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来,触控屏在以手机为主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并逐渐向其他显示终端设备等应用发展。触控屏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加直接。
3.目前,集成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面板主要包括为in-cell和on-cell两种结构。其中,in-cell是指将触控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是指将触控面板功能嵌入到彩滤光片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on-cell技术使液晶面板和触摸面板一体化结合简单化,且不影响显示效果,易于提高成品率。
4.但是,现有的on-cell产品中,由于非显示区内触控走线或者其他保护走线的设置而存在边缘线路反光的问题,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液晶显示面板边缘线路反光的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还包括:
7.液晶盒;
8.触控功能层,位于液晶盒的出光侧;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和/或触控走线,触控电极位于显示区,触控走线至少位于非显示区,触控电极与触控走线对应电连接;
9.遮光层,至少位于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触控走线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10.第一光学胶层,至少位于遮光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以及非显示区内的遮光层。
11.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
12.保护层位于触控功能层与遮光层之间,且位于非显示区;保护层和遮光层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重叠。
13.可选地,第一光学胶层包括第一光学胶分部和第二光学胶分部;
14.第一光学胶分部位于遮光层和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沿平行于液晶盒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二光学胶分部位于触控功能层和遮光层远离显示区的一侧。
15.可选地,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分部和第二遮光分部;
16.第一遮光分部位于非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沿平行于液晶盒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二遮光分部位于触控功能层远离显示区的一侧。
17.可选地,非显示区包括触控焊盘区;
18.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触控焊盘区内的多个触控焊盘,触控走线延伸至触控焊盘区与触控焊盘对应电连接;
19.遮光层以及第一光学胶层均未覆盖触控焊盘。
20.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
21.静电防护结构位于非显示区,与触控功能层同层设置,且至少半包围触控功能层中的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在区域;
22.静电防护结构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23.可选地,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和第二触控功能层,第一触控功能层和第二触控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
24.第一触控功能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二触控功能层包括多条第二触控走线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走线一一对应电连接;
25.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为条状电极,且由网格金属线构成,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交;
26.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27.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
28.第一偏光片位于第一光学胶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第二偏光片位于液晶盒远离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的透光轴相互垂直。
2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
30.背光模组位于液晶盒远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31.可选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固定框,用于固定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
32.固定框包括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第二分部位于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的侧面,第三分部位于液晶显示面板远离背光模组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非显示区内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设置遮光层,并在遮光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设置第一光学胶层,利用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以及非显示区内的遮光层,从而可以利用遮光层遮挡触控走线反射的光线,避免反射光进入人眼,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基于遮光层位于触控功能层和第一光学胶层之间的设计,使遮光层内嵌于触控层中,可保证触控层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4.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
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沿图3中bb’截取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图3中区域q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沿图3中bb’截取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2.图7是沿图3中bb’截取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4.图9-图18是与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对应的部分制备流程图;
45.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
47.100-液晶显示面板;1-液晶盒;11-阵列基板;12-彩膜基板;13-液晶层;14-框胶;2-触控层;21-触控功能层;21-1-第一触控功能层;21-2-第二触控功能层;211-触控电极;211-1-第一触控电极;211-2-第二触控电极;212-触控走线;212-1-第一触控走线;212-2-第二触控走线;213-第一连接结构;214-第二连接结构;22-第一光学胶层;221-第一光学胶分部;222-第二光学胶分部;23-第二光学胶层;3-遮光层;31-第一遮光分部;32-第二遮光分部;4-保护层;5-静电防护结构;6-第一偏光片;7-第二偏光片;8-触控焊盘;9-光刻胶;aa-显示区;na-非显示区;
48.200-背光模组;300-固定框;301-第一分部;302-第二分部;303-第三分部;1000-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理解和展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本部附图仅示意出关键结构,而非全部结构。
5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该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液晶盒1、触控功能层21、遮光层3以及第一光学胶层22;触控功能层21位于液晶盒1的出光侧;触控功能层21包括触控电极211和/或触控走线212,触控电极211位于显示区aa,触控走线212至少位于非显示区na,触控电极211与触控走线212对应电连接;遮光层3至少位于触控功能层21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na;触控走线212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光学胶层22至少位于遮光层3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第一光学胶层22覆盖显示区aa内的触控功能层21以及非显示区na内的遮光层3。
51.如图1所示,液晶盒1具体包括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以及位于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在非显示区na,阵列基板11与彩膜基板12之间还设置有框胶14,用以密封液晶分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的结构,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52.如图1所示,液晶盒1的出光侧设置有触控层2,基于电容式触控屏的不同触控模式,触控层2可包括至少一层金属层和至少一层绝缘层。其中,一个触控功能层21是指触控层2中的一个金属层,基于不同的触控模式,触控功能层21可以具有不同的设计。具体的,触控功能层21包括触控电极211和/或触控走线212,触控电极211位于显示区aa,触控走线212至少位于非显示区na,根据触控电极211的不同设计,触控走线212也可以具有延伸至显示区aa的部分。
53.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仅以自容式触控方案为例对触控电极211和触控走线212的设置方式进行示意,在自容式触控方案中,触控电极211与触控走线212一一对应电连接,利用触控走线212向触控电极211传输触控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控电极211基于人体触摸产生的触摸感应信号,实现触控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21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意可知的其他触控模式进行设计,后续做示例性说明,在此暂不做赘述。
54.还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仅以触控电极211和触控走线212同层设置为例进行示意,并非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自容式触控方案时,触控电极211和触控走线212可以位于不同的触控功能层21,并通过过孔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触控电极211具体由网格金属线构成,以保证透光率。
55.其中,第一光学胶层22为触控层2中最远离液晶盒1一侧的绝缘层,可对触控功能层21形成保护,避免触控失效。光学胶(简称oc)具有光敏特性,易于图案化,采用光学胶形成触控层2中的绝缘层,加工工艺较简单,而且光学胶的透光性好,有利于降低对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的影响。
56.此外,本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21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还设置有遮光层3。具体的,遮光层3可以位于最远离液晶盒的触控功能层21远离液晶盒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na,触控走线212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从而可以利用遮光层3覆盖触控功能层21中位于非显示区na的触控走线212,遮挡触控走线212反射的光线,避免该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而且,本实施例中,遮光层3内嵌于触控功能层21与第一光学胶层22之间,即内嵌于触控层2中,有利于保证触控层2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示例性的,遮光层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钼或其他遮光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7.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非显示区内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设置遮光层,并在遮光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设置第一光学胶层,利用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以及非显示区内的遮光层,从而可以利用遮光层遮挡触控走线反射的光线,避免反射光进入人眼,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基于遮光层位于触控功能层和第一光学胶层之间的设计,使遮光层内嵌于触控层中,可保证触控层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偏光片6和第二偏光片7;第一偏光片6位于第一光学胶层22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第二偏光片7位于液晶盒1远离第一光学胶层22的一侧,第一偏光片6和第二偏光片7的透光轴相互垂直。具体的,通过
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下两侧设置第一偏光片6和第二偏光片7,并设置第一偏光片6和第二偏光片7的透光轴垂直,可以利用第一偏光片6和第二偏光片7对光的偏振作用以及液晶层13中液晶分子的旋光作用实现各个子像素的透光量的控制。
59.参见图2,可选地,非显示区na包括触控焊盘区;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触控焊盘区内的多个触控焊盘8,触控走线212延伸至触控焊盘区与触控焊盘8对应电连接;遮光层3以及第一光学胶层(未示出)均未覆盖触控焊盘8。
60.具体的,触控焊盘8用于与驱动芯片电连接,驱动芯片可通过触控走线212向触控电极211传输触控驱动信号,以及通过触控走线212接收触控电极211上的触控感应信号,进而实现触控功能。通过设置遮光层3以及第一光学胶层22均未覆盖触控焊盘8,目的在于实现后续的驱动芯片与触控焊盘8的键合工艺。同理,下文中涉及的“保护层”和“第二光学胶层”等结构均未覆盖触控焊盘8,后续不再赘述。
61.如图1和图2所示,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5;静电防护结构5位于非显示区na,与触控功能层21同层设置,且至少半包围触控功能层21中的触控电极211和触控走线212所在区域;静电防护结构5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62.具体的,静电防护结构5用于对触控功能层21进行静电保护。示例性的,静电防护结构5可以是接地走线,设置于非显示区na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边缘,以将静电传导至地线,避免静电损伤触控功能层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5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可以利用遮光层3遮挡静电防护结构5反射的光线,避免该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改善用户体验。
63.如图1所示,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保护层4;保护层4位于触控功能层21与遮光层3之间,且位于非显示区na;保护层4和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重叠。
64.具体的,保护层4同样位于最远离液晶盒1的触控功能层21与遮光层3之间,通过在触控功能层21与遮光层3之间设置保护层4,可以在去除显示区aa的遮光层3时利用保护层4保护触控电极211,避免对触控电极211造成损伤。示例性的,当遮光层3为氧化钼时,需要用酸性溶液对遮光层3进行湿法刻蚀,以去除显示区aa的遮光层3,此时,由于遮光层3与触控功能层21之间的保护层4仍覆盖整个触控功能层21,从而可以对触控电极211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触控电极211损伤。示例性的,保护层4可以为树脂材料(如聚氯乙烯树脂,简称pv)或氧化铟锡(简称ito)。
6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去除遮光层3后,将显示区aa的保护层4去除,最终使得保护层4和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重叠,从而可以露出触控电极211,利用第一光学胶层22直接覆盖触控电极211,如此,由于光学胶为透明光阻,相比于pv和ito等材料而言光损失更小,从而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另外,通过设置保护层4与遮光层3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重叠,可使保护层4和遮光层3利用相同的光刻胶作为掩膜进行刻蚀,简化工艺流程,提高制备效率,后续可以结合制备方法实施例进行理解。
6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以互容式触控方案为基础,对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67.作为互容触控方案的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3中bb’截取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
示意图,图5是图3中区域q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图5所示,可选地,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21-1和第二触控功能层21-2,第一触控功能层21-1和第二触控功能层21-2之间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23;第一触控功能层21-1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12-1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211-1,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一触控走线212-1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二触控功能层21-2包括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12-2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211-2,第二触控电极211-2和第二触控走线212-2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均为条状电极,且由网格金属线构成,第一触控电极2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触控电极211-2的延伸方向相交。
68.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可以分别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以构成互容触控模式。具体的,第一触控电极211-1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11-2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211-1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11-2为触控驱动电极。其中,触控驱动电极用于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应电极用于感测触控位置并输出触控感应信号。
69.示例性的,图4以第二触控功能层21-2位于第一触控功能层21-1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为例进行示意,此时,可设置更靠近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第二触控电极211-2为触控感应电极,而第一触控电极211-1则为触控驱动电极。
70.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均由网格金属线构成,如此可以降低触控电极211对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的影响。
71.对比图3和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自容式触控方案而言,互容式触控方案中,非显示区na的走线数量更多,反光问题更严重,本实施通过在触控功能层21(如最远离液晶盒1的第二触控功能层21-2)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设置遮光层3,可以利用遮光层3遮挡触控走线212反射的光线,避免该反射光进入人眼,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72.其余关于保护层4、静电防护结构5等结构的设置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值得说明的是,每个触控功能层21均对应设置静电防护结构5,以保证静电防护效果。
73.图6是沿图3中bb’截取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地,第一光学胶层22包括第一光学胶分部221和第二光学胶分部222;第一光学胶分部221位于遮光层3和显示区aa内的触控功能层21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沿平行于液晶盒1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二光学胶分部222位于触控功能层21和遮光层3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利用第一光学胶层22对整个触控功能层21和遮光层3的上表面以及侧面进行全覆盖,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触控层2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74.图7是沿图3中bb’截取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可选地,遮光层3包括第一遮光分部31和第二遮光分部32;第一遮光分部31位于非显示区na内的触控功能层21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沿平行于液晶盒1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二遮光分部32位于触控功能层21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利用遮光层3对非显示区na内的触控走线212以及静电防护结构5的上方以及侧面进行遮光,进一步改善遮光效果。
75.综上,上述实施例以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均为条状电极为例,对互容式触控方案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做了详细说明。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作为互容式触控方案的另一种实施
方式,可选地,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两个触控功能层,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均为块状电极,且均位于其中一个触控功能层中并绝缘设置,沿第一方向(如列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1-1通过第一连接结构213电连接,沿第二方向(如行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11-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214电连接,第一连接结构213和第二连接结构214中的一者与第一触控电极211-1同层设置,另一者位于另一个触控功能层中,通过过孔与相应的触控电极211电连接。示例性的,图8以第二连接结构214与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同层设置,位于同一触控功能层,第一连接结构213位于另一个触控功能层为例进行示意。此外,本实施例中,块状的第一触控电极21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1-2均由网格金属线构成,以保证透光率。遮光层3等结构的设置方式可参照图3所示互容触控方案相关实施例进行设计,再此不作赘述。
76.示例性的,图9-图18是与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对应的部分制备流程图,下面,以图3和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为例,结合图9-图18对其制备流程做简要说明。
77.结合图3和图9所示,首先在液晶盒1上完成第一触控电极211-1、第一触控走线212-1、静电防护结构5以及与第一触控走线212-1电连接的触控焊盘8等结构的制作,形成第一金属层。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1-1为条状电极,且由网格金属线构成。具体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完成制作,鉴于是本领域的成熟技术,在此不作过多解释,另外,液晶盒1的制备工艺在此亦不作过多说明。
78.结合图3和图10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第二光学胶层23,第二光学胶层23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1-1、第一触控走线212-1和静电防护结构5,露出触控焊盘8。
79.结合图3和图11所示,在第二光学胶层23上完成第二触控电极211-2、第二触控走线212-2、静电防护结构5以及与第二触控走线212-2电连接触控焊盘8等结构的制作,形成第二金属层。其中,第二触控电极211-2为条状电极,且由网格金属线构成。两层静电防护结构5在液晶盒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
80.如图12所示,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保护层4,保护层4覆盖第二金属层。可选的,保护层4的厚度为保护层4的材料可以为pv或ito。
81.如图13所示,在保护层4上形成遮光层3,遮光层3覆盖保护层4。可选的,保护层4的材料为氧化钼,厚度为
82.如图14所示,在遮光层3上形成图案化的光刻胶9,其图形与图3中遮光层3的图形一致,为非显示区na内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口字型,且覆盖反光强烈的静电防护结构5以及触控走线212等结构,为刻蚀遮光层3做准备。
83.如图15所示,刻蚀遮光层3,将光刻胶9覆盖区域以外的遮光层3去除。氧化钼可采用酸性溶液(如硝酸)进行湿法刻蚀,在刻蚀过程中,保护层4可保护第二金属层不受刻蚀溶液的损伤。
84.结合图3和图16所示,遮光层3的刻蚀工艺结束后,仍保留光刻胶,继续对保护层4进行刻蚀,将光刻胶9覆盖区域以外的保护层4去除,目的在于至少露出触控焊盘8。pv可采用干法刻蚀,ito可利用草酸溶液进行湿法刻蚀。可以理解的,若保护层4的最终图案与遮光层3不一致,例如仅露出触控焊盘8而覆盖显示区aa,则需要重新制作对应图案的光刻胶才能实现,相比之下,本实施例中,保护层4和遮光层3采用相同的光刻胶进行刻蚀,既能够露出触控焊盘8,还可以简化工艺流程,提高制备效率。
85.对比图16和图17所示,保护层4的刻蚀工艺结束后,剥离光刻胶9。
86.如图18所示,在裸露的第二金属层和遮光层3上形成第一光学胶层22,以使第一光学胶层22对第二金属层和遮光层3等结构实现全覆盖。
87.最后,结合图4所示,在第一光学胶层22远离液晶盒1的一侧贴附第一偏光片6,在液晶盒1远离第一光学胶层22的一侧贴附第二偏光片7,完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
88.基于同一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背光模组200和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位于液晶盒1远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89.具体的,背光模组200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显示光源,进而利用液晶显示面板100对各个子像素的出光量的控制,实现画面显示。由于该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因而具备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90.继续参见图19,可选地,液晶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固定框300,用于固定液晶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固定框300包括第一分部301、第二分部302和第三分部303,第一分部301位于背光模组200远离液晶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第二分部302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的侧面,第三分部303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00远离背光模组200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na。
91.该固定框300例如可以是铁框。通过设置固定框300可以将除出光面的显示区以外的液晶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全包围锁紧,有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避免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产生位移。固定框300中第一分部301、第二分部302和第三分部303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分部301和第二分部302可为一体结构,且具有凹槽,背光模组200和液晶显示面板100内嵌于该凹槽内,再将第三分部303与第二分部302连接固定。
92.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盒;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液晶盒的出光侧;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和/或触控走线,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触控走线至少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走线对应电连接;遮光层,至少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液晶盒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液晶盒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光学胶层,至少位于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功能层以及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所述遮光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与所述遮光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保护层和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液晶盒上的正投影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包括第一光学胶分部和第二光学胶分部;所述第一光学胶分部位于所述遮光层和所述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液晶盒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胶分部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和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分部和第二遮光分部;所述第一遮光分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液晶盒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遮光分部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触控焊盘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焊盘区内的多个触控焊盘,所述触控走线延伸至所述触控焊盘区与所述触控焊盘对应电连接;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均未覆盖所述触控焊盘。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所述静电防护结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触控功能层同层设置,且至少半包围所述触控功能层中的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走线所在区域;所述静电防护结构在所述液晶盒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液晶盒上的正投影范围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和第二触控功能层,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功能层包括多条第二触控走线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一一对
应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为条状电极,且由网格金属线构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远离所述液晶盒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的透光轴相互垂直。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液晶盒远离所述触控功能层的一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固定框,用于固定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所述固定框包括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分部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的侧面,所述第三分部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液晶盒、触控功能层、遮光层和第一光学胶层;触控功能层位于液晶盒的出光侧;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和/或触控走线,触控电极位于显示区,触控走线至少位于非显示区,触控电极与触控走线对应电连接;遮光层至少位于触控功能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触控走线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在液晶盒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光学胶层至少位于遮光层远离液晶盒的一侧;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显示区内的触控功能层以及非显示区内的遮光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液晶显示面板边缘线路反光的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用户使用体验。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

李治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30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1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82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触控   电极   所述   液晶显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