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婚后自我价值追寻的伦理思考 ——影片《克莱默夫妇》之女性主义评析

女性婚后自我价值追寻的伦理思考
——影片《克莱默夫妇》之女性主义评析
摘要在六七十年代激进的女权运动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中女性的再现逐渐由刻板的家庭主妇形象转变为拥有自己事业的独立女性,《克莱姆夫妇》中的乔安娜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夫妻的心理错位以及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等方面对克莱默夫妇的家庭悲剧进行深入的探究,旨在对女性婚后自我价值的追寻提出自我的思考。
关键词克莱默夫妇家庭女性自我价值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社会的“残破家庭”问题日趋突出。由罗伯特·本顿导演、达斯廷·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克莱默夫妇》在1979年上映后引起了高度关注,被誉为“1979年最为心碎的家庭片”。克莱默夫妇可谓七十年代最为普通的美国夫妇:克莱默先生在外工作挣钱,克莱默夫人则在家照顾儿子比里。克莱默夫人有着独立心智、追求个人发展,却困于父权社会的压抑,不得不离家出走来调整自我。就这样,克莱默先生一面忙于工作一面照顾儿子,生活陷入了困境。在管家和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先生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此时克莱默夫人回来了,并要争取儿子的抚养权。尽管这出戏发生在上个世纪,但剧中的故事今天仍在都市延续,戏中人物的心灵创伤依然为现代人所体验。它不仅引起了美国人的思考,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可称得上是一
部以情感跨越国界、感动全球的经典之作。
一、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连续供墨打印机
ppzhus相互奉献是爱情的根,风花雪月是爱情的花,孩子是爱情的果。爱情之树常青,可以无花无果,却不可无根。美国家庭社会伦理影片《克莱默夫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存在的矛盾,矛盾的焦点看似是谁来抚养孩子的问题,在于夫妻双方奉献着眼点不同,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妻子乔安娜被家庭所束缚,无法拥有与丈夫同等的个性与人格;丈夫从来也没想过妻子是和他一样平等的人,在家中应享有与
他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而作为敏感而浪漫的女性个体,乔安娜聪明,有事业心,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自己思想的女人。因此,她难以接受做丈夫附属物的生活方式,也难以履行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的职责。并且她也逐渐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受到了屈辱与不公,不再心甘情愿地仅仅为丈夫和孩子而活,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家,将自己从家庭的从属地位解救出来,不再做婚姻的奴隶。
如果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所讲述的是娜拉的出走之前,《克莱默夫妇》则刚好回答了娜拉出走之后的情况。作为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影片,影片中的乔安娜是勇敢的,她在不堪忍受生活的无意义与无追求之后,虽然残酷,却是勇敢地跨出了那扇大门,去追寻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这从根本上说是
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作为女性个体对自我认知的恢复与思考,她不甘心成为泰德“强权”之下的错误定位,她出走了,像一个世纪前的娜拉一样离开了。
在克莱默夫妇的家庭悲剧中,我们能够发现传统婚姻对于独立意识较强的女性来说,只意味着幸福的终结与痛苦的开头。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女性就应该做相夫教子、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贤妻良母,应该甘心失掉自己的个性,成为男权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好像只有这样,才更符合我们的道德传统,才可以赢得社会的肯定与尊重。而一旦女性有了个性和思想,有了自己的事业与追求,尤其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男性得不到的东西时,社会对这些女性的评价就会产生歧义。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女性命运常常是可悲的,可谓命运多舛。
这种婚姻观念其实是错误的。虽然女性的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之中要比男人付出得更多。但是,奉献不等于没有原则,奉献更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和精彩的生命。拥有家庭,并不妨碍拥有自我。为丈夫和孩子奉献,并不阻碍继续追求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快乐。“一个聪明的女人,应该懂得如何在奉献与维护自我之间,寻到一个平衡点。”[1]其实,一旦在结婚以后,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中,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自己不思进取,不努力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与外面的世界基本上处于一种隔绝状态,久而久之,夫妻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新世纪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与时代同轨。有专家提出“21世纪夫妻关系将更加趋向平等”。[2]随着
女性地位的提高,尤其是妇女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的思维方式已不再适应今天的夫妻关系了。
影片讲述的是70年代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典型的丈夫,有着体面的足以养起来整个家庭的工作。典型的妻子,生活的轴心只是也只能是家庭。因为这些的典型,使得影片事实上没有一定的必要去铺垫乔安娜为什么要离开。因为理由说起来可以很简单,就是玛格丽塔所说的:乔安娜很不快乐。这种不快乐,现实中有无数的乔安娜式的女性能够会心的理解。但这种不快乐,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男人是很难理解甚至是不削于去理解的。
二、夫妻心理错位的思考
乔安娜在电影中说,“她以前一直做人家的太太、人家的妈妈、人家的女儿,没有好好做自己”。而泰德尽管成功完成了从一个“缺席的父亲”到完美的父亲的转变,但他从没有尝试过对丈夫角的重新定位,一直固执地认为女性应扮演的社会角就是贤妻良母。在美国,家庭的破裂是司空见惯的事。《克莱默夫妇》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用男的不忠、女的不贞之类的俗套来表现家庭之内的对垒,而是从深层心理探讨了家庭纷争。
影片中的丈夫泰德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里,为了维持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自己在公司里的地位,泰德不得不拼命干活,满脑子想的就是多给公司拉几笔生意。他以为自己这
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这个家,他要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妻子和儿子的幸福。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他没日没夜地忙于工作,却忽略了妻子对生活的期待。结果,在他职务晋升之时,等待他的却是家庭的崩溃。单纯看这部电影,似乎只是普通的家庭事件,但实际上,影片却是把夫妻二人做了一种横向的比较,探讨了夫妻人生期待的差异。妻子乔安娜是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美丽女子,独立意识很强。婚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学时期成绩突出,成年后又是男子追逐的对象,而且还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在相恋后她和泰德结了婚。哪知婚后,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生活远非她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没完没了的家务事、丈夫和儿子对她的依赖,使她身心疲惫不堪,而丈夫却全然不理解、不理会妻子由此所产生的烦恼。妻子常常想对丈夫诉说心里的苦闷,可是忙碌的丈夫似乎永远没时间听妻子说话。出走前,乔安娜等在家中只为了最后交待几句,可即便如此丈夫也让她等上了好半天。“感情交流对于一桩
婚姻来说,就像呼吸对生命那样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最繁忙的夫妻也必须要到促膝而谈的时间。”[3]
破碎轨迹由上可知,在婚姻家庭方面,两人产生心理错位。正是由于心理错位,因此,妻子认为丈夫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对于夫妻生活来说却得不偿失。她是从自己对夫妻生活的设想出发,从而否定了丈夫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庭生活的意义。因为她对生活的追求偏重于精神方面而不是物质享受。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心理错位现象是很普遍的。“当现实生活与心理期望发生矛盾的时候,其中一方从现
实出发,放弃原来的心理期望而转向追求现实;而另一方则认为原来的心理期望更符合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期望。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关系到对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夫妻心理错位的现象就会产生。”[3]影片中父亲在给儿子盖被子的时候,比利突然问:“爸爸你会不会也离开我,是不是我不听话所以妈妈不回来?”泰德向儿子解释:“我想让妈妈成为某种人,可她不是,我以为我开心她就会开心,但她没有。不是你的错,是我。”泰德能说出这些话,说明这些日子里他也真正反思了自己,只是他明白得晚了点。
输送带接头设备
美国最伟大的人生导师卡耐基曾说:“婚姻不是一个坦白的地方,它是一个外交场合。”[4]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应如何及时避免因心理错位所导致的矛盾呢?“作为一对夫妻,一种公开、坦诚的方式向对方倾诉你的需要、痛苦、渴望及内心所有感受是非常重要的。”[5]当然,有时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还有很多抱怨让人听了就烦。但人与人相处极大一部分的价值,就是提供对方感情的依靠,让对方知道我们真心地关怀他,而且这种关怀不是任何金钱和物质可以代替的,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关怀对方的“感受”。只可惜,现代人忙碌的时间太多,分享的机会太少,忘了分享彼此的关心、彼此的喜悦,甚至是彼此的感受。哪怕是一张照片、一本好书、一部经典影片、一杯浓情蜜意的咖啡,都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感情交流。往往丈夫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夫妻感情上却陷入了分裂的危险。因为妻子有可能并不觉得她很需要丈夫的这种成功,或者说妻子不仅需要丈夫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同时还需要夫妻的精神交流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夫妻之间的心理错位往往是现代家庭破裂的最主
要原因。如果夫妻之间的心理错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调整,矛盾就会越加突出以至于双方都感到不满意和痛苦,一方或双方有可能会寻求婚姻之外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美国作家查斑图
硅酸铝耐火纤维毡
尔斯·史温顿在研究了实际婚姻后说:“任何一个婚姻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即使你对你的配偶恪守承诺,但依旧会存在着压力、眼泪、挣扎、冲突和没有耐心的时候,因为信守承诺并不能抹去人性中的弱点。”[6]记得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说过:对方有毛病不要刻意纠正,不要往心里去,而要解脱出来,这绝非脱离社会。于是有人感叹:“真实的东西固然可贵,有时却并不可爱,真心的恋爱固然重要,有时却未必可行。适当隐藏你的真实,‘用心’相处,也许你会更幸福!”爱情是在彼此欣赏中开始在相互理解中延续。
三、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许多家庭看上去都很完美,丈夫在外有一份收入丰厚、前程似锦的好工作,美丽贤惠的妻子在家中相夫教子。这似乎是现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但是人们却未必知道,在30年前的美国,尤其是当女权运动进一步开始兴起的那一段时期,这一类家庭中的离婚率却是最高的。“美国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单亲家庭,据统计,每5.2个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就有一个单亲家庭。”[7]数以万计的已婚女性开始要求她们的丈夫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够进入商界拼搏出一番新的天地,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领地,而不是每天呆在家中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拿着整天在外应酬的丈夫回家扔下的钱度此一生。
《克莱默夫妇》中的乔安娜就觉得自己成为被供养者,没有丈夫的沟通很苦恼,因此,离家出走去寻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美国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曾说:“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8]然而,她得到了她想要的自由与社会地位,也失去了她所不想失去的爱情与家庭。丈夫在妻子离开后也陷入了生活与工作的混乱。因为要照顾孩子,泰德陷入了以往从未体验过的麻烦。突然多出来的各种家事对泰德的工作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更要命的是他常常因为要接送孩子而错过与客户见面,这使得一向信任和器重他的老板很不满意。事业和家庭的矛盾给泰德出了难题,最后婚姻也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看似稳定和谐的家庭会走向分离呢?影片中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北京大学马亿南教授的观点很有说明力:“要解决像克莱默夫妇这样的家庭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社会刻板印象的束缚,合理分工,共同经营家庭。丈夫要体谅妻子操持家务的辛劳,妻子也要体谅丈夫在外拼博的艰辛,丈夫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3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1011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家庭   丈夫   生活   女性   社会   心理   妻子   夫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