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抑制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噪声抑制带,特别涉及适合使用于屏蔽电缆的噪声抑制带。


背景技术:



2.在对通信设备传输高频信号的通信电缆中,为了保护通信电缆避免高噪声环境中的周围噪声的影响,或者为了抑制从与高功率的通信设备连接的通信电缆发出的噪声的影响,一般使用屏蔽电缆。
3.通信设备与屏蔽电缆的连接具有使用屏蔽连接器的方法。
4.使用屏蔽连接器的方法是使用屏蔽连接器将屏蔽电缆中的屏蔽导体的整周电连接,将屏蔽导体与接地电位连接而实现从外部向屏蔽电缆中的芯线即内部导体的噪声屏蔽、或者从屏蔽电缆中的内部导体向外部的噪声屏蔽。
5.但是,存在由于设计上的制约等而不能使用屏蔽连接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采用通过软辫线这样的结构将屏蔽电缆与通信设备连接的方法。
6.例如,在常常要连接许多信号线的工业用设备等中,为了在功能不同的多个设备之间利用通信电缆传输从模拟信号到高速数字信号的各种信号,存在将多个信号线汇集到一个连接器的情况。
7.此外,在事先决定了连接器的大小、且必须将细的通信电缆与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即使能够将通信电缆的内部导体与连接器引脚连接,也存在通信设备与屏蔽电缆中的屏蔽导体的连接不啮合的情况。
8.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使用软辫线这样的结构进行屏蔽电缆与通信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在屏蔽电缆中的末端部、即用于进行与通信设备的电连接的软辫线施工部分,由于进行电连接时的软辫线的安装作业等的设计上及作业性的制约,必须使软辫线的长度较长。其结果是,存在介于内部导体与屏蔽导体之间的内部覆盖体中的露出部分必然变长的倾向。
9.若内部覆盖体中的露出部分必然变长,则在内部覆盖体中的露出部分,屏蔽导体中的对内部导体进行屏蔽的屏蔽结构消失,传播到屏蔽导体的噪声会传播到软辫线,容易产生噪声从软辫线辐射而与在内部导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发生干扰等从而屏蔽性能劣化这样的影响。
10.此外,在内部覆盖体中的露出部分,由于在内部导体的周围没有屏蔽导体,因此外部装置等的噪声容易干扰内部导体,容易产生抗噪性劣化这样的影响。
11.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电磁屏蔽用材料,该电磁屏蔽用材料针对将并非屏蔽电缆的接口电缆、电源电缆等电缆类、或者电线类等发出不需要辐射的软线捆扎而成的捆扎体,包围捆扎体的周围。
12.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屏蔽材料在导电性且长条的薄壁体的正面和背面设置了绝缘性的覆膜。
13.现有技术文献
14.专利文献
1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838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7.考虑在屏蔽电缆中的内部覆盖体的露出部分卷绕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屏蔽用材料,实现露出部分处的从外部向内部导体的噪声屏蔽、或者从内部导体向外部的噪声屏蔽。
18.然而,在卷绕的电磁屏蔽用材料的重叠部分中,在上层的导电性的薄壁体与下层的导电性的薄壁体之间会产生隔着绝缘性覆膜的电容耦合。该电容与电磁屏蔽用材料中的导电性的薄壁体的自感发生共振,在屏蔽电缆的内部导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有可能以特定的频率劣化。
1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噪声抑制带,在使用于屏蔽电缆的末端部的内部覆盖体的露出部分的情况下,不会损害屏蔽电缆对设备的作业性,能够抑制内部覆盖体的露出部分处的、针对从外部向屏蔽电缆中的内部导体的噪声屏蔽、或者从屏蔽电缆中的内部导体向外部的噪声的屏蔽性能以及抗噪性的劣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屏蔽电缆的内部导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2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21.本发明的噪声抑制带具备:带状的绝缘体;粘合层,其另一面与绝缘体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一面露出,粘合层具有与绝缘体相同的宽度;以及导电层,其一面与粘合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露出,导电层埋入粘合层的内部并固定于粘合层,导电层的宽度比粘合层的宽度窄。
22.发明效果
23.根据本发明,起到了如下的效果:在使用于屏蔽电缆的末端部的内部覆盖体的露出部分的情况下,不会损害屏蔽电缆对设备的作业性,能够抑制内部覆盖体的露出部分的屏蔽性能以及抗噪性的劣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屏蔽电缆的内部导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附图说明
24.图1是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的立体图。
25.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26.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噪声抑制带使用于屏蔽电缆的情况下的应用例1的结构图。
27.图4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噪声抑制带使用于屏蔽电缆的情况下的应用例2的结构图。
28.图5是实施方式2的噪声抑制带的立体图。
29.图6是实施方式3的噪声抑制带的立体图。
30.图7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31.图8是示出将实施方式3的噪声抑制带使用于屏蔽电缆的情况下的应用例的关键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方式1
33.使用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进行说明。
34.噪声抑制带10具备绝缘体11、粘合层12和导电层13,是在带状的绝缘体11的一面11a层叠有粘合层12和导电层13的结构。
35.粘合层12的另一面12b与绝缘体11的一面11a接合而被固定,一面12a露出。粘合层12的宽度与绝缘体11的宽度相同。在该实施方式1中,宽度是指噪声抑制带10的短边方向,长度方向是指噪声抑制带10的长边方向。
36.粘合层12是环氧树脂类粘接剂或热熔粘接剂或橡胶类溶剂型粘接剂或弹性粘接剂或酚醛树脂类粘接剂之类的粘合剂。
37.导电层13的一面13a与粘合层12的一面12a位于同一平面上并露出,导电层13埋入粘合层12的内部并固定于粘合层12。导电层13的宽度比粘合层12的宽度窄。导电层13在粘合层12的宽度方向中央沿着长度方向配置。
38.导电层13是由铜箔或铝箔的导电性金属箔构成的柔软且带状的导电体、使导电金属或碳的纤维(fiber)或粉末混合在环氧树脂类粘接剂或热熔粘接剂或橡胶类溶剂型粘接剂或弹性粘接剂或酚醛树脂类粘接剂之类的粘合剂中而成的导电性粘接剂、或者使导电性粘接剂渗入无纺布的多孔状非导电性带的内部而成的柔软且带状的导电性带。
39.接着,使用图3对将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使用于屏蔽电缆1的情况下的应用例1进行说明。
40.屏蔽电缆1从内侧向外侧呈同心圆状地构成有内部导体2、内部覆盖体3、屏蔽导体4、外部覆盖体5。
41.内部导体2是传输来自通信设备50的高频信号或去往通信设备50的高频信号的芯线。内部导体2是铜线或铜线的绞线。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内部导体2示出了一根信号线,但也可以是多根信号线。
42.内部覆盖体3是覆盖内部导体2的整个外周面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体。
43.屏蔽导体4覆盖内部覆盖体3的整个外周面。屏蔽导体4具有与内部覆盖体3接触的树脂层4a和位于该树脂层4a的外周的屏蔽用外导体4b。
44.屏蔽用外导体4b是导电金属制的编织线,由铜箔等的导电箔构成。
45.外部覆盖体5是覆盖屏蔽导体4的整个外周面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体。
46.在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即与通信设备50进行电连接的端部,内部导体2从内部覆盖体3突出,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露出,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外周面露出。此外,位于露出了内部覆盖体3的部分的屏蔽用外导体4b被设为软辫线4c。软辫线4c的末端部与通信设备50中的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的壳体51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代替软辫线4c而在导线上进行屏蔽用外导体4b与壳体51的电连接。
47.通信设备50在壳体51的内部配置有搭载有作为通信设备所需的电路部件的基板52和用于在基板52上与电路部件电连接的连接器53。壳体51设置有供屏蔽电缆1的内部导体2和内部覆盖体3贯通的通孔51a。
48.屏蔽电缆1中的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分被插入到连接器53的引脚部分并电连接。
49.另一方面,噪声抑制带10与屏蔽电缆1的关系如图3所示。
50.即,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以成为外表面的绝缘体11的另一面11b处于外侧的方式,以噪声抑制带10的侧部重叠的方式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粘合层12的一面12a以及导电层13的一面13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51.在噪声抑制带10的一端部,导电层13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52.此外,在噪声抑制带10的另一端部,导电层13的另一端部与壳体51电连接。
53.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10的导电层13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54.因此,噪声抑制带10的导电层13相对于位于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内侧的内部导体2成为屏蔽结构,起到屏蔽噪声的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屏蔽性能和抗噪性的劣化。
55.此外,当噪声抑制带10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时,噪声抑制带10的外表面成为绝缘体11的另一面11b,因此即使其他导电体与噪声抑制带10接触,也不会发生电短路。进而,由于绝缘体11构成噪声抑制带10的外表面,因此防止了噪声抑制带10的外表面的腐蚀。
56.因此,对于噪声抑制带10的相对于外部的绝缘性以及腐蚀性,不需要卷绕绝缘体带等新增作业,抑制了制造上的工时、成本、系统重量的增大等。
57.进而,关于噪声抑制带10,由于导电层13的一面13a露出,因此导电层13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电连接、以及导电层13的另一端部与通信设备50的壳体51的电连接容易。
58.当噪声抑制带10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时,位于上层的噪声抑制带10的侧部与位于下层的噪声抑制带10的侧部重叠,但由于导电层13的宽度比粘合层12的宽度窄,因此位于上层的导电层13与位于下层的导电层13不会重叠或者能够使得重叠尽量小,因此能够极力减小重叠部分处的位于上层的导电层13和位于下层的导电层13引起的电容耦合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噪声抑制带10能够使会使在屏蔽电缆1的内部导体2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的特定的频率产生高频偏移,从而抑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59.接着,使用图4,对将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使用于屏蔽电缆1的情况下的应用例2进行说明。
60.应用例1是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的例子,与此相对,应用例2是沿着长度方向粘贴的例子。
61.即,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以成为外表面的绝缘体11的另一面11b处于外侧的方式,在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上沿着屏蔽电缆1的长度方向,粘合层12的一面12a以及导电层13的一面13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62.在噪声抑制带10的一端部,导电层13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63.此外,在噪声抑制带10的另一端部,导电层13的另一端部与壳体51电连接。
64.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10的导电层13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65.在这样构成的应用例2中,也与应用例1同样地,在屏蔽电缆1的露出了内部覆盖体
3的部分,起到对屏蔽电缆1的内部导体2屏蔽噪声的效果,并抑制了制造上的工时、成本、系统重量的增大等,在此基础上,不需要新考虑噪声抑制带10的相对于外部的绝缘性和腐蚀性,导电层13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电连接、以及导电层13的另一端部与通信设备50的壳体51的电连接容易。
66.在应用例1以及应用例2中,示出了在一根屏蔽电缆1上连接一个连接器53的情况下的噪声抑制带10的应用例,但也可以对与连接器53连接的多根屏蔽电缆1分别应用噪声抑制带10。
67.在该情况下,分别对多根屏蔽电缆1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示地粘接噪声抑制带10。
68.此外,在应用例1以及应用例2中,示出了在配置于通信设备50的壳体51内部的连接器53上连接屏蔽电缆1的情况下的噪声抑制带10的应用例,但在代替连接器53而在中继连接器上连接屏蔽电缆1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将噪声抑制带10应用于屏蔽电缆1。
69.进而,在对于不具有屏蔽导体4的通信专用电缆,从通信专用电缆的连接源到连接对象地卷绕噪声抑制带,从而遍及通信专用电缆的整个区域地得到屏蔽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
70.实施方式2
71.使用图5对实施方式2的噪声抑制带10进行说明。
72.实施方式2的噪声抑制带1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的不同点在于,在导电层13中,分别位于噪声抑制带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电连接部13b、13c的宽度比中央部13d的宽度宽,其他方面相同。
73.另外,在图5中,与图1至图4所示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74.实施方式2的噪声抑制带10也与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同样地,与图3所示的应用例1和图4所示的应用例2同样地进行应用。
75.即,在应用例1中,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以成为外表面的绝缘体11的另一面11b处于外侧的方式,以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的侧部重叠的方式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粘合层12的一面12a以及导电层13的一面13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76.在噪声抑制带10的一端部,导电层13的电连接部13b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77.此外,在噪声抑制带10的另一端部,导电层13的电连接部13c与壳体51电连接。
78.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10的导电层13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79.在应用例2中,噪声抑制带10的中央部以成为外表面的绝缘体11的另一面11b处于外侧的方式,在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上沿着屏蔽电缆1的长度方向,粘合层12的一面12a以及导电层13的一面13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80.在噪声抑制带10的一端部,导电层13的电连接部13b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81.此外,在噪声抑制带10的另一端部,导电层13的电连接部13c与壳体51电连接。
82.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10的导电层13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83.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除了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以外,由于与屏蔽用外导
体4b的表面的电连接、与壳体51的电连接是分别通过宽度宽的电连接部13b以及电连接部13c来进行的,因此电连接变得容易。
84.实施方式3
85.使用图6和图7对实施方式3的噪声抑制带20进行说明。
86.噪声抑制带20具备带状的基体30和与基体30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且长度和宽度与基体30相同的粘接层40。
87.基体30具有长条的绝缘体31和导电体32。
88.绝缘体31具有一面31a、另一面31b、一侧面及另一侧面。导电体32具有一面32a、另一面32b、一侧面及另一侧面,长度与绝缘体31相同,导电体32与绝缘体31并列地配置,导电体32的一侧面与绝缘体31的另一侧面接合而被固定。
89.绝缘体31是合成树脂制的柔软且带状的绝缘性带。
90.导电体32是柔软且带状的铜箔或铝箔的导电性金属箔、或者使导电性粘接剂渗入无纺布的多孔状非导电性带的内部而成的柔软且带状的导电性带。
91.粘接层40具有粘合层41和导电性粘接层42。
92.粘合层41具有一面41a、另一面41b、一侧面及另一侧面。
93.导电性粘接层42具有一面42a、另一面42b、一侧面及另一侧面。
94.导电性粘接层42与粘合层41并列地配置,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侧面与粘合层41的另一侧面接合。
95.粘合层41的一侧面与绝缘体31的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导电性粘接层42的另一侧面与导电体32的另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96.粘合层41是环氧树脂类粘接剂或热熔粘接剂或橡胶类溶剂型粘接剂或弹性粘接剂或酚醛树脂类粘接剂之类的粘合剂。
97.导电性粘接层42是使导电金属或碳的纤维(fiber)或粉末混合在环氧树脂类粘接剂或热熔粘接剂或橡胶类溶剂型粘接剂或弹性粘接剂或酚醛树脂类粘接剂之类的粘合剂中而成的导电性粘接剂。
98.实施方式3的噪声抑制带20也与实施方式1的噪声抑制带10同样地,与图3所示的应用例1和图4所示的应用例2同样地进行应用。
99.即,在应用例1中,噪声抑制带20的中央部以基体30的另一面、即绝缘体31的另一面31b和导电体32的另一面32b处于外侧的方式,以噪声抑制带20的中央部的侧部重叠的方式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粘接层40的一面、即粘合层41的一面41a和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面42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100.在噪声抑制带20的一端部,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101.此外,在噪声抑制带20的另一端部,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的另一端部与壳体51电连接。
102.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20的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103.此外,当噪声抑制带20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时,如图8
所示,位于上层的噪声抑制带20的侧部与位于下层的噪声抑制带20的侧部重叠,位于上层的噪声抑制带20中的粘接层40的导电性粘接层42与位于下层的噪声抑制带20中的基体30的导电体32粘接。
104.其结果是,位于上层的导电性粘接层42和位于下层的导电体32接地,噪声抑制带20中的导电体32也遍及整个区域地接地。
105.因此,噪声抑制带20的导电体32和导电性粘接层42相对于位于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内侧的内部导体2成为屏蔽结构,起到屏蔽噪声的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屏蔽性能和抗噪性的劣化。
106.此外,关于噪声抑制带20,由于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面42a露出,因此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电连接、以及导电性粘接层42的另一端部与通信设备50的壳体51的电连接容易。
107.而且,当噪声抑制带20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时,在位于上层的噪声抑制带20的侧部与位于下层的噪声抑制带20的侧部的重叠部分不发生电容耦合,因此也不会发生因电容耦合的影响导致的、针对在屏蔽电缆1的内部导体2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特定频率下的信号传输特性的劣化。
108.在应用例2中,噪声抑制带20的中央部以基体30的另一面、即绝缘体31的另一面31b和导电体32的另一面32b处于外侧的方式,在屏蔽电缆1的末端部的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上沿着屏蔽电缆1的长度方向,粘接层40的一面、即粘合层41的一面41a和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面42a粘接于露出的内部覆盖体3的外周面。
109.在噪声抑制带20的一端部,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导体4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表面电连接。
110.此外,在噪声抑制带20的另一端部,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的另一端部与壳体51电连接。
111.其结果是,噪声抑制带20的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112.此外,基体30的导电体32与粘接层40中的导电性粘接层42部分地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噪声抑制带20中的导电体32也与导电性粘接层42同样地遍及整个区域地成为接地电位节点、即接地。
113.在这样构成的应用例2中,也与应用例1同样地,在屏蔽电缆1的露出了内部覆盖体3的部分,对屏蔽电缆1的内部导体2起到屏蔽噪声的效果,此外,导电性粘接层42的一端部与屏蔽电缆1的屏蔽用外导体4b的电连接、以及导电性粘接层42的另一端部与通信设备50的壳体51的电连接容易。
114.另外,能够进行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组合、或各实施方式的任意构成要素的变形、或者在各实施方式中省略任意构成要素。
115.产业上的实用性
116.本发明的噪声抑制带优选应用于与通信设备连接并传输高频信号的屏蔽电缆。
117.标号说明
118.1:屏蔽电缆;2:内部导体;3:内部覆盖体;4:屏蔽导体;4a:树脂层;4b:屏蔽用外导体;4c:软辫线;5:外部覆盖体;10:噪声抑制带;11:绝缘体;12:粘合层;13:导电层;20:噪声
抑制带;30:基体;31:绝缘体;32:导电体;40:粘接层;41:粘合层;42:导电性粘接层。

技术特征:


1.一种噪声抑制带,其具备:带状的绝缘体;粘合层,其另一面与所述绝缘体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一面露出,所述粘合层具有与所述绝缘体相同的宽度;以及导电层,其一面与所述粘合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露出,所述导电层埋入所述粘合层的内部并固定于所述粘合层,所述导电层的宽度比所述粘合层的宽度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所述导电层在长度方向端部具有宽度比中央部宽的电连接部。3.一种噪声抑制带,其具备带状的基体和粘接层,所述带状的基体具有:长条的绝缘体,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以及导电体,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长度与所述绝缘体相同,所述导电体与所述绝缘体并列地配置,所述导电体的一侧面与所述绝缘体的另一侧面接合而被固定,所述粘接层的长度与所述基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粘接层具有:粘合层,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以及导电性粘接层,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所述导电性粘接层与所述粘合层并列地配置,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粘合层的另一侧面接合,所述粘合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绝缘体的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导电体的另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粘接层的另一面与所述基体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4.一种噪声抑制带,其粘接于屏蔽电缆中露出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所述屏蔽电缆具有传输信号的内部导体、覆盖所述内部导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内部覆盖体、覆盖所述内部覆盖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屏蔽导体、以及覆盖所述屏蔽导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外部覆盖体,在末端部,所述内部导体从所述内部覆盖体突出,所述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露出,所述屏蔽导体的外周面露出,所述噪声抑制带具备:带状的绝缘体;粘合层,其另一面与所述绝缘体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所述粘合层具有与所述绝缘体相同的宽度,所述粘合层的中央部的一面粘接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以及导电层,其一面与所述粘合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露出,所述导电层埋入所述粘合层的内部并固定于所述粘合层,所述导电层的宽度比所述粘合层的宽度窄,所述导电层的中央部的一面粘接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所述导电层的一端部与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导体电连接,所述导电层的另一端部与接地电位节点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所述导电层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的宽度比所述导电层的中央部的宽度宽。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所述绝缘体的中央部、所述粘合层的中央部以及所述导电层的中央部以所述绝缘体的中央部的侧部与所述粘合层的中央部的侧部重叠的方式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
所述绝缘体的中央部、所述粘合层的中央部以及所述导电层的中央部沿着长度方向粘贴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8.一种噪声抑制带,其粘接于屏蔽电缆中露出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所述屏蔽电缆具有传输信号的内部导体、覆盖所述内部导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内部覆盖体、覆盖所述内部覆盖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屏蔽导体、以及覆盖所述屏蔽导体的整个外周面的外部覆盖体,在末端部,所述内部导体从所述内部覆盖体突出,所述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露出,所述屏蔽导体的外周面露出,所述噪声抑制带具备带状的基体和粘接层,所述带状的基体具有:长条的绝缘体,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以及导电体,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长度与所述绝缘体相同,所述导电体与所述绝缘体并列地配置,所述导电体的一侧面与所述绝缘体的另一侧面接合而被固定,所述粘接层的长度与所述基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粘接层具有:粘合层,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以及导电性粘接层,其具有一面、另一面、一侧面以及另一侧面,所述导电性粘接层与所述粘合层并列地配置,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粘合层的另一侧面接合,所述粘合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绝缘体的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导电体的另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粘接层的另一面与所述基体的一面接合而被固定,所述粘接层的中央部的一面粘接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一端部与所述屏蔽电缆的屏蔽导体电连接,所述导电性粘接层的另一端部与接地电位节点电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所述基体的中央部以及所述粘接层的中央部以所述基体的中央部的侧部与所述粘接层的中央部的侧部重叠的方式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噪声抑制带,其中,所述基体的中央部以及所述粘接层的中央部沿着长度方向粘贴于所述屏蔽电缆的内部覆盖体的外周面。

技术总结


噪声抑制带(10)具备带状的绝缘体(11)、粘合层(12)和导电层(13)。粘合层(12)的另一面(12b)与绝缘体(11)的一面(11a)接合而被固定,一面(12a)露出。粘合层(12)的宽度与绝缘体(11)的宽度相同。导电层(13)的一面(13a)与粘合层(12)的一面(12a)位于同一平面上并露出,导电层(13)埋入粘合层(12)的内部并固定于粘合层(12)。导电层(13)的宽度比粘合层(12)的宽度窄。度窄。度窄。


技术研发人员:

酒井步 渡边阳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0.07.16

技术公布日:

2023/3/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7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屏蔽   噪声   所述   抑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