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茶叶大观大观茶叶

中国茶文化茶叶大观大观茶叶
    中国茶文化茶叶大观|大观茶叶
    1.西湖龙井
    就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自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成“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指出以产自狮峰的品质为最佳。龙井被誉为“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形光扁平直,翠略徐似糙米,滋味甘鲜醇和,香气清幽忠厚,汤碧绿黄莹;叶底红润成朵。
    鉴别方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
级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万个。外开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汤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绿显翠。
    鉴别方法:产自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出,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克存有5.8-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叶底娇嫩,光滑光亮。骗人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圆形黄。
    3.白毫银针
    被誉为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就是一种白茶,产自福建东部的福鼎和北部的政和等地。黑毫银针满坡黑毫白如银,细长例如针,因而闻名。冲泡时,“八十盏沉茶乳”,银针森然,上下交叠,非常美观;汤黄亮纯净,滋味清香甜爽。白茶味温性肥,为利尿冰镇,祛湿解热,常做为药用。
    4.君山银针
    产自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存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去草更长”的描绘。其冲泡后,
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公。很高的观赏价值。
    鉴别方法: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鉴别方法:产自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红润稍卷曲,芽魁伟、匀齐,塞国毫,形状类似于“雀舌”,叶呈金黄;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纯净、杏黄、光亮,味爽口、回甘,叶底芽叶成朵,结实艳丽。骗人茶呈圆形土黄,味苦,叶底未成朵。
    6.武夷岩茶
    产自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存有“大红袍”、“黑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有,它未经窨花,茶汤却存有浓烈的鲜花香,尝时甘馨美味,回味无穷。18世纪传至欧洲后,备受当地从的钟爱,曾存有“百病之药”美誉。
    鉴别方法: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叶脉浅黄,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泽枯暗。
    7.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鉴别方法:福建安溪县。叶体沈重例如铁,形美例如观音,多呈圆形螺旋形,泽砂绿,光润,绿蒂,具备天然兰花香,汤纯净金黄,味爽口清纯,入口味苦,立即转回辣,耐冲泡,叶底积极开展,青绿红边,细长光亮,每颗茶都拎茶枝,假茶叶形长而厚,条索较粗,并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并无香味。
    8.信阳毛尖
    产自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苍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为。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泽翠绿,黑毫显露出;汤清绿光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青、嫩绿哨口。
    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9.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清澈,是绿茶中
的精品。
    10.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鉴别方法:产自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水麻,叶呈绿光润,微向上重合,形如瓜子,内质香气忠厚,水碧绿,滋味回去辣,叶底结实光亮。骗人的则味道较苦,比较徐。
    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湖北产“恩施玉露”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等。
    中国历史上存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清楚地查明到底就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就是存有观点的。并且也可以出证据表明,的确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
惯从中国通心面的。所以,很多人指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栽种茶叶的习惯都就是轻易或间接地从中国通心面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已经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就是翻案,“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文学创作“n
ur”字。“nur”字存有一字多义的性质,则表示茶叶,就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低,茶的文字的采用频率也越来越低,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抒发的更加确切、直观,于是,就把“nur”字乘以一划出,变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就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存有多种称谓,对同一称谓又存有多种读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存有关于食茶的记述,而且随其产地相同而存有相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至国外,汉武帝时曾派遣使者使臣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除了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其出口的丝绸、瓷器传至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送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至世界各地,并使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种茶,并且存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辨认出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已经开始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就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存有野生小茶树的记述,都分散在西南地区,记述中也涵盖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就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
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94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茶叶   存有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