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束线结构、用电器外壳、用电器及冷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束线结构、用电器外壳、用电器及冷接头。


背景技术:



2.电器泛指所有用电的器具,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家庭常用的一些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用电设备,比如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以及各种小家电等等。家用电器内部包括多个模块,多个模块之间通过多条配线连接,进而保证用电器的正常工作。
3.当电器内部具有较多配线时,需要装配人员话费大量的时间对配线进行整理。尤其是需要对接线端的电路进行整理和约束,否则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装配师傅通过绝缘胶带或者扎带对其进行固定。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束线方式存在拆装繁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束线结构、用电器外壳、用电器及冷接头,通过束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束线方式拆装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束线结构,该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和卡线结构,束线外壳上开设有开口,束线外壳内部具有半封闭结构的腔室;卡线结构设置于束线外壳的开口处,并用于将配线卡持于腔室内。
6.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线结构包括均设置于束线外壳的开口处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对设置,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配合用于卡持配线。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结构相同;第一卡接部包括连接部和卡持部;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束线外壳的开口处,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卡持部;卡持部与连接部呈夹角设置,卡持部与连接部相背的斜面用于对配线导向。
8.在一些实施例中,束线外壳的开口处设置有卡线槽;卡线槽靠近连接部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束线外壳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
1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电器外壳,该用电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以及如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束线结构。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本体与束线外壳之间设置有加强肋。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束线结构,外壳本体与束线结构一体成型。
13.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电器,该用电器包括如第二个发面所述的用电器外壳。
14.根据本技术的第四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接头,该冷接头包括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束线结构;冷接头通过卡线结构卡接于束线外壳的腔室内,并用于防止冷接头
与非阻燃材料结构接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束线结构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6.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束线外壳上的卡线结构。具体地,束线外壳上设置有开口,并用于连通束线外壳内部与束线外壳外部的配线;束线外壳内部形成半封闭结构的腔室,并用于放置和约束配线,此外,束线外壳还对配线的连接处进行保护;卡线结构设置于束线外壳的开口处,并对束线外壳开口处的配线进行固定和约束,进而提高束线外壳周围配线的整洁度和安全性。
17.在进行配线的卡接工作时,首先将配线由束线外壳的开口处穿入,并连接于束线外壳内部形成的半封闭结构的腔室内即可完成对配线的整理。其中,当配线安装完成后,卡线结构对束线外壳开口处的配线进行卡持固定,尤其当腔室内放置的配线较多时,卡线结构将多余的配线固定于卡线结构于腔室之间,进而对对束线外壳周围的线路进行整理;在进行配线的拆卸工作时,只需将需要拆卸的配线从腔室内拉出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绝缘胶带或者扎带等工具对配线进行约束固定,本技术的束线结构更为便捷。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束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束线方式拆装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18.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用电器外壳是基于上述束线结构而设计的,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的束线结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19.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用电器是基于上述用电器外壳而设计的,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的用电器外壳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20.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冷接头是基于上述束线结构而设计的,其有意效果参见上述的束线结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21.上述说明仅是本使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使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使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本体与束线结构的装配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位于束线结构外部的装配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卡接于束线结构内部的装配图。
28.其中,100、束线外壳;110、开口;120、腔室;200、卡线结构;210、第一卡接部;211、连接部;212、卡持部;2121、导向斜面;220、第二卡接部;300、卡线槽;400、加强肋;500、绝缘层;600、外壳本体;700、冷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术语“垂直”、“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意味着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有的方位或位置,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实施例1
33.本技术提供一种束线结构,如图1所示,该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100和卡线结构200,束线外壳100上开设有开口110,束线外壳100内部具有半封闭结构的腔室120;卡线结构200设置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用于将配线卡持于腔室120内。
34.具体地,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100以及设置于所述束线外壳100上的卡线结构200。束线外壳100上设置有开口110,并用于连通束线外壳100内部与束线外壳100外部的配线;束线外壳100内部形成半封闭结构的腔室120,并用于放置和约束配线,此外,束线外壳100还对配线的连接处进行保护;卡线结构200设置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并对束线外壳100开口110处的配线进行固定和约束,进而提高束线外壳100周围配线的整洁度和安全性。
35.需要说明的是,束线外壳100内设置有用于放置配线的腔室120,束线外壳100上设置有可供外部配线进入的开口110,束线外壳100内部腔室120通过开口110与外界连通,并形成对配线具有容纳和保护作用的半封闭结构的腔室120。腔室120一方面对配线进行约束,另一方面用于防止配线连接端与腔室120外的非阻燃材料接触。卡线结构200设置于开口110处,并用于防止配线从开口110移动至腔室120外部,进一步地提高了用电器内部走线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36.在使用过程中,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在进行配线的卡接工作时,首先将配线由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穿入,并连接于束线外壳100内部形成的半封闭结构的腔室120内即可完成对配线的整理。其中,当配线安装完成后,卡线结构200对束线外壳100开口110处的配线进行卡持固定,尤其当腔室120内放置的配线较多时,卡线结构200将多余的配线固定于卡线结构200于腔室120之间,进而对对束线外壳100周围的线路进行整理;在进行配线的拆卸工作时,只需将需要拆卸的配线从腔室120内拉出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绝缘胶带或者扎带等工具对配线进行约束固定,本
申请的束线结构更为便捷。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束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束线方式拆装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7.卡线结构200包括均设置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的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相对设置,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相配合并用于卡持配线。
38.具体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师傅通过绝缘胶带或者扎带对配线进行整理,这种生产方式较为繁琐且拆卸不方便,进一步地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本技术中的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相对设置,并在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形成可开闭的结构,对束线外壳100周围的配线进行固定。在使用过程中,生产师傅只需将配线的一端连接于束线外壳100内部的腔室120内,并将靠近配线端部的其余配线通过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卡接于束线外壳100处,即可完成配线的整体。
39.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分别设置于束线外壳100开口110处,且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的自由端之间间隔设置。生产师傅将配线的端部放置于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之间并向下按压,进一步地将配线的端部放置于束线外壳100内并进行安装;待配线的端部安装完成后,将多余的配线弯折并通过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后放置于束线外壳100内;在拆卸时只需将配线从束线外壳100内抽出即可。
40.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结构相同;第一卡接部210包括连接部211和卡持部212;连接部211的一端连接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连接部211的另一端连接于卡持部212;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呈夹角设置,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相背的斜面用于对配线导向。
41.具体地,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对称设置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其中第一卡接部210的卡持部212与第二卡接部220的卡持部212之间间隔设置进而形成可开闭的卡持结构。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呈夹角设置,进而使得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相背的面为导向斜面2121,并对配线的端部进行导向。当配线的端部设置有接头时,生产师傅只需将带有接头的配线端放置于导向斜面2121处并进行按压,即可将带有接头的配线端放置于束线外壳100内的腔室120中;此外,带有接头的配线端在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的卡接下,不容易从束线外壳100内脱离。需要说明的是,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之间的夹角为30
°
、35
°
、40
°
或者45
°
,在不影响导向斜面2121具有导向功能的前提下,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任意夹角。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卡持部212与连接部211垂直设置,且卡持部212与腔室120相背的面为斜面结构。
43.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设置有卡线槽300;卡线槽300靠近连接部211设置。
44.具体地,当配线卡接于腔室120内时,位于束线外壳100的开口110处的配线容易在束线外壳100的侧壁上移动,一方面可能会对配线的端部的连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够美观甚至会对其他部件的安装产生影响。卡线槽300用于将束线外壳100开口110处的配线进行卡接,并对配线进行固定,进而提高束线结构的使用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束线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第一卡接部210与第二卡接部220的两
侧均设置有卡线槽300。生产师傅还可以对配线进行分类,可以将不同类型的配线卡持于不同的卡线槽300内,进一步地为后期配线的拆卸和维修提供便利。
4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束线外壳100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500。
46.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束线外壳1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5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束线外壳1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50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束线外壳100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绝缘层500。束线外壳100用于阻隔配线端部与非阻燃零部件的接触,进而消除安全隐患。绝缘层500设置于束线外壳100上,进一步地提高束线外壳100的安全性能。其中,绝缘层500为硅胶材质、铁氟龙、复合层、pps、pe i或p i中的一种。
47.实施例2
4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器外壳,用电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600以及上述的束线结构。
49.具体地,如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本体600与束线结构的装配图所示,束线结构设置于用外壳本体600的内侧壁上,并用于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对配线进行整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束线结构,生产师傅只需通过简单的按压即可完成配线的整理和固定。
50.外壳本体600与束线外壳100之间设置有加强肋400。
51.具体地,如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本体600与束线结构的装配图所示,加强肋400位板状结构,加强肋400的一侧连接于束线外壳100上,与加强肋400的一侧相邻的一侧连接于外壳本体600上,并用于加强外壳本体600与束线外壳100之间的连接。
52.进一步地,外壳本体600的内侧设置有束线结构,外壳本体600与束线结构一体成型。
53.具体地,如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本体600与束线结构的装配图所示,外壳本体600与束线结构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可以防止安装孔对外壳本体600强度的影响。
54.实施例3
5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器,用电器包括实施例2中的用电器外壳。
56.具体地,用电器在安装外壳时,需要对其配线进行整理和固定。当用电器与用电器外壳进行装配时,将用电器上的配线通过束线结构固定于用电器外壳上,并与外接电源连通。
57.实施例4
5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冷接头,冷接头700包括实施例1中的束线结构;冷接头通过卡线结构200卡接于束线外壳100的腔室120内,并用于防止冷接头与非阻燃材料结构接触。
59.具体地,现有技术中冷接头700连接处的配线不能被弯折,因此冷接头700连接处的配线相对杂乱;在装配过程中,冷接头700容易受到晃动进而容易产生冷接头700接触不良的问题。此外,冷接头700与非阻燃材料结构接触存在安全隐患。
60.如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整体结构示意图所示,冷接头700的金属外壳呈阶梯的柱状结构设置,且冷接头700的长度小于束线外壳100的高度。金属外壳与配线的端部连接,通过将金属外壳插入腔室120内的金属孔内,进而实现电路的连接。冷接头的装配过程如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位于束线结构外部的装配图,以及图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接头卡接于束线结构内部的装配图所示。冷接头700在装配过程中,冷接头700通过第一卡接部210和第二卡接部220进行导向,冷接头700在生产师傅的按压下进入至束线外壳100内形成的腔室120内,并进一步地固定于束线外壳100内;卡线结构200对冷接头700处的配线进行卡持和固定,并将配线固定于卡线结构200与腔室120之间。冷接头700在拆卸的过程中,首先将配线从卡线结构200中抽出,再通过卡线结构200将冷接头700拿出。在使用过程中,冷接头700与束线外壳100配合设置,进而解决冷接头700的连接处存在容易接触不良的问题。
61.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62.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和卡线结构,所述束线外壳上开设有开口,所述束线外壳内部具有半封闭结构的腔室;所述卡线结构设置于所述束线外壳的开口处,并用于将配线卡持于所述腔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结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束线外壳的所述开口处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配合用于卡持所述配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连接部和卡持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束线外壳的开口处,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与所述连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卡持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背的斜面用于对所述配线的端部导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外壳的开口处设置有卡线槽;所述卡线槽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外壳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设置有绝缘层。6.一种用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束线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与所述束线外壳之间设置有加强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束线结构,所述外壳本体与所述束线结构一体成型。9.一种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器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电器外壳。10.一种冷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接头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束线结构;所述冷接头通过所述卡线结构卡接于所述束线外壳的所述腔室内,并用于防止所述冷接头与非阻燃材料结构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束线结构、用电器外壳、用电器及冷接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束线结构包括束线外壳和卡线结构,束线外壳上开设有开口,束线外壳内部具有半封闭结构的腔室;卡线结构设置于束线外壳的开口处,并用于将配线卡持于腔室内。在进行配线的卡接工作时,将配线由束线外壳的开口处穿入腔室,并卡接于卡线结构与腔室之间。在进行配线的拆卸工作时,只需将需要拆卸的配线从腔室内拉出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绝缘胶带或者扎带等工具对配线进行约束固定,本申请的束线结构更为便捷。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束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束线方式的拆装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繁琐及用电器内部走线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阳 孟子玉 文彬 周小兵 陈佳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1

技术公布日:

2023/2/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3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配线   线外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