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视域下微博话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运作机制探析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151
研究与交流
一、“狂欢理论”与“奶茶事件”的契合性
脱离体制、脱离常规、对立与俯就、粗鄙化这四个基本特征,是巴赫金提出狂欢世界感受的四个范畴。1那么基于这四个基本特征对照我们要分析的“奶茶事件”:(一)脱离体制
狂欢节中,原本世界的等级束缚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在“狂欢”状态下自由平等地交往。随着现实世界的等级界限和束缚关系的消解,人们的狂欢活动便呈现出行动自由、接触亲昵、关系随意的状态。在微博平台这一“奶茶”议题下,每个用户隐去身份等级、网络交流的便捷、对同一话题的兴趣也打破现实与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随意。
(二)脱离常规
骨灰戒指狂欢活动中,游戏与现实的界限被消弭,游戏与现实的逻辑、语言、行为被掺杂,正常生活中被地位、阶层、年龄、性别等多方面限制压抑的理智,在狂欢中被消解。在微博平台这一“奶茶”议题下,用户围绕这一话题的“调侃”“拼贴与制造”“盗猎与游牧”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的“插科打诨”。
(三)脱离界限
狂欢活活动中,由于参与者或带着面具或隐去身份,因此,狂欢语境中的能级制度与身份关系是可被忽视的,这就使得一些对立的概念相互接近融合,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明智和愚蠢等逐渐合为一体。微博这一话题中,由于发表言论的无门槛,高明与低俗、有趣与无聊等并没有区别。(四)脱离神圣
狂欢活动的无理智与脱离现实,使得人们的语言、行为更加脱离束缚、毫无逻辑、简单直接,甚至充满讽刺嘲笑、污言秽语。同一议题之下,用户可以简单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不一的用户之间互相攻讦的行为往往充斥这种粗鄙的性质。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微博中#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一话题下,截止到2020年11月2日(本文完成之日)的综合跟评(随机抽选1000条)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评论的主体、图片和文案内容及态度倾向,进行归类整理。拟归纳为四种类型:贴合话题型、蹭热度型、戏谑调侃型、不明所以型。分析不同参与类型在共同构成这场狂欢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作用,并通过这些分析探究这一话题的运作机制与迅速蹿红的原因。
高纯度的氧化铜
三、“奶茶事件”的运作机制分析
(一)媒介技术赋权:狂欢广场的建构
新媒介带来了双向与多向传播的时代,它打破了时空界限,也打破了传播管制,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从家庭、组织、机构等身份中脱离出来,以独立个体的姿态,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拥有自我表达、自我主张、甚至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接收的新入口,可以看到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新型场所,不断把新事物推向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格兰诺维特提出“强弱关系”理论,微博和等平台正在践行对这种人际关系网的建构。一方面,微博平台有着大众传播的特点,而平台更多契合人际传播。“入秋后的第一杯奶茶”作为一个新的话题与新事物,首先是在微博大圈子的平台上点燃,话题的阅读量甚至达到了3亿,阅读量也在10万左右。之后许多网友开始在朋友圈这种小圈子“晒”自己得到的奶茶红包,“奶茶梗”在庞大的关系网中得以扩散。
媒介发展的人性化趋势下,网络传播愈加便捷、碎片、迅速,内容更迭也愈加频繁。借助这些特点“奶茶事件”话题迅速传播与扩大。其中,微博这一平台,作为具有高度“公共领域”性质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各个奶茶狂欢者在信息阅读与参与分享中,逐渐形成了盛大的网络“狂欢广场”。
收稿日期:2021-1-18
作者简介:王梦迪(1998—),女,山东滨州人,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品牌传播研究。
狂欢理论视域下微博话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运作机制探析
◎王梦迪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2488)
摘  要:秋分节气前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全方位蹿红,很快遭到全网跟风玩梗,晒出红包截图。#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话题随即登上微博热搜。狂欢理论和对话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的核心思想,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个性化、自由度高等特征与巴赫金狂欢广场的特征极其相似。因此,透过狂欢理论来关照“奶茶事件”这一网络热梗具有很高的契合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一网络事件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探究这一近似狂欢现象中狂欢发起方、跟随方以及狂欢场所提供者几大主体的表现,以及这一话题是如何生发运作,引起广泛关注的。
关键词:狂欢理论;网络体;“奶茶事件”;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3-0151-02
地源热泵系统15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3期
tvline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经编布(二)资本的逐利倾向:狂欢的发端与秩序维持1.偶然的营销发起狂欢
探究“奶茶事件”这一话题究竟为何发起,本研究从搜集到的评论资料中到了事件起源的当事人。 微博名“引爆你的实体生意第一人—索寂魁”称,在秋季刚刚接手一家奶茶店,奶茶在夏天是销售旺季,而在秋天销量一般会冷清,突发奇想在一对情侣买奶茶的过程中,带出“给她买秋天的的第一杯奶茶”话题,随后买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这一内容,“奶茶事件”逐渐蹿红。
探究话题的起源,可以看出这一场以盈利为目的的营销策划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正是这一偶然性的策划发起了一场奶茶人的狂欢盛宴。
客房预定2.平台维持狂欢秩序
通过抽样评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个人、商家、或是官方微号,在这一话题中的评论都很少存在异质性的声音,一些质疑与否定的声音被淹没掉了。可以说是一些发出质疑的用户在这场狂欢中被卷入“沉默的螺旋”,但更重要的是,平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监管与控制。
平台可以出于对整个话题风向的把控考量,也可以出于与资本力量的合作来把控评论。为了维持话题热度,稳定话题的聚合程度,平台在这场狂欢中充当了一个秩序维持者的角,保留积极地参与者,
剔除狂欢的反叛者。
3.品牌引导的消费倾向
一些与奶茶有关的品牌商家可以透过“奶茶事件”这一联动效应获益,有数据显示各地奶茶店在话题蹿红的两天内销量暴涨30%左右,自然他们是希望这一话题是“长久不衰”。除此之外的,一些带货大V、明星也充当某种程度的“意见领袖”,在引流与促销中发挥不容小觑的影响。或者某些与话题无关的品牌商家,可以通过蹭热度的方式获得存在感,也可以获得一些关注与流量,对品牌销量也有助益。
可以发现,从狂欢的发起方、秩序维持者、消费引导者都与资本逐利有着莫大的关系,营销策划的发起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话题的维持与引导上,各方力量的合作不断使狂欢盛大化又尤其必然性。
(三)形各异的参与者:营造狂欢盛宴1.用户的情感抒发使得狂欢声势浩大
每一次用户的媒介使用与内容分享都是源于自己的“使用与满足”,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社会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人们的不确定性情感与不安情绪普遍累积,集体无意识的焦虑与烦躁也容易爆发。一些温暖治愈的内容,更容易填补人们内心缺失的稳定性与安全感。借助“奶茶”这一社交媒体时代的、属于年轻人的专属流行词,在人们之间传递温暖,联系感情。此时的“奶茶”“红包”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着相互之间的关心与温暖。
2.用户的仪式性参与使得狂欢久盛不衰
人类的需求金字塔从底端向顶端发展时,他们追求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便是通过物质消费,满足对品质生活、精神世界的高要求。充满仪式感的分享和消费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中调味品,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和神圣意义。
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我们迫切需要从生活的慵懒、无聊和空虚中,重新获
得对生命的专注、期待和激情。而对这场“奶茶狂欢”的参
与,正是打破日常生活的平淡并赋予生活新鲜与激情。
3.戏谑调侃的跟随者不断衍生新的狂欢
从“网络谜因”这一角度出发,某种传播信息因子或者文本、图片、视频等,在网络用户之间迅速传播,并不断以此为根源衍生出其他传播内容。突然传播扩散“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梗,就是一种“迷因”。广大用户在这一话题下,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文本间的“盗猎”与“游牧”,或是加入“花车”,或是戏谑
调侃,又逐渐衍生出其他话题,使微博用户在这一场狂欢中不断解构文本又重构文本,制造意义又产生新的意义。
对整个话题的分析过程中,从用户构成以及评论内容可以看出话题的中心聚合性不强,在话题的传播中,以及透过最近的研究可以窥见整个话题凝聚快亦消散快。
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新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可以将个性化的网民整合起来,人人都可以为自己设置议程,内容更加多元。“奶茶事件”便是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自行设置的议题。不过技术发展重塑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过去的信息稀缺变成了注意力稀缺。议程设置中的议题不仅更容易被公众设置,同时议题变换也更加频繁。
在朋友圈除了晒收到的奶茶以外,还衍生了#入秋后的第一条秋裤#、#喝奶茶请小声一点#、#入秋后的第一个包包#等,话题演变速度如此之快,可以猜想的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入秋后第一杯奶茶”的话题将会逐渐消逝,新一轮的话题又将掀起。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处在分离的环境中,只通过共同的平台或者某一件重大的事件描述自己的世界观,分享共同的情感,仪式成了一种线上的活动。许多人在发“奶茶红包”或者收“奶茶红包”时,将它看做是一种仪式感的追求,在这种仪式感之上得到心理的满足。
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仪式呈现出了狂欢化的特征。朋友圈作为熟人之间开放的平台,“晒”红包让原本仪式感的行为逐渐演变成社交网络的狂欢,不管是发没发红包、收没收红包,大多数人都要选择“蹭”一波红包的热度,发个朋友圈圈来刷一下“存在感”,全民性的参与让“奶茶梗”热度不减。
另一方面,鲍德里亚指出,“要想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消费由具体的物转移到物所代表的符号上1。“入秋后的第一杯奶茶”正是将“奶茶”这个物品转化成了符号,人们通过发红包能形式联络人际关系,从而让双方或多方获得情感体验,就比如情侣之间的52.0“奶茶红包”、闺蜜朋友之间互相调侃穷的红包等等。也就是说在这种消费主导的社会中,不论是人们的生活、情感、人际关系都给资本的侵入留下缝隙,都上了消费与符号的烙印。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夹杂其中,当下已经没有纯粹的传播行为。[1]王晶,苗艳.新媒体背景下的狂欢文化特征——以“杜甫很忙”事件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5-137.
[2](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971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狂欢   话题   奶茶   传播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