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中的支撑装置

著录项
  • CN201510580168.9
  • 20150913
  • CN105197677A
  • 20151230
  • 常州大学
  • 胡爱萍;刘善淑;史先传;朱伟;班书昊;刘文明;张琳
  • B65H54/02
  • B65H54/02 B65H51/04 B29C47/08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1号
  • 江苏(32)
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满足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专利201410506450.8)需要具有能够对位于导向轮和前摩擦轮之间的长度变化的补偿链起支撑作用,并能够随其所支撑的补偿链长度的变化使其支撑间距也随之变化,以使补偿链有合适的挠度,以及能够使补偿链在通向前摩擦轮的途中所受到的阻力较小的装置,以使专利201410506450.8能够顺利地将补偿链按照预定的跑道形轨迹进行每一圈的盘绕作业。本发明主要包括两根连接杆,一对第一支座和一对顶端支座,若干对中间支座和若干根托辊,若干条长度相等的具有奇数个链环的锚链条,以及两根直线导轨和若干个滑块。本发明能够较好地满足专利201410506450.8所需的支撑要求,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工作平稳,安装方便的特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的支撑装置,包括在沿盘绕装备X向(专利 201410506450.8的长度方向)的两边机架上平行设置的两根直线导轨,在所述两根直线导轨 上分别设置数量相同的若干个与其构成滚动配合的滑块。在所述滑块上设置第一支座或中间 支座。在沿盘绕装备X向的一个端部与所述两边的第一支座和中间支座位于同一X线和同一 高度的机架上,各设置一顶端支座。在由所述两边支座所构成的每一对支座上分别设置一根 轴线与Y轴(专利201410506450.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托辊。两根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两 边机架上的一对X向小车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支座相连接。若干条沿X向 设置的锚链条分别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若干个中间支座和顶端支座的各相邻支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条锚链条的链环个数相同且为 奇数,其值取决于盘绕最底层最外圈时所允许的托辊最大间距,当盘绕最底层最外圈的补偿 链时,与前摩擦轮保持适当固定离的第一根托辊(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座上的托辊)离最后 一根托辊(被设置在一对顶端支座上的托辊)的距离为最远时,要求所述各锚链条处于直线 状态,使各托辊间距达到最大且相等的状态,以此时被支撑在所述托辊上的补偿链不产生过 大的挠度来确定锚链条的奇数链环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座主要由支座基体、带轴承 座带密封的滚动轴承、两个嵌入座和两根牛筋杆组成。其中,所述支座基体的下部与所述滑 块及锚链条相连接,其上部与所述滚动轴承及嵌入座相连接。所述滚动轴承以其孔心线平行 于Y轴且重合于所述支座基体中线的方式被设置在支座基体上。所述嵌入座为由一具有适当 长径比的圆柱通筒和一L形板固连而成的构件,其圆柱通筒的一个端面被贴合固定在L形板 的无水平板一侧的铅垂板面上,两个嵌入座以所述滚动轴承孔心线对为称线,以其圆柱通筒 的孔口朝外孔心线垂直于所述滚动轴承孔心线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支座基体上。所述牛筋杆 为一直径等于所述嵌入座的圆柱通筒内径、长度略大于圆柱通筒长度的圆柱形杆,牛筋杆以 插入到嵌入座的圆柱通筒内,再用螺钉将其与嵌入座的L形板的铅垂板相连接的方式被设置 在支座基体上。所述第一支座和顶端支座与中间支座的区别在于其只有一边有相邻支座,只 需在有相邻支座的一边的支座基体上设置所述嵌入座和牛筋杆。所述滚动轴承的孔心线与所 述牛筋杆的外露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托辊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由一根杆体和两个调节螺钉 组成,其中,杆体的两端沿其轴向制有适当深度的螺纹孔,调节螺钉的一端制有与杆体相配 合的螺纹,另一端制有与X向小车或与第一支座连接所需插入连接螺栓的圆柱通孔,其圆柱 通孔的孔心线与其螺纹段的轴心线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辊由一根筒体和两根长度远小 于筒体的堵轴组成,其中,堵轴的一端与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配合 连接。

说明书

一种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中的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装备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电焊锚链和PVC及复合材料通过挤出加工制成的全塑型电梯平衡补偿链,具有弹性好、 强度高、寿命长、使电梯运行平稳可靠等优点,市场需求量大。由于PVC及复合材料是热塑 性材料,在全塑型电梯平衡补偿链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本发明涉及的电梯平衡补偿链冷 定型装备(专利201410506450.8),随挤出机的挤出速度将其按照有相对较多的直线段、较 少的弯曲段的跑道形轨迹逐圈逐层盘绕堆放,以使自然冷却定型后的全塑型电梯平衡补偿链 产品具有良好的平直性品质,其具体过程是:来自于挤出机的处于温热状态的补偿链,经过 导向轮和支撑装置后落到前摩擦轮上,前摩擦轮被一对X向小车和一个Y向小车协作牵引按 照预定的跑道形盘绕轨迹运动,依靠补偿链和前摩擦轮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前摩擦轮自身的连 续转动,使补偿链从前摩擦轮上按照预定的跑道形盘绕轨迹连续下落。由于预定的跑道形盘 绕轨迹尺寸较大,在盘绕时位于导向轮和前摩擦轮之间的补偿链的长度变化较大,需要具有 能够对这部分补偿链起支撑作用,并能够随其长度的变化使支撑间距也随之变化,以使补偿 链有合适的挠度,以及能够使补偿链在通向前摩擦轮的途中受到较小阻力的装置。为此,提 出了一种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的支撑装置,能够较好地满足上述的需要,并 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工作平稳,安装方便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满足电梯平衡补偿链冷定型自动盘绕装备(专利201410506450.8)工作 时,位于导向轮和前摩擦轮之间的补偿链的长度变化较大,需要具有能够对这部补偿链起支 撑作用,并能够随其长度的变化使其支撑间距也随之变化,以使补偿链有合适的挠度,以及 能够使补偿链在通向前摩擦轮的途中所受到的阻力较小的装置,以使专利201410506450.8能 够顺利地将补偿链按照预定的跑道形轨迹进行每一圈的盘绕作业。

本发明包括在沿盘绕装备X向(专利201410506450.8的长度方向)的两边机架上平行 设置的两根直线导轨,在所述两根直线导轨上分别设置数量相同的若干个与其构成滚动配合 的滑块。在所述滑块上设置第一支座或中间支座。在沿盘绕装备X向的一个端部与所述两边 的第一支座和中间支座位于同一X线和同一高度的机架上,各设置一顶端支座。在由所述两 边支座所构成的每一对支座上分别设置一根轴线与Y轴(专利201410506450.8的宽度方向) 相平行的托辊。两根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两边机架上的一对X向小车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 与一对所述第一支座相连接。若干条沿X向设置的锚链条分别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若干 个中间支座和顶端支座的各相邻支座之间。

若干条锚链条的链环个数相同且为奇数,其值取决于盘绕最底层最外圈时所允许的托辊 最大间距,当盘绕最底层最外圈的补偿链时,与前摩擦轮保持适当固定离的第一根托辊(被 设置在一对第一支座上的托辊)离最后一根托辊(被设置在一对顶端支座上的托辊)的距离 为最远时,要求所述各锚链条处于直线状态,使各托辊间距达到最大且相等的状态,以此时 被支撑在所述托辊上的补偿链不产生过大的挠度来确定锚链条的奇数链环个数。

由于托辊通过滚动轴承被设置在支座上,支座通过滑块和与滑块构成滚动配合的直线导 轨被设置在机架上,使补偿链在通向前摩擦轮的途中带动托辊旋转的阻力,以及托辊随其支 座在机架上的移动阻力均为较小的滚动摩擦阻力,同时,由于相邻托辊的支座之间连接有奇 数个链环的、形态易变的、长度相等的锚链条,使锚链条可方便地按照没有相对扭转链环的 状态被连接相邻支座上,以使当位于导向轮和前摩擦轮之间的补偿链长度增大而需要其支撑 托辊的间距相应增大时,被连接在相邻支座上的锚链条能够由悬垂状态顺畅地变为直线状态, 避免了变为折线的现象发生,从而可保证被设置在各支座上的托辊的两端间距的能够同步增 大直至达到最大值。

中间支座主要由支座基体、带轴承座带密封的滚动轴承、两个嵌入座和两根牛筋杆组成。 其中,所述支座基体的下部与所述滑块及锚链条相连接,其上部与所述滚动轴承及嵌入座相 连接。所述滚动轴承以其孔心线平行于Y轴且重合于所述支座基体中线的方式被设置在支座 基体上。所述嵌入座为由一具有适当长径比的圆柱通筒和一L形板固连而成的构件,其圆柱 通筒的一个端面被贴合固定在L形板的无水平板一侧的铅垂板面上,两个嵌入座以所述滚动 轴承孔心线对为称线,以其圆柱通筒的孔口朝外孔心线垂直于所述滚动轴承孔心线的方式被 设置在所述支座基体上。所述牛筋杆为一直径等于所述嵌入座的圆柱通筒内径、长度略大于 圆柱通筒长度的圆柱形杆,牛筋杆以插入到嵌入座的圆柱通筒内,再用螺钉将其与嵌入座的 L形板的铅垂板相连接的方式被设置在支座基体上。所述第一支座和顶端支座与中间支座的 区别在于其只有一边有相邻支座,只需在有相邻支座的一边的支座基体上设置所述嵌入座和 牛筋杆。所述滚动轴承的孔心线与所述牛筋杆的外露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托辊的半径。

由于牛筋杆在嵌入座的圆柱通筒外有适当长的外露量,当后一支座碰撞前一支座的时, 其碰撞面为两牛筋杆的端面,同时,由于牛筋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强度,以及牛筋杆具有 适当的直径和长度,能较好地缓冲和减小相邻支座之间的碰撞力,使专利201410506450.8有 较好的工作平稳性。此外,由于滚动轴承的孔心线与牛筋杆的外露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托辊 的半径,避免了相邻托辊相互碰撞的不合理现象发生。

连接杆由一根杆体和两个调节螺钉组成,其中,杆体的两端沿其轴向制有适当深度的螺 纹孔,调节螺钉的一端制有与杆体相配合的螺纹,另一端制有与X向小车或与第一支座连接 所需插入连接螺栓的圆柱通孔,其圆柱通孔的孔心线与其螺纹段的轴心线相互垂直。安装时 可通过同时调整两个调节螺钉与杆体螺纹孔的配合长度,使专利201410506450.8在制造或安 装中产生的部分累积误差得以消除。

述托辊由一根筒体和两根长度远小于筒体的堵轴组成,其中,堵轴的一端与筒体的一端 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配合连接。由于堵轴较短,使托辊的重量较轻。

本发明能较好地满足专利201410506450.8所需的能够对位于导向轮和前摩擦轮之间的 长度变化的补偿链起支撑作用,并能够随其所支撑的补偿链长度的变化使其支撑间距也随之 变化,以使补偿链有合适的挠度,以及能够使补偿链在通向前摩擦轮的途中所受到的阻力较 小的装置。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工作平稳,安装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中间支座及托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在如图1、2、3中各件号的意义为:1连接杆,2第一支座,3托辊,4中间支座,5直 线导轨,6滑块,7锚链条,8顶端支座,9机架,1-1杆体,1-2调节螺钉,3-1筒体,3-2 堵轴,4-1支座基体,4-2滚动轴承,4-3嵌入座,4-4牛筋杆,4-5螺钉,①螺钉。

实施方式

在最底层最外圈盘绕开始时,前摩擦轮(图中未画)位于离顶端支座8最近的位置,此 时,一对X向小车和一个Y向小车(图中未画)协作牵引前摩擦轮按照预定的跑道形轨迹朝 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与此同时,一对X向小车通过两根连接杆1牵引一对第一支座 2以及与第一支座相连接的滑块6,在与机架9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 运动,使通过滚动轴承4-2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座2上的托辊3跟随一起朝远离顶端支座8 的方向运动,运动的一对第一支座2牵引通过螺钉①被连接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离第 一支座最近的中间支座)4之间的两锚链条7向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伸展,使这两锚链条7 由悬垂状态逐渐变为直线状态,并牵引与其连接的一对第二支座4以及与第二支座4相连接 的滑块6,在与机架9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使通过滚动轴承 4-2被设置在一对第二支座4上托辊3跟随一起朝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运动的一对 第二支座4牵引通过螺钉①被连接在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排在第一支座后面的第二个中间 支座)4之间的两锚链条7,向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伸展,使这两锚链条7由悬垂状态逐渐 变为直线状态,并牵引与其连接的一对第三支座4以及与第三支座相连接的滑块6,在与机 架9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使通过滚动轴承4-2被设置在一对 第三支座4上托辊3跟随一起朝远离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由于顶端支座8是直接与机架 9相连的固定不动的支座,按如此依次牵引的方式,当前摩擦轮到达离顶端支座8最远的位 置时,被连接在第一支座2、若干个中间支座4和顶端支座8之间的各锚链条7都变为直线 状态,使各托辊3的间距达到最大且相等的状态。然后,

一对X向小车和一个Y向小车协作牵引前摩擦轮按照预定的跑道形轨迹朝靠近顶端支座 8的方向运动,与此同时,一对X向小车通过两根接杆1推动一对第一支座2以及与第一支 座2相连接的滑块6,在与机架9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使通 过滚动轴承4-2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座2上的托辊3跟随一起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 运动的一对第一支座2使通过螺钉①被连接在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离第一支座最近的中 间支座)4之间的两锚链条7,由直线状态不断向下悬垂,直至第一支座2上牛筋杆4-4碰到 第二支座4上的牛筋杆4-4后,第一支座2推动第二支座4以及与第二一支座4相连接的滑 块6,在与机架9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使通过滚动轴承4-2 被设置在一对第二支座4上的托辊3跟随一起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运动的一对第 二支座4使通过螺钉①被连接在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排在第一支座后面的第二个中间支座) 4之间的两锚链条7,由直线状态不断向下悬垂,直至第二支座上牛筋杆4-4碰到第三支座4 上的牛筋杆4-4后,第二支座推动第三支座4以及与第三支座4相连接的滑块6,在与机架9 相连的直线导轨5上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使通过滚动轴承4-2被设置在一对第三 支座4上的托辊3跟随一起朝靠近顶端支座8的方向运动,由于顶端支座8是与机架9直接 相连的固定不动的支座,按如此依次推动的方式,当前摩擦轮到达离顶端支座8最近的位置 时,第一支座2、若干个中间支座4和顶端支座8上的牛筋杆4-4依次被碰撞在一起,使各 托辊3的间距达到最小且相等的状态。至此,专利201410506450.8完成了最底层最外圈的盘 绕作业。

其他各圈的盘绕过程和最底层最外圈的盘绕过程相同,只是由于其他圈盘绕轨迹的尺寸 小于最底层最外圈盘绕轨迹的尺寸,使得在盘绕其他圈时,前摩擦轮离顶端支座的最远或最 近距离较盘绕最底层最外圈的小或大,故在盘绕非最底层最外圈时,不会出现各锚链条都被 拉直,使各托辊间距都达到最大的状态,也不会出现各支座上的牛筋杆都被依次碰在一起, 使各托辊间距都达到最小的状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700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