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家用空调的内机蒸发器即空调室内机,分液组件的进液支管与蒸发器组件的进液口呈顺势连接(见图1),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进液干管内的制冷剂流体为气液两相流,在重力作用下存在分层,进液干管内的顶层气态制冷较多,下层液态制冷剂较多,导致最上面的第一进液支管分液较少,最下面的第三进液支管分液较多,故蒸发器组件的分液不均,制冷性能下降。
3.基于此,发明人提出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空调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进液干管内的制冷剂流体为气液两相流,在重力作用下存在分层,进液干管内的顶层气态制冷较多,下层液态制冷剂较多,导致最上面的第一进液支管分液较少,最下面的第三进液支管分液较多,故蒸发器组件的分液不均,制冷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包括蒸发器、进液干管、分液支管组,所述分液支管组包括:第一进液支管,所述第一进液支管的一端与进液干管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第三进液支管,所述第三进液支管的一端与进液干管连接,所述第三进液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进液支管与所述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α小于所述第三进液支管与所述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γ;所述第一进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连接处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进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连接处。
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方案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改变第一进液支管的一端与进液干管的连接处,以及第三进液支管的一端与进液干管的连接处的相对水平高度高低,可直接影响分液量,改变进液管组件中第一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α,本技术中的角度α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α更小,增大顺势坡度(利于制冷剂朝蒸发器方向流动的倾斜角度),减小流体阻力;改变进液管组件中第三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γ,本技术中的角度γ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更大,减小顺势坡度,增大流体阻力;通过此方式解决最上面分液支管a、最下面分液支管c受重力影响导致分液不均的问题。
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三进液支管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接;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一进液支管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接。
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现有技术中第一进液口与第一进液支管连接,第三进液口与第三进液支管连接;而本技术中改变了上述进液口与进液支管的连接关系,通过将第一进液口与第三进液支管连接,第三进液口与第一进液支管连接,以便于本技术可以改变角度α、γ以解决最上面分液支管a、最下面分液支管c受重力影响导致分液不均的
问题。
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进液口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距离。
1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由于第一进液口对应的是第三进液支管,第三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γ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更大,减小顺势坡度,增大流体阻力,而第一进液口与进液干管的距离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进液口与进液干管的距离,从而保证角度γ与第一进液口与进液干管的距离保持平衡,以使分液均匀;即与进液干管的距离越长,其顺势坡度越大;而与进液干管的距离越短,其顺势坡度越小,从而达到分液均匀的目的。
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连接有第二进液支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进液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连接。
1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另外,还设有第二进液口以及第二进液支管,进液干管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支管、第二进液口进入至蒸发器中。
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进液干管的距离。
14.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第二进液口靠近进液干管设置,第二进液口与进液干管的距离比另外两个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离进液干管的距离都近,可使进液干管内的制冷剂快速的进入至第二进液口中。
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支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过盈配合,所述第三进液支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进液支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过盈配合。
1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过盈配合结构较为简单,承载能力较好,能够承受制冷剂顺着进液支管的冲击,且保证进液支管组中的各个进液支管与各个进液口之间的连接安全。
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α<45
°
,所述角度γ>90
°

1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角度α小于45
°
以使第一进液支管增大顺势坡度,有利于制冷剂朝蒸发器方向流动;相对应的角度γ大于90
°
以使第三进液支管减小顺势坡度,增大流体阻力。
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干管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之间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靠近所述进液干管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头靠近所述分液支管组的直径。
2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通过连接头的设置以使进液干管与分液支管组之间连接,且由于进液干管的数量为一个,而进液支管的数量为3个,且进液干管的直径与进液支管的直径相等,故连接头靠近进液干管的一侧直径大于连接头靠近进液支管的一侧,以便于进液支管和进液干管的安装。
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上设置有三个用于第一进液支管、第二进液支管、第三进液支管连接的孔,三个所述孔呈三角布置。
2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为了使进液干管与上述的第一进液支管、第二进液支管、第三进液支管连通,连接头上设置有孔供上述的支管穿过,且三个孔呈三角布置以使连接的支管较为稳定。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蒸发器,所述室内蒸发器包括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
24.能够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实例所述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5.图1为现有技术中蒸发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蒸发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9.图5为现有技术中分液支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现有技术中分液支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液支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液支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蒸发器;2、进液干管;4、第一进液支管;5、第三进液支管;6、第一进液口;7、第三进液口;8、第二进液口;9、第二进液支管;10、连接头;11、支架;12、u型排管。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7.【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1接管结构,参考图1-图10所示,包括蒸发器1、进液干管2、分液支管组,分液支管组包括:第一进液支管4,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连接,第一进液支管4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连接;第三进液支管5,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连接,第三进液支管5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连接;其中,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小于第三进液支管5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
38.现有技术中各个进液支管分流不均匀的原因就是各个进液支管(第一进液支管、第三进液支管、第二进液支管)各自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连接处冷媒分层),各个连接处的水平高度直接影响了分液量。
39.现有技术中的接管方式如图1、2、5、6所示,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较大,导致第一进液支管4内的分液量较多;相对的,第三进液支管5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较小,导致第三进液支管5内的分液量较少。
40.为了改变上述第一进液支管4和第三进液支管5中分液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改进了进液管组件中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本技术中的角度α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α更小,参照图5,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α为61
°
。而本技术参照图7,角度α为38
°
,其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α,增大第一进液支管4的顺势坡度(利于制冷剂朝蒸发器1方向流动的倾斜角度),减小流体阻力,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进液支管4中流动更顺畅,增大分液
量。
41.同理,本技术中的角度γ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更大,参照图5,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为49
°
。而本技术参照图7,角度γ为96
°
,其远远大于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减少第三进液支管5的顺势坡度(阻碍制冷剂朝蒸发器1方向流动的倾斜角度),增大流体阻力,阻碍制冷剂在第三进液支管5中流动。
42.同时,改变了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所处的水平高度,和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的水平高度,以使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
43.进而抵消受重力影响导致的第一进液支管4、第三进液支管5分液不均匀的问题,提高制冷能力。
44.优选的是,蒸发器1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6,第三进液支管5与第一进液口6连接;第三进液口7,第一进液支管4与第三进液口7连接。
45.现有技术中,进液口与进液支管的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进液支管4与第一进液口6连接,加上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较大,导致第一进液支管4内的分液量较多;相对的,第三进液支管5与第三进液口7连接,第三进液支管5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较小,导致第三进液支管5内的分液量较少。
46.故,本技术改变了进液口与进液支管的连接方式,参考如图4所示,第一进液支管4与第三进液口7连接,加上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变小,导致第一进液支管4内的分液量比现有技术中的分液量少;相对的,第三进液支管5与第一进液口6连接,第三进液支管5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变大,导致第三进液支管5内的分液量比现有技术中的分液量多,从而达到第一进液支管4和第三进液支管5中分液量均匀化,提高制冷能力。
47.优选的是,第一进液口6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小于第三进液口7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
48.参考图4所示,第一进液口6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为h1,第三进液口7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为h2,可见h2>h1,而第一进液支管4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使得第一进液支管4的顺势坡度增大,减小流体阻力;第三进液支管5与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顺势坡度减少,增大流体阻力,并结合h2>h1以使进液干管2至第三进液口7的分液量和至第一进液口6的分液量相等。
49.优选的是,蒸发器1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液口8,第二进液口8连接有第二进液支管9的一端,第二进液支管9的另一端与进液干管2连接。
50.如图4所示,第二进液口8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为h3,第二进液口8以及第二进液支管9,进液干管2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支管9、第二进液口8进入至蒸发器1中。
51.优选的是,第二进液口8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小于第一进液口6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
52.参考图4所示,第二进液口8与进液干管2的距离为h3,很明显的h3<h1<h2,可使进液干管2内的制冷剂快速的进入至第二进液口8中。
53.优选的是,第一进液支管4的端部与第三进液口7过盈配合,第三进液支管5的端部与第一进液口6过盈配合、第二进液支管9的端部与第二进液口8过盈配合。
54.过盈配合结构较为简单,承载能力较好,能够承受制冷剂顺着进液支管的冲击,且
保证进液支管组中的各个进液支管与各个进液口之间的连接安全。
55.优选的是,角度α<45
°
,角度γ>90
°

56.角度α小于45
°
以使第一进液支管4增大顺势坡度,有利于制冷剂朝蒸发器1方向流动;相对应的角度γ大于90
°
以使第三进液支管5减小顺势坡度,增大流体阻力。
57.优选的是,进液干管2与分液支管组之间设置有连接头10,连接头10靠近进液干管2的直径小于连接头10靠近分液支管组的直径。
58.连接头10为叶轮分路体,其中,连接头10靠近进液干管2的直径小于连接头10靠近分液支管组的直径。进液干管2的直径与进液支管的直径相等,以便于进液支管和进液干管2的安装。
59.优选的是,连接头10上设置有三个用于第一进液支管4、第二进液支管9、第三进液支管5连接的孔,三个孔呈三角布置。
60.【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蒸发器1,室内蒸发器1包括蒸发器1接管结构。
61.其中,室内蒸发器1上还设置有多个u型排管12,如图10所示,蒸发器1上的第一进液口6、第二进液口8、第三进液口7分别由第三进液支管5、第二进液支管9、第一进液支管4连接,剩余的进液口均通过u型排管12进行连接。
62.其中,上述蒸发器1结构中的进液干管2、分液支管组在实际装配时所有的管道不外露,故采用支架11对室内蒸发器1进行盖合,支架11上相对应的位置采用灌胶的方式密封间隙,从而减少所有管道与支架11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外界灰尘通过间隙附着至u型排管12、第三进液支管5、第二进液支管9、第一进液支管4上,减少灰尘等外界因素对u型排管12、第三进液支管5、第二进液支管9、第一进液支管4对制冷剂输送的效率影响。
63.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包括蒸发器(1)、进液干管(2)、分液支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支管组包括:第一进液支管(4),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1)连接;第三进液支管(5),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进液干管(2)连接,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与所述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α小于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与所述进液干管(2)之间的角度γ;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连接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6),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与所述第一进液口(6)连接;第三进液口(7),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与所述第三进液口(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口(6)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进液口(7)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液口(8),所述第二进液口(8)连接有第二进液支管(9)的一端,所述第二进液支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液干管(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液口(8)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进液口(6)与所述进液干管(2)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支管(4)的端部与所述第三进液口(7)过盈配合,所述第三进液支管(5)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进液口(6)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进液支管(9)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进液口(8)过盈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45
°
,所述角度γ>90
°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干管(2)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之间设置有连接头(10),所述连接头(10)靠近所述进液干管(2)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头(10)靠近所述分液支管组的直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10)上设置有三个用于第一进液支管(4)、第二进液支管(9)、第三进液支管(5)连接的孔,三个孔呈三角布置。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蒸发器(1),所述室内蒸发器(1)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接管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接管结构、空调器,包括蒸发器、进液干管、分液支管组,分液支管组包括:第一进液支管;第三进液支管;其中,第一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α小于第三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γ。改变进液管组件中第一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α,本申请中的角度α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α更小,增大顺势坡度,减小流体阻力;改变进液管组件中第三进液支管与进液干管之间的角度γ,本申请中的角度γ比现有技术中的角度γ更大,减小顺势坡度,增大流体阻力;通过此方式解决最上面第一进液支管、最下面第三进液支管受重力影响导致分液不均的问题。力影响导致分液不均的问题。力影响导致分液不均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强兵罗 曾友坚 张世万 陈越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30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84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一进   蒸发器   三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