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属于单缸柴油机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柴油机是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是将燃料燃烧释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单缸柴油机,即按气缸数量分类时只有一个气缸的柴油机,主要应用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工业、船舶机械、电力工业等领域。
3.单缸柴油机的润滑机构是确保柴油机可靠工作的关键所在,且多需要在机体外部焊接管路,需要用到外接油管,而外置的管路存在如下问题:1)在振动下,易断裂,发生故障;2)易腐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使用时,腐蚀尤为严重;3)易与外物发生碰撞,且影响整体外观,为此,申请人开发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无需外置管路,克服了外置管路存在的前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有效克服了外置管路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可对平衡轴衬套等各个摩擦副形成润滑,延长了延长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包括开设在机体内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第八油路和第九油路;
7.机体内的机油集滤器通过机油集滤器螺栓安装在柴油机油底壳内,机油集滤器的入口端伸入柴油机油底壳内的机油中,第一油路一端与油集滤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机体上的机油泵的进口端连通;
8.机体上的平衡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二油路一端与机体上的机油泵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平衡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9.机体上的主轴承座外圆上设有圆周油道,第三油路一端与平衡轴衬套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连通;
10.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上设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四油路一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另一端分支为第四油路a和第四油路b两路,第五油路一端与第四油路a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上的曲柄连杆瓦摩擦副,第六油路一端与第四油路b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齿轮室盖上的机油压力指示阀;机体上的凸轮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七油路一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凸轮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11.机体的气缸盖上设有气缸盖油道,机体的摇臂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第八油路一端与凸轮轴衬套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气缸盖油道的进口连通,第九油路一端与气缸盖油道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机体摇臂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12.本技术没有提及的单缸柴油机的结构和组成,均参照现有技术,作为现有常识,单缸柴油机包括机体和设在机体上的柴油机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平衡轴、平衡轴衬套、主轴承座、曲柄连杆瓦摩擦副、齿轮室盖、凸轮轴、凸轮轴衬套、气缸盖、摇臂轴、摇臂轴衬套等,齿轮室盖上设有机油压力指示阀;油底壳位位于机体底部,主轴承座位于机体中部,是曲轴输出端的主要支承;平衡轴及平衡轴衬套(套在平衡轴一端外侧)位于主轴承座左下方,凸轮轴及凸轮轴衬套位于主轴承座右下方,摇臂轴及摇臂轴衬套位于摇臂总成上,摇臂总成用摇臂螺栓紧固在气缸盖气门室内。本技术对前述内容并无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13.上述第三油路竖直设置。
14.柴油机油底壳内的机油经机油集滤器进入第一油路(位于机油泵低压端),经过机油泵加压,经第二油路进入平衡轴衬套与平衡轴之间的间隙,形成润滑油膜,减少了平衡轴衬套的磨损;再经平衡轴衬套上的出油口进入第三油路进入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后,分别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流出,第一出油口流出的机油进入第四油路之后,分成第四油路a和第四油路b两路,第四油路a中的机油经第五油路后,喷射至曲柄连杆瓦摩擦副,经曲柄连杆瓦摩擦副间隙流回油底壳,第四油路b的机油经第六油路后,通往齿轮室盖上机油压力指示阀,用于指示机油压力是否正常;第二出油口流出的机油,经第七油路从凸轮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进入凸轮轴及衬套摩擦副,然后依次进入第八油路和气缸盖油道后,从摇臂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进入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进而对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进行压力润滑,部分机油经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间隙流出,最终回到油底壳。
15.为了方便布置,上述主轴承座外圆上圆周油道的截面为u型或半圆型。
16.为了提高润滑效果,第五油路从进口到出口为直径渐缩的结构,以便形成更强喷射效果。优选,第五油路进口处直径为5-7mm,出口处直径为2-2.5mm。
17.上述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和第八油路的截面均为圆形。
18.为了方便制备,同时确保润滑效果,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和第八油路的直径均为5-7mm。
19.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20.本实用新型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机油油路全部为内置油路,无外露机油管,杜绝了因机油管外露造成的机油管断裂、腐蚀、碰撞等故障,特别适合沿海地区使用;可对柴油机的各个摩擦副进行充分压力润滑,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
23.图3为图1的左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内部的润滑油流向示意图;
25.图中,1为机体,2为柴油机油底壳,3为机油集滤器,4为机油集滤器螺栓,5为第一油路,6为机油泵,7为平衡轴,8为平衡轴衬套,9为第二油路,10为主轴承座,11为圆周油道,12为第三油路,13为第四油路,14为第五油路,15为曲柄连杆瓦摩擦副,16为第六油路,17为通向机油压力指示阀,18为凸轮轴衬套,19为第七油路,20为第八油路,21为气缸盖,22为气
缸盖油道,23为第九油路,24为气缸盖罩,25为摇臂轴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27.本技术上下、左右、水平、竖直等方位词,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相对方位或位置关系,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绝对限制。
28.实施例1
29.如图1-2所示,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油底壳位位于机体底部,主轴承座位于机体中部,是曲轴输出端的主要支承;平衡轴及平衡轴衬套位于主轴承座左下方,凸轮轴及凸轮轴衬套位于主轴承座右下方,摇臂轴及摇臂轴衬套位于摇臂总成上,摇臂总成用摇臂螺栓紧固在气缸盖气门室内,齿轮室盖上设有机油压力指示阀;
30.在机体内开设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第八油路和第九油路;
31.机体内的机油集滤器通过机油集滤器螺栓安装在柴油机油底壳内,机油集滤器的入口端伸入柴油机油底壳内的机油中,第一油路一端与油集滤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机体上的机油泵的进口端连通;
32.机体上的平衡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二油路一端与机体上的机油泵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平衡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33.机体上的主轴承座外圆上设有圆周油道,第三油路竖直设置,第三油路一端与平衡轴衬套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连通;
34.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上设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四油路一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另一端分支为第四油路a和第四油路b两路,第五油路一端与第四油路a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上的曲柄连杆瓦摩擦副,第六油路一端与第四油路b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齿轮室盖上的机油压力指示阀;机体上的凸轮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七油路一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凸轮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35.机体的气缸盖上设有气缸盖油道,机体的摇臂轴衬套上设有进油口,第八油路一端与凸轮轴衬套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气缸盖油道的进口连通,第九油路一端与气缸盖油道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机体摇臂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连通。
36.使用时的润滑路线如下:机油经机油集滤器进入第一油路(位于机油泵低压端),经过机油泵加压,经第二油路进入平衡轴衬套与平衡轴之间的间隙,形成润滑油膜,减少了平衡轴衬套的磨损;经平衡轴衬套上的出油孔进入第三油路进入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后,分别通过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流出,第一出油口流出的机油进入第四油路之后,分成第四油路a和第四油路b两路,第四油路a中的机油经第五油路后,喷射至曲柄连杆瓦摩擦副,经曲柄连杆瓦摩擦副间隙流回油底壳,第四油路b的机油经第六油路后,通往齿轮室盖上机油压力指示阀,用于指示机油压力是否正常;第二出油口流出的机油,经第七油路从凸轮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进入凸轮轴及衬套摩擦副,然后依次进入第八油路和气缸盖油道后,从摇臂轴衬套上的进油口进入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进而对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进行压力润滑,部分机油经摇臂轴及衬套摩擦副间隙流出,最终回到油底壳。
37.实施例2
3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布置,上述主轴承座外圆上圆周油道的截面为u型或半圆型。
39.实施例3
40.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和第八油路的截面均为圆形。为了提高润滑效果,第五油路从进口到出口为直径渐缩的结构,以便形成更强喷射效果,第五油路进口处直径为6mm,出口处直径为2mm。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六油路、第七油路和第八油路的直径均为6mm。
41.上述各例的结构机润滑机构,使得柴油机的各个摩擦副得到了充分压力润滑,且机油油路全部为内置油道(第一~第九油路、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和气缸盖油道均位于机体内),无外露机油管,杜绝了因机油管外露造成的机油管断裂、锈蚀、碰撞等故障,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特别适合沿海地区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机体(1)内的第一油路(5)、第二油路(9)、第三油路(12)、第四油路(13)、第五油路(14)、第六油路(16)、第七油路(19)、第八油路(20)和第九油路(23);机体(1)内的机油集滤器(3)通过机油集滤器螺栓(4)安装在柴油机油底壳(2)内,机油集滤器(3)的入口端伸入柴油机油底壳(2)内的机油中,第一油路(5)一端与油集滤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机体(1)上的机油泵(6)的进口端连通;机体(1)上的平衡轴衬套(8)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二油路(9)一端与机体(1)上的机油泵(6)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平衡轴衬套(8)上的进油口连通;机体(1)上的主轴承座(10)外圆上设有圆周油道(11),第三油路(12)一端与平衡轴衬套(8)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主轴承座(10)外圆上的圆周油道(11)连通;主轴承座(10)外圆上的圆周油道(11)上设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四油路(13)一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另一端分支为第四油路(13)a和第四油路(13)b两路,第五油路(14)一端与第四油路(13)a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1)上的曲柄连杆瓦摩擦副(15),第六油路(16)一端与第四油路(13)b连通、另一端通向机体(1)齿轮室盖上的机油压力指示阀(17);机体(1)上的凸轮轴衬套(18)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七油路(19)一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凸轮轴衬套(18)上的进油口连通;机体(1)的气缸盖(21)上设有气缸盖油道(22),机体(1)的摇臂轴衬套(25)上设有进油口,第八油路(20)一端与凸轮轴衬套(18)上的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气缸盖油道(22)的进口连通,第九油路(23)一端与气缸盖油道(22)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机体(1)摇臂轴衬套(25)上的进油口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三油路(12)竖直设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主轴承座(10)外圆上圆周油道(11)的截面为u型或半圆型。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五油路(14)从进口到出口为直径渐缩的结构。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五油路(14)进口处直径为5-7mm,出口处直径为2-2.5mm。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油路(5)、第二油路(9)、第三油路(12)、第四油路(13)、第五油路(14)、第六油路(16)、第七油路(19)和第八油路(20)的截面均为圆形。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油路(5)、第二油路(9)、第三油路(12)、第四油路(13)、第六油路(16)、第七油路(19)和第八油路(20)的直径均为5-7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内置油道的单缸柴油机润滑机构,包括开设在机体内的第一至第九油路;油集滤器、第一油路、机油泵、第二油路、平衡轴衬套、第三油路和主轴承座外圆上的圆周油道依次连通;圆周油道上设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第四油路、第四油路A、第五油路和曲柄连杆瓦摩擦副依次连通;第四油路B、第六油路和机油压力指示阀依次连通;第二出油口、第七油路、凸轮轴衬套、第八油路、气缸盖油道、第九油路和摇臂轴衬套依次连通。上述各机油油路全部为内置油路,杜绝了因机油管外露造成的机油管断裂、腐蚀、碰撞等故障,特别适合沿海地区使用;可对柴油机的各个摩擦副进行充分压力润滑,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李春 夏文东 李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常兴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1

技术公布日:

2022/10/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2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7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油路   轴衬   机油   机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