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透镜组、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是一种微型化透镜组、相机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电子装置及其相机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微型化且兼顾成像品质的透镜组、相机模块及其电子装置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透镜组、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透镜组的一端与外部空气封闭或隔离,且透镜组的另一端设置第一通气结构,可利用气压的原理阻止外界外部空气直接进入内部空间引起入尘,达到封闭的效果,并在环境变化时,通过第一通气结构排出或吸入空气或水气,达成压力及湿度的平衡,借以保证光学品质的稳定性。
4.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镜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载体、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及第一结合材料。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第一端环绕中心光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并定义内部空间。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于内部空间。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并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第一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维持元件。封闭结构邻近第二端,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实体接触,封闭结构封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邻近第一端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维持元件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接触面及第一缩减面,接触面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第一缩减面自接触面向远离光学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
5.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结合材料可环绕中心光路成环形。
6.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二通气结构可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内环面与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再一者与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第二缩减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且第二空气间隙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
7.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三通气结构可设置于实体接触的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第三通气结构与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第三通气结构自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为至少一透镜,其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所述至少一透镜包含光学部及机构部。中心光路通过光学部。机构
部环绕光学部,且机构部与载体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叠。
9.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
10.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光学元件中另一者可与接触面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接触面方向内缩,第一通气结构还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
11.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光学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
12.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
13.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可还包含第二结合材料,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形成封闭结构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闭结构维持封闭。
14.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n≤198。
15.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透镜组。
16.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相机模块还包含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17.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镜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载体、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及第一结合材料。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第一端环绕中心光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并定义内部空间。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于内部空间。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并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第一结合材料设置于并结合载体与维持元件。封闭结构邻近第二端,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实体接触,封闭结构封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邻近第一端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光学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维持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接触面及第一缩减面,接触面与维持元件或光学元件中又一者实体接触,第一缩减面自接触面向远离维持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
1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结合材料可环绕中心光路成环形。
19.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二通气结构可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内环面与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再一者与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第二缩减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且第二空气间隙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
20.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三通气结构可设置于实体接触的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第三通气结构与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第三通气结构自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21.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为至少一透镜,其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所述至少一透镜包含光学部及机构部。中心光路通过光学部。机构部环绕光学部,且机构部与载体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叠。
22.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的
最小厚度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
23.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光学元件中所述另至少一者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接触面与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
24.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
25.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可还包含第二结合材料,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形成封闭结构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闭结构维持封闭。
26.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其中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n≤198。
27.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透镜组。
28.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相机模块还包含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附图说明
29.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
30.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立体图;
31.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的剖面图;
32.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示意图;
33.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的剖视图;
34.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分解图;
35.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放大图;
36.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立体图;
37.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的剖面图;
38.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示意图;
39.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载体的剖视图;
40.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分解图;
41.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放大图;
42.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及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的示意图;
43.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立体图;
44.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的剖面图;
45.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示意图;
46.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载体的立体图;
47.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载体的剖视图;
48.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分解图;
49.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示意图;
50.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立体图;
51.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的剖面图;
52.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示意图;
53.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载体的剖视图;
54.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分解图;
55.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放大图;
56.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的立体图;
57.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沿剖线5b-5b的剖面图;
58.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沿剖线5c-5c的剖面图;
59.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沿剖线5d-5d的剖面图;
60.图5e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的剖面图;
61.图5f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载体的剖视图;
62.图5g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分解图;
63.图5h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的部分示意图;
64.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65.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66.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影像示意图;
67.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68.图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69.【符号说明】
70.10:相机模块
71.11:底座
72.12:电子感光元件
73.100,200,300,400,500:透镜组
74.110,210,310,410,510:载体
75.111,211,311,411,511:第一端
76.112,212,312,412,512:第二端
77.113,213,313,413,513:内环面
78.114,214,314,414,514:内部空间
79.121,221,321,421,521:第一透镜
80.122,222,322,422,522:第二透镜
81.123,223,323,423,523:第三透镜
82.124,224,324,424,524:第四透镜
83.125,225,325,425,525:第五透镜
84.126,326,426,526:第六透镜
85.128,228,328,427:光学部
86.129,229,329,428:机构部
87.131,231,331,431,531: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
88.141,241,341,441:第一遮光元件
89.142,342,442:第二遮光元件
90.143:第三遮光元件
91.150,250,350,450,550:维持元件
92.151,251,351,451,551:第一结合材料
93.157:抗反射区
94.160,260,360,460,560:封闭结构
95.165,265,365,465:外环面
96.170,270,370,470,570:第一通气结构
97.171,271,371,471,571,573:第一缩减面
98.177,277,377,477,577:接触面
99.179,279,379,479,578,579:第一空气间隙
100.180,280,380,480,580:第二通气结构
101.182,183,184,282,283,285,382,383,384,385,386,482,582:第二缩减面
102.187:注塑口
103.188,189,288,289,389,489,588,589:第二空气间隙
104.232,332,432,532: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
105.233,333,433:第三镜间距维持元件
106.290:第三通气结构
107.294:第三缩减面
108.299:第三空气间隙
109.327,427,527:第七透镜
110.334,434:第四镜间距维持元件
111.335,435:第五镜间距维持元件
112.336,436: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
113.528:第八透镜
114.549:滤光元件
115.552:第二结合材料
116.600,700,800:电子装置
117.611,612,613,614,615,622,623,711,811:相机模块
118.631:辅助对焦元件
119.632:发光元件
120.633:电子元件
121.634:电路板
122.635:连接器
123.641:影像控制接口
124.642:提示灯
125.643:飞时测距模块
126.644:集成单选按键
127.645:相机模块切换按键
128.646:影像回放按键
129.647:生物识别感测器
130.651:变焦控制键
131.652:对焦拍照按键
132.721:红外线温度感测单元
133.722:收音播音单元
134.723:取像控制接口
135.821:观测装置
136.a1:内部空气
137.a2:外部空气
138.z:中心光路
139.h,h11,h12: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
140.h3:第三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141.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透镜组,具有中心光路(paraxial path)且包含载体、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及第一结合材料。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第一端环绕中心光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并定义内部空间。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于内部空间。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并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第一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维持元件。透镜组的封闭结构邻近第二端,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实体接触,封闭结构封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outside air)。透镜组的第一通气结构邻近第一端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维持元件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接触面及第一缩减面,接触面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第一缩减面自接触面向远离光学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
142.借此,通过透镜组的一端与外部空气封闭或隔离,且透镜组的另一端设置第一通气结构,可利用气压的原理阻止外界外部空气直接进入内部空间引起入尘,达到封闭的效果,并在环境变化时,通过第一通气结构排出或吸入空气或水气,达成压力及湿度的平衡,借以保证光学品质的稳定性。本揭示内容的透镜组可应用于环境变化大的场景,譬如车用摄影机、运动摄影机、户外监视器等,但不以此为限。
143.进一步而言,通过第一结合材料结合维持元件与载体,使维持元件得以维持光学元件在特定位置。通过封闭结构封闭第二端与第一通气结构连接外部空气的流道设计,可利用气压的原理避免外界外部空气直接进入内部空间引起入尘,达到封闭的效果。第一通气结构可使外部空气与内部空间环境平衡(譬如压力及湿度),避免因空气压力影响光学元件的间距,或是水气滞留于光学元件的表面影响光学品质。
144.再者,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第一端环绕中心光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载体沿中心光路可以定义一入光端及一出光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中一者可以是入光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中另一者可以是出光端。更进一步说明,当透镜组用于相机模块时,入光端即为载体的物侧端,出光端即为载体的像侧端。光学元件具有改变光线路径或提升光学品质的功能性,且光学元件更进一步可以是透镜、滤光元件、反射元件、遮光元件、镜间距维持元件等,但不以此为限,其中镜间距维持元件夹设于载体、透镜、维持元件其中二者之间,可维持元件位置,且可进一步具有遮光或消光的功能性,但不以此为限。
145.第一结合材料可以是粘着剂,其中第一结合材料用以粘合载体与维持元件,而当
载体与维持元件中至少一者是塑胶元件时,也可以使用特定有机溶剂溶解载体与维持元件中至少一者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结合材料,并在有机溶剂挥发后结合载体与维持元件,且特定溶剂可以是丙酮,但不以此为限。载体可以是镜筒,或是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的载体与镜筒二者一体成型的构造,但不以此为限。
146.第一结合材料可环绕中心光路成环形。借此,使载体与维持元件在中心光路的圆周方向完全结合,在遇到冲击的时候可减少光学元件偏移的风险。
147.透镜组的第二通气结构可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内环面与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再一者与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第二缩减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且第二空气间隙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借此,提升透镜组的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动,加速环境平衡。
148.透镜组的第三通气结构可设置于实体接触的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第三通气结构与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第三通气结构自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借此,提升光学元件之间与第二通气结构的空气流动,加速环境平衡。
149.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为至少一透镜,其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所述至少一透镜包含光学部及机构部。中心光路通过光学部。机构部环绕光学部,且机构部与载体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叠。借此,可提升封闭性。
150.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借此,通过适当的空气间隙厚度,可避免透镜组入尘的同时确保环境平衡的速率。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um≤h≤20u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um≤h≤15um。
151.光学元件中另一者可与接触面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接触面方向内缩,第一通气结构还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借此,可提升环境平衡的速率。
152.光学元件中所述另一者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借此,相较于一般玻璃而言,通过模造玻璃可省略定心、切削及研磨等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
153.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借此,通过适当的粗糙度可降低空气流动速度,借以提升透镜组的封闭性。再者,通过适当的粗糙度可避免光线在第一通气结构产生炫光,借以保证光学品质。
154.透镜组可还包含第二结合材料,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形成封闭结构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闭结构维持封闭。借此,可提升封闭结构的机械稳定度,以避免在受到冲击时以及受到冲击后使封闭性失效。第二结合材料可进一步环绕中心光路成环形,借此提升透镜组的封闭性。
155.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n≤198。
156.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透镜组。
157.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相机模块还包含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158.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镜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载体、多个
光学元件、维持元件及第一结合材料。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第一端环绕中心光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并定义内部空间。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排列于内部空间。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并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第一结合材料设置于并结合载体与维持元件。封闭结构邻近第二端,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实体接触,封闭结构封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邻近第一端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光学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维持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接触面及第一缩减面,接触面与维持元件或光学元件中又一者实体接触,第一缩减面自接触面向远离维持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
159.第一结合材料可环绕中心光路成环形。透镜组的第二通气结构可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内环面与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光学元件中所述再一者与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第二缩减面向垂直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且第二空气间隙连通封闭结构与第一通气结构。借此,可提升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动,以加速环境平衡。
160.透镜组的第三通气结构可设置于实体接触的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第三通气结构与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第三通气结构自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中心光路方向延伸。
161.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可为至少一透镜,其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所述至少一透镜包含光学部及机构部。中心光路通过光学部。机构部环绕光学部,且机构部与载体在平行中心光路方向重叠。
162.在平行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
163.光学元件中所述另至少一者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接触面与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相较于一般玻璃而言,通过模造玻璃可省略定心、切削及研磨等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
164.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
165.透镜组可还包含第二结合材料,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载体与形成封闭结构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使封闭结构维持封闭。
166.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n≤198。
167.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透镜组。
168.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相机模块还包含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16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态样中,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可达成相同或类似的技术功效,故不重复赘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170.<第一实施例>
171.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分解图,请参照图1a,相机模块10包含透镜组100、底座11及电子感光元件12,其中透镜组100耦合于底座,电子感光元件12设置于相机模块10的成像面,其位于底座11的像端。
172.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透镜组100的立体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100的剖面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100的示
意图。请参照图1b至图1d,透镜组1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载体110、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150及第一结合材料151。
173.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110的剖视图,请参照图1e,载体110包含第一端111(对应第一实施例中物端)、第二端112(对应第一实施例中像端)及内环面113,第一端111环绕中心光路z,第二端112与第一端111相对设置,内环面113连接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并定义内部空间114。
174.请参照图1c及图1d,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于内部空间114。具体而言,光学元件自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21、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131、第二透镜122、第一遮光元件141、第三透镜123、第二遮光元件142、第四透镜124、第三遮光元件143、第五透镜125及第六透镜126。
175.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100的部分分解图,请参照图1c、图1d及图1f,维持元件150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111并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121实体接触,用以维持透镜组100的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114。再者,维持元件150可以进一步具有减少杂光的功能性,例如图1f中维持元件150的内环面包含抗反射区157,抗反射区157包含多个突起,其沿中心光路z的圆周方向(即环绕中心光路z)间隔及毗邻排列,以减少光线照射于维持元件150时产生杂光,借此提升光学品质。
176.第一结合材料151结合载体110与维持元件150,且第一结合材料151环绕中心光路z成环形,使载体110与维持元件150具有优秀的结合性,避免载体110与维持元件150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透镜组100的封闭性,借此提高良率。
177.请参照图1d,透镜组100的封闭结构160邻近第二端112,光学元件中第六透镜126与载体110的内环面113形成封闭结构160,封闭结构160封闭内部空间114与外部空气a2,即封闭结构160封闭及阻止外部空气a2流入内部空间114,并封闭及阻止内部空气a1流出内部空间114。具体而言,第六透镜126包含光学部128及机构部129,中心光路z通过光学部128,机构部129环绕光学部128。机构部129的外环面165的一部分与载体110的内环面113实体接触,且外环面165的所述一部分与内环面1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叠(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外环面165的另一部分及载体110的内环面1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而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的一第二空气间隙(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以达成封闭结构160的封闭性。因此,第六透镜126与内环面113除形成封闭结构1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
178.请参照图1d及图1f,透镜组100的第一通气结构170邻近第一端111并连通封闭结构160与外部空气a2,第一通气结构170设置于(即位于)维持元件150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未另标号)且包含接触面177及第一缩减面171。接触面177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1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位于维持元件150的第一缩减面171自接触面177向远离第一透镜121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179,其连通封闭结构160与外部空气a2,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179.请参照图1d,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179的最小厚度(即最小间隙)h为5um。
180.请参照图1f,第一通气结构170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179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179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4。具体而言,维持元件150的接触面177的数量
为四个,各接触面177与第一透镜1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维持元件150的第一缩减面17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接触面177与四个第一缩减面171在中心光路z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以形成四个第一空气间隙179。
181.再者,第一透镜121的所述一部分与接触面177实体接触,第一透镜12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接触面177方向内缩,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可与位于维持元件150上的第一缩减面171于圆周方向上对应设置或是不对应设置,第一通气结构170还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此外,第一透镜121除与维持元件15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170,亦与载体110的内环面11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
182.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组100的部分放大图,请参照图1d、图1f及图1g,透镜组100的第二通气结构180连通封闭结构160与第一通气结构170。载体110的内环面113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121的再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内环面113与第一透镜12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的第二空气间隙188,第一透镜121包含第二缩减面182,内环面113包含多个第二缩减面183,其环绕中心光路z间隔排列。第二缩减面182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且第二缩减面183向垂直并远离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188,且第二空气间隙188连通封闭结构160与第一通气结构170,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183.第一透镜121为一塑胶透镜,其注塑口187设置于第一透镜121的第二缩减面182,即是将注塑口187周遭本有的缩减面设计为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的第二缩减面182。
184.再者,载体110的内环面113与光学元件中第四透镜124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内环面113与第四透镜124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的第二空气间隙189,第四透镜124与内环面113中至少第四透镜124包含第二缩减面184,第二缩减面184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189。第二空气间隙189的数量可为多个,且第二空气间隙189连通封闭结构160与第一通气结构170,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185.需说明的是,透镜组100的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与载体110的内环面113实体接触,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再者,透镜组100的各光学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内环面113对应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以形成第二通气结构180的多个第二空气间隙,且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间隙沿封闭结构160至第一通气结构170的方向连通,并如图1d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洒点区域所绘示。此外,图1d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仅用以分别示意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通气结构180的第二空气间隙,而非用以限制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空气间隙分别位于圆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186.<第二实施例>
187.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200的立体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200的剖面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2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至图2c,透镜组2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载体210、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250及第一结合材料251。
188.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载体210的剖视图,请参照图2d,载体210包含第一端211、第二端212及内环面213,第一端211环绕中心光路z,第二端212与第一端211相对设置,内环面213连接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并定义内部空间214。
189.请参照图2b及图2c,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于内部空间214。具体而言,光学元件自第一端211至第二端2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21、第一遮光元件241、第二透镜222、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231、第三透镜223、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第四透镜224、第三镜间距维持元件233及第五透镜225。
190.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200的部分分解图,请参照图2b、图2c及图2e,维持元件250邻近于第一端211并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221实体接触,用以维持透镜组200的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214。
191.第一结合材料251结合载体210与维持元件250,且第一结合材料251环绕中心光路z成环形,使载体210与维持元件250具有优秀的结合性,避免载体210与维持元件250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透镜组200的封闭性,借此提高良率。
192.请参照图2c,透镜组200的封闭结构260邻近第二端212,光学元件中第五透镜225与载体210的内环面213形成封闭结构260,封闭结构260封闭内部空间214与外部空气a2,即封闭结构260封闭及阻止外部空气a2流入内部空间214,并封闭及阻止内部空气a1流出内部空间214。具体而言,第五透镜225包含光学部228及机构部229,中心光路z通过光学部228,机构部229环绕光学部228。机构部229的外环面265的一部分与载体210的内环面213实体接触,且外环面265的所述一部分与内环面2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叠(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外环面265的另一部分及载体210的内环面2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而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的一第二空气间隙(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以达成封闭结构260的封闭性。因此,第五透镜225与内环面213除形成封闭结构2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
193.请参照图2c及图2e,透镜组200的第一通气结构270邻近第一端211并连通封闭结构260与外部空气a2,第一通气结构270设置于维持元件250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未另标号)且包含接触面277及第一缩减面271。接触面277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2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位于维持元件250的第一缩减面271自接触面277向远离第一透镜221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279,其连通封闭结构260与外部空气a2,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194.请参照图2c,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279的最小厚度h为20um。
195.请参照图2e,第一通气结构270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279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279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12。具体而言,维持元件250的接触面277的数量为12个,各接触面277与第一透镜2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维持元件250的第一缩减面271的数量为12个,12个接触面277与12个第一缩减面271在中心光路z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以形成12个第一空气间隙279。
196.再者,第一透镜221的所述一部分与接触面277实体接触,第一透镜22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接触面277方向内缩,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可与位于维持元件250上的第一缩减面271于圆周方向上对应设置或是不对应设置,第一通气结构270还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此外,第一透镜221除与维持元件25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270,亦与载体210的内环面21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270的第一透镜221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第一透镜221及其接触面277与第一缩减面271为一体成
型。
197.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组200的部分放大图,请参照图2c、图2e及图2f,透镜组200的第二通气结构280连通封闭结构260与第一通气结构270。载体210的内环面213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221的再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内环面213与第一透镜22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的第二空气间隙288,第一透镜221包含第二缩减面282,第二缩减面282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288,且第二空气间隙288连通封闭结构260与第一通气结构270,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198.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透镜223与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c及图2g,载体210的内环面213与光学元件中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内环面213与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的第二空气间隙289,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与内环面213中至少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包含第二缩减面283,第二缩减面283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289。第二缩减面283的数量为四个,故第二空气间隙289的数量为四个,且第二空气间隙289连通封闭结构260与第一通气结构270,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此外,内环面213与第三透镜223的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的第二空气间隙(未另标号),第三透镜223与内环面213中至少第三透镜223包含第二缩减面285,第二缩减面285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所述第二空气间隙。
199.透镜组200的第三通气结构290设置于实体接触的光学元件中第三透镜223及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232之间,第三通气结构290与第二通气结构280连通,且第三通气结构290自第二通气结构280向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延伸。具体而言,第二镜间距维持结构232面向第三透镜223的侧面包含第三缩减面294,第三缩减面294向远离第三透镜223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三空气间隙299,第三空气间隙299的最小厚度h3为10um。第三缩减面294的数量为四个(如图2g所示),故第三空气间隙299的数量为四个。
200.需说明的是,透镜组200的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与载体210的内环面213实体接触,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再者,透镜组200的各光学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内环面213对应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以形成第二通气结构280的多个第二空气间隙,且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间隙沿封闭结构260至第一通气结构270的方向连通,并如图2c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洒点区域所绘示。此外,图2c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仅用以分别示意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通气结构280的第二空气间隙,而非用以限制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空气间隙分别位于圆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201.<第三实施例>
202.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300的立体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300的剖面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3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a至图3c,透镜组3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载体310、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350及第一结合材料351。
203.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载体310的立体图,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载体310的剖视图。请参照图3d及图3e,载体310包含第一端311、第二端312及内环面313,第一端311环绕中心光路z,第二端312与第一端311相对设置,内环面313连接第一端
311与第二端312并定义内部空间314。
204.请参照图3b及图3c,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于内部空间314。具体而言,光学元件自第一端311至第二端3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第一透镜321、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332、第二透镜322、第三镜间距维持元件333、第三透镜323、第四镜间距维持元件334、第四透镜324、第五镜间距维持元件335、第五透镜325、第一遮光元件341、第六透镜326、第二遮光元件342、第七透镜327及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336。
205.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300的部分分解图,请参照图3b、图3c及图3f,维持元件350邻近于第一端311并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实体接触,用以维持透镜组300的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314。
206.第一结合材料351结合载体310与维持元件350,且第一结合材料351环绕中心光路z成环形,使载体310与维持元件350具有优秀的结合性,避免载体310与维持元件350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透镜组300的封闭性,借此提高良率。
207.请参照图3c,透镜组300的封闭结构360邻近第二端312,光学元件中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336及第七透镜327与载体310的内环面313形成封闭结构360,封闭结构360封闭内部空间314与外部空气,即封闭结构360封闭及阻止外部空气流入内部空间314,并封闭及阻止内部空气流出内部空间314。具体而言,第七透镜327包含光学部328及机构部329,中心光路z通过光学部328,机构部329环绕光学部328。机构部329的外环面365的一部分与载体310的内环面313实体接触,且外环面365的所述一部分与内环面3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叠(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外环面365的另一部分及载体310的内环面3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而形成第二通气结构380的一第二空气间隙(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以于达成封闭结构360的封闭性。因此,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336及第七透镜327与内环面313除形成封闭结构3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气结构380。再者,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336夹设于载体310与第七透镜327之间,具有遮光的功能性,借此在达成封闭性的同时提升光学品质。
208.请参照图3c及图3f,透镜组300的第一通气结构370邻近第一端311并连通封闭结构360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370设置于维持元件350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未另标号)且包含接触面377及第一缩减面371。接触面377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位于维持元件350的第一缩减面371自接触面377向远离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379,其连通封闭结构360与外部空气,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209.请参照图3c,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379的最小厚度h为10um。
210.请参照图3f,第一通气结构370包含的第一空气间隙379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空气间隙379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6。具体而言,维持元件350的接触面377的数量为六个,各接触面377与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维持元件350的第一缩减面371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接触面377与六个第一缩减面371在中心光路z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以形成六个第一空气间隙379。
211.再者,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所述一部分与接触面377实体接触,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另一部分可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接触面377方
向内缩,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可与位于维持元件350上的第一缩减面371于圆周方向上对应设置或是不对应设置,第一通气结构370还包含所述另一第一缩减面。此外,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除与维持元件35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370,亦与载体310的内环面31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380。
212.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组300的部分示意图,请参照图3c及图3g,透镜组300的第二通气结构380连通封闭结构360与第一通气结构370。载体310的内环面313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再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内环面313与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的又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380的第二空气间隙389,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331包含第二缩减面382,第二缩减面382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389。第二缩减面382的数量为六个,故第二空气间隙389的数量为六个,且第二空气间隙389连通封闭结构360与第一通气结构370,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213.请参照图3d,载体还包含多个第二缩减面,例如第二缩减面383、384、385、386,分别对应光学元件形成第二通气结构,其中对应不同光学元件的第二缩减面可设置于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例如第二缩减面384、385),以避免载体310于单侧形成缺陷,借此提高载体310机械强度。
214.需说明的是,透镜组300的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与载体310的内环面313实体接触,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再者,透镜组300的各光学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内环面313对应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以形成第二通气结构380的多个第二空气间隙,且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间隙沿封闭结构360至第一通气结构370的方向连通,并如图3c中心光路z的上部的洒点区域所绘示。此外,图3c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仅用以分别示意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通气结构380的第二空气间隙,而非用以限制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空气间隙分别位于圆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215.<第四实施例>
216.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400的立体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400的剖面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4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a至图4c,透镜组4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载体410、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450及第一结合材料451。
217.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载体410的剖视图,请参照图4d,载体410包含第一端411、第二端412及内环面413,第一端411环绕中心光路z,第二端412与第一端411相对设置,内环面413连接第一端411与第二端412并定义内部空间414。
218.请参照图4b及图4c,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于内部空间414。具体而言,光学元件自第一端411至第二端4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431、第一透镜421、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432、第二透镜422、第三镜间距维持元件433、第三透镜423、第四镜间距维持元件434、第四透镜424、第五镜间距维持元件435、第五透镜425、第一遮光元件441、第六透镜426、第二遮光元件442、第七透镜427及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436。
219.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400的部分分解图,请参照图4b、图4c及图4e,维持元件450邻近于第一端411并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431实体接触,用以维持透镜组400的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414。
220.第一结合材料451设置于并结合载体410与维持元件450,且第一结合材料451环绕中心光路z成环形,使载体410与维持元件450具有优秀的结合性,避免载体410与维持元件450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透镜组400的封闭性,借此提高良率。
221.请参照图4c,透镜组400的封闭结构460邻近第二端412,光学元件中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436及第七透镜427与载体410的内环面413形成封闭结构460,封闭结构460封闭内部空间414与外部空气,即封闭结构460封闭及阻止外部空气流入内部空间414,并封闭及阻止内部空气流出内部空间414。具体而言,第七透镜427包含光学部428及机构部429,中心光路z通过光学部428,机构部429环绕光学部428。机构部429的外环面465的一部分与载体410的内环面413实体接触,且外环面465的所述一部分与内环面413在平行中心光路z方向重叠(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外环面465的另一部分及载体410的内环面413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而形成第二通气结构480的一第二空气间隙(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以于达成封闭结构460的封闭性。因此,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436及第七透镜427与内环面413除形成封闭结构460,亦可形成第二通气结构480。再者,第六镜间距维持元件436夹设于载体410与第七透镜427之间,具有遮光的功能性,借此在达成封闭性的同时提升光学品质。
222.请参照图4c及图4e,透镜组400的第一通气结构470邻近第一端411并连通封闭结构460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470设置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421的机构部面向维持元件450的一侧面(未另标号)且包含接触面477及第一缩减面471。接触面477与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431实体接触,并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位于第一透镜421的第一缩减面471自接触面477向远离维持元件450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479,其连通封闭结构460与外部空气,并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上部所绘示。
223.请参照图4c,在平行中心光路z的一截面上,第一空气间隙479的最小厚度h为8um。
224.请参照图4e,第一空气间隙479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1。具体而言,第一透镜421的接触面477的数量为一个,接触面477与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43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第一透镜421的第一缩减面471的数量为一个,以形成一个第一空气间隙479。
225.此外,第一透镜421除与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431形成第一通气结构470,亦与载体410的内环面41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48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470的第一透镜421可为模造玻璃透镜,且第一透镜421及其接触面477与第一缩减面471为一体成型。
226.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组400的部分放大图,请参照图4c、图4e及图4f,透镜组400的第二通气结构480连通封闭结构460与第一通气结构470。载体410的内环面413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4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并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图4f所绘示。内环面413与第一透镜421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通气结构480的第二空气间隙489,载体410包含第二缩减面482,第二缩减面482向垂直并远离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489,且第二空气间隙489连通封闭结构460与第一通气结构470,并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上部及图4f所绘示。
227.需说明的是,透镜组400的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与载体410的内环面413实体接触,并如图4c中心光路z的下部所绘示。再者,透镜组400的各光学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内环面413对应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以形成第二通气结构480的多个第二空气间隙,且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间隙沿封闭结构460至第一通气结构470的方向连通,并如图4c中心光路z
的上部的洒点区域所绘示。此外,图4c中心光路z的下部及上部仅用以分别示意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通气结构480的第二空气间隙,而非用以限制实体接触的状态及第二空气间隙分别位于圆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228.<第五实施例>
229.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的立体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沿剖线5b-5b的剖面图,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沿剖线5c-5c的剖面图,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沿剖线5d-5d的剖面图,图5e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的剖面图。请参照图5a至图5e,透镜组500具有中心光路z且包含载体510、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550及第一结合材料551。
230.图5f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载体510的剖视图,请参照图5f,载体510包含第一端511、第二端512及内环面513,第一端511环绕中心光路z,第二端512与第一端511相对设置,内环面513连接第一端511与第二端512并定义内部空间514。
231.请参照图5b至图5e,光学元件沿中心光路z排列于内部空间514。具体而言,光学元件自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沿中心光路z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21、第二透镜522、第三透镜523、第四透镜524、第一镜间距维持元件531、第五透镜525、第六透镜526、第七透镜527、第二镜间距维持元件532、第八透镜528及滤光元件549。
232.图5g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的部分分解图,请参照图5b至图5e及图5g,维持元件550设置或邻近于第一端511并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521实体接触,用以维持透镜组500的光学元件于内部空间514。
233.第一结合材料551设置于并结合载体510与维持元件550,且第一结合材料551环绕中心光路z成环形,使载体510与维持元件550具有优秀的结合性,避免载体510与维持元件550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透镜组500的封闭性,借此提高良率。
234.请参照图5c,透镜组500的封闭结构560邻近第二端512,光学元件中滤光元件549与载体510的内环面513形成封闭结构560,封闭结构560封闭内部空间514与外部空气,即封闭结构560封闭及阻止外部空气流入内部空间514,并封闭及阻止内部空气a1流出内部空间514。
235.透镜组500还包含第二结合材料552,第二结合材料552结合载体510与形成封闭结构560的光学元件中滤光元件549,使封闭结构560维持封闭。第二结合材料552环绕设置于载体510与滤光元件549之间,借此提高密封性。
236.图5h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组500的部分示意图,请参照图5b至图5d、图5g及图5h,透镜组500的第一通气结构570邻近第一端511并连通封闭结构560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570设置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521的机构部面向维持元件550的一侧面(未另标号)且包含接触面577(如图5b所示)及第一缩减面571(如图5c所示)、573(如图5d所示)。
237.请参照图5b、图5g及图5h,第一透镜521的接触面577与维持元件550实体接触。
238.请参照图5c、图5g及图5h,位于第一透镜521的第一缩减面571自接触面577向远离维持元件550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578,其连通封闭结构560与外部空气。具体而言,在第一缩减面571的法线方向上,第一空气间隙578的最小厚度h11为3.5um。
239.请参照图5d、图5g及图5h,位于第一透镜521的第一缩减面573自接触面577向远离
维持元件550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579,其连通封闭结构560与外部空气。具体而言,在第一缩减面573的法线方向上,第一空气间隙579的最小厚度h12为75um。
240.请参照图5g及图5h,第一空气间隙578、579合计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4。具体而言,第一透镜521的接触面577的数量为四个,接触面577与维持元件550实体接触,第一透镜521的第一缩减面571的数量为二个,以形成二个第一空气间隙578,第一透镜521的第一缩减面573的数量为二个,以形成二个第一空气间隙579。具体而言,第一缩减面571、573在中心光路z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各接触面577设置于第一缩减面571、573之间。
241.此外,第一透镜521除与维持元件55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570,亦与载体510的内环面51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580。形成第一通气结构570的第一透镜521为玻璃透镜,借此减少环境对透镜组500的负面影响。第一透镜521更为模造玻璃透镜,且第一透镜521及其光学部、机构部、接触面577、第一缩减面571、573及第二缩减面582为一体成型,借此免去定心、切削、研磨等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242.请参照图5b、图5g及图5h,透镜组500的第二通气结构580连通封闭结构560与第一通气结构570,载体510的内环面513与光学元件中第一透镜521的一部分实体接触。
243.请参照图5c、图5g及图5h,内环面513与第一透镜521的第二缩减面582形成第二通气结构580的第二空气间隙588,第二缩减面582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588,且第二空气间隙588连通封闭结构560与第一通气结构570。
244.请参照图5d、图5g及图5h,内环面513与第一透镜521的第一缩减面(同时也是第二缩减面)573形成第二通气结构580的第二空气间隙589,第一缩减面573向垂直并靠近中心光路z方向缩减,以形成第二空气间隙589,且第二空气间隙589连通封闭结构560与第一通气结构570。
245.需说明的是,透镜组500的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与载体510的内环面513实体接触,并如图5b所绘示。再者,透镜组500的各光学元件的另一部分及内环面513对应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第二缩减面,以形成第二通气结构580的多个第二空气间隙,且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间隙沿封闭结构560至第一通气结构570的方向连通,并如图5c所绘示。
246.<第六实施例>
247.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另一示意图。请参照图6a及图6b,电子装置60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相机模块611、612、613、614、615、622、623,其中相机模块611、612、613、614、615位于影像控制接口641的相对表面,相机模块622、623位于影像控制接口641的相同表面。相机模块611为望远相机模块,相机模块612、622为超广角相机模块,相机模块613、623为广角相机模块,相机模块614为微距相机模块,相机模块615为超望远相机模块。相机模块611、612、613、614、615、622、623中各者包含透镜组及电子感光元件,透镜组为前述透镜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据本揭示内容的其他透镜组,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248.再者,电子装置600还包含电路板634,电子元件633及连接器635电性连接于电路板634,电子元件633可为影像软件处理器、影像信号处理器,也可为定位器、发射信号处理器、陀螺仪等,亦可为储存单元、随机存取记忆体等,且可进一步整合于单晶片系统中。
249.电子装置600还包含影像控制接口641、相机模块切换按键645、集成单选按键644、
变焦控制键651、对焦拍照按键652、影像回放按键646,以利于使用者手动操作取景范围、选择拍摄规格及观看拍摄影像,并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再者,电子装置600还包含辅助对焦元件631、发光元件632、提示灯642、飞时测距(tof)模块643、生物识别感测器647,以于电子装置600的拍摄模式中提供更佳的拍摄体验及拍摄影像。
250.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影像661、662、663、665示意图,请参照图6c,使用者可依其需求对一拍摄景象选择对应的相机模块而达到所需的拍摄效果。举例而言,当使用相机模块612进行拍摄,其为超广角相机模块,视角为105度至125度,等效焦距为11mm至14mm,可拍摄得到影像662;当使用相机模块613进行拍摄,其为广角相机模块,视角为70度至90度,等效焦距为22mm至30mm,可拍摄得到影像663;当使用相机模块615进行拍摄,其为超望远相机模块,视角为4度至8度,等效焦距为400mm至600mm,可拍摄得到影像665;当使用相机模块611进行拍摄,其为望远相机模块,视角为10度至40度,等效焦距为60mm至300mm,可拍摄得到影像661。此外,相机模块所对应的等效焦距为一经过换算的估计值,与实际焦距可能会因为镜头组的设计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尺寸搭配而不同。
251.<第七实施例>
252.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7,电子装置700是一监控及门禁装置且包含相机模块711。相机模块711包含透镜组及电子感光元件,透镜组为前述透镜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据本揭示内容的其他透镜组,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711的成像面。
253.再者,电子装置700还包含收音播音单元722、取像控制接口723及红外线温度感测单元721,因此有助于在远端进行监视及沟通,使达成避免与被监控对象直接接触的功能性,且电子装置700可同时具备防水、红外线感测、温度感测、传输等功能性。具体而言,电子装置700可为门铃、视频对讲机、体温感测器等,但不以此为限。
254.<第八实施例>
255.图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8,电子装置800是一穿戴式装置且包含相机模块811。相机模块811包含透镜组及电子感光元件,透镜组为前述透镜组100、200、300、400、500中一者或依据本揭示内容的其他透镜组,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811的成像面。
256.电子装置800可用于进行运动时记录影像,并可同时具备防震、传输等功能,借此提升使用者体验。电子装置800还包含观测装置821,通过观测装置821可实际观察前方状况,也可用于调整控制拍摄参数,亦可用以观看相机模块811所获取的图像信息,并可进一步支持虚拟实境(vr)、扩增实境(ar)等功能。具体而言,电子装置800可为风镜、泳镜、潜水镜、头盔、手表、虚拟实境装置、扩增实境装置等,且不以此为限。
257.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光路,且包含:一载体,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内环面,该第一端环绕该中心光路,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相对设置,该内环面连接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并定义一内部空间;多个光学元件,沿该中心光路排列于该内部空间;一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该第一端并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于该内部空间;以及一第一结合材料,结合该载体与该维持元件;其中,一封闭结构邻近该第二端,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该内环面形成该封闭结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与该内环面实体接触,该封闭结构封闭该内部空间与一外部空气;其中,一第一通气结构邻近该第一端并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外部空气,该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该维持元件面向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一接触面及一第一缩减面,该接触面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实体接触,该第一缩减面自该接触面向远离所述多个光学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一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外部空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材料环绕该中心光路成环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一第二通气结构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第一通气结构,该内环面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该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再一者与该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该第二缩减面向垂直该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一第二空气间隙,且该第二空气间隙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第一通气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一第三通气结构设置于实体接触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该第三通气结构与该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该第三通气结构自该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该中心光路方向延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为至少一透镜,其与该内环面形成该封闭结构,该至少一透镜包含:一光学部,其中该中心光路通过该光学部;及一机构部,环绕该光学部,且该机构部与该载体在平行该中心光路方向重叠。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平行该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该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另一者与该接触面实体接触,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另一者包含另一第一缩减面,该另一第一缩减面向远离该接触面方向内缩;其中,该第一通气结构还包含该另一第一缩减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另一者为一模造玻璃透镜,且该另一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结合材料,其中该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该载体与形成该封闭结构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使该封闭结构维持封闭。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该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2≤n≤198。12.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透镜组。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该相机模块还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且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14.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光路,且包含:一载体,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内环面,该第一端环绕该中心光路,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相对设置,该内环面连接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并定义一内部空间;多个光学元件,沿该中心光路排列于该内部空间;一维持元件,设置或邻近于该第一端并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用以维持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于该内部空间;以及一第一结合材料,设置于并结合该载体与该维持元件;其中,一封闭结构邻近该第二端,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该内环面形成该封闭结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与该内环面实体接触,该封闭结构封闭该内部空间与一外部空气;其中,一第一通气结构邻近该第一端并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外部空气,该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另至少一者面向该维持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一接触面及一第一缩减面,该接触面与该维持元件或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又一者实体接触,该第一缩减面自该接触面向远离该维持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一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外部空气。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材料环绕该中心光路成环形。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一第二通气结构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第一通气结构,该内环面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再一者形成该第二通气结构且实体接触;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再一者与该内环面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缩减面,该第二缩减面向垂直该中心光路方向缩减以形成一第二空气间隙,且该第二空气间隙连通该封闭结构与该第一通气结构。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一第三通气结构设置于实体接触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二者之间,该第三通气结构与该第二通气结构连通,且该第三通气结构自该第二通气结构向靠近该中心光路方向延伸。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为至少一透镜,其与该内环面形成该封闭结构,该至少一透镜包含:一光学部,该中心光路通过该光学部;及
一机构部,环绕该光学部,且该机构部与该载体在平行该中心光路方向重叠。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平行该中心光路的一截面上,该第一空气间隙的最小厚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1.2um≤h≤150um。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另至少一者为一模造玻璃透镜,且该接触面与该第一缩减面为一体成型。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缩减面的粗糙度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ra 0.2um≤r≤ra 5um。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结合材料,其中该第二结合材料结合该载体与形成该封闭结构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该至少一者,使该封闭结构维持封闭。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气结构包含的该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第一空气间隙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2≤n≤198。24.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组。2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该相机模块还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且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

技术总结


一种透镜组、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透镜组具有中心光路且包含载体、多个光学元件、维持元件及第一结合材料。载体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内环面。封闭结构邻近第二端,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形成封闭结构,光学元件中所述至少一者与内环面实体接触,封闭结构封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邻近第一端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第一通气结构设置于维持元件面向光学元件的一侧面且包含接触面及第一缩减面,接触面与光学元件实体接触,第一缩减面自接触面向远离光学元件方向内缩以形成第一空气间隙,其连通封闭结构与外部空气。借此,可阻止入尘。可阻止入尘。可阻止入尘。


技术研发人员:

蔡谆桦 赖昱辰 周明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0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5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透镜   元件   结构   光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