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芯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雾化芯结构。


背景技术:



2.电子烟,利用发热元件对雾化芯进行加热,使雾化芯内的烟油受热气化成高温蒸汽,高温蒸汽排出电子烟后冷凝成烟状的微小液滴,从而形成类似传统卷烟的烟雾。雾化芯是电子烟的重要部件,雾化芯的结构对高温蒸汽的产生及高温蒸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3.目前,传统的雾化芯的发热件采用单侧接触设置,发热元件与储液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容易出现热量集中于局部的现象,导致烧糊,影响口感。
4.另外,传统的雾化芯大多采用焊接结构,具体而言,在雾化芯中,发热元件焊接于导电元件或导电柱。由于导电元件或导电柱、发热元件较为精细,其焊接工艺复杂,加之,容易产生虚焊而影响雾化芯的正常使用。继而,现有技术对雾化芯结构进行改进,采用铜柱精密压接或者弹簧柱联接,铜柱精密压接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弹簧柱联接接触电阻大且接触不稳定。
5.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芯结构,其通过将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并结合镂空加热部的设置,实现包裹式大面积发热,热量分散更均匀,避免热量集中于局部,有效减少烧糊的可能,有利于提升口感,且,镂空孔便于雾化气体能顺利逸出,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8.一种雾化芯结构,包括有杯体、发热元件、微孔导液件以及导电元件,所述杯体凹设有空腔,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导电元件与发热元件电连接;
9.所述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内部的雾化储油件,所述发热元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所述发热元件上对应两端的导电连接部之间设置有镂空加热部,所述镂空加热部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所述镂空加热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上。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电连接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且雾化储油件的左、右两端伸出发热元件的两端,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的两端。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发热元件由金属片卷绕形成所述弯折卷绕状,所述镂空加热部包括有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的相邻侧边之间设置有易折镂空区,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两者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使得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呈并联电连接。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发热元件由金属片卷绕形成所述弯折卷绕状,所述金属
片的卷绕始、末端均设置有定位脚,所述定位脚插入雾化储油件内或者铆压箍紧雾化储油件;
13.和/或:
14.所述易折镂空区内设置有连接肋条,所述连接肋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的相邻侧边,所述连接肋条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侧镂空区、易侧镂空区。利用连接肋条,使得金属片卷绕时易于成型且卷绕后不易变形,有利于发热元件与雾化储油件形成可靠接触。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发热元件为一体闭环式的圆筒状,所述雾化储油件塞入圆筒状内部。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电元件具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空腔内,所述卡接部具有第一卡槽和分别位于第一卡槽前、后侧的卡勾;所述发热元件的前、后侧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左端和/或右端具有弹性金属片;所述发热元件插入第一卡槽后,所述导电元件的卡勾插入发热元件的第二卡槽内,所述弹性金属片受卡勾挤压发生变形,所述弹性金属片则弹性夹紧卡勾。其实现发热元件、导电元件的免焊连接,其结构简单、连接牢靠、工艺简单、易于生产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孔导液件位于杯体的上方,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向下伸入杯体的空腔内。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前、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吸附部,所述吸附部均与发热元件及雾化储油件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
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左、右端向下延伸有导液定位部,所述导液定位部与雾化储油件的两端相接触。
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孔导液件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使壳体内储液腔能经出液至微孔导液件的导液柱。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并结合镂空加热部的设置,实现包裹式大面积发热,热量分散更均匀,避免热量集中于局部,有效减少烧糊的可能,有利于提升口感,且,镂空孔便于雾化气体能顺利逸出,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
22.其次是,通过定位脚的设计,将其插入雾化储油件内或者铆压箍紧雾化储油件;
23.以及,通过导电元件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卡槽,发热元件卡设于第一卡槽内,同时,导电元件的卡勾插入发热元件的第二卡槽内,所述弹性金属片受卡勾挤压发生变形,所述弹性金属片则弹性夹紧卡勾,使卡勾只能卡进不能退出,以实现发热元件、导电元件的免焊连接,其结构简单、连接牢靠、工艺简单、易于生产。
2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微孔导液件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导电元件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发热元件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正视图(主要显示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裹住雾化储油件);
31.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正视图(主要显示发热元件呈圆筒状裹住雾化储油件);
32.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发热元件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识说明:
34.10、杯体
35.20、微孔导液件
36.21、吸附部
ꢀꢀꢀꢀꢀꢀꢀꢀꢀꢀꢀꢀꢀ
22、导液定位部
37.23、导液柱
38.30、发热元件
39.301、第二卡槽
ꢀꢀꢀꢀꢀꢀꢀꢀꢀꢀ
302、弹性金属片
40.31、导电连接部
ꢀꢀꢀꢀꢀꢀꢀꢀꢀ
32、镂空加热部
41.321、镂空孔
ꢀꢀꢀꢀꢀꢀꢀꢀꢀꢀꢀꢀ
33、定位脚
42.40、导电元件
43.411、第一卡槽
ꢀꢀꢀꢀꢀꢀꢀꢀꢀꢀ
412、卡勾
44.50、雾化储油件
45.30a、发热元件
46.30b、发热元件
ꢀꢀꢀꢀꢀꢀꢀꢀꢀꢀ
321b、镂空孔
47.3201、前侧镂空加热部
ꢀꢀꢀ
3202、后侧镂空加热部
48.3203、易折镂空区
ꢀꢀꢀꢀꢀꢀꢀ
1、连接肋条
49.2、左侧镂空区
ꢀꢀꢀꢀꢀꢀꢀꢀꢀꢀ
3、易侧镂空区。
具体实施方式
50.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51.如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52.一种雾化芯结构,包括有杯体10、发热元件30、微孔导液件20、导电元件40以及雾化储油件50。
53.所述杯体10凹设有空腔。
54.所述微孔导液件位20于杯体10的上方,所述微孔导液件20的底部向下伸入杯体10的空腔内。所述微孔导液件20导液至雾化储油件50上,所述微孔导液件20为有固定形状的微孔材料,如微孔陶瓷、硅藻泥和活性炭等等,其具备导油和吸收冷凝液的功能。所述微孔导液件20的底部前、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吸附部21,所述吸附部21均与发热元件30及雾化储油件50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优选地,所述雾化储油件50可采用雾化还原度高的材料,如天然棉或玻璃纤维,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作限定。所述微孔导液件20的底部左、右端向下延伸有导液定位部22,所述导液定位部22与雾化储油件50的两端相接触。所述微孔导液件20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使壳体内储液腔能经出液至微孔导
液件的导液柱23。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功率太小而不设置导液柱23。所述微孔导液件20具有若干雾化孔24,若干雾化孔24上下贯通微孔导液件20,液体经发热元件30加热成雾化气体后经雾化孔24向上输送。通过雾化孔24的设计,增大了雾化气体和微孔导液件20的接触面积,增强吸收大颗粒的效果。
55.所述发热元件30设置于杯体10的空腔内。所述发热元件30呈弯折卷绕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30内部的雾化储油件50,所述发热元件30由金属片卷绕形成所述弯折卷绕状,所述金属片的卷绕始、末端均设置有定位脚33,所述定位脚33插入雾化储油件50内或者铆压箍紧雾化储油件50。
56.所述发热元件30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31。所述导电连接部31包裹于雾化储油件50的外部,且雾化储油件50的左、右两端伸出发热元件30的两端,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50的两端。或者,雾化储油件50伸出发热元件30的上部,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油至雾化储油件50的上部。
57.所述发热元件30上对应两端的导电连接部31之间设置有镂空加热部32,所述镂空加热部32是指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321的加热部,优选地,所述镂空加热部32占发热元件30的两端之间长度的一半以上,所述镂空加热部32包裹于雾化储油件50的外部;所述镂空加热部32包括有前侧镂空加热部3201和后侧镂空加热部3202,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3201和后侧镂空加热部3202的相邻侧边之间设置有易折镂空区3203,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3201和后侧镂空加热部3202两者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31,使得前侧镂空加热部3201和后侧镂空加热部3202呈并联电连接。双侧设置,起到增大发热面积的作用,利用并联设置,还可依需加长发热元件30的长度,仍能保证整个发热元件30的电阻不会过大,能够满足较大加热功率要求。当然,若双侧设置采用串联电连接,无疑比传统的单侧式的电阻加倍,同样供电电压的情形下,其加热功率降低,并非优选方案。所述易折镂空区内可以是完全镂空区,优选地,在易折镂空区3203内设置有连接肋条1,所述连接肋条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侧镂空加热部3201和后侧镂空加热部3202的相邻侧边,所述连接肋条1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侧镂空区2、易侧镂空区3。利用连接肋条1,使得金属片卷绕时易于成型且卷绕后不易变形,有利于发热元件30与雾化储油件50形成可靠接触。
58.所述导电元件40与发热元件30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导电元件40设置有两个,两个导电元件40分别设置于杯体10底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导电元件40具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空腔内,所述卡接部具有第一卡槽411和分别位于第一卡槽411前、后侧的卡勾412;所述发热元件30的前、后侧具有第二卡槽301,所述第二卡槽301的左端和/或右端具有弹性金属片302;所述发热元件30插入第一卡槽411后,所述导电元件40的卡勾412插入发热元件30的第二卡槽301内,所述弹性金属片302受卡勾412挤压发生变形,所述弹性金属片302则弹性夹紧卡勾412使得:卡勾412只能卡进不能退出,如此,工艺简单且连接牢靠。并且,在实施例一中,两相对设置的卡勾412对微孔导液件进行限位夹持,进而,使得:发热元件30、微孔导液件限位于导电元件40上,微孔导液件、发热元件30、导电元件40之间连接牢靠,结构简单。
59.如图7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二中,所述发热元件30a为一体闭环式的圆筒状,所述雾化储油件50塞入圆筒状内部,整个发热元件30a为一个电阻件,相比单侧设置的发热元件而言,即使将发热元件30a的长
度设计得足够长,其电阻不会过大,能够满足较大加热功率要求。当然,若发热元件30a的长度相比传统的发热元件不需加长,通过若干镂空孔的设置形成镂空加热部,使得发热元件30a的横截面不会增大或者说不会过多增大,仍能有效控制满足所需加热功率。
60.如图8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三的发热元件30b的具体结构,其于发热元件30b上直接冲压出镂空孔321b,也可采用蚀刻、镭雕等加工方式,所述镂空孔321b为圆孔状,当然也可以为方孔、椭圆孔等,或者将镂空孔设计为若干不同形状、尺寸的孔,在此并不作限定。
6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将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并结合镂空加热部的设置,实现包裹式大面积发热,热量分散更均匀,避免热量集中于局部,有效减少烧糊的可能,有利于提升口感,且,镂空孔便于雾化气体能顺利逸出,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
62.其次是,通过定位脚的设计,将其插入雾化储油件内或者铆压箍紧雾化储油件;
63.以及,通过导电元件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卡槽,发热元件卡设于第一卡槽内,同时,导电元件的卡勾插入发热元件的第二卡槽内,所述弹性金属片受卡勾挤压发生变形,所述弹性金属片则弹性夹紧卡勾,使卡勾只能卡进不能退出,以实现发热元件、导电元件的免焊连接,其结构简单、连接牢靠、工艺简单、易于生产。
6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芯结构,包括有杯体、发热元件、微孔导液件以及导电元件,所述杯体凹设有空腔,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导电元件与发热元件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内部的雾化储油件,所述发热元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所述发热元件上对应两端的导电连接部之间设置有镂空加热部,所述镂空加热部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所述镂空加热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且雾化储油件的左、右两端伸出发热元件的两端,所述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由金属片卷绕形成所述弯折卷绕状,所述镂空加热部包括有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的相邻侧边之间设置有易折镂空区,所述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两者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且,两者的左端的导电连接部相连接,两者的右端的导电连接部相连接,使得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呈并联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的卷绕始、末端均设置有定位脚,所述定位脚插入雾化储油件内或者铆压箍紧雾化储油件;和/或:所述易折镂空区内设置有连接肋条,所述连接肋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侧镂空加热部和后侧镂空加热部的相邻侧边,所述连接肋条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左侧镂空区、易侧镂空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一体闭环式的圆筒状,所述雾化储油件塞入圆筒状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具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空腔内,所述卡接部具有第一卡槽和分别位于第一卡槽前、后侧的卡勾;所述发热元件的前、后侧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左端和/或右端具有弹性金属片;所述发热元件插入第一卡槽后,所述导电元件的卡勾插入发热元件的第二卡槽内,所述弹性金属片受卡勾挤压发生变形,所述弹性金属片则弹性夹紧卡勾。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导液件位于杯体的上方,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向下伸入杯体的空腔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前、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吸附部,所述吸附部均与发热元件及雾化储油件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导液件的底部左、右端向下延伸有导液定位部,所述导液定位部与雾化储油件的两端相接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导液件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使壳体内储液腔能经出液至微孔导液件的导液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雾化芯结构,包括有杯体、发热元件、微孔导液件以及导电元件,发热元件设置于杯体内,导电元件与发热元件电连接,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内部的雾化储油件,发热元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发热元件上设置有镂空加热部,镂空加热部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镂空加热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外;微孔导液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上;如此,通过将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或圆筒状并结合镂空加热部的设置,实现包裹式大面积发热,热量分散更均匀,避免热量集中于局部,有效减少烧糊的可能,有利于提升口感,且,镂空孔便于雾化气体能顺利逸出,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也使得发热元件的加热功率灵活可控。


技术研发人员:

肖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市特拉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1

技术公布日:

2023/2/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6:1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6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元件   储油   微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