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学问之“器”与“事”——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小论

学问之“器”与“事”——引文注释与参考
文献小论
云梦学刊2011薤
关于注释规范,很多学术规范着作中都有详细
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只对注释时的原则问题做
简单的说明.上文中,我们反复提到要注明引文的
出处,对引文的注释,一定要细致,以便查检.对于
引文,不注明出处,除有日后被人指责抄袭的危险
外,有时还会弄巧成拙.伍铁平曾指出申小龙在《中
国文化语言学》中的一些错误,实际上出自帕默尔
《语言学概论》的中译本,但申小龙引而不注,"读者
只好把责任归咎于申了."⑩
至于补充性的注释.特别是跟正文密切相关的
注释.是放在注释中还是干脆放在正文中,要仔细
衡量.
三,几点感想
引文和注释对于论文本身有重要的意义,除
此之外,严肃细致的操作还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
指示.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营造良好
的学术环境.清儒陈澧在《引书法》中就反复强调引
书要见到原书,并且出处必须清楚,@后之学者大都
能在这两方面严以律己,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术环
境的纯净.任何一代学者都必须至少具有严格的治
学态度.因而在学术失范El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有
必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营造一个良
好的学术环境,以保障学术研究的健康进行.
其次要尊重前辈学者.忠实地引用和注明前辈
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其置于适当的学术地位上进行
评价,这是对前辈最起码也是最大的尊重.差不多
每个专业领域都能到学问,德行兼优的前辈学
者,他们的着述会唤起我们的研究热情,他们的行
事会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在物欲横流,精神缺失
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为自己还有这么一些人在
引导而庆幸,应该为还有这么一些人值得我们尊重
而庆幸.
我们还需以敬畏之心看视学问和做学问.严肃
的引文和注释规范可以培养我们对学问和做学问
的敬畏之心.人生世间.敬畏之心应该经常保有.对
生命中一切重要的事物都应如此.在清贫环境下做
学问的人,学问是其生命的支撑,只有对其保持敬
畏之心,学术生涯才能饱满而有意义.
注释:
①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在方言中或许有残留,但这毕竟不是古
汉语本身.
②本文所谈的"注释"不包括参考文献注释.
③④⑤⑥⑦⑤⑩详见大西克也(2008).
⑨见《韩非子集解》第三页.
⑨详见伍铁平《评申小龙部分着述中的若干问题》,《语言和语言文化评论集》第六十九页.
⑥详见《引书法》,《东塾续集》卷一三十至三十二页.
学问之"器"与"事"
——
引文注释-b参考文献小论
管琴,呻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对引文出处与参考文献的重视是随着现代学
术规范的确立而出现的.现代学术期刊常常以一
套完整而严格的架构来规范引文.当然,这也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较早的许多刊物采用的参
考文献制到现在应用较多的页下注的形式,引文
注释也在不断调整中.基本说来,现今这套引文制
度已相对固定下来,形成现代学人所用的一套自
足的引用体系.
回顾中国传统的作文,可知引文注释基本不存
作者简介:管琴(1981一),女,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编辑部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
文学,史学.
第1期"知识共同体"及"引文/注释"(专题讨论)29
其为一个问题.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述"与"作"的
诸多方面均是层层叠叠出现的.余嘉锡云:"古人引
书,唯于经史特为谨严,至于诸子用事,正如诗人运
典.苟有助于文章,固不问其真伪也."诗歌之"集
句",小说之增删评点,都不乏重叠,再创造之处,但
似未见与着作权相关的公案.苏轼场屋之文自拟文
字.不注出处,亦未见考官严加责问.到近现代,很
长一段时间,学术文章无论引用古籍或现代学者作
品都不会严格地注明版本,在叙述列举较常见的史
籍材料时或连书名卷数也不加,但云"某书略日",
或只在可能引起歧义的地方稍作申述.
当然拿曩时情景与现时情景直接比较显然不
是一件可取的事情.知识的海量化进程使读者瞬间
坐拥万卷,以有限的才力与智性,无法通览众多读
物.而对学术规范的遵循使得一整套相对严格的新
的制度以"规范"之名确立下来,这与学术现代化的
进程也是基本吻合的.学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建立一套整齐划一的论文书写制度,这一书写制度又是与现今学术成果量化且有"科学"定评的一整套机制结合在一起的.现如今,期刊网上对引用频率的重视也表明学术量化已进一步伸向引文注释领域,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受关注程度与作者学术成果的高低紧密结合.昔日口耳相传的风习已是不可追及,引文注释不再是琐屑恒订的"小道", 从之延伸出来的论文引用次数的追攀也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
就重视引文的本义来说,它包含着对着作权意
识的提请.这种提请从深层说,是源于目前学术界内呈增长态势的对他人学术成果的不尊重(改头换面挪为己用,语焉不详等等)的行为的一种抵制.前一
阵沸沸扬扬的抄袭事件中,就涉及对抄袭问题的定性.究竟缘由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学风尚属疏阔,还是撰写者的学术私心,一直争执不下.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学术重复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现今,对论文写作进行道德和学理上的双重规范.当然,更多的只能是后者.清代陈澧《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云:"前人之文,当明引不当暗袭", "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其见闻之渊博.若暗袭以为己有,则不足见其渊博,且有伤于笃实之道"②.遗憾的是,这种笃实之道在当今许多学人那里,已是不行其道.
简要明确的引文与参考文献制度成为学术界
规范学术的共指.然而现今杂志的引文形态的参差不齐,却曾给一些学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曾向
位知名学者约稿,他提出一个我未曾想到的问
题.某些杂志对他文章的引文的处理,令他觉得无
从适从.他对引文注释的偏向的抵触与焦虑是有道
理的.在旧的参考文献制期间,作者与编辑面对的
是一整套繁琐的从A到Z将参考文献一一注上的
处理方式.它们的出现就是为满足将引文纳入计算
机系统的这一规范化措施而来,而不方便人阅读.
当然,现在这种参考文献制已删汰不少,但这种硬
性,刻板的引文注释思想却一直萦绕不去.我们必
须追问的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引文规范.
其实所谓学术规范,决不意味着死板教条,而
是离不开"人"与"事"的.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我以为这正是现今提倡学术规范的本旨
之一.如何有效,准确,经济地引用他作,使之"为我
所用".进而成为新的学术力量,值得我们思考.下
面就我相对熟悉一些的文史这一块,谈谈引用古籍
时须注意的几点以及由此想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古书版本总的说来应用善本.善本也不
意味着越古越好,借用黄永年对善本的界定,我们
重视的应是"校勘性的善本"④.以二十四史为例,现
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唐长孺校点的《周
书》和冯家异点校,陈述完成的《辽史》都是高水平的
校勘本.而《旧唐书》因选用同治陈氏本参校而出了
许多问题.④在引用这些版本之余,也要留意他人对
正史的勘误工作,像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等书也要参看.具体到断代史,也应翻
看检阅一些补注,志疑之书.如《汉书》,《后汉书》有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晋书》有吴士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2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88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术   引文   注释   规范   引用   参考文献   学者   程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