂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化学还原在具有催化活性的基体表面,使之形成金属镀层,因此,该法也被称为无电镀镀覆。该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镀层厚度均匀且易于控制,外观良好。
廖辉伟等[12]以电子企业印刷电路板废液为原料,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保护剂、
水合肼为还原剂在液相中还原制取了纳米铜粉;再用化学镀法在活化和敏化后的铜粉表面包覆一层银粉,得到包覆效果较好的核壳结构Cu@Ag双金属粉。该复合材料表面抗氧化性和导电性能接近单纯银粉,可作为银粉导电填料的替代材料。熊晓东等[13]利用该法在活性铝粉表面包覆纯镍层制备出核壳结构Al@Ni双金属粉。该核壳结构Al@Ni复合材料在热喷涂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有机化工催化剂、高温合金的粉末成型材料、固体燃料等领域有着重要用途。
2.5 胶体粒子模板法
按照结晶学理论,均相成核的自由能要大于异相成核的自由能。因此只要条件控制得当,可以将胶体粒子作为成核和生长的中心,直接在芯核粒子表面沉积外壳层物质来获得核壳复合粒子。
Ah等[14]首先以制备出核壳结构Au@Pt为前提,由柠檬酸钠还原HAuCl4溶液制备出粒径约15 nm的Au胶体,然在剧烈搅拌下将制备的Au胶体加入到老化2天的H2PtCl6水溶液中,利用抗坏血酸还原实现Pt在Au表面的沉积,制备出核壳结构Au@Pt双金属粒子;然后将其用激光照射,激光光子能量会使得Au表面的纳米Pt熔化,在Au颗粒表面铺展形成光滑的Pt层。因为Au的熔点比Pt低,进一步激光照射会造成芯核Au的熔化并溢出,反包覆在Pt的表面形成核壳结构Pt@Au利用晶核生长理论发展起来的在胶体粒子表面定向沉积法,已成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制备核壳双金属复合粒子的方法。
2.6 共沉积法
在含有两种或多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强还原剂,由于金属离子的还原电位不同,使得溶液中金属离子将以不同的顺序被还原出来,后还原出来的金属颗粒便以先还原出来的颗粒为结晶芯核,而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粉。该法工艺和设备非常简单,经济合算。但是需要严格控制体系反应温度、金属离子浓度、还原剂的种类及其用量,并且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制得单纯的二元金属混合粉。
Cho等[15]利用微乳液法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和水组成的反胶束体系中,用NaBH4作为还原剂先后连续还原FeSO4和HAuCl4,在反胶束体系内先生成Fe核,由于过量的NaBH4的存在,Au在Fe外层被还原,生成核壳结构Fe@Au复合纳米粒子。
2.7 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将待包覆的导电芯核作阴极,壳层金属作阳极,通电后溶液中镀层金属放电,并在阴极上析出而沉积在芯核表面形成金属包覆复合粉末。教学磁板
最近Jin等[16]利用电化学法制备出了核壳结构Au@Pt双金属粉末,具体工艺流程是:首先将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于甲醇溶液中利用3一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使表面产生可以使Au颗粒组装的胺基端,然后加入已制备好的Au颗粒中,这样可以将Au组装在改性过的铟锡氧化物电极表面。通过CuSO4和H2SO4溶液中的欠电位沉积方法在Au颗粒表面沉积上单层Cu膜,然后转移到一定浓度的含H4ClO4的K2PtCl4溶液中,保持电极断路,表面的Cu颗粒与K2PtCl4发生置换反应,实现Pt在Au表面
的沉积,制备出核壳结构Au@Pt 纳米颗粒。
2.8  表面取代反应和表面处理
乳化柴油普通的连续还原法过程简单、易于理解,但“核”未做任何处理,第二种金属成壳的趋向不强,本应该沉积成壳的金属往往独立成核,就会在形成核壳结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单金属粒子“副产物”。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针对“核”的相关处理非常重要。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表面取代反应和表面处理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法。
表面取代反应是指在液相中,不同金属体系由于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势,通过第二种金属盐在预制的簇或粒子表面发生取代反应,不添加任何还原剂也可以实现第二种金属的还原,也称为“伽凡尼取代反应”。由于反应发生在核金属表面,故可以保证粒子形成核壳结构。Chen等[17]借助表面取代反应合成了AgPt空心纳米球。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取代反应未必会形成核壳式纳米合金,而经常得到空心纳米结构。利用取代反应合成核壳式纳米合金会受到一定限制,核金属的氧化消耗常会在粒子内部形成空洞,而通过调节金属添加比例等可对空心部分进行控制,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合成方法。
表面处理是指用加入一种还原性物质附着在预先制备的纳米粒子表面,并加入另一种金属盐,通过某种方式使金属只在核表面被还原而不会独立成核。Mandal等[18]使用的磷钨酸(H3( PW12O40) , PTA )是一种紫外激发型还原剂,经紫外光辐射后具备还原能力。将磷钨酸锚定在核粒子表面,除去溶剂中
残留磷钨酸,加入第二种金属盐并经紫外辐射,则金属只在核表面被还原而不会独立成核。
于超颖3 催化性能研究
3.1 电催化氧化
双金属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较多的暴露的贵金属原子数目。另外,核本身与壳之间产生的电子交换效应也促进了壳层上活性氧物种的生成,起到了贵金属表面氧化反应的促进作用。因而,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在电催化氧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该结果对提高燃料
电池的效率及降低贵金属的用量以降低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Zhang 等[19]采用连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碳负载可磁性回收的Fe@Pt 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应用到液体燃料硼氢化氨(AB)电氧化反应中。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定形结构的Fe 核的Fe@Pt 单位Pt 表面积产生的最大电流密度比商用Pt/C 催化剂高出3倍多,增长幅度高达354%;具有晶态结构的Fe 核的Fe@Pt 的活性则低于商用的Pt/C 催化剂。这是由于无定形的Fe 核具有晶格缺陷,中间层产生缺电子效应,有可能改变了原子结构,协调外层的Pt壳分散,该催化剂在100 次循环和使用3 周后电流密度(活性)没有降低,同时具有磁性容易回收。这种粒子可以应用于光、磁、电方面。
3.2 有机物加氢
将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子进行有序的组装,形成双层或者多层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由于核壳之间的特殊界面会产生一些新的电子效应,从而改变其催化行为。
Sárkány 等[20]报道了核壳结构的Pd@Au/SiO2催化乙炔加氢反应的研究。他们以SiO2为载体,采用种子生长技术,在柠檬酸钠和丹宁酸的条件下,将一系列浓度的Pd 沉积在5 nm金的表面,得到了厚度为0.12~1.5 nm 的Pd 壳。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催化活性随着Pd 壳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当反应温度达到573 K 时,催化活性随着Pd 壳的厚度增加反而提高。这是由于高温还原导致Pd-Au 合金粒子的形成以及Au 向最外层的偏析,这种在高温下产生的混合Pd-Au 集合体比在Pd 壳层中的Pd 催化性能更好。
3.3 催化脱氯
钯/铁双金属能有效地进行氯苯的催化脱氯。目前双金属所催化脱氯的氯代芳烃及其衍生物有六氯苯、多氯联苯、氯酚等[21]。钯/铁双金属加速了氯苯的还原脱氯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室温、常压、低钯化率)有效进行。在低钯化率条件下,氯苯5h内脱氯率达45%,远高于同等条件下纯铁的脱氯率。
这种方法适合于环境水体中有机氯化物的污染修复。铁在反应中消耗产生的Fe2+(Fe3+)是良好的絮凝剂,有利于废水进一步净化,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铁表面形成氧化膜而导致反应性降低,可以采用酸洗的方法再生,由于钯化率很低,钯的流失也很少金属铁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其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3.4 环境催化
孙彦红等[22]利用溶胶法制备了Au@Ag 结构复合纳米粒子,用粉末-溶胶法和水热合成法将其负载于TiO2纳米粒子上,此催化剂应用于光催化除臭氧反应。Eichhorn 等[23]研究了Pt-Cu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在NOx还原反应中的催化行为,与传统的Pt-Cu 合金催化剂相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5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07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金属   表面   核壳   还原   结构   反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