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影响,其中,空气对于车辆产生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气流撞击车辆正面产生的阻力,也就是车辆前保险杠和空气之间的风阻;另外就是车辆外形和空气相对运动的阻力,该阻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在高速运动时,车辆后方会产生瞬间真空,而划过车身侧的空气受压差变化去填补真空位置,从而形成车尾向上向后的拉扯力。
3.由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用于克服空气阻力的动力输出成正比,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风阻对于动力或油耗具有决定性影响。
4.因此,目前亟需解决车辆受风阻影响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6.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车辆上,所述风道结构设于所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所述风道结构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车辆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结构位于所述车辆的舱体地板和底盘之间。
8.进一步地,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道、过渡风道及出风道,至少部分所述进风道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头,至少部分所述出风道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尾。
9.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风道相对所述车辆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车辆的中心轴线上,所述过渡风道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道被构造为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所述进风道在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方向渐收缩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被构造为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所述出风道在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方向渐收缩设置。
13.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道的进风口设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上。
14.进一步地,所述前保险杠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两侧端分别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导流槽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辆外侧连通,所述导流槽顺沿所述前保险杠的端面过渡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侧面。
15.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上应用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其中,风道结构设于车辆的内部空间中,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贯穿车辆设置,经由此设置,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正面迎来的空气气流会经由风道结构穿经整个车辆,最终被引导至车辆车尾的负压区,车头迎面的正压区与车尾的负压区的面积会因贯穿的风道结构分流而削弱,从而使得车辆正前方和车辆后方
的气流压差大大减小,有利于优化汽车的前后压差阻力,进而降低风阻系数,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动力经济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上风道结构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的侧视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上进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施例中车辆上出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车辆;11、前保险杠;12、导流槽;
24.2、进风道;3、过渡风道;4、出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7.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其应用于车辆1上。
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设于车辆1的内部空间中,风道结构沿车辆1的长度方向贯穿车辆1设置。
30.在此,由于风道结构贯穿车辆1设置,车辆1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正面迎来的空气气流会经由风道结构穿经整个车辆1,最终被引导至车辆1车尾的负压区,车头迎面的正压区与车尾的负压区的面积会因贯穿的风道结构分流而削弱,从而使得车辆正前方和车辆后方的气流压差大大减小,有利于优化汽车的前后压差阻力,进而降低风阻系数,提升车辆1的续航能力和动力经济性。
31.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的内部空间,是指位于车辆的底盘以上的所有空间,其包括舱体空间,以及底盘和舱体之间的用于部件装配的装配空间;例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位于车辆1的舱体地板和底盘之间的装配空间中,具体的,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
即气流穿过车辆1的走向示意方向,车辆1的舱体空间是指乘员舱、驾驶舱及行李舱等各个车体空间,底盘是指位于车辆1的舱体地板以下的车辆1其他各安装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当风道结构为与车辆1的舱体底板和底盘之间时,风道结构可以由固定在舱体地板和底盘之间的通风管道形成。
32.进一步地,车辆1的底盘上还装设有“底盘装甲”,“底盘装甲”即固定安装在底盘下端的底盘护板,底盘护板为一平整的高强度板,风道结构被固定于底盘护板和舱体底板之间,设置底盘护板能够便于装设固定风道结构,同时,还能够避免引导至车底的气流因底盘部件不平整而产生气动阻力,有利于降低汽车风阻系数。
33.作为上述风道结构设置位置的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风道结构也可以位于车辆1的舱体空间中,例如,风道结构被设于车辆1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的中间扶手箱中,中间扶手箱内具有用于穿设风道结构的通道,为了保证风道结构能够贯穿整个车辆1,中间扶手箱可以从车辆1的仪表盘位置延续到车尾;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风道结构也可以直接穿设于舱体的中通道中,具体的,该中通道是指以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所在的舱体内部通道,该风道结构可以通过一通风管贯穿设于车体的中通道中。
34.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车辆1的装配空间来选用不同的规格尺寸的通风管,且通风管外还可以相应的包裹消音层,以减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风管中气流高速流动带来的风噪影响;当通风管位于车辆1舱体的中通道时,整个通风管还可以根据车辆1的舱体布置做适应性调整,例如,将通风管设置为方形管并在其外层包裹装饰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通风管的美观效果。
35.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道、过渡风道及出风道,至少部分进风道设于车辆的车头,至少部分出风道设于车辆的车尾。
36.在此具体的,图1中虚线部分为气流在风道结构中的示意走向,且标注有“前”的箭头方向是指车辆的车头方向,标注有“后”的箭头方向是指车辆的车尾方向,根据汽车行驶时正面迎来的气流行走方向,风道结构整体被分割为三个依次连通的部分,车辆前方的气流进入进风道2后在过渡风道3中继续行进,最终从出风道4流出,由于位于车辆1发动机盖上方的气流被引导从车辆1顶端顺流,正面冲击车体的气流被进风道2引导从出风道4顺流,位于车辆1底盘下方的气流直接穿过车辆1底盘下方顺流,车辆1正前方和车辆1后方的气流压差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减小了气流对车尾的拉扯力。
37.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进风道2完全位于车辆的车头位置,出风道4的部分位于车辆的车尾,部分位于车辆1的中间的内部空间中;当然,本实施例中在此仅做示例说明,例如,进风道2的部分也可以位于车辆的中间的内部空间中,或者出风道4完全位于车辆的车尾。
38.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风道3相对车辆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具体的,过渡风道3位于车辆1的中心轴线上,过渡风道3沿车辆1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使过渡风道3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便于气流更容易的穿过过渡风道3;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过渡风道3也可以是相对车辆1的中心轴向对称设置的两个或多个,两过渡风道3分别与进风道2和出风道4连通,以保证车辆1在行驶过程中气流分布流向均匀。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风道3为水平设置,具体的,水平设置的过渡风道3能够更好的接收正面迎来的气流,以将气流引导至车尾的出风道4处。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
过渡风道3也可以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40.需要说明的是,当过渡风道3位于车辆1的舱体地板和底盘之间时,由于底盘上的安装部件位置限制,过渡风道3的整体布置可以相对底盘上的安装部件避让一定距离;当过渡风道3避让底盘上的安装部件时,应使过渡风道3的整体布置方向与车辆1的中心轴线趋于平行设置,以保证气流能够较快的通过过渡风道3,使过渡风道3起到稳定的引导效果。
41.仍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道2被构造为沿车辆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状,进风道2朝向过渡风道3的方向过渡并渐收缩设置,敞口设置的进风道2和过渡风道3形成粗细不同的气流通道,气流在进入过渡风道3时流速加快,从而有利于气流快速通过过渡风道3通过车辆1车身。
42.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道2的进风口设于车辆1的前保险杠11上,前保险杠11靠近进风口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一导流槽12,导流槽12的一端与进风口连通,导流槽12的另一端与车辆1外侧连通,导流槽12顺沿前保险杠11的外侧端面过渡连接至车身侧。
43.在此具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1前保险杠11的进气格栅的相对上方,导流槽12和进风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设置导流槽12可以使迎面气流的一部分顺沿导流槽12进入进风口中,未进入进风口的气流会顺沿导流槽12的引导从前保险杠11的外侧划过车身侧,从而对迎面气流起到平顺的分流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车辆1的风阻。
44.此外,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道4被构造为沿车辆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出风道4朝向过渡风道3的方向渐收缩设置。在此,敞口设置的出风道4能够使过渡风道3输出的气流从车尾均匀输出,从而使车尾的气流压力分布均匀,避免车尾受力不匀而使驾驶员产生“偏移”感。
4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上应用有如上所述的风道结构,由于车辆应用有如上所述的风道结构,因此,车辆也具有上述风道结构所有的优点。
46.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设于所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所述风道结构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车辆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位于所述车辆的舱体地板和底盘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道、过渡风道及出风道,至少部分所述进风道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头,至少部分所述出风道设于所述车辆的车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风道相对所述车辆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车辆的中心轴线上,所述过渡风道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道被构造为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所述进风道在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方向渐收缩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被构造为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敞口,所述出风道在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方向渐收缩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道的进风口设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上。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险杠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两侧端分别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车辆外侧连通,所述导流槽顺沿所述前保险杠的端面过渡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侧面。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上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其中,风道结构设于所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所述风道结构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车辆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及车辆,车辆上设有贯穿车辆的风道结构,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迎面的气流会经由贯穿设置的风道结构穿过车辆,从而优化了车辆前后的压差阻力,较大程度的降低了空气阻力,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动力经济性。提升车辆的动力经济性。提升车辆的动力经济性。


技术研发人员:

张伟然 郝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0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55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道   车辆   所述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