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减振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以调节车辆高度的减振器。


背景技术:



2.通常,减振器中填充有流体,并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根据活塞的运动压缩流体,以执行安装有减振器的装置的缓冲操作。
3.具体地,减振器抑制或衰减来自路面的振动或吸收其振动能量以保护驾驶员和装载的货物。为了提高操纵性能或乘坐舒适性,这种减振器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
4.然而,当减振器仅通过使用流体的压力产生阻尼力时,减振器的尺寸增大以增加阻尼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减振器的安装自由度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
5.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保持减振器紧凑的同时增加阻尼力的减振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致力于提供一种减振器,该减振器能够在压缩过程中利用由流体产生的液压的阻尼力和由弹性构件产生的阻尼力。
7.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通过内部填充有流体的管中的活塞阀被分成压缩室和回弹室,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以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间隔开;以及中间引导构件,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之间并且能沿着所述压缩室的纵向方向移动。
8.所述减振器还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成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间隔开以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构件。
9.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可以包括:第一引导主体;第一引导支撑件,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引导主体的外周的一个区域沿所述第一引导主体的外周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弹性构件支撑到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的一侧;以及第一引导突起,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的另一侧,并且具有形成为沿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方向突出的一个区域。
10.所述减振器还可以包括主体阀,所述主体阀设置在所述管下方以面向所述第一引导突起。
11.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引导流动路径,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流动路径形成为以彼此间隔开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引导主体上经过。
12.所述减振器还可以包括盘构件,所述盘构件由所述第一引导主体支撑并且具有用于引导所述流体流入所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中的盘流动路径。
13.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还可以包括:环形的中间引导主体,所述中间引导主体具有形成为穿过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中心的中间引导孔;第一弹性支撑槽,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槽
凹入地形成在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以及第二弹性支撑槽,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槽凹入地形成在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另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
14.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还可以包括中间内周部分,所述中间内周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槽的内周和所述中间引导孔的外周之间,以能与所述盘构件接触。
15.所述减振器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活塞阀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之间。
16.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可以包括:第二引导主体,所述第二引导主体具有形成为穿过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中心的第二引导孔;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凹入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以及多个第二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另一侧朝向所述活塞阀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
17.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引导主体,所述第二引导主体具有形成为穿过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中心的第二引导孔;第二引导内周部分,所述第二引导内周部分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侧的一个区域基于所述第二引导孔朝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突出;第二接合突起,所述第二接合突起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个区域基于所述第二引导内周部分沿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外径方向延伸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多个第二辅助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引导突起形成为沿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外周方向从所述第二接合突起的外周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接合突起的另一侧朝向所述活塞阀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
18.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形成在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之间以引导所述流体的运动。
19.所述减振器还可以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配置为支撑所述活塞阀,其中,所述活塞杆的一端可以能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第二引导孔中。
20.所述活塞阀的一侧可以能与所述第二引导突起接触。
21.当所述活塞阀在压缩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方向上移动时,所述压缩室的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区域中的流体可以在所述主体阀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移动到所述压缩室的外部。
22.当所述中间内周部分通过所述活塞阀的运动与所述盘构件接触时,所述压缩室的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些流体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移动到所述压缩室的外部。
23.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可以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
24.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可以串联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
25.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管,所述管的内部填充有流体;活塞阀,所述活塞阀设置成能在所述管中向上和向下移动并且被分成在所述管下方的压缩室和在所述管上方的回弹室;主体阀,所述主体阀设置在所述管下方;中间引导构件,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并且能在所述压缩室中移动;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下方;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下方;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阀和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之间;盘构件,所述盘构件由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支撑;第二引导构件,所述
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和所述活塞阀之间并且具有第二引导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形成为引导所述流体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移动方向以便根据所述中间引导构件和所述盘构件之间的接触而改变。
26.所述主体阀、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盘构件可以通过主体销和主体螺母或通过主体销铆钉彼此联接。
2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减振器在压缩过程期间通过弹性构件产生阻尼力以及通过流体产生阻尼力,以在从车辆的高度下降时减小其下降速度。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可以改善操作者的乘坐舒适性。
28.前述发明内容仅是说明性的,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了上述说明性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详细描述,其它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29.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器的一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30.图2是从图1的第一引导构件的顶部观察的立体图。
31.图3是从图1的第一引导构件的底部观察的立体图。
32.图4是设置在图1的管内部的构造的组装图。
33.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34.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35.图7至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减振器的压缩过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便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地实现。本公开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限于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
37.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没有基于实际比例示出。为了附图中的清楚和方便的目的,附图中示出的部件的相对尺寸和比例在尺寸上被放大或缩小,并且任何尺寸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两个或更多附图中示出的相同的结构、元件或部件,以便呈现类似的特征。
38.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理想实施方式。因此,期望对附图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实施方式不限于附图所示区域中的特定形式,并且例如包括通过其制造对形式的修改。
39.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4和图7至图9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
40.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包括管200、活塞阀300、压缩室210和回弹室220。
41.管200的内部填充有流体。具体地,在减振器101中,减振器主体100的内侧设置在管200中。此外,减振器主体100的内表面设置成与管200的外表面间隔开。在减振器主体100的内表面和管20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储备室110。
42.在管200中,活塞阀300能移动地设置,使得管200的内部被分成压缩室210和回弹室220。具体地,活塞流动路径(未示出)形成在活塞阀300中,使得压缩室210和回弹室220彼此连通。压缩室210沿管20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回弹室220下方。
43.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活塞阀300可以形成为单个模块。
44.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包括第一弹性构件510、第二弹性构件520和中间引导构件800。
45.第一弹性构件510设置在压缩室210内。此外,第一弹性构件510可设置在作为压缩室210中的一个区域的第一区域211中。
46.第二弹性构件520在压缩室210中与第一弹性构件510间隔开。此外,第二弹性构件520可设置在作为压缩室210中的另一区域的第二区域212中。具体地,第二弹性构件520可沿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管20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第一弹性构件510上方。
47.例如,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是弹簧。
48.中间引导构件800可设置在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之间。此外,中间引导构件800设置成能沿着压缩室210的内部的纵向方向向上和向下移动。具体地,中间引导构件800可以在沿着活塞阀300的移动方向朝向压缩室210的下部方向移动的方向上移动。此外,中间引导构件800可设置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之间。具体地,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的容积可根据中间引导构件800的运动而变化。
49.通过这种构造,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中,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设置在压缩室210中。在减振器101的活塞阀300沿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被压缩的方向移动的压缩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由压缩室210中的流体产生的阻尼力,而且可以使用由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产生的阻尼力。
50.因此,当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应用于车辆时,不仅可以使用由压缩室210中的流体产生的阻尼力,而且可以使用由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产生的阻尼力。因此,可以通过在特定车辆高度产生液压来稳定车辆的姿态。另外,即使当在路面上形成隆起或凹洞时,也可以稳定地控制车辆而没有大的运动变化。此外,即使当车辆被快速转向时,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也可以稳定地维持车辆的姿态。
51.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构件400。
52.第一引导构件400可以与中间引导构件800间隔开。此外,第一引导构件400可支撑第二弹性构件520。此外,第一引导构件400根据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压缩状态来控制流体向压缩室210外部的运动。
53.也就是说,在压缩过程中,第一引导构件400可以根据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压缩状态来调节流体从压缩室210的内部移动到压缩室210的外部的流速。
54.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中,第一引导构件400可以根据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压缩状态来调节移动到压缩室210外部的流体的流速,以沿着移动到压缩室210外部的流体产生液压,从而减小减振器101的活塞阀300的下降速度。
55.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构件400可包括第一引导主体410、第一引导支撑件420和第一引导突起430。
56.第一引导主体410设置在压缩室210中。具体地,第一引导主体410可以具有形成为
穿过其中心的第一引导孔401。即,第一引导主体410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
57.例如,第一引导主体41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211中。
58.第一引导支撑件420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一引导主体410的外周区域沿第一引导主体410的外周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一侧可支撑第一弹性构件5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外径可以相对大于没有形成齿的第一引导主体410的外径。
59.第一引导突起430的一个区域可以沿远离第一弹性构件510的方向从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另一侧突出。具体地,第一引导突起430可以在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另一侧中邻近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侧表面的一个区域远离第一引导支撑件430的另一侧的方向上突出。第一引导突起430可以沿着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外径以环形形状突出。
60.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中,第一弹性构件510可被重复地压缩和膨胀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弹性构件510与第一引导构件400分离。
61.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主体阀600。
62.主体阀600可设置在管200下方。具体地,主体阀600可以控制压缩室210的流体移动到储备室110。具体地,主体阀通孔610可形成为穿过主体阀600的中心部分。此外,沿着主体阀600的外径彼此间隔开设置的主体排放孔620可形成在主体阀600的下部的侧表面中。具体地,主体阀600的下部可具有主体排放孔620,主体排放孔620的外周表面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主体排放孔620的外周表面的下部处的端部开口。
63.由于第一引导构件400包括第一引导突起430以有效地支撑第一引导构件400和主体阀600之间的间隙,而在主体阀600和第一引导构件400之间没有单独的垫圈。
64.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构件400还可包括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
65.多个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可形成为穿过第一引导主体410以彼此间隔开。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可以设置成在第一引导主体410上沿着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具体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可以形成为与沿着周向方向凹入地形成在第一引导主体41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引导槽450连通。
66.压缩室210中的流体可通过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移动到主体阀600。
67.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主体阀600中,可以形成多个主体阀流动路径610,多个主体阀流动路径610彼此间隔开并且形成为穿过其中。主体阀流动路径610可引导在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另一侧与主体阀600的上表面之间通过的流体和通过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的流体以移动到储备室110。即,主体阀流动路径610可设置成与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连通。
68.主体阀流动路径610形成为与主体排放孔620连通,使得通过主体阀流动路径610的流体可以通过主体排放孔620移动到储备室110。
69.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形成有盘流动路径710的盘构件700。
70.盘构件700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其中形成有盘通孔701。此外,盘构件700可以支撑在第一引导主体410上。此外,相对于盘通孔701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盘流动路径710可形成在盘构件700中。
71.盘构件700的一个表面可设置成覆盖第一引导槽450。即,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
中,通过盘流动路径710流入的流体穿过第一引导槽450以沿着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和主体阀流动路径610移动。
72.因此,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盘流动路径710减小了流体和盘构件700之间的阻力并且可以引导流体有效地移动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
73.具体地,当中间引导构件800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不与盘构件700接触时,流体可以在第一引导构件400的下部和主体阀600的上部之间并通过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移动到压缩室210的下部的外部。
74.此后,当中间引导构件800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与盘构件700接触时,流体可以通过盘流动路径710和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移动到下压缩室210的外部。
75.也就是说,根据中间引导构件800和盘构件700之间的接触,压缩室210中的流体移动到压缩室210外部所通过的流速和路径可以改变。
76.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间引导构件800可包括中间引导主体810、第一弹性支撑槽821和第二弹性支撑槽822。
77.中间引导主体810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具有形成为穿过其中心的中间引导孔801。流体可以通过中间引导孔801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之间移动。也就是说,第二区域212的流体可以通过中间引导孔801移动到第一区域211。
78.第一弹性支撑槽821可以沿周向方向凹入地形成在中间引导主体810的一侧。此外,第一弹性支撑槽821可支撑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另一侧。因此,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另一侧由第一弹性支撑槽821支撑,并且第一弹性构件510的一侧由第一引导支撑件420支撑,从而有效地防止分离。具体地,第一弹性支撑槽821可以形成在中间引导主体810下方。
79.第二弹性支撑槽822可以沿周向方向凹入地形成在中间引导主体810的另一侧。另外,第二弹性支撑槽822可以支撑第二弹性构件520的一侧。因此,中间引导构件800可根据第二弹性构件520的压缩而一起移动。具体地,第二弹性支撑槽822可以形成在中间引导主体810上方。
80.因此,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间引导构件800支撑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并且可以引导流体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之间的运动。
81.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间引导构件800还可包括中间内周部分830。
82.中间内周部分830可设置在第一弹性支撑槽821的内周和中间引导孔801的外周之间。此外,中间内周部分830可设置在中间引导主体810的下方以面向盘构件700。另外,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中间内周部分830和盘构件700可根据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压缩状态而彼此接触。
83.具体地,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当中间内周部分830与盘构件700接触时,流体可以通过盘流动路径710和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移动到下压缩室210的外部。
84.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构件900。
85.第二引导构件900可以设置在活塞阀30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之间。具体地,第二引导构件900可以设置在活塞阀300的下部和第二弹性构件520的另一侧之间。在减振器101的
压缩过程中,第二引导构件900可以在被活塞阀300按压的同时移动。
86.也就是说,第二引导构件900可以将活塞阀300的运动传递到第二弹性构件520。
87.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引导构件900可以包括第二引导主体910、第二引导槽940和第二引导突起920。
88.第二引导主体910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具有形成为穿过其中心的第二引导孔901。此外,第二引导主体910可以设置成使得外周表面能在压缩室210中沿着管200的内周表面移动。
89.第二引导槽940可以凹入地形成在第二引导主体910的一侧以支撑第二弹性构件520。因此,第二弹性构件520的一侧由第二弹性支撑槽822支撑,第二弹性构件520的另一侧可由第二引导槽940支撑。具体地,第二引导槽940可以形成在第二引导主体910下方。
90.多个第二引导突起920可以形成为从第二引导主体910的另一侧朝向活塞阀300突出以彼此间隔开。具体地,第二引导突起920的上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平坦表面。多个第二引导突起920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第二引导孔901沿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
91.第二引导突起920的上表面可以与活塞阀300的一侧接触。因此,第二引导突起920可以减小到与活塞阀300的一侧的接触面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活塞阀300的一侧和第二引导构件900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噪音。
92.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构件900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
93.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形成在第二引导突起920之间以引导流体的运动。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形成在多个第二引导突起920之间以允许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移动到第二区域212的外部。具体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由第二引导突起920从第二引导主体910突出的高度差形成。也就是说,流体可以移动通过其中未形成第二引导突起920的第二引导主体910的上表面的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
94.例如,在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当中间内周部分830与盘构件700接触时,流体可以通过盘流动路径710和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移动到下压缩室210的外部。此时,安装有第二弹性构件520的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可通过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移动到上压缩室210的外部。此外,已经通过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的流体可以通过活塞阀300的流动路径(未示出)移动到回弹室220。
9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活塞杆310。
96.活塞杆310可以支撑活塞阀300。具体地,活塞杆310的一端可以穿过活塞阀300,并且活塞杆310和活塞阀300可以通过活塞螺母320彼此联接。也就是说,活塞螺母320可以防止活塞阀300与活塞杆310分离。
97.活塞杆310的一端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到第二引导孔901中。因此,当活塞阀300与第二引导突起920接触时,活塞杆310的一端可插入到第二引导孔901中。因此,可以根据第二引导突起920的突起高度来限制活塞杆310的一端的左右移动。
98.活塞阀300和活塞杆310的线性运动可以通过第二引导构件900有效地传递到第二弹性构件520和第一弹性构件510。
9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
串联地设置在压缩室210中。
100.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设置成比第一弹性构件510更靠近主体阀600。此外,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设置成基于中间引导构件800沿着压缩室210的纵向方向串联地彼此间隔开。
101.因此,在主体阀600沿管200的向下方向移动的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中,可以从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以及压缩室210中的流体产生阻尼力。
10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
103.考虑到安装减振器101的区域和要提供的阻尼力、响应灵敏度等,在设计要选择性地制造的减振器101时确定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的弹性模量。因此,可以仅通过改变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来调节减振器101的阻尼力,而无需替换或添加单独的复杂部件。
104.如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主体销10、保持器30和主体螺母20。
105.保持器30可设置在盘构件700上,相对邻近中间引导构件800。具体地,保持器30形成为具有形成在其中心的保持器通孔的环形形状,并且可以设置在盘构件700的上表面上,以便不与形成在盘构件700中的盘流动路径710干涉。
106.主体销10可以设置成使得具有相对较大直径的头部设置在主体阀600下方,并且主体销10沿纵向方向依次穿过主体阀通孔610、第一引导孔401、盘通孔701和保持器30的通孔。另外,在穿过保持器30的通孔的主体销10的一端处形成螺旋,并且主体螺母20可以联接到主体销10。
107.主体螺母20和主体销10可以允许主体阀600、第一引导构件400、盘构件700和保持器30彼此同轴地联接。
108.考虑到当中间引导构件800和盘构件700彼此接触时中间引导孔801和主体螺母20之间的干涉,主体螺母20的外径可以形成为小于中间引导孔801的内径。
109.因此,主体阀600、第一引导构件400、盘构件700和保持器30可通过主体销10彼此联接以紧凑地安装在管200的下侧。即,由于第一引导构件400和由主体销10联接的部件的形状,与传统的减振器相比,减振器可有效地用作第一弹性构件510的压缩部分。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还可以包括活塞环840。
110.活塞环840可设置在中间引导主体810的外周表面上,以有效地移动中间引导构件800,从而能在管200中向上和向下移动。具体地,在中间引导主体81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接收槽,使得活塞环840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并且活塞环840被插入并支撑到接收槽,并且中间引导构件800可以被支撑并在压缩室210的内壁上向上和向下移动。
111.具体地,中间引导构件800具有活塞环840,该活塞环840面向管200的内周表面并且能沿着管200的内周表面向上和向下移动,以允许流体仅通过中间引导孔801移动到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此外,活塞环840沿着管200的内壁移动以阻挡流体通过中间引导构件800的外周表面移动到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
112.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第一引导构件400还可以包括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
113.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可以设置成在第一引导支撑件420和第一引导主体410的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另外,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上部的一个区域沿第一引导主体410的外周方向延伸。
114.第一弹性构件510的一侧支撑在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和第一引导支撑件420之间,以防止第一弹性构件510分离。例如,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可以防止第一弹性构件510在膨胀期间分离,并且第一引导支撑件420可以防止第一弹性构件510在压缩期间分离。也就是说,第一弹性构件510的一侧的内径被卡在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和第一引导支撑件420之间,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弹性构件510在压缩和膨胀期间分离。
115.具体地,第一辅助引导支撑件460的外径可以形成为相对小于第一引导支撑件420的外径。
116.另选地,如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2可以包括主体销铆钉50,该主体销铆钉50与根据以上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部分不同,其包括主体销10和主体螺母20。
117.除了根据以上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主体销10和主体螺母20,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2可以以相同的构造和操作过程操作。
118.主体销铆钉50可以具有设置在主体阀600下方的一侧,并且可以具有设置成依次穿过主体阀通孔610、第一引导孔401、盘通孔701和保持器30的通孔的另一侧。此外,主体销铆钉50可经受铆接过程。因此,主体阀600、第一引导构件400、盘构件700和保持器30可通过主体销铆钉50彼此联接。由这种单个模块形成的构造可设置在管200的下方。
119.另选地,如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2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构件902。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2仅具有不同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第二引导构件902的构造,并且可以具有可以以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相同的方式形成的其余构造。
120.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引导构件902可以包括第二引导主体910、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第二接合突起960、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第二引导突起920和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
121.第二引导主体910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具有形成为穿过其中心的第二引导孔901。
122.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可以形成为使得围绕第二引导孔901的第二引导主体910的一侧的区域沿着设置有第二弹性构件520的管200的纵向方向突出。即,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二引导主体910的一侧的区域基于第二引导孔901朝向第二弹性构件520突出。
123.第二接合突起960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二引导主体910的区域沿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的外径方向延伸。具体地,第二接合突起960的外径可以形成为相对大于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的外径。第二弹性构件520可以支撑在第二接合突起960上。具体地,第二弹性构件520的一侧由中间引导构件800的第二弹性支撑槽822支撑,并且第二弹性构件520的内侧可由第二接合突起960支撑。因此,第二接合突起960可有效地防止第二弹性构件520分离。
124.第二弹性构件520的内周可设置成围绕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因此,第二引导内周部分950可以有效地支撑第二弹性构件520,同时即使在压缩和膨胀期间也防止第二弹性
构件520从一侧分离到另一侧。
125.多个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可以从第二接合突起960的外周突出以沿着其外周彼此间隔开。具体地,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可以形成为朝向管200的内壁突出。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可以允许第二引导构件902沿着管200的第二引导构件902的内壁有效地向上和向下移动,以防止当第二弹性构件520通过活塞阀300的移动而与第二引导构件902接触以按压第二弹性构件520时第二弹性构件520弯曲。即,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可有效地引导第二引导构件902沿着管200中的中心方向的运动。另外,第二辅助引导突起970可以有效地减小与管200的摩擦力。
126.多个第二引导突起920可以形成为从第二接合突起960的另一侧朝向活塞阀300突出以彼此间隔开。这种第二引导突起920的上表面可以与活塞阀300接触。
127.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形成在第二引导突起920之间以引导流体的运动。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形成在多个第二引导突起920之间以允许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移动到第二区域212的外部。具体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可以由第二引导突起920从第二引导主体910突出的高度差形成。也就是说,流体可以移动通过其中未形成第二引导突起920的第二引导主体910的上表面的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至图9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
128.当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开始时,如图7所示,活塞阀300按压第二引导构件900并且在压缩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的方向上移动。此时,压缩室210中的流体通过第一引导构件400的下部和主体阀600的上部穿过主体阀流动路径610,以移动到储备室110。另外,压缩室210中的流体穿过盘流动路径710、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和主体阀流动路径610以移动到储备室110。
129.利用减振器101的连续压缩过程,如图8所示,当盘构件700与中间引导构件800的中间内周部分830接触时,压缩室210中的流体被阻止通过第一引导构件400的下部和主体阀600的上部移动到主体阀流动路径610。此时,压缩室210的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通过中间引导孔801、盘流动路径710和第一引导流动路径440被引导到主体阀流动路径610以产生液压。具体地,来自第二区域212的流体可以通过中间引导孔801移动到第一区域211。
130.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通过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移动到压缩室210的外部,并且这种流体可以通过活塞阀300的流动路径(未示出)移动到回弹室220。
131.也就是说,利用减振器101的连续压缩行程,当中间引导构件800的中间内周部分830与盘构件700接触时,第二区域212中的流体中的至少一些通过改变运动的流动而经由第二引导流动路径930移动到回弹室220,或者通过保持运动的流动,第二区域212中的剩余流体可通过主体阀流动路径610移动到储备室110。
132.图9是示出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完成的状态的视图。
133.通过改变这种液压和流体的流动,当车辆高度在特定时间点下降时,减振器101可以减小车辆高度的下降速度。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可以执行液压压缩止动器,该液压压缩止动器不仅能够产生由液压产生的阻尼力,而且能够产生由弹性构件产生的压缩阻尼力。
134.照此,根据操作过程,减振器101甚至可以通过第一弹性构件510和第二弹性构件520以及压缩过程中的液压来产生阻尼力。因此,可以通过在特定车辆高度产生液压来稳定
车辆的姿态。另外,即使在路面上形成有隆起或凹穴以对车辆施加冲击的状态下,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也可以产生由液压和弹性构件产生的阻尼力,从而即使在路面状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的姿态。另外,减振器101可以产生由液压和弹性构件产生的阻尼力,使得即使当车辆被快速转向时也可以稳定地维持车辆的姿态。
135.以与上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1的压缩过程相同的方式,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102也可以执行压缩过程。在上文中,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改变本公开的技术精神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其它详细形式来执行本公开。
136.因此,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的,并且应当被理解为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公开的范围由随附描述的权利要求而不是详细描述来表示,并且应当被解释为权利要求的含义和范围以及从其等同物导出的所有改变或修改形式都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137.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138.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5月2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1-0067058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特征:


1.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通过内部填充有流体的管中的活塞阀被分成压缩室和回弹室,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以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间隔开;以及中间引导构件,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之间并且能沿着所述压缩室的纵向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还包括: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成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间隔开以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包括:第一引导主体;第一引导支撑件,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引导主体的外周的一个区域沿所述第一引导主体的外周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弹性构件支撑到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的一侧;以及第一引导突起,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一引导支撑件的另一侧,并且具有形成为沿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方向突出的一个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还包括:主体阀,所述主体阀设置在所述管下方以面向所述第一引导突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引导流动路径,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流动路径形成为以彼此间隔开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引导主体上经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还包括:盘构件,所述盘构件由所述第一引导主体支撑并且具有用于引导所述流体流入所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中的盘流动路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中间引导构件包括:环形的中间引导主体,所述中间引导主体具有形成为穿过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中心的中间引导孔;第一弹性支撑槽,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槽凹入地形成在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以及第二弹性支撑槽,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槽凹入地形成在所述中间引导主体的另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还包括中间内周部分,所述中间内周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槽的内周和所述中间引导孔的外周之间,以能与所述盘构件接触。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还包括: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活塞阀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第二引导主体,所述第二引导主体具有形成为穿过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中心的第二引导孔;
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凹入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以及多个第二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另一侧朝向所述活塞阀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第二引导内周部分,所述第二引导内周部分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侧的一个区域基于所述第二引导孔朝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突出;第二接合突起,所述第二接合突起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一个区域基于所述第二引导内周部分沿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外径方向延伸以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多个第二辅助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引导突起形成为沿所述第二引导主体的外周方向从所述第二接合突起的外周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引导突起,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接合突起的另一侧朝向所述活塞阀突出并且彼此间隔开。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还包括第二引导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形成在所述多个第二引导突起之间以引导所述流体的运动。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还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配置为支撑所述活塞阀,其中,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能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第二引导孔中。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活塞阀的一侧能与所述第二引导突起接触。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器,其中,当所述活塞阀在压缩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方向上移动时,所述压缩室的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区域中的流体在所述主体阀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引导流动路径移动到所述压缩室的外部。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振器,其中,当所述中间内周部分通过所述活塞阀的运动与所述盘构件接触时,所述压缩室的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些流体通过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移动到所述压缩室的外部。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串联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19.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管,所述管的内部填充有流体;活塞阀,所述活塞阀设置成能在所述管中向上和向下移动并且被分成在所述管下方的压缩室和在所述管上方的回弹室;主体阀,所述主体阀设置在所述管下方;中间引导构件,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并且能在所述压缩室中移动;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下方;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
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中间引导构件下方;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阀和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之间;盘构件,所述盘构件由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支撑;以及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和所述活塞阀之间并且具有第二引导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引导流动路径形成为引导所述流体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移动方向以便根据所述中间引导构件和所述盘构件之间的接触而改变。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振器,其中,所述主体阀、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和所述盘构件通过主体销和主体螺母或通过主体销铆钉彼此联接。

技术总结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减振器。减振器通过内部填充有流体的管中的活塞阀被分成压缩室和回弹室,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室中以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间隔开;以及中间引导构件,所述中间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之间并且能沿着所述压缩室的纵向方向移动。述压缩室的纵向方向移动。述压缩室的纵向方向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

李昇骏 白光惪 黄周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万都

技术研发日:

2022.05.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2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7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构件   所述   弹性   主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