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教案

牲畜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分析《牲畜林》的结构,体会其结构特点;
    3.进一步认识情节的重要作用及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二、教学重点:
    小说的内容与题旨,作品的结构艺术。
    三、教学难点:
    小说高潮部分的特点及设计意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小说题旨。
    二、教学过程:
    〈一〉由“猴子掰包谷”和“拣贝壳的小孩”两故事导入课堂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三〉分析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在复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小结: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传奇故事:农民朱阿德小母牛“花大”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
举着猎不敢开,生怕误伤了牲畜。最后,德国兵在和野猫的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
    〈四〉概括小说题旨。
    1.学生围绕着“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小说题旨。
    2.教师小结:
    《牲畜林》是一篇写反法西斯战争这一题材的小说﹙小说开头一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卡尔维诺没有按照一般的写法来写,而是选择了“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透过“牲畜林”这一面“帕修斯”盾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危害,不会因此而变得僵硬,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五〉分析故事情节。
    1.学生回顾有关情节方面的知识,概括《牲畜林》的情节内容。
    明确:
    序      幕:村民带着自己唯一的财产——牲畜逃难进入树林;
    故事的开端:德国鬼子进村扫荡,朱阿德奶牛还没有藏起来;
    故事的发展:朱阿拙劣的射技,使得牲畜林的牲畜林的牲畜接连出场;
    高潮、结局:朱阿射中了衰老的母鸡,德国兵和野猫一起掉下了山崖;
    尾      声:朱阿成为“英雄”。
    2.学生思考:小说的高潮和结局这样安排,作者有什么意图?如果改成“朱阿终于开打死
了德国兵”小说的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把高潮设计成朱阿的子弹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
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让敌人自取灭亡,善良的人连手都不需弄脏。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那”也得到了补偿。综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一词透露出抵抗的彩,其余的好像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风浪后,它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搬的神奇,成为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六〉学生阅读体会。
    〈七〉布置作业。
    思考:《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作者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着重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体会卡尔维诺小说在结构上的艺术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的有关内容,导入课堂教学。
  〈二〉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
    1.学生阅读单元话题:“结构”,整理知识要点。
    2.师生共同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
    明确:“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        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把一个个节目衔接起来。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 
母牛“花大”),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 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 而朱阿回村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学生思考讨论:《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
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8:2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93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牲畜   小说   结构   德国   故事   学生   战争   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