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馏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


背景技术:



2.传统立式结构的干馏炉利用煤炭进行生产兰炭,在干馏过程中会产生煤气,多数煤气会被收集而后送到到煤气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煤炭是从料斗进入炉内,炉体内部与料斗是连通的,因此入料时会有少量的煤气从炉体内进入料斗,然后煤气从料斗进入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收集料斗内逸散出的煤气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所述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包括炉体和料斗,所述料斗设在炉体的进料端,所述炉体上设有主集气机构,所述主集气机构用于收集干馏产生的煤气,所述主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主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炉体内的压力,所述料斗上设有上集气机构,所述上集气机构用于收集料斗内的煤气,所述上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上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所述料斗内的压力。
5.进一步的,所述上集气机构包括上集气管道、集气罩和上引风机,所述集气罩用于聚拢煤气,所述集气罩与所述上集气管道连接,所述上引风机安装在所述上集气管道内,所述上引风机用于产生吸力。
6.进一步的,所述上集气机构还包括上进气管和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所述上进气管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上,所述上进气管上设有阀门,所述上进气管与大气连通,所述阀门用于关闭和打开上进气管,所述上进气管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上,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上集气管道内的煤气的浓度。
7.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包括预热段、干馏段、冷却段以及出料段,所述预热段、干馏段、冷却段和出料段依次设置,所述料斗安装在预热段上,且料斗与所述预热段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预热段包括气体腔室和煤资源腔室,所述煤资源腔室与所述料斗连通,所述气体腔室与所述主集气机构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主集气机构包括主集气管道和主引风机,所述主集气管道安装在所述炉体上,所述主引风机安装在所述主集气管道内,所述主引风机用于产生吸力。
10.进一步的,所述下集气机构还包括下进气管和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所述下进气管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上,所述下进气管上设有阀门,所述下进气管与大气连通,所述下进气管位于下进气管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上,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下集气管道内的煤气的浓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炉体上设有冷却进气管和冷却出气管,所述冷却出气管内设有冷却引风机,所述冷却进气管与换热器出气接口连接,所述冷却出气管与换热器的进气接口连接,所述冷却进气管上设有补气管,用于补充冷却气体,所述补气管上设有补气阀。
12.本实用新型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在料斗上设置有上集气机构,所述上集气机构产生负压,能够将进入料斗内的煤气收集,避免了煤气泄漏,保护了环境,且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4.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5.炉体1、预热段11、气体腔室111、煤资源腔室112、干馏段12、冷却段 13、出料段14、料斗2、出料罩3、上集气机构4、上集气管道41、集气罩42、上进气管43、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44、上引风机45、主集气机构5、主集气管道51、主引风机52、下集气机构6、下集气管道61、下进气管62、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63、下引风机64、冷却进气管71、冷却出气管72、冷却引风机73、换热器74、补气管75、补气阀76、阀门8、传送带9。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炉体 1、料斗2以及出料罩3,所述炉体1上设有主集气机构5,所述主集气机构5 用于收集干馏产生的煤气,并将煤气输送至煤气处理系统。所述料斗2设在炉体1的进料端,所述出料罩3设在所述炉体1的出料端。所述料斗2上设有上集气机构4,所述上集气机构4用于收集料斗2内逸散出的煤气,以便于集中处理,如直接燃烧;所述出料罩3的下方通常设置有用于传送干馏后的产品的传送带9或者容器,本实施例中以传送带9为示例,设置出料罩3的目的是为了聚拢逸散出的煤气,所述出料罩3上设有下集气机构6,所述下集气机构6 用于将逸散出的煤气,以便于集中处理,如直接燃烧。
18.所述炉体1上设有冷却进气管71和冷却出气管72,所述冷却出气管72内设有冷却引风机73,冷却气体通过冷却进气管71进入炉体1内,对干馏后的产品进行冷却,冷却引风机73将冷却气体从冷却出气管72排出,所述冷却进气管71与换热器74出气接口连接,所述冷却出气管72与换热器74的进气接口连接,以便于冷却气体循环使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冷却进气管71和冷却出气管72还可以与其它能够使冷却气体降温的换热设备连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所述冷却气体通常采用经过煤气处理系统处理后的煤气。所述冷却进气管 71上设有补气管75,用于补充冷却气体,所述补气管75上设有补气阀76,需要补充冷却气体时打开补气阀76,反之则关闭。
19.所述炉体1包括预热段11、干馏段12、冷却段13以及出料段14,所述预热段11、干馏段12、冷却段13和出料段14依次设置。所述料斗2安装在预热段11上,且料斗2与所述预热段11连通,便于所述料斗2内的煤块或煤球落入预热段11,所述预热段11用于预热从料斗2下来的煤块或煤球。所述预热段11包括气体腔室111和煤资源腔室112,所述煤资源腔室112与所述料斗2 连通,所述气体腔室111与所述主集气管道51连接。所述干馏段12用于干馏煤块
或煤球,干馏煤块或煤球时会产生煤气,干馏段12产生大量的煤气,使得干馏段12始终出于正压状态,即干馏段12的压强大于大气压。所述冷却进气管71和冷却出气管72均设在冷却段13上,所述冷却进气管71在所述冷却出气管72的下方,如此冷却气体才能很好的冷却兰炭。所述冷却出气管72上设有冷却引风机73,所述冷却引风机73将位于冷却段13上方的冷却气体吸出,使得大部分冷却气体能够被吸走,只有少部分冷却气体能够流入干馏段12,然后跟随煤气进入处理系统。如此相比现有才直接用水降温兰炭,能够避免污水的产生,同时还能够降低煤气处理系统处理量,即降低了水煤分离的用水,节省了煤气处理系统所用用水量,减少了污水的排放。所述出料段14成八字形,所述下集气机构6设在所述出料段14上。
20.所述上集气机构4包括上集气管道41、集气罩42、上进气管43、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44以及上引风机45,所述集气罩42位于所述料斗2内,所述集气罩42用于聚拢逸散的煤气,所述集气罩42的上端与所述上集气管道41的一端连接,所述上集气管道41的另一端用于与煤气处理系统,所述上引风机45 安装在所述上集气管道41内,所述上引风机45用于产生吸力,使集气罩42 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即集气罩42内的压强小于料斗2的压强,所述集气罩42 内处于负压状态,如此能够将位于料斗2内的煤气引入集气罩42,在通过集气罩42引入集气管道内,通过进气管道流入煤气处理系统。所述上进气管43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41上,所述上进气管43上设有阀门8,所述上进气管43与大气连通,所述阀门8用于关闭和打开上进气管43,所述上进气管43位于所述引风机与所述集气罩42之间,即上进气管43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44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41上,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44 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44用于检测上集气管道41 内的煤气浓度。当煤气浓度处于4.5~35.8%时,所述上进气管43阀门8打开,由于引风机的作用,使得空气从上进气管43进入上集气管道41内,以稀释所述煤气的浓度,消除上集气管道41的安全隐患。
21.所述主集气机构5包括主集气管道51和主引风机52,所述主集气管道51 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炉体1上,所述主集气管道51用于引入煤气,所述主集气管道51的另一端用于与煤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主引风机52安装在所述主集气管道51内,所述主引风机52用于产生吸力,使主集气管道51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即主集气管道51内的压强小于炉体1内的压强,所述主集气管道51内处于负压状态,如此能够将位于炉体1内的煤气引入主集气管道51,通过进气管道流入煤气处理系统。
22.所述下集气机构6包括下集气管道61、下进气管62、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 63以及下引风机64,所述出料罩3能够聚拢逸散的煤气,所述下集气管道61 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出料罩3的上部,所述下集气管道61用于引入煤气,所述下集气管道61的另一端用于与煤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下引风机64安装在所述下集气管道61内,所述下引风机64用于产生吸力,使下集气管道61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即下集气管道61内的压强小于出料罩3的压强,所述下集气管道 61内处于负压状态,如此能够将位于出料罩3内的煤气引入下集气管道61,通过进气管道流入煤气处理系统。所述下进气管62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61上,所述下进气管62上设有阀门8,所述下进气管62与大气连通,所述阀门8用于关闭和打开下进气管62,所述下进气管62位于所述引风机与所述集气罩42 之间,即下进气管62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63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61上,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63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63用于检测下集气管道61内的煤气浓度。当煤气浓度
处于4.5~35.8%l时,所述下进气管62阀门8打开,由于引风机的作用,使得空气从下进气管62进入下集气管道61内,以稀释所述煤气的浓度,消除下集气管道61的安全隐患。
23.在料斗2上设置有上集气机构4,所述上集气机构4产生负压,能够将进入料斗2内的煤气收集并输送至煤气处理系统;所述在出料罩3上设有下集气机构6,所述下集气机构6能够产生负压,将进入出料罩3的煤气收集并输送至煤气处理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可能,避免了环境污染,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冷却气体采用独立的循环冷却回路,减少了主集气机构5收集的煤气量,从而减少了煤气处理系统冷却用水,相比原有的冷却气体。
2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和料斗,所述料斗设在炉体的进料端,所述炉体上设有主集气机构,所述主集气机构用于收集干馏产生的煤气,所述主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主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炉体内的压力,所述料斗上设有上集气机构,所述上集气机构用于收集料斗内的煤气,所述上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上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所述料斗内的压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气机构包括上集气管道、集气罩和上引风机,所述集气罩用于聚拢煤气,所述集气罩与所述上集气管道连接,所述上引风机安装在所述上集气管道内,所述上引风机用于产生吸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气机构还包括上进气管和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所述上进气管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上,所述上进气管上设有阀门,所述上进气管与大气连通,所述阀门用于关闭和打开上进气管,所述上进气管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设在所述上集气管道上,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一煤气浓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上集气管道内的煤气的浓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预热段、干馏段、冷却段以及出料段,所述预热段、干馏段、冷却段和出料段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料斗安装在预热段上,且料斗与所述预热段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段包括气体腔室和煤资源腔室,所述煤资源腔室与所述料斗连通,所述气体腔室与所述主集气机构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集气机构包括主集气管道和主引风机,所述主集气管道安装在所述炉体上,所述主引风机安装在所述主集气管道内,所述主引风机用于产生吸力。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还设有出料罩,所述出料罩上设有下集气机构;所述下集气机构包括下集气管道以及下引风机,所述下引风机安装在所述下集气管道内,所述下引风机用于产生吸力。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气机构还包括下进气管和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所述下进气管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上,所述下进气管上设有阀门,所述下进气管与大气连通,所述下进气管位于下进气管位于引风机的前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设在所述下集气管道上,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位于所述引风机的后侧,所述第二煤气浓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下集气管道内的煤气的浓度。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设有冷却进气管和冷却出气管,所述冷却出气管内设有冷却引风机,所述冷却进气管与换热器出气接口连接,所述冷却出气管与换热器的进气接口连接,所述冷却进气管上设有补气管,用于补充冷却气体,所述补气管上设有补气阀。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所述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包括炉体和料斗,所述料斗设在炉体的进料端,所述炉体上设有主集气机构,所述主集气机构用于收集干馏产生的煤气,所述主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主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炉体内的压力,所述料斗上设有上集气机构,所述上集气机构用于收集料斗内的煤气,所述上集气机构在集气时,所述上集气机构内的压力小于所述料斗内的压力。本实用新型避免煤气泄漏的干馏炉能够将逸散到料斗内的煤气进行收集。内的煤气进行收集。内的煤气进行收集。


技术研发人员:

向卫 贾益 田光祥 郑渊 谢作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重庆富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4

技术公布日:

202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2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58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煤气   气管   料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