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已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3.虽然扫地机器人的清洁功能较为强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比如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门槛或者移门滑轨时,扫地机器人则无法越过,比如扫地机器人无法从客厅进入阳台,导致无法进行清洁,影响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越障装置,包括爬坡主体和辅助抬升主体;
6.所述爬坡主体具有越障斜面,在沿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所述越障斜面逐渐升高;
7.所述辅助抬升主体设置在所述爬坡主体的底部,且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具有与所述越障斜面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所述越障斜面和所述抬升斜面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装置,通过设置爬坡主体和辅助抬升主体,在爬坡主体上设置越障斜面,使越障斜面在沿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升高,同时使辅助抬升主体具有与越障斜面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越障斜面和抬升斜面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从而使可移动装置沿着该越障通道顺利越过障碍物,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阻挡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比如障碍物为客厅和阳台之间的移门门槛,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使得扫地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移门门槛,由客厅进入到阳台进行清扫,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正常发挥;通过设置辅助抬升主体,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可适用于更高障碍物的越障。
9.可选的,所述抬升斜面位于所述越障斜面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旋转搭接件;
10.所述旋转搭接件转动连接在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以搭接在所述障碍物上供所述可移动装置通过,且所述旋转搭接件可在外部物件的驱动作用下抬升并朝向所述越障斜面翻转,以与所述障碍物脱离搭接。
11.通过设置旋转搭接件,将旋转搭接件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的靠近障碍物的一侧,使旋转搭接件搭接在障碍物上,供可移动装置通过,从而使可移动装置能够更加顺利越过
障碍物,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通过将抬升斜面设置在位于越障斜面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以弥补越障斜面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当可移动装置通过障碍物后,此时可通过外部物件(比如门槛对应的移门)将旋转搭接件抬升,比如旋转搭接件在移门的挤压作用下向上升起并朝向越障斜面的一侧翻转,从而与障碍物脱离搭接,使得移门可以正常关闭。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装置,不仅能够保证可移动装置的更顺利越障,而且还不会影响移门等外部可移动物件的打开和关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灵活。由于旋转搭接件搭接在障碍物上供可移动装置通过,如此还可以防止可移动装置的滚轮陷入障碍物(比如移门门槛)中的情况出现。
12.可选的,所述旋转搭接件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
13.通过将至少部分旋转搭接件设置为柔性材质,即具有一定承载强度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可移动装置在通过旋转搭接件时,可移动装置能够与旋转搭接件较好的贴合,使得可移动装置越障时更加平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旋转搭接件硬度过大而导致旋转搭接件受压力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对旋转搭接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14.可选的,所述旋转搭接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一侧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可搭接在所述障碍物上;
15.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搭接板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带动部,所述带动部用于与所述外部物件配合,以在所述外部物件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搭接板抬升并朝向所述越障斜面翻转,使所述搭接板与所述障碍物脱离搭接。
16.通过设置搭接板,结构简单,且搭接板能够与障碍物和可移动装置更好的配合,使可移动装置越障时更加平稳。通过在搭接板端部设置带动部,使得搭接板能够更容易、快速的在外部物件的推动作用下抬升并翻转。
17.可选的,所述带动部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
18.和/或,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搭接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带动部,所述带动部和所述搭接板之间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可移动装置通过的通道;
19.和/或,所述搭接板的与所述可移动装置接触的一面具有防滑结构。
20.通过将至少部分带动部设置为柔性材质,即具有一定抗压力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带动部受力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带动部与外部物件之间的磨损;
21.通过在搭接板两端均设置带动部,进一步扩大了该辅助越障装置的使用范围,比如辅助越障装置两侧均具有移门时的情况,不会影响左侧或右侧移门的打开和关闭。而且,两端的带动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可移动装置进行限位,防止可移动装置经过旋转搭接件时从越障通道上跑离的情况出现,防止可移动装置的滚轮陷入移门滑轨中的情况出现。
22.通过设置防滑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移动装置在越障过程中出现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使得越障更加平稳和顺利。
23.可选的,所述带动部为设置在所述搭接板端部的挡板。
24.通过将带动部设置挡板状,结构简单且易制作。
25.可选的,在沿所述挡板的靠近所述搭接板的一端至所述挡板的远离所述搭接板的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挡板朝向远离所述越障通道的方向倾斜设置;
26.和/或,所述挡板与搭接板一体成型设置;
27.和/或,所述挡板与所述搭接板的接合处平滑过渡;
28.和/或,所述挡板的边角为圆角。
29.通过使挡板朝向远离越障通道的方向倾斜设置,即向外倾斜,使得挡板更容易且快速的在外部物件的作用下抬升,进而带动搭接板翻转。通过使挡板与搭接板一体成型设置,提高了旋转搭接件的整体结构强度,且方便后续装配。通过使挡板与搭接板的接合处平滑过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挡板和搭接板接合处因应力集中而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通过将挡板的边角设置为圆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挡板与外部物件接触时相互发生磨损的情况。
30.可选的,所述旋转搭接件通过转轴与所述爬坡主体转动连接;
31.所述旋转搭接件的一侧具有延伸凸耳,所述延伸凸耳上具有第一轴孔;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可供所述延伸凸耳伸入的凹槽,且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第二轴孔;所述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以使所述旋转搭接件与所述爬坡主体转动连接。
32.这样不仅使得旋转搭接件和爬坡主体的转动连接更加方便,且凹槽和延伸凸耳的配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爬坡主体和旋转搭接件进行横向上的限位,防止爬坡主体和旋转搭接件之间发生横向移动的情况出现。
33.可选的,所述延伸凸耳至少为两个,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延伸凸耳在所述旋转搭接件上间隔排布;所述凹槽至少为两个,所述凹槽与所述延伸凸耳一一对应设置。
34.通过将延伸凸耳和凹槽均设置为至少两个,使得爬坡主体与旋转搭接件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35.可选的,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可拆卸式连接。
36.通过将爬坡主体与辅助抬升主体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这样使得可根据实际障碍物的高度选择是否增加辅助抬升主体,即,使用爬坡主体进行越障,还是使用爬坡主体加辅助抬升主体这个整体进行越障,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更广。
37.可选的,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的其中一者上具有定位柱,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可伸入至所述定位孔中,以将所述爬坡主体定位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
38.和/或,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爬坡主体的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所述爬坡主体连接。
39.通过在辅助抬升主体和爬坡主体上分别设置定位柱和定位孔,对两者先进行预定位,使得两者的安装更加方便;通过紧固件配合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方式将辅助抬升主体和爬坡主体这两者连接在一起,连接方便且可靠。
40.可选的,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支撑底脚,所述支撑底脚可与所述爬坡主体和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中任一者的底部配合,以调节所述越障斜面的倾斜角度。
41.通过设置支撑底脚对爬坡主体或者辅助抬升主体进行支撑,这样设置扩大了辅助越障装置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灵活性,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可以适用于更多高度不同的障碍物,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42.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爬坡主体配合时,所述支撑底脚位于所述爬坡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
43.这样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且支撑底脚对应越障斜面的较高位置处,使得支撑效果更好,越障过程更加稳定。
44.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配合时,所述支撑底脚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
45.这样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且支撑底脚对应越障斜面的较高位置处,使得支撑效果更好,越障过程更加稳定。
46.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至少为两个,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爬坡主体配合时,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爬坡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配合时,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
47.这样设置可增大支撑范围,使得支撑更加平稳,进而提高了越障过程中的平稳性。
48.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上具有第一调节部,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调节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三调节部。
49.这样使得第一调节部可择一与第二调节部或第三调节部配合,使用灵活性更高。
50.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底脚外侧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二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爬坡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一孔,且所述第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所述第三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二孔,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
51.通过内外螺纹配合的方式实现越障通道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配合效果好。
52.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滑件。
53.通过在支撑底脚的底部设置防滑件,可避免使用过程中支撑底脚相对于地面滑动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辅助越障装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可移动装置越障时的稳定性。
54.可选的,所述抬升斜面位于所述越障斜面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下沉的沉台,所述沉台位于所述抬升斜面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抵顶在所述沉台上。
55.通过设置沉台,使得沉台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爬坡主体进行了限位,使得爬坡主体在辅助抬升主体上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了爬坡主体的稳定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可移动装置越障时的平稳性和顺畅性。另外,沉台的设置还起到了对辅助抬升主体减重的作用,减少了耗材。
56.可选的,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支撑底脚,所述支撑底脚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以调节所述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
57.通过在辅助抬升主体底部设置支撑底脚,这样设置扩大了辅助越障装置的适用范围,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可以适用于更多高度不同的障碍物,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58.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
59.这样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且支撑底脚对应越障斜面的较高位置处,使得支撑效果更好,越障过程更加稳定。
60.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
61.这样设置可增大支撑范围,使得支撑更加平稳,进而提高了越障过程中的平稳性。
62.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上具有第一调节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三调节部,以调节所述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
63.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底脚外侧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三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二孔,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
64.通过内外螺纹配合的方式实现越障通道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配合效果好。
65.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滑件。
66.通过在支撑底脚的底部设置防滑件,可避免使用过程中支撑底脚相对于地面滑动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辅助越障装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可移动装置越障时的稳定性。
67.可选的,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具有卡接孔,所述防滑件上具有可伸入至所述卡接孔中的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孔匹配卡合。
68.这样设置使得两者的装配更加快捷、可靠,且若其中一者发生磨损或者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底脚和防滑件这个整体的报废。
69.可选的,所述越障斜面上具有防滑结构。
70.通过在越障斜面上设置防滑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可移动装置在越障斜面上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
71.可选的,所述抬升斜面上具有防滑结构。
72.通过在抬升斜面上设置防滑结构,比如防滑条纹,这样可防止可移动装置在抬升斜面上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
73.可选的,所述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
7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越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
7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组件,通过将其辅助越障装置设置为包括爬坡主体和辅助抬升主体,在爬坡主体上设置越障斜面,使越障斜面在沿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升高,同时使辅助抬升主体具有与越障斜面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越障斜面和抬升斜面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从而使可移动装置沿着该越障通道顺利越过障碍物,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阻挡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比如障碍物为客厅和阳台之间的移门门槛,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使得扫地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移门门槛,由客厅进入到阳台进行清扫,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正常发挥。通过设置辅助抬升主体,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可适用于更高障碍物的越障。
附图说明
7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7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7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设置为两个时(其中一个辅助越障装置为爆炸图)的应用场景图;
8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中的爬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8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中的旋转搭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8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中的辅助抬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8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设置为两个时(其中一个辅助越障装置为爆炸图)的侧视应用场景图;
84.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视图;
85.图8为图7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86.其中,100、辅助越障装置;200、障碍物;300、地面;1、爬坡主体;11、越障斜面;12、凹槽;13、第二轴孔;14、定位孔;2、旋转搭接件;21、搭接板;22、带动部;23、延伸凸耳;231、第一轴孔;3、转轴;4、支撑底脚;41、第一调节部;42、卡接孔;5、辅助抬升主体;51、抬升斜面;52、定位柱;53、沉台;54、第三调节部;55、第一安装孔;6、防滑件;61、卡扣;7、防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8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89.可移动装置,比如扫地机器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逐渐得到广泛使用。虽然扫地机器人的清洁功能较为强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门槛或者移门滑轨)时,扫地机器人则无法越过,比如扫地机器人无法从客厅进入阳台,导致无法进行清洁,影响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发挥。
90.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该辅助越障装置、辅助越障组件能够供可移动装置在行走过程中顺利越过障碍物(比如门槛),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阻挡而无法工作的情况出现。
9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92.实施例一
93.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越障装置100,包括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
94.其中,爬坡主体1具有越障斜面11,在沿爬坡主体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至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的方向上,越障斜面11逐渐升高。参照图1所示,具体地,爬坡主体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即为图1中爬坡主体1的左侧,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即为图1中爬坡主体1的右侧,即,在由图1中的从左至右的方向上,爬坡主体1逐渐升高。
95.辅助抬升主体5设置在爬坡主体1的底部,且辅助抬升主体5具有与越障斜面11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51,越障斜面11和抬升斜面51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
96.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抬升斜面51具体位于越障斜面1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即,可移动装置比如由左至右行进时,可移动装置先通过抬升斜面51,进而行走至越障斜面11上,然后实现越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抬升斜面51也可以位于越障斜面1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此时,可移动装置比如由左至右行进时,可移动装置先通过越障斜面11,进而行走至抬升斜面51上,然后实现越障。
97.通过在爬坡主体1的底部设置辅助抬升主体5,使得该装置可适用于更高障碍物200的越障,提高了该辅助越障装置的适用范围。
98.下面以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障碍物200为客厅与阳台之间的门槛-移门滑轨为例并结合图1至图6进行示例性说明:
99.当地面300上的扫地机器人需要从客厅进入至阳台(比如图1中左至右的方向)进行清扫作业时,由于客厅和阳台之间具有移门滑轨,移门滑轨具有一定高度,导致扫地机器人无法进入阳台,此时将该辅助越障装置100放置或者固定在移门滑轨一侧,当扫地机器人靠近时,扫地机器人会沿着抬升斜面51向上行走,进而沿越障斜面11向上行走,从而实现顺利越障。
100.以抬升斜面51具体位于越障斜面1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越障斜面11的靠近障碍物的一侧的高度可与障碍物的顶面平齐,或者,略高于障碍物的顶面或者略低于障碍物的顶面,从而保证可移动装置的顺利通过。
101.具体使用时,可以在障碍物200两侧分别放置该辅助越障装置100,比如参照图2和图6,当障碍物200的两侧均与地面300具有高度差时,此时可在障碍物200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越障装置100,比如在沿图2中从左到右的方向上,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整体形成了一个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的越障通道。比如扫地机器人经左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越障通道后,进而移动至右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越障通道,直至扫地机器人行进至地面300。即,扫地机器人通过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实现上坡,以提高高度,再通过另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实现下坡,即降低高度,从而到达阳台地面300。
102.再比如,当障碍物200的一侧与地面300之间具有高度差,障碍物200的另一侧为平面时,此时可仅在具有高度差的一侧设置该辅助越障装置100。此外,也可以在障碍物200的同一侧并排设置两个及以上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场景调整辅助越障装置100的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10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可移动装置并不限于扫地机器人,也可以是轮椅等其他需要越障的装置。另外,障碍物200也并不限于门槛、移门滑轨,也可以是具有高度的其他障碍物。
104.具体实现时,可以在越障斜面11上设置防滑结构7。通过在越障斜面11上设置防滑结构7,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可移动装置在越障斜面11上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具体实现时,防滑结构7比如可以是防滑条纹等结构,比如,防滑条纹为多个,多个沿越障斜面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当然,防滑结构7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防滑凸点。防滑结构7比如可与爬坡主体1一体成型设置。防滑结构7可以具有一定弹性。
105.还可以在抬升斜面51上设置防滑结构7。由于抬升斜面51上有防滑结构7,这样可防止可移动装置在抬升斜面51上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具体实现时,防滑结构7比如可以是防滑条纹等结构,比如,防滑条纹为多个,多个防滑条纹沿抬升斜面5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当然,防滑结构7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防滑凸点。防滑结构7比如可与辅助抬升主体5一体成型设置。防滑结构7可以具有一定弹性。
106.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装置100,通过设置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在爬坡主体1上设置越障斜面11,使越障斜面11在沿所述爬坡主体1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1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升高,同时使辅助抬升主体5具有与越障斜面11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51,越障斜面11和抬升斜面51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从而使可移动装置沿着该越障通道顺利越过障碍物200,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200阻挡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比如障碍物200为客厅和阳台之间的移门门槛,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使得扫地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移门门槛,由客厅进入到阳台进行清扫,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正常发挥。通过设置辅助抬升主体5,使得该装置可适用于更高障碍物200的越障,提高了该辅助越障装置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抬升斜面,可以弥补越障斜面11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可移动装置的顺利越障。
107.继续参照图1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旋转搭接件2,其中,抬升斜面51具体位于越障斜面1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旋转搭接件2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以搭接在障碍物200上供可移动装置通过,且旋转搭接件2可在外部物件的驱动作用下抬升并朝向越障斜面11翻转,以与障碍物200脱离搭接。
108.也就是说,可移动装置可沿着越障通道移动,进而移动至搭接在障碍物200上的旋转搭接件2上,从而顺利的通过障碍物200。具体地,参照图1,示例性的,可移动装置沿左侧地面300,从左至右移动,逐渐靠近辅助越障装置100,并沿着越障通道向上移动进行越障。
10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旋转搭接件2在外部物件的驱动作用下抬升并朝向越障斜面11翻转指的是:在外部物件的作用下,旋转搭接件2的自由端逐渐抬起,由于旋转搭接件2与爬坡主体1转动连接,旋转搭接件2在外力作用下朝向越障斜面11的方向翻转(示例性的,参照图1,即沿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翻转)。
110.下面以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障碍物200为客厅与阳台之间的门槛-移门滑轨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111.当地面300上的扫地机器人需要从客厅进入至阳台进行清扫作业时,由于客厅和阳台之间具有移门滑轨,移门滑轨具有一定高度,导致扫地机器人无法进入阳台,此时将该辅助越障装置100靠近移门滑轨设置,使旋转搭接件2搭接在移门滑轨的顶部,当扫地机器人靠近时,扫地机器人会沿着越障通道行走,进而经过旋转搭接件2,从而实现顺利越障,而且可避免可扫地机器人的滚轮卡顿在移门滑轨中的情况出现。
112.当扫地机器人经过后,需要关闭与移门滑轨配合的移门时,此时推动移门,移门沿
着移门滑轨移动,当移门的侧边与旋转搭接件2接触时,旋转搭接件2受到移门的推挤力,从而向上抬升并朝向越障斜面11的方向翻转,直至移门移动到位,此时旋转搭接件2可以抵靠到移门上。当移门再次移动以打开时,旋转搭接件2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再次盖在移门滑轨的顶部,以供可移动装置通过。
113.上述旋转搭接件2受移门推挤力作用时向上抬升并翻转,其具体翻转到哪个角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只要不影响移门的正常关闭和打开即可。比如,旋转搭接件2翻转至抵靠在关闭的移门门体一侧,当移门再打开后,移门对其的支撑力消失,旋转搭接件2随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盖在移门滑轨上,这样当移门打开后,无需施加其他力给旋转搭接件2,即可使旋转搭接件2盖在移门滑轨顶部,以备可移动装置随时进行越障,使用更加方便。
114.具体使用时,可以在障碍物200两侧分别放置该辅助越障装置100,比如参照图2和图6,当障碍物200的两侧均与地面300具有高度差时,此时可在障碍物200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越障装置100,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的旋转搭接件2分别搭接在障碍物200顶部,比如在沿图2中从左到右的方向上,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整体形成了一个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的越障通道。比如扫地机器人经左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越障通道、旋转搭接件2后,移动至右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旋转搭接件2、越障通道,直至扫地机器人行进至地面300。即,扫地机器人通过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实现上坡,以提高高度,再通过另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实现下坡,即降低高度,从而到达阳台地面300。
115.具体实现时,旋转搭接件2具体通过转轴3与爬坡主体1转动连接。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旋转搭接件2的一侧具有延伸凸耳23,延伸凸耳23上具有第一轴孔231。爬坡主体1上具有可供延伸凸耳23伸入的凹槽12,且爬坡主体1上具有第二轴孔13。其中,转轴3穿设在第一轴孔231和第二轴孔13中,以使旋转搭接件2与爬坡主体1转动连接。这样不仅使得旋转搭接件2和爬坡主体1的转动连接更加方便,且凹槽12和延伸凸耳23的配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爬坡主体1和旋转搭接件2进行横向上的限位,防止爬坡主体1和旋转搭接件2之间发生横向移动的情况出现,进而提高了可移动装置越障过程中的稳定性。
116.其中,参照图2至图4所示,具体实现时,可将延伸凸耳23设置为至少两个,在沿越障斜面11的宽度方向(图1中所示的c-c向)上,至少两个延伸凸耳23在旋转搭接件2上间隔排布。相应的,凹槽12至少为两个,凹槽12在爬坡主体1上间隔排布,凹槽12与延伸凸耳23一一对应设置。这样设置使得旋转搭接件2与爬坡主体1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可靠。
117.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延伸凸耳23和凹槽12,只要能够实现两者的转动连接即可。
118.通过设置旋转搭接件2,将旋转搭接件2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使旋转搭接件2搭接在障碍物200上供可移动装置通过,从而使可移动装置沿着该越障通道和旋转搭接件2更够更顺利越过障碍物200,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200阻挡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比如障碍物200为客厅和阳台之间的移门门槛,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使得扫地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移门门槛,由客厅进入到阳台进行清扫,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正常发挥;比如还可以防止可移动装置的滚轮陷入移门门槛中的情况出现。同时,由于旋转搭接件2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
一侧,因此,当可移动装置通过障碍物200后,此时可通过外部物件(比如门槛对应的移门)将旋转搭接件2抬升,比如旋转搭接件2在移门的挤压作用下向上升起并朝向越障斜面11的一侧翻转,从而与障碍物200脱离搭接,使得移门可以正常关闭。即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装置100,不仅能够保证可移动装置的顺利越障,而且还不会影响移门等外部可移动物件的打开和关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灵活。
119.由于旋转搭接件2搭接在障碍物200上供可移动装置通过,如此还可以防止可移动装置的滚轮陷入障碍物(比如移门门槛)中的情况出现。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搭接件2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通过将至少部分旋转搭接件2设置为柔性材质,这样使得可移动装置在通过旋转搭接件2时,可移动装置能够与旋转搭接件2较好的贴合,使得可移动装置越障时更加平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旋转搭接件2硬度过大而导致旋转搭接件2受压力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对旋转搭接件2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此外,通过将至少部分旋转搭接件2设置为柔性材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磨损。
12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柔性材质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强度,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的材质,比如硅橡胶材质。
122.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搭接件2具体可包括: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一侧的搭接板21,搭接板21可搭接在障碍物200上。
123.其中,在沿越障斜面11的宽度方向上(图1的c-c向),搭接板2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带动部22,带动部22用于与外部物件配合,以在外部物件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搭接板21抬升并朝向越障斜面11翻转(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使搭接板21与障碍物200脱离搭接。
124.通过设置搭接板21,结构简单,且搭接板21能够与障碍物200更好的配合,且能够和可移动装置更好的配合,使可移动装置越障时更加平稳。通过在搭接板21端部设置带动部22,使得搭接板21能够更容易、快速的在外部物件的推动作用下抬升并翻转。
125.以障碍物200为移门滑轨、外部物件为与移门滑轨滑动配合的移门进行说明,当需要关闭移门时,移门沿着移门滑轨朝向该辅助越障装置的左侧或者右侧滑动,当移门的侧边接触到带动部22时,带动部22受到移门的推挤力,向上抬升并带动整个旋转搭接件2朝向越障斜面11的方向翻转,直至移门关闭,此时旋转搭接件2可以抵靠到移门的主体面上。当移门再次移动以打开时,旋转搭接件2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再次盖在移门滑轨的顶部,以供可移动装置通过。
126.其中,可使带动部22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通过将带动部22的至少部分设置为柔性材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带动部22受力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带动部22与外部物件之间的磨损。
127.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柔性材质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强度,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的材质,比如硅橡胶材质。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带动部22和搭接板21均设置为硅橡胶材质,即整个旋转搭接件2具有一定的承载强度,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从而在实现辅助越障的同时,避免受外力而发生断裂或损坏的情况出现。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沿越障斜面11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c-c向)上,搭接板21的两端均设置有带动部22,带动部22和搭接板21之间共同限定出供可移动装置通过的通道。通过在搭接板21两端均设置带动部22,进一步扩大了该辅助越障装置100
的使用范围,比如辅助越障装置100两侧均具有移门时的情况,不会影响左侧或者右侧移门的打开和关闭。而且,两端的带动部22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可移动装置进行限位,防止可移动装置经过旋转搭接件2时从越障通道上跑离的情况出现,防止可移动装置的滚轮陷入移门滑轨中的情况出现。
129.具体地,还可以在搭接板21的与可移动装置接触的一面设置防滑结构7。通过设置防滑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移动装置在越障过程中出现滑坡、打滑等情况出现,使得越障更加平稳和顺利。具体实现时,防滑结构7比如可以是防滑条纹等结构,比如,防滑条纹为多个,多个防滑条纹沿搭接板21的与可移动装置接触的一面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当然,防滑结构7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防滑凸点。防滑结构7比如可与搭接板21一体成型设置。防滑结构7可以具有一定弹性。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带动部22可以为设置在搭接板21端部的挡板。通过将带动部22设置为挡板状,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且易制作。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带动部2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设置在搭接板21端部的抵接筋、抵接凸块等,只要能够带动搭接板21抬升并翻转即可。
13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挡板的靠近搭接板21的一端至挡板的远离搭接板21的一端的方向上(以图1为例,此处的方向即由下至上的方向),挡板朝向远离越障通道的方向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挡板向外倾斜设置,通过使挡板朝向远离越障通道的方向倾斜设置,当外部物件移动与挡板接触时,挡板更容易且快速的在外部物件的作用下抬升,进而带动搭接板21翻转。
132.其中,可使挡板与搭接板21一体成型设置,通过使挡板与搭接板21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提高旋转搭接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且方便后续装配。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挡板与搭接板21的接合处平滑过渡。通过使挡板与搭接板平滑过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挡板和搭接板的接合处因应力集中而发生损坏等情况出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挡板的边角设置为圆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挡板与外部物件接触时相互发生磨损的情况。而且如上设置还可以提高整个装置的外观美感。
134.参照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抬升斜面51具体位于越障斜面1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辅助抬升主体5上具有下沉的沉台53,沉台53位于抬升斜面5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爬坡主体1的远离障碍物200的一侧抵顶在沉台53上。通过设置沉台,使得沉台53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爬坡主体1进行了限位,使得爬坡主体1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了爬坡主体1的稳定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可移动装置越障时的平稳性和顺畅性。另外,沉台53的设置还起到了对辅助抬升主体5减重的作用,减少了耗材。
135.继续参照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越障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底脚4,比如支撑底脚4可以与辅助抬升主体5的底部配合,以调节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通过在辅助抬升主体5底部设支撑底脚4,扩大了辅助越障装置100的适用范围,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100可以适用于更多高度不同的障碍物200,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136.具体地,可将支撑底脚4设置在辅助抬升主体5底部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这样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且支撑底脚4对应越障斜面11的较高位置处,使得支撑效果更好,越障过程更加稳定。
137.其中,支撑底脚4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底脚4在辅助抬升主体5的底
部间隔排布。这样设置可增大支撑范围,使得支撑更加平稳,进而提高了越障过程中的平稳性。比如多个支撑底脚4均设置在辅助抬升主体5底部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且多个支撑底脚4沿越障斜面1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13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底脚4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滑件6。通过在底部设置防滑件6,可避免使用过程中支撑底脚4相对于地面300滑动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辅助越障装置100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可移动装置越障时的稳定性。
139.其中,防滑件6比如可以为防滑垫片。防滑件6具体可以设置为柔性材质,比如硅橡胶材质,使得防滑效果更好,且不易磨损。
140.另外,具体可使防滑件6与支撑底脚4之间可拆卸式连接,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底脚4与防滑件6卡合连接,参照图8所示,支撑底脚4的底部具有卡接孔42,防滑件6上具有可伸入至卡接孔42中的卡扣61,卡扣61与卡接孔42匹配卡合,从而将防滑件6装配在支撑底脚4的底部。这样设置使得防滑件6和支撑底脚4的装配更加快捷、可靠;而且,这样若其中一者发生破损或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底脚4和防滑件6这个整体的报废。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辅助抬升主体5与爬坡主体1可拆卸式连接。通过将爬坡主体1与辅助抬升主体5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使得可根据实际障碍物200的高度选择是否增加辅助抬升主体5,即使用爬坡主体1进行越障,还是使用爬坡主体1加辅助抬升主体5这个整体进行越障,使用更加灵活,适用于更多不同高度的障碍物,适用范围更广。比如当障碍物200较低时,可仅使用爬坡主体1供可移动装置实现越障。当障碍物200较高时,可使用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这个整体结构供可移动装置实现越障。
142.具体地,可以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设置第一安装孔55,爬坡主体1的对应第一安装孔55的位置设置第二安装孔,辅助抬升主体5通过穿设在第一安装孔55和第二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爬坡主体1连接。其中,紧固件比如可以为螺栓或者螺钉等。这样通过紧固件配合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方式将辅助抬升主体5和爬坡主体1这两者连接在一起,装配方便且可靠性强。具体实现时,第一安装孔55和第二安装孔可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55和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这样可进一步提高连接效果。
143.此外,还可以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设置定位柱52,在爬坡主体1上设置定位孔14,定位柱52能够伸入至定位孔14中,从而将爬坡主体1预定位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也就是说,通过在辅助抬升主体5和爬坡主体1上分别设置定位柱52和定位孔14,通过定位柱52和定位孔14的配合,将爬坡主体1预定位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使得后续的安装更加方便,且连接可靠性更强。具体实现时,定位柱52和定位孔14可以均设置多个,定位柱52和定位孔14一一对应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定位效果。具体地,当定位柱52和定位孔14匹配连接时,此时第一安装孔55和第二安装孔正好对准,从而方便紧固件的装配。
144.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设置定位孔,在爬坡主体1上设置定位柱。此外,辅助抬升主体5和爬坡主体1之间除了通过上述紧固件连接的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连接。
14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辅助越障装置包括支撑底脚4,且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可拆卸连接时,支撑底脚4可与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中的任一者的底部配合,以调整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
146.比如单独使用爬坡主体进行越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使支撑底脚4与爬坡主体1配合。通过在爬坡主体1底部设置支撑底脚4,这样设置扩大了辅助越障装置100的适用范围,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100可以适用于更多高度不同的障碍物200,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147.具体实现时,可将支撑底脚4设置在爬坡主体1底部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即,将支撑底脚靠近爬坡主体1与旋转搭接件2转动配合的位置设置,这样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且支撑底脚4对应越障斜面11的较高位置处,使得支撑效果更好,越障过程更加稳定。
148.参照图2所示,具体地,可将支撑底脚4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底脚4在爬坡主体1的底部间隔排布。这样设置可增大支撑范围,使得支撑更加平稳,进而提高了越障过程中的平稳性。比如多个支撑底脚4均设置在爬坡主体1底部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且多个支撑底脚4沿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149.具体地,支撑底脚4上具有第一调节部41,爬坡主体1上具有用于与第一调节部41配合连接的第二调节部,以调节越障斜面11的倾斜角度。参照图1和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调节部41具体包括设置在支撑底脚4的外侧壁上的外螺纹,第二调节部具体包括设置在爬坡主体1上的能够供至少部分支撑底脚4伸入的第一孔,且第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通过内外螺纹配合的方式实现越障斜面11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配合效果好。
150.示例性的,在使用时,可根据障碍物的实际高度决定是否使用支撑底脚或者是否需要旋转支撑底脚以调整高度,比如,若障碍物200的高度较低,可直接将装置靠近门槛装配,辅助可移动装置越障。若障碍物200的高度较高时,可将支撑底脚4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底部,通过旋转支撑底脚4即可实现高度的微调,从而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障碍物200。
151.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调节部41为多个沿支撑底脚4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调节孔,爬坡主体1的底部具有可与任一调节孔匹配卡接的弹性卡凸,弹性卡凸与不同高度处的调节孔配合时,越障斜面11的倾斜角度则不同。
152.示例性的,具体装配和使用时,可先将旋转搭接件2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200的一侧,再将支撑底脚4和防滑件6卡接装配在一起,然后将支撑底脚4和防滑件6这个整体旋转装配在爬坡主体1的底部,即,支撑底脚4上的外螺纹与爬坡主体1底部第一孔中的内螺纹旋合,然后将整个辅助越障装置靠近门槛装配,使旋转搭接件2搭接在门槛顶部即可。具体可根据使用场景中障碍物200高度的不同来旋转支撑底脚4,以实现高度匹配,保证可移动装置的顺利越障。
153.再比如,需要用到爬坡主体1和辅助抬升主体5共同进行越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使支撑底脚4与辅助抬升主体5配合。通过在辅助抬升主体5底部设置支撑底脚4,这样设置扩大了辅助越障装置100的适用范围,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100可以适用于更多高度不同的障碍物200,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154.具体地,支撑底脚4上具有第一调节部41,辅助抬升主体5上具有用于与第一调节部41配合连接的第三调节部,以调节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
155.参照图1至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调节部41具体包括设置在支撑底脚4的外侧壁上的外螺纹。第三调节部具体包括设置在辅助抬升主体5上的能够供至少部分支撑底脚4伸入的第二孔,且第二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通
过内外螺纹配合的方式实现越障斜面11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配合效果好。
156.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调节部41为多个沿支撑底脚4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调节孔,爬坡主体1的底部具有可与任一调节孔匹配卡接的弹性卡凸,弹性卡凸与不同高度处的调节孔配合时,越障斜面11的倾斜角度则不同。
157.示例性的,在使用时,可根据障碍物的实际高度决定是否使用支撑底脚或者是否需要旋转支撑底脚以调整高度,比如,若障碍物200的高度较高时,可将支撑底脚4转动连接在辅助抬升主体5的底部,通过旋转支撑底脚4即可实现高度的微调,从而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障碍物200。
158.具体装配和使用时,示例性的,可先将爬坡主体1与辅助抬升主体5通过定位孔14和定位柱52进行定位,然后通过螺钉将二者固定。将旋转搭接件2转动连接在爬坡主体1的靠近障碍物的一侧。再将支撑底脚4和防滑件6卡接装配在一起,然后将支撑底脚4和防滑件6这个整体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旋转装配在辅助抬升主体5的底部,进而将整个辅助越障装置靠近门槛装配,使旋转搭接件2搭接在门槛顶部即可。具体可根据使用场景中障碍物200高度的不同来旋转支撑底脚4,以实现高度匹配,保证可移动装置的顺利越障。
15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爬坡主体1上的定位孔14具体可以与上述爬坡主体1的与支撑底脚4配合的第一孔为同一个孔,这样可提高制作的方便性,使得一孔两用。也就是说,当不使用辅助抬升主体5,仅需要在爬坡主体1底部装配支撑底脚4时,此时,爬坡主体1底部的孔充当了第一孔,该第一孔与支撑底脚4配合,实现高度调整。当使用辅助抬升主体5时,此时爬坡主体1底部的孔充当了定位孔,该定位孔与辅助抬升主体5上的定位柱配合,实现爬坡主体1与辅助抬升主体5的预定位。
160.可以理解的是,当辅助抬升主体5与爬坡主体1不可拆卸连接时,且需要用到支撑底脚4时,此时支撑底脚4具体与辅助抬升主体5的底部配合,具体配合方式、细节结构以及原理如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161.实施例二
162.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越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
163.本实施例中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结构、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164.示例性的,该辅助越障组件包括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比如参照图2和图6,当障碍物200的两侧均与地面300具有高度差时,此时可在障碍物200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越障装置100,比如在沿图2中从左到右的方向上,两个辅助越障装置100整体形成了一个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的越障通道。比如扫地机器人经左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越障通道后,移动至右侧的辅助越障装置100的越障通道,直至扫地机器人行进至地面300。即,扫地机器人通过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实现上坡,以提高高度,再通过另一侧的辅助越障装置实现下坡,即降低高度,从而到达阳台地面300。
165.再比如,也可以在障碍物200的同一侧并排设置两个及以上的辅助越障装置100。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场景调整辅助越障装置100的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166.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越障组件,通过将其辅助越障装置100设置为包括爬坡主体1
和辅助抬升主体5,在爬坡主体1上设置越障斜面11,使越障斜面11在沿所述爬坡主体1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200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升高,同时使辅助抬升主体5具有与越障斜面11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51,越障斜面11和抬升斜面51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从而使可移动装置沿着该越障通道顺利越过障碍物200,使可移动装置可继续正常工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阻挡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比如障碍物为客厅和阳台之间的移门门槛,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使得扫地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移门门槛,由客厅进入到阳台进行清扫,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正常发挥。通过设置辅助抬升主体5,使得该辅助越障装置可适用于更高障碍物的越障。
167.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16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6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爬坡主体和辅助抬升主体;所述爬坡主体具有越障斜面,在沿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所述越障斜面逐渐升高;所述辅助抬升主体设置在所述爬坡主体的底部,且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具有与所述越障斜面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所述越障斜面和所述抬升斜面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斜面位于所述越障斜面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旋转搭接件;所述旋转搭接件转动连接在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以搭接在所述障碍物上供所述可移动装置通过,且所述旋转搭接件可在外部物件的驱动作用下抬升并朝向所述越障斜面翻转,以与所述障碍物脱离搭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搭接件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搭接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一侧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可搭接在所述障碍物上;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搭接板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带动部,所述带动部用于与所述外部物件配合,以在所述外部物件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搭接板抬升并朝向所述越障斜面翻转,使所述搭接板与所述障碍物脱离搭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部的至少部分为柔性材质;和/或,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搭接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带动部,所述带动部和所述搭接板之间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可移动装置通过的通道;和/或,所述搭接板的与所述可移动装置接触的一面具有防滑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部为设置在所述搭接板端部的挡板。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挡板的靠近所述搭接板的一端至所述挡板的远离所述搭接板的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挡板朝向远离所述越障通道的方向倾斜设置;和/或,所述挡板与搭接板一体成型设置;和/或,所述挡板与所述搭接板的接合处平滑过渡;和/或,所述挡板的边角为圆角。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搭接件通过转轴与所述爬坡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搭接件的一侧具有延伸凸耳,所述延伸凸耳上具有第一轴孔;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可供所述延伸凸耳伸入的凹槽,且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第二轴孔;所述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以使所述旋转搭接件与所述爬坡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延伸凸耳至少为两个,在沿所述越障斜面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延伸凸耳在所述旋转搭接件上间隔排布;所述凹槽至少为两个,所述凹槽与所述延伸凸耳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可拆卸式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的其中一者上具有定位柱,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与所述爬坡主体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可伸入至所述定位孔中,以将所述爬坡主体定位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和/或,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爬坡主体的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所述爬坡主体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支撑底脚;所述支撑底脚可与所述爬坡主体和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中任一者的底部配合,以调节所述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爬坡主体配合时,所述支撑底脚位于所述爬坡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配合时,所述支撑底脚位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撑底脚至少为两个,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爬坡主体配合时,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爬坡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所述支撑底脚与所述辅助抬升主体配合时,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和/或,所述支撑底脚上具有第一调节部,所述爬坡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调节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三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底脚外侧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二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爬坡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一孔,且所述第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所述第三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二孔,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和/或,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滑件。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斜面位于所述越障斜面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下沉的沉台,所述沉台位于所述抬升斜面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所述障碍物的一侧抵顶在所述沉台上。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越障装置还包括支撑底脚,所述支撑底脚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以调节所述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脚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底部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撑底脚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底脚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的底部间隔排布;
和/或,所述支撑底脚上具有第一调节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部配合连接的第三调节部,以调节所述越障通道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底脚外侧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三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抬升主体上的可供至少部分所述支撑底脚伸入的第二孔,且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滑件;所述支撑底脚的底部具有卡接孔,所述防滑件上具有可伸入至所述卡接孔中的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孔匹配卡合。17.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越障斜面上具有防滑结构;和/或,所述抬升斜面上具有防滑结构;和/或,所述可移动装置为扫地机器人。18.一种辅助越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越障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辅助越障装置以及辅助越障组件,该辅助越障装置包括爬坡主体和辅助抬升主体;所述爬坡主体具有越障斜面,在沿所述爬坡主体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至所述爬坡主体的靠近所述障碍物的一侧的方向上,所述越障斜面逐渐升高;所述辅助抬升主体设置在所述爬坡主体的底部,且所述辅助抬升主体具有与所述越障斜面对应的同向延伸的抬升斜面,所述越障斜面和所述抬升斜面共同形成供可移动装置越障的越障通道,从而实现了可移动装置的顺利越障,避免可移动装置被障碍物挡住无法工作的情况出现。工作的情况出现。工作的情况出现。


技术研发人员:

朴璨蔿 王笑笑 邱哲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1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81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主体   障碍物   斜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