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坐具及平衡重力调节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家居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坐具及平衡重力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2.沙发是现代家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坐具之一,沙发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就坐和休息。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增大,在坐下休息时希望能让身体肌肉放松,以解除压力和疲劳,因此对坐具有了更多的需求,但是现有坐具调节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
3.基于以上问题,有必要研发出一种新的坐具,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及坐具,可以同步调节坐具的软硬度和坐卧角度, 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
5.第一方面, 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还包括:座架,包括由左侧架、右侧架和前架组成的框形结构,所述前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之间;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传动件和转轴,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固定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传递动力,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抬升连杆和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抬升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座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所述前架连接;其中,所述调节组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驱动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相对驱动件的运动同时, 所述调节组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驱动所述前架相对于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移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沙发的典型结构为沙发软包(含海绵和填充丝绵)和座簧,软包和座簧的组合基本决定了沙发座垫的硬度,也就是人们乘坐在上面感知的硬度。通常使用力值/位移,也就是刚度的指标来表示。而其中沙发座簧是硬度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沙发座簧的各参数中,沙发座簧向上拱的高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不改变沙发弹簧材质和粗细的情况,改变形状即可以影响沙发的硬度,沙发拱度越高,座垫越软,回弹越好。沙发拱度越低,沙发越硬,回弹越弱。第一驱动件可以通过传动件和转轴同步驱动第一抬升连杆以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以实现第一抬升连杆带动座架相对固定架转动以调节坐卧的角度、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推动前架实现前架相对左侧架和右侧架的移动以调节连接于前架上的座簧的形状实现坐具的软硬度调节。通过一个驱动件实现坐具的角度和硬度同步调节,不需要使用者繁琐的调试动作,更简便地调节人体的坐卧的姿态的舒适状态,肌肉更放松,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7.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固定端和推动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座架连接,所述推动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将坐具的硬度和角度调节到位后,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连杆转动以调节前架的位置,通过调节前架的位置调节座簧拱起的高度,从而调节座簧的软硬。由此,在坐具调节到位后,还可以根据不同使用人的个人偏好对坐具的软硬度进行微调,以满足不同使用体使用需求。
9.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杆为l形,所述推动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端部铰接,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两铰接轴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杆设计为l形可以使整个结构更紧凑,第二驱动件和第一连杆可以布置在转轴的同一侧,第二驱动件与座架固定装配更方便。
11.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抬升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前架连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座架铰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隔设置的第一抬升连杆和第二抬升连杆再驱动座架运动时更平稳,降低座架调节过程中的歪斜情况,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性。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在驱动前架移动时更顺畅,减小卡滞和歪斜情况的发生。
13.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抬升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左侧架铰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转轴和所述的右侧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前架靠近所述左侧架的端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前架靠近所述右侧架的端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抬升连杆驱动左侧架运动,第二抬升连杆驱动右侧架运动,两者间隔距离大,直接驱动座架,驱动更平稳。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连接前架的两端,在带动前架移动的过程中更平稳,座簧不同位置拱起的高度差别更小、软硬度更均匀。
15.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有第一滑轴,所述第四连杆连接有第二滑轴,所述左侧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右侧架设有第二滑槽,当所述第一驱动件工作时,所述第一滑轴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二滑轴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所述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固定端和推动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右侧架连接,所述推动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连杆转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将坐具的硬度和角度调节到位后,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三连杆转动以调节前架的位置,通过调节前架的位置调节座簧拱起的高度,从而调节座簧的软硬。由此,在坐具调节到位后,还可以根据不同使用人的个人偏好对坐具的软硬度进行微调,以满足不同使用体的使用需求。
17.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第三驱动件、背架和连动杆,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座架之间,所述连动杆连接所述座架和所述背架,当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座架相对所述第一抬升连杆转动时,所述背架在所述连动杆的带动下同步转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同步驱动座架的移动和背架的转动,在调节座架的位置的同时实现背架的角度调节,调节更简单合理。
19.结合第一方面, 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驱
动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件工作以使所述背架和所述座架之间的夹角在121
°‑
135
°
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件驱动座架运动同时控制第三驱动件驱动座架带动背架转动,使背架和座架夹角角度范围在121
°
到135
°
之间,此角度范围使人体的肌肉保持自然状态,没有额外的肌肉和骨骼受力,人体会感觉放松舒适。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坐具,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项平衡重力调节机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坐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软硬度个性化调节的同时还可以调节坐卧的角度,适用人更广,体验性更好。
2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三驱动件、背架、连动杆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固定端和推动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座架连接,所述推动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座架之间,所述连动杆连接所述座架和所述背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抬升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前架连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座架铰接;所述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包括如下调节步骤:第一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一驱动件工作,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和第一抬升连杆驱动所述座架相对所述固定架转动同时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驱动所述前架相对所述左侧架移动;第二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二驱动件工作,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驱动所述前架相对所述右侧架移动;第三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三驱动件工作,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座架运动同时所述座架通过所述连动杆带动所述背架相对座架旋转。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工作步骤调节座架的角度和硬度,第二驱动工作步骤调节座架的硬度,第三驱动工作步骤调节背架的角度,以此完成坐具的坐卧角度和硬度的调节,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通过一个驱动件实现坐具的角度和硬度同步调节,不需要使用者繁琐的调试动作,操作更简便,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26.2、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减小空间占用,驱动结构更可靠。
27.3、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在坐具调节到位后,还可以根据不同使用人的个人偏好对坐具的软硬度进行微调,以满足不同使用体使用需求。
28.4、本技术坐具,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软硬度个性化调节的同时还可以调节坐卧的角度,适用人更广,体验性更好。
29.5、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可以通过三个驱动工作步骤协同调节坐具的坐卧角度和硬度,满足了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一座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一取消座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一的左视图;图6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二的右视图;图9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调节前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调节后状态示意图;图11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c处放大图。
31.附图标记:1、固定架;2、座簧;3、座架;31、左侧架;311、第一滑槽;32、前架;33、右侧架;331、第二滑槽;4、连杆组件;41、第一连杆组件;411、第一抬升连杆;412、第一连杆;413、第二连杆;414、第一滑轴;42、第二连杆组件;421、第二抬升连杆;422、第三连杆;423、第四连杆;424、连接杆;425、第二轴;426、连轴;427、第二滑轴;5、驱动件;51、第一驱动件;511、转轴;512、第一轴; 513、传动件;5131、齿形结构;514、齿轮;52、第三驱动件;53、第二驱动件;531、固定端;532、推动端;6、连动杆;7、背架;8、后架;81、后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平衡重力调节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1、座架3、连杆组件4、驱动件5、连动杆6和背架7,座驾上固定有座簧2,用于支撑人的体重,
座簧2与前架32连接并随前架32的移动而移动,座簧2为上拱的弧形结构,在随前架32移动过程中,座簧2的弧度发生变化。连动杆6连接背架7和座架3。
38.请参阅图2,座簧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座簧2为向上拱的弧形,当座架3随着前架32向前移动时,座簧2拱起的高度下降,座簧2的曲率半径增大,也就是曲率变小,座簧2受力时的的变形量小,座簧2变硬。反之,当座架3随着前架32向后移动时,座簧2的曲率半径变小,也就是曲率变大,座簧2变软。
39.请参阅图3,座架3包括左侧架31、右侧架33和前架32,前架32滑动连接于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之间。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远离前架32的另一端连接有后架8,后架8和固定架1之间铰接有后连杆81,后架8和固定架1之间还安装有第三驱动件52,第三驱动件52为电动推杆。第三驱动件52推动后架8带动座架3移动时,座架3通过连动杆6拉动背架7转动,以调整座架3的位置和背架7的倾斜角度。背架7与座架3的联动结构在先有很多申请,申请号2022110110981的专利中也有相关公开,属于公知结构,本技术就不再赘述。
40.请参阅图4,第一驱动件51固定安装于左侧架31下方的固定架1上,第一驱动件51的输出端连接有齿轮514,齿轮514与传动件 513上的齿形结构5131啮合传递动力。传动件 513远离齿形结构5131的一端与转轴511枢接,在齿形结构5131和转轴511之间设有第一轴512,第一驱动件51工作时,传动件 513绕第一轴512转动。在转轴511上还连接有第一连杆组件41,第一连杆组件41包括第一抬升连杆411和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12和第二连杆413,第一抬升连杆411的两端分别与转轴511和左侧架31铰接,第一连杆412与转轴511固定连接,第二连杆413远离第一连杆412的端部与前架32靠近左侧架31的端部连接。第一连杆412为l形。
41.请参阅图5,左侧架31上设有第一滑槽311,第二连杆413连接有第一滑轴414,第一滑轴414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311内。
4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结合图1-图5并参照图3的位置方向。
43.第三驱动件52推动后架8带动座架3向前移动时,座架3绕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上转动,座架3位置抬升,座架3通过连动杆6拉动背架7逆时针转动,背架7向后倾斜,背架7和座架3之间的夹角变大,此时处于躺姿状态。当靠背与大腿角度范围在121
°
到135
°
之间时,人体的肌肉保持自然状态,没有额外的肌肉和骨骼受力,人体会感觉得舒适,因此为了实现平衡重力的调解,需要调节靠背与座驾之间的夹角变小。驱动第一驱动件51工作,第一驱动件51转动带动传动件 513逆时针旋转,转轴511向上转动并推动第一连杆组件41转动。转轴511向上转动时,第一连杆412推动第二连杆413相对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向前滑动,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上推动左侧架31向上向后移动,因为第三驱动件52通过后架8限制座架3前后移动,因此左侧架31向上转动并通过前架32带动右侧架33一同向上旋转,座架3的前端抬升,实现座架3的角度调节,座架3与靠背之间的夹角变小,从而使整个座垫前段抬起10
°‑
15
°
。这样靠背与座垫角度呈128
°
左右的最佳角度。
44.第三驱动件52推动后架8带动座架3向后移动时,座架3绕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下转动,座架3位置降低,座架3通过连动杆6推动背架7顺时针转动,背架7向前倾斜,背架7和座架3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处于坐姿状态。靠背与大腿角度范围在121
°
到135
°
之间,人体会感觉得舒适,因此需要调节靠背与座驾之间的夹角变大。驱动第一驱动件51工作,第一驱动
件51转动带动传动件 513顺时针旋转,转轴511向下转动并拉动第一连杆组件41转动。转轴511向下转动时,第一连杆412拉动第二连杆413相对左侧架31向后滑动,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下拉动左侧架31向下向前移动,因为第三驱动件52通过后架8限制座架3前后移动,因此左侧架31向下转动并通过前架32带动右侧架33一同向下转动,座架3的前端降低,实现座架3的角度调节,座架3与靠背之间的夹角变大。
45.实施例二:请参阅图6-图8,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右侧架33连接有第二驱动件53,第二驱动件53的固定端531与右侧架33固定连接,推动端532与第二连杆组件42连接。
46.请参阅图7,第二连杆组件42包括第二抬升连杆421和相互铰接的第三连杆422、第四连杆423,第三连杆422为l形,第三连杆422与第一连杆412通过转轴511连接,第三连杆422与转轴511枢接,第四连杆423与前架32靠近右侧架33的端部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第二抬升连杆421的两端分别与转轴511和右侧架33铰接。本实施例第二驱动件53为电动推杆,也可以采用液压推杆等其他的驱动件5。第一连杆412和第三连杆422通过连轴426连接,第一连杆412和第二连杆413枢接于连轴426,第三连杆422和第四连杆423也枢接于连轴426,以此可以实现第一连杆组件41和第二连杆组件42的联动。
47.请参阅图8,第二连杆组件42还包括连接杆424,连接杆424的两端分别与转轴511和固定架1上的第二轴425铰接。右侧架33上还设有第二滑槽331,第四连杆423连接有第二滑轴427,第二滑轴427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331内。
4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还在于,第一连杆412可以与转轴511固定连接通过转轴511转动,也可以与转轴511枢接,通过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限定l形的第三连杆422的转角位置,并进一步通过连轴426限定第一连杆412的转角位置。因为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限定第一连杆412和第三连杆422的转动,第一驱动件51驱动工作驱动前架32滑动时第一连杆412和第三连杆422不会发生转动,可以有效降低前架32在前后滑动过程中的歪斜情况。
49.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参照图5所示位置方向,当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推动第三连杆422逆时针转动时,第三连杆422通过连轴426带动第一连杆412同步转动,第四连杆423相对于第三连杆422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423带动前架32和前架32连接的座簧2相对右侧架33向后滑动,此时座簧2曲率变大,座簧2变软。当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拉动第三连杆422顺时针转动时,第三连杆422通过连轴426带动第一连杆412同步转动,第四连杆423相对于第三连杆422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423带动前架32和前架32连接的座簧2相对右侧架33向前滑动,此时座簧2曲率变小,座簧2变硬。通过以上调节,在座架3和背架7之间的角度调整到位后,可以对座簧2的软硬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使用人的个性化需求。
50.请参阅图9,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调节前状态示意图。此状态下,座架3与固定架1近似平行。
51.请参阅图10,本技术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调节后状态示意图。此状态下,座架3的前架32端相对于固定架1向上旋转成一角度。另一种调节状态为,座架3相对于固定架1向下旋转成一角度,原理相同,本技术不再附图说明。
5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13连接有第一滑轴414,第四连杆423连接有第二滑轴
427,左侧架31设有第一滑槽311,右侧架33设有第二滑槽331,当第一驱动件51工作时,第一滑轴414于第一滑槽311内滑动,第二滑轴427于第二滑槽331内滑动。
53.实施例三:请参阅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驱动件51设置于左侧架31远离前架32的后端。第一驱动件51通过驱动传动件513转动实现左侧架31的上升与下降,以调节座架3的倾斜角度。
54.人们乘坐在沙发上工作时,脊柱前弯,椎间盘受力变大,长期会影响脊柱健康。本实施例可以与实施例一组合实施,实现座架3的整体抬升和座架3倾斜角度的调节,增加脊柱和大腿角度,使脊柱(腰椎)呈现自然弯曲状态,降低脊柱前弯,改善椎间盘向后突出的情况。
55.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杆412与转轴511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53包括固定端531和推动端532,固定端531与左侧架31固定连接,推动端532与第一连杆412铰接。第一连杆412为l形,推动端532与第一连杆412远离第二连杆413的端部铰接,转轴511与第一连杆412连接于第一连杆412的两铰接轴之间。第二驱动件53为电动推杆。
56.与实施例二原理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通过推动第一连杆412的转动实现前架32的滑动从而实现座簧2的曲率变化来调整座簧2的软硬。
57.实施例五: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坐具,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和设置于平衡重力调节机构上的沙发软包,背架7连接有靠背,靠背可以与背架7一体转动。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支撑椅架,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连接于椅架上用于支撑乘坐人的体重。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驱动件51、第二驱动件53和第三驱动件52的启动停止,以便调节靠背和座架3之间的角度及座架3的软硬。
58.实施例六:请参阅图1-图1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方法,适用于实施例四的坐具,包括如下调节步骤:第一驱动工作步骤: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驱动件51工作,第一驱动件51转动带动传动件 513逆时针旋转,转轴511向上转动并推动第一连杆组件41转动;转轴511向上转动时,第一连杆412推动第二连杆413相对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向前滑动,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上推动左侧架31向上向后移动,因为第三驱动件52通过后架8限制座架3前后移动,因此左侧架31向上转动并通过前架32带动右侧架33一同向上旋转,座架3的前端抬升,从而使整个座垫前段抬起10
°‑
15
°
,实现座架3的角度调节,座架3与靠背之间的夹角变小。
59.第二工作状态,驱动第一驱动件51工作,第一驱动件51转动带动传动件 513顺时针旋转,转轴511向下转动并拉动第一连杆组件41转动。转轴511向下转动时,第一连杆412拉动第二连杆413相对左侧架31向后滑动,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下拉动左侧架31向下向前移动,因为第三驱动件52通过后架8限制座架3前后移动,因此左侧架31向下转动并通过前架32带动右侧架33一同向下转动,座架3的前端降低,实现座架3的角度调节,座架3与靠背之间的夹角变大。
60.第二驱动工作步骤: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驱动件53工作,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推动第三连杆422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杆422通过连轴426带动第一连杆412同步转动,第四连杆423相对于第三连杆422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423带动前架32和前架32连接的座簧2相对右侧架33向后滑动,此时座簧2曲率变大,座簧2变软。;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驱动件53工作,第二驱动件53的推动端532拉动第三连杆422顺时针转动,第三连杆422通过连轴426带动第一连杆412同步转动,第四连杆423相对于第三连杆422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423带动前架32和前架32连接的座簧2相对右侧架33向前滑动,此时座簧2曲率变小,座簧2变硬。
61.第三驱动工作步骤:第一工作状态,第三驱动件52工作,第三驱动件52推动后架8带动座架3向前移动时,座架3绕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上转动,座架3位置抬升,座架3通过连动杆6拉动背架7逆时针转动,背架7向后倾斜,背架7和座架3之间的夹角变大,此时处于躺姿状态,靠背与大腿角度范围在121
°
到135
°
之间。
62.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驱动件52工作,第三驱动件52推动后架8带动座架3向后移动时,座架3绕第一抬升连杆411向下转动,座架3位置降低,座架3通过连动杆6推动背架7顺时针转动,背架7向前倾斜,背架7和座架3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处于坐姿状态。靠背与大腿角度范围在121
°
到135
°
之间。
6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架(3),包括由左侧架(31)、右侧架(33)和前架(32)组成的框形结构,所述前架(32)滑动连接于所述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之间;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51)、传动件( 513)和转轴(511),所述第一驱动件(51)连接于固定架(1),所述传动件( 5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51)连接传递动力,所述传动件( 513)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511)连接;第一连杆组件(41),包括第一抬升连杆(411)和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12)和第二连杆(413),所述第一抬升连杆(4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511)和所述座架(3)铰接,所述第一连杆(412)与所述转轴(511)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13)远离第一连杆(412)的端部与所述前架(32)连接;其中,所述调节组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41)驱动所述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相对驱动件(5)的运动同时, 所述调节组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41)驱动所述前架(32)相对于所述左侧架(31)和右侧架(33)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件(53),所述第二驱动件(53)包括固定端(531)和推动端(532),所述固定端(531)与所述座架(3)连接,所述推动端(532)与所述第一连杆(4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12)为l形,所述推动端(532)与所述第一连杆(412)远离第二连杆(413)的端部铰接,所述转轴(511)与所述第一连杆(41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412)的两铰接轴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41)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杆组件(42),所述第二连杆组件(42)包括第三连杆(422)、第四连杆(423)和第二抬升连杆(421),所述第三连杆(422)和所述第四连杆(423)铰接,所述第一连杆(412)与所述第三连杆(422)通过转轴(511)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23)与所述前架(32)连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4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511)和所述座架(3)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连杆(4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511)和所述左侧架(31)铰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4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转轴(511)和所述的右侧架(33)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13)与所述前架(32)靠近所述左侧架(3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23)与所述前架(32)靠近所述右侧架(33)的端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13)连接有第一滑轴(414),所述第四连杆(423)连接有第二滑轴(427),所述左侧架(31)设有第一滑槽(311),所述右侧架(33)设有第二滑槽(331),当所述第一驱动件(51)工作时,所述第一滑轴(414)于所述第一滑槽(311)内滑动,所述第二滑轴(427)于所述第二滑槽(331)内滑动;所述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53),所述第二驱动件(53)包括固定端(531)和推动端(532),所述固定端(531)与所述右侧架(33)连接,所述推动端(532)与所述第三连杆(422)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连杆(422)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驱动件(52)、背架(7)和连动杆(6),所述第三驱动件(52)连接于所述固定架(1)和所述座架(3)之间,所述连动杆(6)连接所述座架(3)和所述背架(7),当所述第三驱动件(52)驱动所述座架(3)相对
所述第一抬升连杆(411)转动时,所述背架(7)在所述连动杆(6)的带动下同步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51)和所述第三驱动件(52)工作以使所述背架(7)和所述座架(3)之间的夹角在121
°‑
135
°
之间。9.一种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10.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53)、第三驱动件(52)、背架(7)、连动杆(6)和第二连杆组件(42),所述第二驱动件(53)包括固定端(531)和推动端(532),所述固定端(531)与所述座架(3)连接,所述推动端(532)与所述第三连杆(422)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52)连接于所述固定架(1)和所述座架(3)之间,所述连动杆(6)连接所述座架(3)和所述背架(7);所述第二连杆组件(42)包括第三连杆(422)、第四连杆(423)和第二抬升连杆(421),所述第三连杆(422)和所述第四连杆(423)铰接,所述第一连杆(412)与所述第三连杆(422)通过转轴(511)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23)与所述前架(32)连接,所述第二抬升连杆(4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511)和所述座架(3)铰接;所述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包括如下调节步骤:第一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一驱动件(51)工作,所述第一驱动件(51)通过所述传动件( 513)和第一抬升连杆(411)驱动所述座架(3)相对所述固定架(1)转动同时通过第一连杆(412)和第二连杆(413)驱动所述前架(32)相对所述左侧架(31)移动;第二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二驱动件(53)工作,所述第二驱动件(53)通过所述第三连杆(422)和第四连杆(423)驱动所述前架(32)相对所述右侧架(33)移动;第三驱动工作步骤:所述第三驱动件(52)工作,所述第三驱动件(52)驱动所述座架(3)运动同时所述座架(3)通过所述连动杆(6)带动所述背架(7)相对座架(3)旋转。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坐具及平衡重力调节方法,包括固定架、座架、调节组件和第一连杆组件,座架包括由左侧架、右侧架和前架组成的框形结构,所述前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之间;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传动件和转轴,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抬升连杆和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调节组件通过连杆组件驱动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相对驱动件的运动同时,所述调节组件通过连杆组件驱动所述前架相对于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移动。本申请平衡重力调节机构及坐具,可以同步调节坐具的角度和软硬度,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用者的舒适性需求。用者的舒适性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

冯元峰 曹继忠 王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3

技术公布日:

202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3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62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连杆   所述   转轴   重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