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玺印使用方法及遗痕

中国玺印使用方法及遗痕
研究中国玺印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探讨玺印的使用方法。在人类最早使用玺印的西亚两河地区,用印方法比较简单,只将有标识意义的印章打在泥板、泥器上,而中国古代玺印的使用方法,则要丰富许多了。
为了探讨玺印的使用方法,搜集分析用印遗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由玺印这种器物的独特功用所决定的,它们往往通过抑印后的痕迹(如拓扑出的陶文、烙文、泥封,如钤朱的纸张上)来证实自身的效用与价值,用印痕迹反映了至少两种物质文化的结合,因为中国古代玺印使用方法的丰富,遗痕及存在遗痕的物质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也反映了中国玺印文化几乎无处不在的影响。
以下,文豪老师以用印方法与有关遗痕相结合来进行分类叙述。
抑印
抑印即是将玺印用力压抑在另一物质上,以显现出印面文字或图形内容。这一般反映了两种物质文化的结合,即玺印与被压抑的受体,但也有例外。抑印有徐缓压下的,也有强力砸打
的,这要取决于受体的硬软程度。抑印法又分如下几种:
1.印陶
玺印起源于印陶,新石器时代中期时即有在陶胚上抑印纹饰的作法,这时的用于抑印纹样的陶制、木制、石制拍子,有的一块一块地在陶胚上压抑出纹样,后世印章即肇源于此;还有的如圆柱状,滚动式地在陶胚上压抑出连续纹样,在西亚两河流域中也见到过这样的
印章。到了殷商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单枚文字玺印印陶。在东周时代之后,单枚文字玺印印陶已比较常见,到两汉时代,在一些大型器物(如陶瓮、板瓦)上,出现用滚筒式连续抑印的文字玺印。使用在陶胚(包括砖、瓦)的玺印质地是多样的,既有金属的,也有陶质及其他质地的。印陶(包括砖瓦)上的用印遗痕除了用肉眼直接观察外,也可以用拓墨法揭示。
又称为泥封,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东观汉纪·邓训传》记:“训好以青泥封书。”《汉旧仪》还记载皇帝之玺以武都紫泥封。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记:“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诏是也。今之米印及印仓廒印近之。”从现在考古发现,可推测出封泥有这样一些用法:①竹简木犊等文件信函的封简;②各种罐、筒等储藏器的封储;③一些工程土石方考验的封标(估计为绳索把已完成土石方圈牢,而后由官署在绳结处打封泥);④封固门户;⑤封守钱串;等等。封泥之制为世人认识较晚,在清末四川、山东等地出土的封泥,曾被人误认为是“印范”。封泥从战国时即出现,秦西汉时达到使用高峰,自东汉而魏晋逐渐减少。魏晋之前的封泥公私印皆有,画印
也有,但以公印占最大舵数。在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唐代封闭贡物罐的封泥,全为公印,这样将封泥使用的下限向晚推移了。战国到秦代封简竹简木犊的封泥,往往不带“封泥匣”,而汉代之后的封泥,往往带有木制中凹的“封泥匣”,这是近年考古发掘中得见的新知识。早期封泥本身常常是近方形、圆形小泥块块,泥质细腻,为青、紫、褐、红等的胶泥。有些封泥在抑印之后曾经烧烤变硬。封泥的上面为被玺印压抑出的文字与图形内容,其背面常常有简、筒及绳结痕迹。唐代的封泥只是泥皮皮,面积较大而易碎。我们多次说到,传世的玺印和考古出土的玺印,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是随葬用印,这种随葬用印无论怎样接近当时的制度规定,总是与实用玺印有一定差别;而历代抑印在封泥上的,则是当时的实用玺印遗痕。这使我们在研究玺印文化时,愈来愈重视封泥资料;封泥中大量公印遗痕,更是研究职官制度史、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资料。
3.仓廪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仓米的管理为历代所重视,从东周时代起,即有一些反映仓廪管理的公用印。仓米印现在又称为“仓拍子、米拍子、粮拍子”等等,用它将印文的内容拍抑在粮囤表面的粮粒堆上,使得粮粒表面出现文字,以防有人盗粮。现在见到个存世的汉代巨
印,可能为仓米印,仓米印的字道受粮食颗粒大小的制约,如果粮粒大于麦粒,则仓米印的字道比较粗壮;如果粮粒为粟粒、芝麻一类比较细小,则仓米印的字道稍窄小,即使如此,也比一般的玺印大出许多。近年山东出土“右盐主官”巨印,大约为盐仓管理用印,其用法及意义如同仓米印。历代的仓廪印以木质为多,所以易朽烂而难以传世;至于仓廪印的用印痕迹,当然只能以肉眼短时间地观察如仓粮面上的文字,历史上曾经使用的情况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
4.制范
这种用印方法或遗痕,往往要涉及两种以上的物质文化资料。具体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将印章面上的文字压抑在模型上,再由熔铸出的金属器上表现出来;另外还有将玺印压抑在母范之上,再由母范翻印到模型上,最后仍然由熔铸出的金属器物表现出来。最早的例子经有的研究者指出为东周时代秦国青铜器《秦公簋》等上的铭文所见。近年在山东出土的青铜马饰上有“十四年十一月平绍”,即为印谱上此印制范的遗痕,陕西出上的西汉“樊氏”印,也应当是制范所用。这种用法在后世也有用在瓷器上的。其用印遗迹资料的识别,拓印方法与印陶相似。制范法与金属器皿铭文、金属铸币工艺等有密切关系。
5.錾戮
前四种方法可以是徐缓压抑的,而錾戳则是以较强力量砸击从而使印文出现在另一金属体上的。战国楚国的金质“陈爯”、“郢爯”等等,就是较早的例子,这时的“郢爯”印戳是青铜制的。唐宋之后,一些金银器上也有印戳錾现的文字,以表示土匠,工场或物主。这种用印遗痕资料的识别,拓印方法与印陶相近。錾戳法与金属器皿、金属制币等上的冷锻出文有密切关系。
烙现
烙现是金属玺印借助火烧热力,将印文、图形等内容烙记在另一种物质材料上。这种方法起源很早,但施用范围不如抑印范围广。
1.烙革
以往的研究者对一些战国、汉代巨印用法不得其解,经清末罗振玉先生指认汉“灵丘骑马”印为烙马印后,大家才知道巨型玺印中有一些为烙马印。它的用法是以烧红的玺印灼烙在马的表皮上,以表示马的品质、属主或数量,其中最雄奇瑰伟的代表为战国燕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巨玺;烙马印的行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两汉魏晋时代存在着私人部曲制度(家族武装),部曲的兵卒身份几乎形同役使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而只是豪强的一份财产,所以在当时,部曲的统帅们亦有可能在兵卒身上烙以印记,在上世纪50年代一些边远待开发的民族地区对农奴们仍存在类似行为,如西汉“曲革”印,大约即具有这种烙印性质。无论烙在马皮上、人身上,当时的印记当然保存不下来,这只能根据遗留的印章实物来推测它们的用法。
2.烙竹木
最早发现在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的木槨烙以文字印记,例如河南出土楚国木槨墓上所见,大抵有记事、记墓主、记木材来源等几种用法。这种烙竹木的玺印实物也有所发现,例如山东出土战国“左析正木”玺(这种古玺文字在印陶文字间也有发现),传世西汉“柜司空”印,烙
竹木印的遗痕可以是历史遗留竹木构件上烙记的拓扑显现,也可以直接研究遗留存世的烙印本身。在竹木材质上烙以印记的作法一直延续到现代。
3.烙漆
最早发现于战国时期漆器上,秦、两汉时期亦多见。常用以记载市府名称、简单地名、工匠名称、数字等等,例如在湖南、广东出土漆器上即见到文字烙印,这种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具体烙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烙在漆器的竹木质胎骨上,再以髹漆,这样漆汁盖在印文之上,印文被漆汁覆盖于下;一种是在完成的漆器上烙印,这样印文显现于漆汁之上。漆器上的烙印肉眼易辨,但是不易拓取,只有依靠照片或摹本得以反映。对照漆器上印文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存世的古玺印中指认某些可能是烙漆印。
4.火漆印
火漆印的作法和一般烙印方法有些不同,它是将加热融化的漆汁滴在文函、器物、装袋的封口处,而后趁热火漆汁未凝固硬结而将印文抑烙其上,常表示是由哪级官署或哪个人进行封闭的,与古时封泥的作法意义有相似之处。目前所知这种方法起源于清代,一直沿用到现今。这种火漆印块上的内容可以用墨拓取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90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玺印   封泥   文字   方法   遗痕   用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