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防护包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服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生儿防护包。


背景技术:



2.新生儿一般指的是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未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3.目前,准妈妈准爸爸为了迎接新生儿的到来,一般需要准备较多的待产物品,这些待产物品中一般包括准妈妈待产所需要的物品和新生儿所需的物品。新生儿所需的物品主要包括新生儿护理所需要的物品以及喂养所需要的物品。其中,新生儿护理所需要的物品一般包括婴儿服以及新生儿防护包等,以便将通过新生儿防护包将身着服饰的新生儿包裹起来,对新生儿进行防护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新生儿对周边环境的恐惧感。准妈妈准爸爸在新生儿用品的准备过程中,容易导致新生儿用品的部分物件比如婴儿服或者新生儿防护包等的缺失或者遗漏,影响新生儿的使用。
4.因此,如何方便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成为了一项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防护包,能够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防护包,该新生儿防护包包括包被本体以及婴儿服单元,所述婴儿服单元包括婴儿服本体和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第一连接件分布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周侧外缘连接;所述包被本体遮挡婴儿头部的帽兜;
7.所述婴儿服本体位于所述帽兜朝向所述包被本体的中心的一侧,所述包被本体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婴儿服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婴儿服本体的领口与所述帽兜相对设置。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婴儿服本体包括上身区域和包裹婴儿下肢部位的下肢区域,所述下肢区域与所述躯干区域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上身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中至少一者的周侧外缘间隔设置。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身区域包括包裹婴儿躯干部位的躯干区域,所述下肢区域与所述躯干区域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躯干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的周侧外缘。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躯干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均包括前襟和与所述前襟连接的后襟,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前襟和所述后襟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婴儿服本体为所述上身区域和下肢区域一体化连
接的连体衣。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婴儿服本体朝向所述包被本体的一侧还具有多个第三连接件,沿所述上身区域至下肢区域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件还间隔设置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中部,所述包被本体在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被本体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五连接件,多个第五连接件分布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相对两侧,并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时,以调节所述领口与所述帽兜之间的距离。
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按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相互扣合的按扣连接件。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婴儿服单元还包括婴儿帽,所述婴儿帽的外表面具有第六连接件,所述帽兜的内侧在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相对位置处具有第七连接件,所述婴儿帽位于所述帽兜内,并通过所述第六连接件与所述第七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被本体具有多个折叠部,所述包被本体在各所述折叠部朝向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一侧均设有引导线,各所述折叠部沿各自对应的所述引导线朝向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一侧翻折,以形成睡腔,所述婴儿服本体位于所述睡腔内;位于所述睡腔最外侧的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包被本体粘接。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防护包,通过婴儿服单元中婴儿服本体和多个第一连接件的设置,婴儿服本体与包被本体组合使用时,婴儿服本体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婴儿服本体与包被本体的可拆卸连接。相较于传统的新生儿防护包,准爸爸准妈妈仅需准备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便可同时具有婴儿服本体以及包被本体,以满足传统的婴儿服以及新生儿防护包的功能,能够防止准爸爸准妈妈在准备婴儿比如新生儿用品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婴儿服或者新生儿防护包的遗漏,从而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与此同时,由于婴儿服本体与包被本体的可拆卸连接,能够对婴儿服本体相对于包被本体的位置进行定位,以便于准妈妈准爸爸通过包被本体实现对婴儿服本体内的婴儿进行更好的包裹,使得包被本体对婴儿起到较好的防护功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生儿防护包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在a部的放大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生儿防护包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3在b部的放大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生儿防护包的使用场景图;
24.图6是图5在c部的放大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生儿防护包的包裹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0-新生儿防护包;
28.1-包被本体;
29.11-帽兜;
30.111-第七连接件;
31.12-第二连接件;
32.13-第四连接件;
33.14-第五连接件;
34.15-折叠部;
35.151-第一折叠部;
36.152-第二折叠部;
37.153-第三折叠部;
38.1531-第一粘接件;
39.16-引导线;
40.17-第二粘接件;
41.2-婴儿服单元;
42.21-婴儿服本体;
43.211-领口;
44.212-上身区域;
45.2121-躯干区域;
46.2122-上肢区域;
47.213-下肢区域;
48.214-前襟;
49.215-后襟;
50.22-第一连接件;
51.23-第三连接件;
52.24-婴儿帽;
53.241-第六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
55.准妈妈:一般指的是即将分娩的女性。
56.准爸爸:一般指的是配偶即将分娩的男性。
57.婴儿:一般指的是0-11个月大的儿童。也就是说,刚出生不久(即未满28天)的婴儿一般可以称为新生儿。
58.正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准妈妈准爸爸为了迎接新生儿的到来,一般需要准备较多的待产物品。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一般将所需准备的待产物品分为准妈妈待产所需要的物品和新生儿所需的物品。
59.其中,新生儿护理所需要的物品作为待产物品中新生儿所需的必须物品,一般包括婴儿服以及包被等。由于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机能都不太完善,因此,在新生儿穿上婴儿服以后,一般还需要通过包被将新生儿进行包裹。
60.传统的包被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先将身着服饰的婴儿放到包被的一个区域,然后在将包被的不同部位进行折叠,以形成婴儿的睡腔并对位于睡腔内的婴儿进行包裹,最后通过绑带固定在包被的外部,从而将婴儿固定在包被内,这样通过包被的包裹不仅能够对婴儿进行保暖,以防婴儿受凉,确保新生儿的体温,使得包被达到对新生儿的防护功能,而且还能够减小新生儿对周边环境的恐惧感,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
61.然而,待产物品尤其是新生儿用品的准备是一项认真且细致的工作,准妈妈准爸爸在缺乏经验或者突发状况等场景下,在新生儿用品的准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的情况,比如包被或者婴儿服的缺失等。
62.因此,如何方便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成为了一项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6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防护包,能够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
6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65.实施例
66.参考图1所示,新生儿防护包100包括包被本体1以及婴儿服单元2,婴儿服单元2包括婴儿服本体21和多个第一连接件22,多个第一连接件22分布于婴儿服本体21的相对两侧,并与婴儿服本体21的周侧外缘连接;包被本体1遮挡婴儿头部的帽兜11。
67.参考图1所示,婴儿服本体21位于帽兜11朝向包被本体1的中心的一侧。参考图2所示,包被本体1在与第一连接件22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12,婴儿服本体21通过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22可拆卸连接。婴儿服本体21的领口211与帽兜11相对设置。
68.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中包含有包被本体1和婴儿服本体21,且包被本体1和婴儿服本体21可拆卸连接,使得新生儿防护包100可以具有婴儿服本体21、包被本体1或者同时兼具婴儿服本体21和包被本体1的功能。这样准爸爸准妈妈仅需准备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便可以满足传统的婴儿服以及包被的功能,无需再单独准备传统的婴儿服以及包被,能够防止准爸爸准妈妈在准备婴儿比如新生儿用品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婴儿服或者包被的遗漏,从而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
69.在婴儿需要包被本体1包裹(即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同时使用)时,可以将婴儿服本体21通过第二连接件12与包被本体1的第一连接件22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将婴儿服本体21固定在包被本体1上,并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包被本体1包裹在身着婴儿服本体21的婴儿的躯干部位和四肢部位,帽兜11可以盖设在婴儿的头部,以避免婴儿着凉,对婴儿进行防护的同时,通过包被本体1的包裹能够减小婴儿比如新生儿对周边环境的恐惧感,增强婴儿的安全感。
70.躯干部位一般指的是人体除过头、颈和四肢之外的器官所在的部分。躯干部位的前面一般包括腹部和胸部,躯干部位的前面一般包括背部和腰部。四肢一般包括上肢和下肢。
7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包被本体1相对于婴儿服本体21较大,因此,在新生儿防护包
100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首先为婴儿穿着婴儿服本体21,然后再将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最后再通过包被本体1包裹身着婴儿服本体21的婴儿,以实现包被本体1对婴儿的包裹。
72.在无需包被本体1包裹时,可以解除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之间的连接,从而将婴儿服本体21从包被本体1上拆卸下来,使得婴儿服本体21和新生儿防护包100均可以单独使用。这样不仅能够便于为婴儿更换婴儿服本体21或者更换尿布等,而且随着新生儿的长大无需包被本体1包裹时,包被本体1可以作为盖毯或者盖被等单独使用,以增强包被本体1的使用功能,从而避免包被本体1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73.由于婴儿在包被本体上所在的位置,直接影响包被本体对婴儿的防护性能。与此同时,由于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的连接,使得婴儿服本体21相对于包被本体1的位置相对固定,以便准妈妈准爸爸无需对婴儿服本体21在包被本体1上的固定位置进行斟酌,便能够通过包被本体1实现对婴儿服本体21内的婴儿进行更好的包裹,以便包被本体1对婴儿起到较好的防护功能。
74.除此之外,随着新生儿的逐渐长大无需包被本体1包裹,且在准妈妈或者准爸爸等怀抱婴儿外出等场景下时,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包被本体1可以盖设在婴儿的躯干和头部,对婴儿进行保暖的同时,由于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还能够防止包被本体1从婴儿身上滑落,以方便准妈妈或者准爸爸抱着婴儿外出。
75.参考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可以为按扣连接,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可以为相互扣合的按扣连接件。这样通过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的按扣连接,不仅能够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而且能够减小包被本体1上的开口,以避免由于开口的存在影响包被本体1在后期的单独使用的功能。
76.参考图2所示,按扣连接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按扣母扣和扣按子扣。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中的一者为按扣母扣,另一者为按扣子扣。按扣子扣中间具有凸起,按扣母扣中间具有与凸起相扣合的孔。按扣母扣和按扣子扣在朝着相向的方向,使按扣子扣的凸起扣合在按扣母扣的孔内,可以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连接。在按扣母扣和按扣子扣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时,可以解除按扣母扣和按扣子扣的连接,将婴儿服本体21从包被本体1上拆卸下来。
77.从图2中可以看出,包被本体1在与第一连接件22的相对设置处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2,以便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连接。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比如绑带连接等。在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为绑带连接时,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中的一者可以为绑带,另一者可以为系环带,绑带可以穿设在系环带内,并系在系环带上,以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7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的结构不做进一步限定。
80.下面以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可以为相互扣合的按扣连接件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81.参考图1和图3所示,婴儿服本体21包括上身区域212和包裹婴儿下肢部位的下肢
区域213,下肢区域213与躯干区域2121连接,多个第一连接件22在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中至少一者的周侧外缘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多个第一连接件22可以在上身区域212的周侧外缘间隔设置,或者,多个第一连接件22还可以在下肢区域213的周侧外缘间隔设置,亦或者,多个第一连接件22还可以同时设置在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的周侧边缘。这样在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不仅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22在婴儿服本体21上的设置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由于多个第一连接件22设置在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中至少一者的周侧外缘,这样还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22尽可能的靠近婴儿服本体21的边缘设置,以便于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的连接。
82.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第一连接件22还可以同时设置在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的周侧边缘时,还能够增强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的稳固性。
83.参考图1和图3所示,上身区域212包括包裹婴儿躯干部位的躯干区域2121,下肢区域213与躯干区域2121连接,多个第一连接件22间隔设置于躯干区域2121和下肢区域213的周侧外缘。相较于第一连接件22设置于上身区域212中的上肢区域2122的方式,本实施例通过将多个第一连接件22设置于躯干区域2121和下肢区域213的周侧外缘的方式,在确保婴儿服本体21通过第一连接件22与包被本体1上的第二连接件12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连接时对婴儿的上肢的活动的限制,确保婴儿的上肢在包被本体1内活动的灵活性。
84.需要说明的是,上肢区域2122用于包裹婴儿的上肢,且上肢区域2122与躯干区域2121共同构成了婴儿服本体21的上身区域212。
85.参考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22可以设置于躯干区域2121以及躯干区域2121与下肢区域213的连接处,这样在确保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连接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连接时对婴儿的下肢的活动的限制,确保婴儿的下肢在包被本体1内活动的灵活性。
86.参考图1和图3所示,躯干区域2121和下肢区域213均包括前襟214和与前襟214连接的后襟215,第一连接件22可以设置于前襟214和后襟215的连接处,并与第二连接件1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的同时,能够避免第一连接件22的设置对婴儿服本体21的内部造成影响,以防婴儿产生不适感。
87.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2还可以设置在前襟214或者后襟215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接件22在婴儿服本体21上的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婴儿服本体21可以为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呈分体式的婴儿服饰。第一连接件22可以分别设置于上身区域212的前襟214和后襟215的连接处、以及下肢区域213的前襟214和后襟215的连接处,以实现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89.或者,参考图1和图3所示,婴儿服本体21还可以为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一体化连接的连体衣。连体衣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婴儿爬服。这样通过连体衣的设置,相较于上身区域212和下肢区域213为分体式的应婴儿服本体21,不仅能够便于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连接,而且还能够便于婴儿的穿脱,增强婴儿在穿着婴儿服本体21时的舒适度。
90.需要说明的是,婴儿服本体21除上身区域212之外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下身区域(在图中未标示),下身区域包括下肢区域213。其中,由于连体衣的宽度比较大,这样使得本实
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不仅可以适配不同胖瘦的婴儿,以供不同胖瘦的婴儿的使用。
91.下面以连体衣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新生儿防护包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92.参考图3和图4所示,婴儿服本体21朝向包被本体1的一侧还具有多个第三连接件23,沿上身区域212至下肢区域213的方向上,多个第三连接件23还间隔设置于婴儿服本体21的中部,包被本体1在与第三连接件23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四连接件13,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的连接,能够增强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连接的稳定性。
93.参考图4所示,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可以采用按扣连接。示例性的,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按扣连接件。其中,第三连接件23可以为按扣母扣,第四连接件13可以为按扣子扣。这样在确保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可拆卸连接的同时,通过将第三连接件23设置为按扣母扣,还能够减小婴儿服本体21在单独使用时,按扣子扣上的凸起对婴儿造成的不适感。
94.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也可以采用绑带连接。具体可以参考上文中对于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12的绑带连接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第三连接件23与第四连接件13的绑带连接做进一步阐述。
95.参考图5所示,包被本体1还具有多个与第一连接件22可拆卸连接的第五连接件14,多个第五连接件14分布于婴儿服本体21的相对两侧,并被配置为在与第一连接件22连接时,以调节领口211与帽兜11之间的距离。随着婴儿的逐渐长大,婴儿的身高也将增大,这样通过第五连接件14的设置,在婴儿的身高增大时,能够将婴儿服本体21与同一侧的包被本体1上的高度适配的第五连接件14连接,以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96.其中,第五连接件14与第二连接件12的结构相同,具体可以参考第二连接件12的结构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第五连接件14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97.如图5中所示,第五连接件14可以位于第二连接件12背离帽兜11的一侧,以便在婴儿的身高增大时,能够将婴儿服本体21相对于包被本体1朝向远离帽兜11的一侧移动,以增大领口211与帽兜11之间的距离,以使婴儿服本体21通过部分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五连接件14连接,从而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98.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件14也可以位于第二连接件12背离帽兜11的一侧,以便根据新生儿的高度的不同,使得婴儿服本体21通过部分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五连接件14连接,通过部分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在实现婴儿服本体21与包被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的同时,来调整领口211与帽兜11之间的距离,以适配具有不同身高的新生儿。
99.在参考图6所示,婴儿服单元2还包括婴儿帽24,婴儿帽24的外表面具有第六连接件241,帽兜11的内侧在与第六连接件241相对位置处具有第七连接件111,婴儿帽24位于帽兜11内,并通过第六连接件241与第七连接件111可拆卸连接。这样在包被本体1包裹在身着婴儿服单元2的婴儿时,通过第六连接件241与第七连接件111的连接,能够对帽兜11在婴儿帽24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帽兜11相对于婴儿帽24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以避免帽兜11遮挡在婴儿的面部,影响婴儿的正常呼吸。
100.与此同时,由于第六连接件241与第七连接件111的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解除第
六连接件241与第七连接件111的连接,以便于婴儿帽24的单独使用。
101.第六连接件241和第七连接件11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粘接件。示例性的,粘接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魔术贴。魔术贴包括具有毛面的魔术贴和具有勾面的魔术贴。为增强婴儿帽24的单独使用时的舒适度,第六连接件241可以为具有毛面的魔术贴,第七连接件111可以为具有勾面的魔术贴。
102.由于传统的新生儿防护包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先将身着服饰的婴儿放到新生儿防护包的中间区域,然后再将新生儿防护包的不同部位进行折叠,以形成婴儿的睡腔,以便通过新生儿防护包对位于睡腔内的婴儿进行包裹,最后通过绑带固定在新生儿防护包的外部,从而将婴儿固定在新生儿防护包内,对婴儿的躯干部分和四肢部分进行包裹,以达到对婴儿的躯干部分和四肢部分的保暖效果这对于经验不足的爸爸妈妈在通过新生儿防护包将婴儿进行包裹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比如新生儿防护包的不同部位的折叠的位置等。
103.为此,参考图5和图7所示,包被本体1具有多个折叠部15,包被本体1在各折叠部15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均设有引导线16,各折叠部15沿各自对应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以形成睡腔(在图中未标示),婴儿服本体21位于睡腔内。位于睡腔最外侧的折叠部15与包被本体1粘接。其中,包被本体1一般具有三个折叠部15。这样通过引导线16的设置,对于经验不足的爸爸妈妈可以沿着引导线16所在的位置,将折叠部15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从而通过各折叠部15的翻折形成睡腔,实现对婴儿的躯干部分和四肢部分的包裹。
104.与此同时,由于位于睡腔最外侧的折叠部15与包被本体1粘接的设置,在将位于睡腔最外侧的折叠部15固定在包被本体1上,以便通过睡腔最外侧的折叠部15对其余折叠部15进行固定,防止睡腔松散的同时,还能够减小新生儿防护包100中绑带的设计,以简化包被本体1的结构。
105.为了便于对折叠部15的翻折方向进行说明,参考图5和图7所示,将三个折叠部15分别定义为第一折叠部151、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第一折叠部151位于包被本体1与帽兜11相对的一侧,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分别位于帽兜11的两侧。第一折叠部151、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均设置有引导线16。
106.示例性的,相邻两条引导线16之间具有夹具。示例性的,该夹角可以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等。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线16可以在包被本体1在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压褶或者车缝等工艺形成。这样不仅能够形成引导线16,而且能够对包被本体1内的填充物的在包被本体1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以确保包被本体1整体的柔软性。
107.参考图5和图7所示,在将身着婴儿服单元2的婴儿放置在包被本体1上,并将婴儿服单元2中的婴儿服本体21和婴儿帽24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可以将第一折叠部151、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沿着各自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从而通过第一折叠部151、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的翻折形成睡腔。
108.参考图5和图7所示,第一折叠部151可以首先沿着其对应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即向上翻折),以覆盖婴儿的躯干部分比如婴儿的腹部,然后将第二折叠部152沿着其对应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即向左翻折),以遮挡在第一折叠部151的部分结构上,以覆盖婴儿的躯干部分比如婴儿的腹部和胸部,最后再将第三
折叠部153沿着其对应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即向右左翻折),以遮挡在第一折叠部151和第二折叠部152的部分结构上,以再次覆盖婴儿的躯干部分比如婴儿的腹部、胸部以及背部,并与包被本体1的背离婴儿服本体21的一面粘接。此时,第一折叠部151、第二折叠部152和第三折叠部153共同构成了与帽兜11相对设置的睡腔,由于第三折叠部153位于睡腔的最外侧且遮挡在第一折叠部151和第二折叠部152的部分结构上,以便婴儿服单元2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婴儿帽24与帽兜11可拆卸连接。
109.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折叠部153与包被本体1粘接时,通过第三折叠部153能够对第一折叠部151和第二折叠部152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折叠部151和第二折叠部152相对于婴儿服本体21的位置相对固定,以防止睡腔松散的,确保包被本体1对婴儿服本体21包裹的稳定性。
110.为了实现第三折叠部153与第二折叠部152粘接,参考图5所示,第三折叠部153的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具有第一粘接件1531,包被本体1背离婴儿服本体21的一面具有第二粘接件17。其中,第一粘接件1531可以为具有毛面的魔术贴,第二粘接件17可以为具有勾面的魔术贴。第三折叠部153沿着其对应的引导线16朝向婴儿服本体21的一侧翻折时,可以通过第一粘接件1531与第二粘接件17粘接,从而实现第三折叠部153与包被本体1可拆卸连接。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新生儿防护包100中婴儿服本体21和包被本体1的设置,由于婴儿服本体2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2与包被本体1上的第二连接件12可拆卸连接,这样使得准爸爸准妈妈无需再单独准备传统的婴儿服以及新生儿防护包100,能够防止准爸爸准妈妈在准备新生儿用品的过程中婴儿服本体21或者包被本体1的遗漏,从而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实现包被本体1对婴儿服本体21内婴儿的包裹。
11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显示结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14.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1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被本体以及婴儿服单元,所述婴儿服单元包括婴儿服本体和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第一连接件分布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周侧外缘连接;所述包被本体具有遮挡婴儿头部的帽兜;所述婴儿服本体位于所述帽兜朝向所述包被本体的中心的一侧,所述包被本体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婴儿服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婴儿服本体的领口与所述帽兜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服本体包括上身区域和包裹婴儿下肢部位的下肢区域,所述下肢区域与所述上身区域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上身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中至少一者的周侧外缘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身区域包括包裹婴儿躯干部位的躯干区域,所述下肢区域与所述躯干区域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躯干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的周侧外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均包括前襟和与所述前襟连接的后襟,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前襟和所述后襟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服本体为所述上身区域和所述下肢区域一体化连接的连体衣。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服本体朝向所述包被本体的一侧还具有多个第三连接件,沿所述上身区域至下肢区域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件还间隔设置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中部,所述包被本体在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被本体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五连接件,多个第五连接件分布于所述婴儿服本体的相对两侧,并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时,以调节所述领口与所述帽兜之间的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按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相互扣合的按扣连接件。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服单元还包括婴儿帽,所述婴儿帽的外表面具有第六连接件,所述帽兜的内侧在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相对位置处具有第七连接件,所述婴儿帽位于所述帽兜内,并通过所述第六连接件与所述第七连接件可拆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生儿防护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被本体具有多个折叠部,所述包被本体在各所述折叠部朝向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一侧均设有引导线,各所述折叠部沿各自对应的所述引导线朝向所述婴儿服本体的一侧翻折,以形成睡腔,所述婴儿服本体位于所述睡腔内;位于所述睡腔最外侧的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包被本体粘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防护包,新生儿防护包包括包被本体以及婴儿服单元,婴儿服单元包括婴儿服本体和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第一连接件分布于婴儿服本体的相对两侧,并与婴儿服本体的周侧外缘连接;包被本体遮挡婴儿头部的帽兜。婴儿服本体位于帽兜朝向包被本体的中心的一侧,包被本体在与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处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婴儿服本体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婴儿服本体的领口与帽兜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生儿防护包能够便于准妈妈准爸爸完成对新生儿用品的准备。品的准备。品的准备。


技术研发人员:

刘泽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7.26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0: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6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本体   婴儿   包被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