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铝合金结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汽车轻量化需求越来越高,铝合金在汽车各系统结构件中得到大量应用,特别在底盘副车架领域,铝合金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挤压铝合金,由于牌号多样性,以及相比于铸造铝合金,其拥有更高的屈服强度以及延伸率,所以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由于挤压工艺自身工艺特点,其结构为二维拉伸成型,在较复杂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机加工实现结构需求,增加了产品成本。
3.如何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满足框式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包括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安装支架,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与横梁连接,横梁上设置有数对间距布置的挤压翻边,任意一对挤压翻边之间均设置有纵梁。
6.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与纵梁之间通过挤压翻边搭接,翻边搭接型式有效的提升结构的疲劳强度和耐久度,满足了框式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要求。
7.优选,所述横梁包括第四框架,第四框架为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板,第二斜板位于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的对角线上,第二斜板的上端位于靠近挤压翻边的一侧。
8.本实用新型的横梁采用多型腔截面型式,加强了左右端y向刚度及强度,提升了横梁自身的扭转受力,同时带有翻边与纵梁焊接,翻边搭接型式可有效提升此结构的疲劳耐久。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安装支架横截面示意图。
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安装支架与横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2.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1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与纵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车身安装支架;2.横梁;3.纵梁;101.第一框架;102.第二框架;103.第三框架;201.第四框架;202.挤压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6.参阅图1-5,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17.实施例一、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参考图1、图4,包括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安装支架1,所述车身安装支架1与横梁2连接,横梁2上设置有数对间距布置的挤压翻边202,任意一对挤压翻边202之间均设置有纵梁3。任意一对所述挤压翻边202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纵梁3的一端位于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与纵梁之间通过挤压翻边搭接,翻边搭接型式有效的提升结构的疲劳强度和耐久度,满足了框式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要求。
18.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考图2,所述车身安装支架1包括第一框架101,第一框架101为z型结构,其中z型结构的中间板与上横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钝角,z型结构的中间板与下横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钝角,第一钝角与第二钝角相同。本实用新型采用z型结构的车身安装支架,能在连接车身与铝合金副车架的同时隔开车身与铝合金副车架。
19.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z型结构的上横板为梯形块,其中梯形块的下底面与z型结构的中间板连接,梯形块的腰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腰型孔,腰型孔的长轴位于竖向;梯形块的顶面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z型结构的中间板包括上斜板和下斜板,上斜板分别连接z型结构的上横板顶面和下横板顶面,下斜板分别连接z型结构的上横板底面和下横板底面,上斜板和下斜板之间设置有开口向下的v型支架,v型支架的两个开口端分别连接下斜板的两端。所述z型结构的下横板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板,第一斜板与上斜板连接,第二平板位于第一平板的下方,第二平板远离z型结构中间板的一端超出第一平板。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第一框架内采用复杂截面,保证了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20.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平板超出第一平板的一端顶面设置有第二框架102,第二框架102为u型结构,第二平板为u型结构的底板。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结构的第二框架,保证了与第二框架的连接强度。
21.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平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框架103,第三框架103为倒置的l型结构,第二平板为l型结构的横板,l型结构的竖板位于第二平板与下斜板连接端的下方,横梁2安装在l型结构的夹角内。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安装支架与横梁通过l型结构搭接,保证了焊接强度。
22.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参考图3、图4,所述横梁2包括第四框架201,第四框架201为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第一日字型框架为60
×
60mm型材,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板,第二斜板位于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的对角线上,第二斜板的上端位于靠近挤压翻边202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横梁采用多型腔截面型式,加强了左右端y向
刚度及强度,提升了横梁自身的扭转受力,同时带有翻边与纵梁焊接,翻边搭接型式可有效提升此结构的疲劳耐久。
23.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考图5,所述纵梁3为横置的第二日字型框架,纵梁3靠近挤压翻边20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溃缩孔,两个第一溃缩孔分别位于纵梁3上平面的两个棱线上;纵梁3远离挤压翻边20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二溃缩孔,两个第二溃缩孔分别位于纵梁3下平面的两个棱线上。本实用新型采用溃缩孔,纵梁在碰撞时能溃缩吸能。
2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包括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安装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1)与横梁(2)连接,横梁(2)上设置有数对间距布置的挤压翻边(202),任意一对挤压翻边(202)之间均设置有纵梁(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1)包括第一框架(101),第一框架(101)为z型结构,其中z型结构的中间板与上横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钝角,z型结构的中间板与下横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钝角,第一钝角与第二钝角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结构的上横板为梯形块,其中梯形块的下底面与z型结构的中间板连接,梯形块的腰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腰型孔,腰型孔的长轴位于竖向;梯形块的顶面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结构的中间板包括上斜板和下斜板,上斜板分别连接z型结构的上横板顶面和下横板顶面,下斜板分别连接z型结构的上横板底面和下横板底面,上斜板和下斜板之间设置有开口向下的v型支架,v型支架的两个开口端分别连接下斜板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结构的下横板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板,第一斜板与上斜板连接,第二平板位于第一平板的下方,第二平板远离z型结构中间板的一端超出第一平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板超出第一平板的一端顶面设置有第二框架(102),第二框架(102)为u型结构,第二平板为u型结构的底板。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框架(103),第三框架(103)为倒置的l型结构,第二平板为l型结构的横板,l型结构的竖板位于第二平板与下斜板连接端的下方,横梁(2)安装在l型结构的夹角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包括第四框架(201),第四框架(201)为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板,第二斜板位于横置的第一日字型框架的对角线上,第二斜板的上端位于靠近挤压翻边(202)的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对所述挤压翻边(202)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纵梁(3)的一端位于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3)为横置的第二日字型框架,纵梁(3)靠近挤压翻边(20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溃缩孔,两个第一溃缩孔分别位于纵梁(3)上平面的两个棱线上;纵梁(3)远离挤压翻边(20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二溃缩孔,两个第二溃缩孔分别位于纵梁(3)下平面的两个棱线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式全挤压铝合金副车架角接结构,包括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安装支架,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与横梁连接,横梁上设置有数对间距布置的挤压翻边,任意一对挤压翻边之间均设置有纵梁;任意一对所述挤压翻边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纵梁的一端位于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与纵梁之间通过挤压翻边搭接,翻边搭接型式有效的提升结构的疲劳强度和耐久度,满足了框式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要求。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要求。副车架角接位置的结构设计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

罗世兵 姚李军 张琳 王立忠 糜罕峰 刘学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春友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8

技术公布日:

2023/1/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6: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70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平板   车架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