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具有该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轮罩为减震器提供安装座,因轮罩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减震器运动的持续冲击。为了满足减震器安装位的动刚度要求,轮罩要有足够的强度。但汽车轮罩通常设计为一整块面积大、结构复杂的钣金件,且车身前部加强结构一般设计在前轮罩上,与机舱纵梁无直接关联,轮罩与机舱纵梁之间仅为焊接固定,因此轮罩与机舱纵梁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力传递,影响车辆的耐久强度、车身稳定性及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辆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具有该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安全性能不足的技术问题。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侧边板,侧边板设置在机舱纵梁的前端并与减振器安装座间隔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分别与减振器安装座和侧边板连接,第一加强件具有第一吸能腔。
5.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与减振器安装座的连接处位于减振器安装座的边梁结构的中间位置;和/或第一加强件与侧边板的连接处位于侧边板的中间位置。
6.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分别与侧边板和机舱纵梁连接,且第一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撑板连接。
7.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具有沿互相远离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两个凸出部形成第一吸能腔。
8.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与侧边板和支撑板连接。
9.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出部沿第一加强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加强件的中间位置。
10.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件,第二加强件设置在减振器安装座的边梁结构上,第一加强件与第二加强件连接。
11.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第二吸能腔与第一吸能腔连通。
12.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侧边板、机舱纵梁和减振器安装座围成封闭腔。
1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1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通过在机舱纵梁的前端设置侧边板,并通过第一加强件连接减振器安装座和侧边板,从而提高减振器安装座与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
强度,使得减振器安装座受到的冲击力能够更好地传递给机舱纵梁,且第一加强件具有第一吸能腔,吸能腔体能够实现吸能溃缩,从而提高车辆在发生小重叠时的抗碰撞能力,保证车辆的耐久强度和车身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1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3.1-第一加强件;11-第一板体;111-第一翻边;12-第二板体;121-第二翻边;13-凸出部;2-侧边板;3-第二加强件;31-第三板体;32-第四板体;4-边梁结构;5-机舱纵梁;6-减振器安装座;7-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26.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7.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28.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29.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30.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实用新型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实用新型。
3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3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用于车辆,下面结合附图1-5,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35.如图1至图3所示,减振器安装座6用于安装减震器,且减振器安装座6与机舱纵梁5之间焊接连接。减振器安装座6还包括边梁结构4。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减振器安装座6的边梁结构4和机舱纵梁5连接。
36.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侧边板2和第一加强件1。侧边板2设置在机舱纵梁5的前端并与减振器安装座6间隔设置。第一加强件1分别与减振器安装座6和侧边板2连接,第一加强件1具有第一吸能腔。具体的,第一加强件1的一端与减振器安装座6的边梁结构4连接。
37.通过在机舱纵梁5的前端设置侧边板2,并通过第一加强件1连接减振器安装座6和侧边板2,从而提高减振器安装座6与机舱纵梁5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减振器安装座6受到的冲击力能够更好地传递给机舱纵梁5,且第一加强件1具有第一吸能腔,吸能腔体能够实现吸能溃缩,从而提高车辆在发生小重叠时的抗碰撞能力,保证车辆的耐久强度和车身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侧边板2、机舱纵梁5和减振器安装座6围成封闭腔。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车身前部加强结构与减振器安装座6和机舱纵梁5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提高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抗碰撞能力。
39.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7。支撑板7为三角形,与支撑板7位于侧边板2和机舱纵梁5的连接处,且支撑板7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侧边板2和机舱纵梁5连接,第一加强件1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撑板7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1的一端与侧边板2和支撑板7均连接。这样在该处汇集成一个三角形稳固点,提升碰撞能力,同时在发生碰撞
时,第一加强件1因具有第一吸能腔可以先发生变形,可以诱导车辆发生偏移从而减轻碰撞直冲力,同时还可以起到为轮胎提供缓冲空间的效果。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与减振器安装座6的连接处位于减振器安装座6的边梁结构4的中间位置。相应的,第一加强件1与侧边板2的连接处位于侧边板2的中间位置。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第一加强件1与减振器安装座6和侧边板2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车辆的抗碰撞能力。
41.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件1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第一板体11位于外侧,第二板体12位于内侧,其中,内外侧是相对于车身中部而言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分别具有沿互相远离方向凸出的凸出部13,两个凸出部13形成第一吸能腔。
42.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3沿第一加强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加强件1的中间位置。相应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两侧沿长度方向均贴合连接。
43.如图4所示,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分别具有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21,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21分别与侧边板2和支撑板7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与侧边板2和支撑板7的连接端互相远离展开形成开叉结构,从而分别与侧边板2和支撑板7连接,从而在该处汇集成一个三角形稳固点,提高第一加强件1与侧边板2和支撑板7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升碰撞能力。
44.如图5所示,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3设置在减振器安装座6的边梁结构4上,第一加强件1与第二加强件3连接。第二加强件3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三板体31和第四板体32,其中,第三板体31位于外侧,第四板体位于内侧,第三板体31和第四板体32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第二吸能腔与第一吸能腔连通。具体的,第四板体32靠近边梁结构4的一侧为弯折段,弯折段与边梁结构4的侧边抵接,第三板体31的一侧与边梁结构4的相邻侧边连接,从而使得第三板体31和第四板体32之间具有中空腔,即为第二吸能腔。
45.具体的,第四板体32在与第一加强件1的连接处具有沿远离第三板体31方向凸出的缺口凸起,从而使得第二板体12从缺口凸起伸入第三板体31与第四板体32之间,此外,第一板体11与第三板体31远离第四板体32的侧面连接,这样使得第一吸能腔与第二吸能腔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缺口凸起的形状与第一加强件1的连接端相适配。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形成双吸能腔结构,从而实现吸能溃缩,从而提高车辆的抗碰撞能力,保证车辆的耐久强度和车身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46.当然,第二加强件3也可以是单板结构,也就是不具有第二吸能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与减振器安装座6和侧边板2均为螺栓连接。相比于焊接连接,螺栓连接能够使得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容易安装,减少上件工序,且能够减少生产成本。
4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4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与所述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0.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通过在机舱纵梁5的前端设置侧边板2,并通过第一加强件1连接减振器安装座6和侧边板2,从而提高减振器安装座6与机舱纵梁5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减振器安装座6受到的冲击力能够更好地传递
给机舱纵梁5,且第一加强件1具有第一吸能腔,吸能腔体能够实现吸能溃缩,从而提高车辆发生小重叠时的抗碰撞能力,保证车辆的耐久强度和车身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3.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54.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边板,所述侧边板设置在机舱纵梁的前端并与减振器安装座间隔设置;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与所述减振器安装座和所述侧边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第一吸能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减振器安装座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减振器安装座的边梁结构的中间位置;和/或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侧边板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侧边板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分别与所述侧边板和所述机舱纵梁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支撑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具有沿互相远离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两个所述凸出部形成所述第一吸能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侧边板和支撑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第一加强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中间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减振器安装座的边梁结构上,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腔与所述第一吸能腔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所述侧边板、所述机舱纵梁和所述减振器安装座围成封闭腔。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车辆。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侧边板,侧边板设置在机舱纵梁的前端并与减振器安装座间隔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分别与减振器安装座件和侧边板连接,第一加强件具有第一吸能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安全性能不足的问题。能不足的问题。能不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程学健 范淼 宫瑞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4

技术公布日:

2023/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793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侧边   结构   车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