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冲散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纺布,具体的涉及一种可冲散无纺布。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高,近年来,无纺布产品(洗脸巾、卸妆巾、棉柔巾等等)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凭借使用简单方便、用即弃等特点,在迅速融入日常生活中每个角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为此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可冲散的无纺布产品出现,由于需要同时满足可冲散及强度等技术指标要求,通常的,现有技术采用基体复合的形式,如文献号为cn 216032983 u,名称为:一种强韧快速可冲散非织造布,以及,文献号为cn 112411246 a,名称为:一种植物纤维可冲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揭示的,但是采用这种基体复合的方式需要形成至少两层基体,然后对两层基体进行复合或者在形成两层基体的同时进行复合,一方面造成无法形成较薄的产品,另一方面生产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其在单层条件下仍然具备较高的强度及可冲散性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包括由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叠设形成的基体,其中,第一基层由第一纤维纠缠、交织形成,第二基层由第二纤维纠缠、交织形成,至少一部分第一纤维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且,第二基层包括凹槽部,第一基层包括向凹槽部方向延伸并与凹槽部连通的通孔。
5.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纤维为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混合纤维,所述的第二纤维为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混合纤维。
6.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基层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基层包括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的叠设是指第一基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基层的第三表面贴合。
7.进一步的,将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的第一纤维定义为结合纤维,则,至少一部分结合纤维延伸至第一表面或第四表面。
8.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的孔径为0.5~2.5mm。
9.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垂直于第一表面或倾斜于第一表面,当通孔倾斜于第一表面时,与第一表面的夹角大于等于75
°

10.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延伸至第一表面。
11.进一步的,所述的凹槽部设置在第三表面。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凹槽部具有0.5~3mm的深度,且,凹槽部的深度小于等于第二基层厚度的1/2,大于等于第二基层厚度的1/10。
13.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基层的密度大于第二基层的密度。
14.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包括由第一基层与第二基
层叠设形成的基体,其中,第一基层由第一纤维纠缠、交织形成,第二基层由第二纤维纠缠、交织形成,至少一部分第一纤维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且,第二基层包括凹槽部,第一基层包括向凹槽部方向延伸并与凹槽部连通的通孔,一方面基体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分层现象,二方面由于结合纤维的分布为自第一基层向第二基层方向,使得结合纤维能够快速使得表面的液体渗透进入基体内部,加快基体内部的润涨效果,三方面,通孔能够使得液体更快的渗透,并在凹槽部处沿界面处进行扩散,在加快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分离的同时,使得第一基层、第二基层内部也能够快速润涨而被冲散,四方面凹槽部能够进一步加快冲散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冲散无纺布截面图;
16.第一基层10;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第一纤维11;结合纤维12;通孔13;第二基层20;第三表面201;第四表面202;第二纤维21;凹槽部22。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冲散无纺布,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18.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请参考附图1,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包括基体,所述的基体包括叠设的第一基层10与第二基层20。
20.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层10由第一纤维11纠缠、交织形成,第二基层20由第二纤维21纠缠、交织形成,所述的第一纤维11为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混合纤维,具体的,所述天然纤维可以为木浆纤维、棉浆纤维、草浆纤维、竹浆纤维、甘蔗浆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由于木浆纤维在上述天然纤维中具有更佳的水分散性,同时,当木浆纤维在与大量的水接触时,由于木浆纤维的膨胀而使得木浆容易从无纺布上脱落,从而使无纺布变得容易水解,因此提高了无纺布的分散性,同时,木浆纤维也能为无纺布提供强度和基材基础,因此,优选的,所述的天然纤维为木浆纤维,同时,由于粘胶纤维具有吸湿性好、不易起静电、可纺性能优良等特点,因此,优选的,所述的再生纤维为粘胶纤维,同样的,所述的第二纤维21为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混合纤维,所述的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与第一基层10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1.可以理解的,所述基体的基重可选的为20~200g/

,为兼顾无纺布湿润强度和柔软性,所述基体的基重优选为30~80g/


22.所述的第一基层10包括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第二基层20包括第三表面201及第四表面202,所述的叠设是指第一基层10的第二表面102与第二基层20的第三表面201贴合,即形成的基体具有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为第一基层10的第一表面101与第二基层20的第四表面202。
23.所述的第一基层10中至少一部分第一纤维11向第二基层20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20内部,为了方便描述,将这部分向第二基层20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20内部的第一纤维11定义为结合纤维12,可以理解的,由于结合纤维12自第一基层10延伸至第二基层20内部,使得第一基层10与第二基层20被结合在一起,同时,当在第一表面101接触有液体时或液体浸润至结合纤维12时,可以沿结合纤维12的延伸方向向第二基层20方向扩散,当然,也可以的,第二基层20接触液体或液体在第二基层20浸润到结合纤维12时,能够通过结合纤维12扩散至第一基层10,从而帮助第一基层10或第二基层20实现可冲散。
24.另外,可以在叠设第一基层10与第二基层20后通过气流或水流作用形成结合纤维12,更具体的来说,可以通过针状气流或针状水流高速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向第四表面202方向喷射,并使得结合纤维12延伸并伸入到第二基层20内部。
25.进一步的,结合纤维12占第一纤维11的比例为1~8%,以使得第一基层10与第二基层20具有足够的结合强度,但是在液体浸润和水流冲击下能够容易的分开。
26.进一步的,至少一部分结合纤维延伸至第一表面或第四表面。
27.所述的第二基层20包括凹槽部22,所述的第一基层10包括向凹槽部22方向延伸并与凹槽部22连通的通孔13,通过通孔13使得水流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基体内部,更具体的,所述的凹槽部22设置在第三表面201,当水流进入至基体内部时,一方面能够沿第二表面102与第三表面201之间的界面层进行扩散,使得第一基层10与第二基层20更容易的分离,三方面在第二基层20的第三表面201设置凹槽,能够使得液体扩散在第二基层20内部扩散并在水流作用下实现冲散。
28.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13的孔径为0.5~2.5mm。
29.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13垂直于第一表面101或倾斜于第一表面101,当通孔13倾斜于第一表面101时,与第一表面101的夹角大于等于75
°

30.进一步的,所述的凹槽部22具有0.5~3mm的深度,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凹槽部22的深度小于等于第二基层20厚度的1/2,大于等于第二基层20厚度的1/10。
31.进一步的,第一基层10的密度大于第二基层20的密度。
32.进一步的,第一基层10的厚度略大于第二基层20的厚度,更具体的,第一基层10的厚度与第二基层20的厚度比为1.05~1.35:1。
3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纤维长度更长时,第一基层10及第二基层20具有更强的抗张强度,但是当纤维长度较长时,纤维之间形成的纠缠将更紧密,使得无纺布将难以被冲散,因此纤维长度应该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才能同时具备优良的强度与可冲散性,具体的,所述粘胶纤维的长度为8~30mm,所述天然纤维的长度为0.8~10mm,当采用木浆纤维时,所述的木浆纤维的长度为1~8mm,更优选的,所述的木浆纤维为针叶木纤维,其长度为2~7mm,更优选的,所述的针叶木纤维长度为3~5mm,粗度为12~20mg/100m,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长度均为平均长度。
34.另外,所述的粘胶纤维还可以包括扁平粘胶纤维与圆形粘胶纤维,其中,所述的扁平粘胶纤维是将天然纤维溶解在相应的溶剂中后,再通过湿法纺丝获得的,相比于圆形粘胶纤维,扁平粘胶纤维具有更小的弯曲刚度,更易发生缠结,以及在后续作业中能够有更大的气流或水流接触面积,同时,所述的第一基层10或第二基层20中的纤维是借助自身的物理性能得到缠结,且缠结为摩擦抱合作用,由于扁平粘胶纤维相比圆形粘胶纤维使用更少
的外力即可实现缠结,因此在水中扁平粘胶纤维比圆形粘胶纤维更容易发生分散,因此,优选的,至少有5%的再生纤维为扁平粘胶纤维,更优选的,再生纤维中扁平粘胶纤维的占比大于等于30%。
35.进一步的,所述扁平粘胶纤维的长度为10~20mm,所述的扁平粘胶纤维与木浆纤维相互交错纠缠,当所述扁平粘胶纤维在一个合适的区间时,基体更容易分散,本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粘胶纤维的旦数优选在1~20旦,更优选的,所述扁平粘胶纤维的旦数为10~15旦,其中,所述“旦数”是工业重量单位称为“旦”或“登尼尔”(denier),用纤维9000m长度的重量克数表示,可反映纤维的粗度。
36.进一步的,所述的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质量比为2:1~10:1,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的针叶木木浆纤维与扁平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6:1,作为天然纤维的针叶木木浆纤维的质量份数高于作为再生纤维的扁平粘胶纤维,且所述针叶木木浆的纤维长度大大低于所述粘胶纤维的纤维长度,在沿纵向快速扩散至基体内部的水流离解作用下,基体中纤维离解更加容易,同时也提升了所述无纺布的可降解性能。
37.可以理解的,由于扁平粘胶纤维具有相对更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扁平粘胶纤维能够相对更容易发生偏转。
38.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水分散性不大于400秒,即,本技术提供的可冲散无纺布的水分散性在400秒以下,此处所说的水分散性是指使用符合inda/edana: fg502~slosh box disintegration test规范的晃动箱,并将无纺布在一定水量以及一定晃动频率下,开始瓦解的时间,此处瓦解被定义为:从无纺布布体上分离出第一片小片样,所述的水分散性即为开始瓦解时间,单位为秒。
39.当然,该数值是始终按照上述方法测得的标准值,只要所述无纺布具有与该水分散性基本上相同的水分散性即可。应予说明,为了保障把该无纺布投入抽水马桶中让其被水冲走而不会产生任何问题,通常认为水分散性在450秒以下。
40.其中,水分散性试验具体采用下述方法进行:
41.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按照inda/edana方法,将待测样品投入20l水中,搅拌30秒。
42.进行水分散性试验:晃动箱内加入2l水(水温22
±
3℃),晃动频率至33rpm,启动晃动箱并计时,记录样品瓦解用时,所述的瓦解为从无纺布布体上分离出第一片小片样。
43.申请人研究发现,与现有技术的可冲散无纺布相比,本技术的可冲散无纺布由于层间有结合纤维进行结合,一方面基体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分层现象,二方面由于结合纤维的分布为自第一基层向第二基层方向,使得结合纤维能够快速使得表面的液体渗透进入基体内部,加快基体内部的润涨效果,三方面,通孔能够使得液体更快的渗透,并在凹槽部处沿界面处进行扩散,在加快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分离的同时,使得第一基层、第二基层内部也能够快速润涨而被冲散,四方面凹槽部能够进一步加快冲散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可冲散无纺布的基重为150gsm以下时,其水分散性均能在400s以内,远超现有技术的500s以上的水分散性能。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叠设形成的基体,其中,第一基层由第一纤维纠缠、交织形成,第二基层由第二纤维纠缠、交织形成,至少一部分第一纤维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且,第二基层包括凹槽部,第一基层包括向凹槽部方向延伸并与凹槽部连通的通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基层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基层包括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的叠设是指第一基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基层的第三表面贴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将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的第一纤维定义为结合纤维,则,至少一部分结合纤维延伸至第一表面或第四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的孔径为0.5~2.5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垂直于第一表面或倾斜于第一表面,当通孔倾斜于第一表面时,与第一表面的夹角大于等于75
°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延伸至第一表面。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部设置在第三表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部具有0.5~3mm的深度,且,凹槽部的深度小于等于第二基层厚度的1/2,大于等于第二基层厚度的1/10。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冲散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基层的密度大于第二基层的密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包括由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叠设形成的基体,其中,第一基层由第一纤维纠缠、交织形成,第二基层由第二纤维纠缠、交织形成,至少一部分第一纤维向第二基层方向延伸并伸入至第二基层内部,且,第二基层包括凹槽部,第一基层包括向凹槽部方向延伸并与凹槽部连通的通孔,一方面基体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分层现象,二方面通过结合纤维能够快速使得表面的液体渗透进入基体内部,加快基体内部的润涨效果,三方面,液体通过通孔进入凹槽部并可沿界面处进行扩散,在加快第一基层与第二基层分离的同时,使得第一基层、第二基层内部也能够快速润涨而被冲散,同时。凹槽部能够进一步加快冲散效果。凹槽部能够进一步加快冲散效果。凹槽部能够进一步加快冲散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夏宇飞 夏云飞 刘好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优奈新材料(河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7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58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层   纤维   所述   凹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