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向引射管内喷射燃气时,引射管进口附近的空气会被引射到引射管内。因不同地区的海拔和燃气热值有差异,同样的燃气量需要的一次空气量不同,会导致燃烧效果有差异,使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相关技术中,燃气灶在引射管内设置进风调节件,进风调节件起到调节引射进燃气通路内一次空气量的作用。但是,进风调节件设在引射管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燃气进入引射管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可以调整一次空气的进气量,并且不会影响燃气进入引射管,解决了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燃气灶,包括底座、喷嘴、分火器、引射管和进风调节件。喷嘴与底座相连,以使喷嘴与底座相对固定,且喷嘴的喷嘴口用于喷射燃气,喷嘴远离喷嘴口的一端用于连通外部燃气,以使外部燃气能够从喷嘴喷出,分火器位于底座的一侧,且与底座相连,以使分火器与底座相对固定,引射管与分火器相连,以使引射管与分火器相对固定,且引射管位于分火器邻近底座的一侧,引射管位于分火器与底座之间,从而引射管与底座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且,引射管具有进气口,喷嘴与引射管对应,喷嘴设置于分火器与底座之间,且喷嘴的喷射口朝向进气口设置,以使燃气从进气口喷射进入引射管。
6.当用户使用该燃气灶时,燃气从进气口处由喷嘴喷射入引射管中,高速流动的气体周边压力的变化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引流的作用,燃气高速流动时,由于速度较周围的空气快而产生压力变化,带动周围的空气一起流动。这样一来,燃气燃烧所需要一次空气可以由进气口引入引射管中。
7.在此基础上,为调整一次空气的进气量,以便与燃气能以最佳比例混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还包括进风调节件,进风调节件套设在引射管上,且能够沿进气口的轴向滑动,进风调节件与喷嘴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引射管与喷嘴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滑动进风调节件来调节进风调节件与喷嘴之间的距离。其中,进风调节件会阻挡部分空气进入引射管内,进风调节件与喷嘴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减小阻挡的空气的量,从而使进入引射管的空气量增加,调节进风调节件与喷嘴之间的距离减小,会增加阻挡的空气的量,从而使进入引射管的空气量减少。因此,滑动进风调节件可以调节从喷嘴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量,使燃料在最优状况下燃烧,从而燃气灶在最优状况下工作。
8.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可以调整一次空气的进气量,解决了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
9.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还包括连接件,引射管设有连接孔,进风调节件设有安装
孔,安装孔为沿进气口的轴向延伸的长孔,连接件与连接孔和安装孔中的每一者配合,以连接引射管和进风调节件。这样一来,进风调节件与引射管连接,进风调节件能被固定于引射管上,且进风调节件能够通过长孔沿进气口的轴向滑动,从而便于调节进风调节件,进而便于调整一次空气进气量。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调节件设有滑动部,分火器和引射管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导向部,导向部沿进气口的轴向延伸,滑动部与导向部相连,且能够沿导向部的延伸方向滑动,通过滑动部与导向部配合调节进气量,能够降低用户实际调节难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设在引射管上,以使进风调节件的结构更为简单,便于燃气灶的维护和维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部为凸出部,导向部为凹陷部,滑动部配合在导向部内;或者滑动部为凹陷部,导向部为凸出部,导向部配合在滑动部内,进风调节件的调节更为便捷,并且,用户根据需要滑动滑动部即可进行调节,从而得到最佳的燃烧效果。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火器邻近底座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底座邻近分火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多个第一定位部与多个第二定位部一一对应,一个第一定位部与一个第二定位部配合,以使分火器与底座连接,此外,有汤液等脏物掉入燃气灶,只要拆下分火器,便于清洁,并且,方便维护和维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火器包括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围绕第一环形腔设置。引射管包括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第一引射管与第一环形腔连通,第一引射管的进气口为第一进气口,第二引射管与第二环形腔连通,第二引射管的进气口为第二进气口。
15.喷嘴包括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第一喷嘴与第一进风调节件对应,且第一喷嘴的喷射口朝向第一进气口设置,第二喷嘴与第二进风调节件对应,且第二喷嘴的喷射口朝向第二进气口设置。
16.这样一来,第一引射管向分火器的第一环形腔输送混合气体,第二引射管向分火器的第二环形腔输送混合气体,燃气与空气能够在分火器内充分混合,从而使燃气燃烧更充分。
17.进风调节件包括第一进风调节件和第二进风调节件,第一进风调节件套设在第一引射管上,且沿第一进气口的轴向可移动,第二进风调节件套设在第二引射管上,且沿第二进气口的轴向可移动,第一进风调节件调节进入第一引射管的一次空气的量,第二进风调节件调节进入第二引射管的一次空气的量,可以保证有足够进气量,且针对热值差异小的地区,用户可以对第一进风调节件和第二进风调节件进行单独调节,不必将进风调节件全部调节,增加了便捷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火器包括本体和预混件,预混件设在本体邻近底座的一侧,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设在本体内,预混件具有预混腔,第二引射管与预混件相连,且通过预混腔与第二环形腔连通,进入第二引射管的燃气和空气在预混腔内混合,可以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设在预混件上,以减少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长度,增加分火器与底座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节省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射管为多个,多个第二引射管沿第二环形腔的周向间隔
设置,多组第二引射管和第二喷嘴同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引射,使得大量的混合后的燃气能够迅速且均匀的喷射出去,可以提高燃烧的充分性。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进风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3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34.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进风调节件与引射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36.附图标记:
37.燃气灶1;
38.火盖10;内火盖101;外火盖102;火孔103;
39.分火器11;第一环形腔110;第二环形腔111;本体112;预混件113;预混腔114;第一定位部115;限位孔1150;第二定位部116;限位凸起1160;导向部117;
40.喷嘴12;喷嘴口120;第一喷嘴121;第二喷嘴122;
41.引射管13;进气口130;第一引射管131;第一进气口1310;第二引射管132;第二进气口1320;第一连接孔133;第二连接孔134;
42.底座14;
43.燃气管15;
44.进风调节件16;第一进风调节件160;第二进风调节件161;第一安装孔162;第二安装孔163;滑动部164;
45.第一连接件170;第二连接件171。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技术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5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燃气灶。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1,该燃气灶1包括底座14、喷嘴12、分火器11和引射管13。其中,喷嘴12与底座14相连,以使喷嘴12与底座14相对固定,且喷嘴12的喷嘴口120用于喷射燃气,喷嘴12远离喷嘴口120的一端用于连通燃气管15,以使外部燃气能够从喷嘴12喷出。分火器11位于底座14的一侧,且与底座14相连,以使分火器11与底座14相对固定,引射管13与分火器11相连,以使引射管13与分火器11相对固定,且引射管13位于分火器11邻近底座14的一侧,引射管13位于分火器11与底座14之间,从而引射管13与底座14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且,引射管13具有进气口130,喷嘴12与引射管13对应,喷嘴12设置于分火器11与底座14之间,且喷嘴12的喷嘴口120朝向进气口130设置,以使燃气从进气口130喷射进入引射管13。
52.当用户使用该燃气灶1时,燃气从燃气管15进入,燃气由喷嘴12从进气口130喷射入引射管13中,高速流动的气体周边压力的变化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引流的作用,燃气高速流动时,由于速度较周围的空气快而产生压力变化,带动周围的空气一起流动。
53.一般燃气灶1还包括火盖10,火盖10上设置有火孔103,火盖10设置于分火器11上方,且火盖10与分火器11连接。这样一来,燃气燃烧所需要一次空气可以由进气口130引入引射管13中,燃气与一次空气在引射管13内形成混合气体,最后由火盖10的火孔103中喷出进行燃烧。
54.为使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如图2所示,分火器11包括第一环形腔110和第二环形腔111,第二环形腔111围绕第一环形腔110设置,第一环形腔110和第二环形腔111均与引射管13连通,由引射管13向分火器11输送混合气体,分别在第一环形腔110和第二环形腔111内进行充分混合,从而使燃气燃烧更加充分。
55.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火盖10包括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内火盖101与第一环
形腔110对应,外火盖102与第二环形腔111对应,且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都设置有火孔103,以使混合气体能从火孔103内喷出,且可以对内火盖101与外火盖102位置同时进行加热,以使灶具受热均匀。
56.在此基础上,如图3所示,引射管13包括第一引射管131和第二引射管132,第一引射管131与第一环形腔110连通,第一引射管131的进气口为第一进气口1310,燃气和一次空气均可以通过第一进气口1310进入第一引射管131,并在第一环形腔110内进行混合,第二引射管132与第二环形腔111连通,第二引射管132的进气口为第二进气口1320,燃气和一次空气均可以通过第二进气口1320进入第二引射管132,并在第二环形腔111内进行混合。这样一来,通过第一引射管131向第一环形110腔输送混合气体,通过第二引射管132向第二环形腔111输送混合气体,分别在第一环形腔110和第二环形腔111内进行充分混合,从而使燃气燃烧更充分。
57.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分火器11包括本体112和预混件113,预混件113设在本体112邻近底座14的一侧,第一环形腔110和第二环形腔111设在本体112内,预混件113位于本体112与底座14之间,预混件113具有预混腔114,第二引射管132与预混件113相连,且通过预混腔114与第二环形腔111连通,进入第二引射管132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在预混腔114内混合,可以使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
58.为方便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如图4所示,分火器11邻近底座14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部115,底座14邻近分火器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16,第一定位部115与第二定位部116对应,并且,第一定位部115对应第二定位部116配合,以使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第一定位部115和第二定位部116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定位部115与多个第二定位部116一一对应,并且,一个第一定位部115对应一个第二定位部116配合,以使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
59.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第二定位部116可以设置有限位凸起1160,该限位凸起1160朝向分火器11一侧凸起,第一定位部115可以设置有限位孔1150,限位凸起1160可以卡接于限位孔1150内,一个定位部的限位凸起1160与一个定位部的限位孔1150配合,以保持分火器11与底座14的连接稳定。
60.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凸起116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15上,该限位凸起1160朝向底座14一侧凸起,限位孔1150设置在第二定位部116上,限位凸起1160可以卡接于限位孔1150内,一个定位部的限位凸起1160与一个定位部的限位孔1150配合,以保持分火器11与底座14的连接稳定。
61.这样一来,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此外,有汤液等脏物掉入燃气灶1,只要解除限位孔1150与限位凸起1160的配合,便可拆下分火器11,便于清洁,并且,方便维护和维修。
62.在此基础上,为增加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的稳定性,参考图4,多个第一定位部115设在预混件113上,多个第一定位部115与多个第二定位部116一一对应,并且,一个第一定位部115对应一个第二定位部116配合,以使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第一定位部115与第二定位部116的长度,从而增加了分火器11与底座14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节省了材料。
63.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定位部115位于预混件113邻近底座14的一侧,以减小第一定位部115与第二定位部116的长度,从而节省材料,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64.当燃气灶1工作时,因不同地区海拔和燃气热值的差异,燃气燃烧所需一次空气的进气量也不同。
65.为调整一次空气的进气量,以便与燃气能以最佳比例混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还包括进风调节件16,如图6所示,进风调节件16套设在引射管13上,且能够沿进气口130的轴向滑动,进风调节件16与喷嘴1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引射管13与喷嘴12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滑动进风调节件16来调节进风调节件16与喷嘴12之间的距离,以此调节从喷嘴12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量,即,可以调节一次空气进气量,以使一次空气与燃气能以最佳比例混合,使燃气在最优状况下燃烧,从而燃气灶1在最优状况下工作。
66.在此基础上,如图7所示,进风调节件16还包括第一进风调节件160和第二进风调节件161,第一进风调节件160套设在第一引射管131上,且沿第一进气口1310的轴向可移动,第二进风调节件161套设在第二引射管132上,且沿第二进气口1320的轴向可移动。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调节进入第一引射管131的一次空气的量,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调节进入第二引射管132的一次空气的量,第一进风调节件160和第二进风调节件161同时进行调节,可以保证有足够一次空气进气量,且用户可以对第一进风调节件160和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进行单独调节。
67.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喷嘴12与引射管13对应,喷嘴12包括第一喷嘴121和第二喷嘴122。
68.第一喷嘴121与第一引射管131对应,第一喷嘴121与第一进风调节件160对应,且第一喷嘴121的喷射口朝向第一进气口1310设置,第一喷嘴121喷出的燃气和引射的一次空气从第一进气口1310进入第一引射管131内,其中,第一喷嘴121喷出的燃气引射的一次空气量由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进行调节,燃气和一次空气在第一引射管131内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进入第一环形腔110,并在第一环形腔110内进一步混合,由内火盖101上的火孔103喷出。
69.第二喷嘴122与第二引射管132对应,第二喷嘴122与第二进风调节件161对应,且第二喷嘴122的喷射口朝向第二进气口1320设置,第二喷嘴122喷出的燃气和引射的一次空气从第二进气口1320进入第二引射管132内,其中,第二喷嘴122喷出的燃气引射的一次空气量由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进行调节,燃气和一次空气在第二引射管132内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件113内进一步混合,进一步混合的气体进入第二环形腔111后再次进行混合,由外火盖102上的火孔103喷出。
70.为了使进风调节件16与引射管13连接,如图9所示,燃气灶1还包括连接件、连接孔和安装孔,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170和第二连接件171,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133和第二连接孔134,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162和第二安装孔163。
71.第一引射管131设有第一连接孔133,第一连接件170与第一连接孔133配合,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设有第一安装孔162,第一连接件170与第一安装孔162配合,第一连接件17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62和第一连接孔133,以使第一进风调节件160与第一引射管131连接,且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能被第一连接件170相对固定于第一引射管131上。
72.第二引射管132设有第二连接孔134,第二连接件171与第二连接孔134配合,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设有第二安装孔163,第二连接件171与第二安装孔163配合,第二连接件171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163和第二连接孔134,以使第二进风调节件161与第二引射管132连
接,且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能被第二连接件171相对固定于第二引射管132上。
73.在此基础上,参考图9,为便于调节一次空气进气量,第一安装孔162为沿第一进气口1310的轴向延伸的长孔,以使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能够通过长孔沿第一进气口1310的轴向滑动,从而便于调节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进而便于调整一次空气进气量。
74.这样一来,第一连接件170与第一连接孔133和第一安装孔162中的每一者配合,以连接第一引射管131和第一进风调节件160,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能够通过长孔沿第一进气口1310的轴向滑动,可以调节第一进风调节件160与第一喷嘴121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第一喷嘴121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进风面积,进而调节一次空气进气量,且满足进气量的要求时,第一进风调节件160能被第一连接件170相对固定于第一引射管131上。
75.第二安装孔163为沿第二进气口1320的轴向延伸的长孔,以使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能够通过长孔沿第二进气口1320的轴向滑动,从而便于调节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进而便于调整一次空气进气量。
76.这样一来,第二连接件171与第二连接孔134和第二安装孔163中的每一者配合,以连接第二引射管132和第二进风调节件161,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能够通过长孔沿第二进气口1320的轴向滑动,可以调节第二进风调节件161与第二喷嘴122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第二喷嘴122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进风面积,进而调节一次空气进气量,且满足进气量的要求时,第二进风调节件161能被第二连接件171相对固定于第二引射管132上。
77.为减少用户实际操作难度,如图10所示,进风调节件16设有滑动部164,分火器11和引射管13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导向部117,参考图11,导向部117设置在引射管13上,导向部117沿引射管13进气口130的轴向延伸,滑动部164与导向部117相连,且能够沿导向部117的延伸方向滑动,引射管13与进风调节件16连接,因此进风调节件16能够在引射管13上沿导向部117的延伸方向滑动,滑动部164与导向部117配合,可以调节进风调节件16喷嘴12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喷嘴12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进风面积,进而调节进气量。这样,进风调节件16的结构更为简单,便于燃气灶1的维护和维修。
78.在此基础上,参考图12,滑动部164为凸出部,导向部117为凹陷部,滑动部164配合在导向部117内,凸出部能够沿凹陷部的延伸方向滑动,通过凸出部的滑动,改变喷嘴12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进风面积来调节引射空气的量;或者,参考图13,滑动部164为凹陷部,导向部117为凸出部,导向部117配合在滑动部164内,凹陷部能够沿凸出部的延伸方向滑动,通过凹陷部的滑动,改变喷嘴12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进风面积来调节引射空气的量。
79.这样一来,进风调节件16的调节更为便捷,并且,用户根据需要滑动滑动部164即可进行调节,从而得到最佳的燃烧效果。
80.如图14所示,第一引射管131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于第一环形腔110的中心轴线,第一喷嘴121与第一引射管131同轴设置,由第一喷嘴121单独向内火盖101供气。第二引射管132与第二喷嘴122水平设置(参考图8),且与预混件113相连,通过预混腔114与第二环形腔111连通,由第二喷嘴122向外火盖102供气。
81.可以理解的是,内火盖101与外火盖102的供气互不影响,当需要内火盖101功率增大时,第一环形腔110的尺寸可以增大,内火盖101的尺寸对应增大;当需要内火盖101功率减小时,第一环形腔110的尺寸可以减小,内火盖101的尺寸对应减小;同样地,需要外火盖
102功率增大时,第二环形腔111的尺寸可以增大,外火盖102的尺寸对应增大;当需要外火盖102功率减小时,第二环形腔111的尺寸可以减小,外火盖102的尺寸对应减小;当需要满足体积需求时,可以对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的尺寸进行组合设计,以使燃气灶1在满足体积需求的同时,满足功率要求。这样一来,可以合理针对燃烧功率的需求设计结构,使得燃气灶1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小体积内同时实现多种功率需求。
82.对于外火盖102,由于周长太长,第二引射管132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引射管132沿第二环形腔11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引射管132与预混件113相连,且通过预混腔114与第二环形腔111连通,通过多个第二引射管同时向分火器11输送混合气体,混合气体进入多个预混腔114内,大量混合气体从多个预混腔114进入第二环形腔111,且沿第二环形腔111的周向间隔分布,以使混合气体均匀地分布在第二环形腔111内,且大量的混合后的燃气能够迅速且均匀的从外火盖102上的火孔103喷射出去。
8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喷嘴122为多个,多个第二喷嘴122与多个第二引射管132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第二引射管132以及多个第二喷嘴122均沿第二环形腔11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二引射管132的出口方向一致,即多个第二引射管132的出口均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开设。这样一来,混合气体从第二引射管132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进入第二环形腔111,且多个第二引射管132的出口方向一致,使多个第二引射管132中的混合气体沿同一方向射出到第二环形腔111内,能够使混合气体快速分布于整个第二环形腔111内,从而混合气体从外火盖102更加均匀的喷出,能够使燃烧更加均匀。
8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喷嘴,与所述底座相连,且用于连通外部燃气;分火器,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相连;引射管,与所述分火器相连,且位于所述分火器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引射管具有进气口,所述喷嘴与所述引射管对应,且所述喷嘴的喷射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以及,进风调节件,所述进风调节件套设在所述引射管上,且能够沿所述进气口的轴向滑动,所述进风调节件与所述喷嘴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引射管与所述喷嘴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引射管设有连接孔,所述进风调节件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沿所述进气口的轴向延伸的长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安装孔中的每一者配合,以连接所述引射管和所述进风调节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调节件设有滑动部,所述分火器和所述引射管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沿所述进气口的轴向延伸,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导向部相连,且能够沿所述导向部的延伸方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设在所述引射管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为凸出部,所述导向部为凹陷部,所述滑动部配合在所述导向部内;或者,所述滑动部为凹陷部,所述导向部为凸出部,所述导向部配合在所述滑动部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所述底座邻近所述分火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多个第一定位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一一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包括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所述第二环形腔围绕所述第一环形腔设置;所述引射管包括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一引射管与所述第一环形腔连通,所述第一引射管的所述进气口为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引射管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所述第二引射管的所述进气口为第二进气口;所述进风调节件包括第一进风调节件和第二进风调节件,所述第一进风调节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引射管上,且沿所述第一进气口的轴向可移动,所述第二进风调节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引射管上,且沿所述第二进气口的轴向可移动;所述喷嘴包括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第一进风调节件对应,且所述第一喷嘴的喷射口朝向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二喷嘴与所述第二进风调节件对应,且所述第二喷嘴的喷射口朝向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包括本体和预混件,所述预混件设在所述本体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环形腔和所述第二环形腔设在所述本体内,所述预混件具有预混腔,所述第二引射管与所述预混件相连,且通过所述预混腔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设在所述预混件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管为多个,多个所述
第二引射管沿所述第二环形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燃气灶,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该燃气灶包括底座、喷嘴、分火器、引射管和进风调节件。喷嘴与底座相连,且用于连通外部燃气,分火器位于底座的一侧,且与底座相连,引射管与分火器相连,且位于分火器邻近底座的一侧,引射管具有进气口,喷嘴与引射管对应,且喷嘴的喷射口朝向进气口设置,进风调节件套设在引射管上,且能够沿进气口的轴向滑动,通过滑动进风调节件来调节进风调节件与喷嘴之间的距离,以此调节从喷嘴喷出的高速燃气引射空气的量,使燃料在最优状况下燃烧。本实用新型的燃气灶,可以调节一次空气的进气量,解决了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解决了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解决了燃气灶不能在最优状况下工作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童红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海信(山东)厨卫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08

技术公布日:

2023/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5: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3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喷嘴   所述   进气口   火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