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昆虫捕杀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2.蟑螂是室内害虫之首,若对其放任不管,蟑螂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且蟑螂不仅会破坏物品,还会污染食物。
3.现有的在室内消灭蟑螂的方法包括诱饵法和物理粘贴法。其中,诱饵法就是通过能够散发吸引蟑螂的气味的诱饵,诱导蟑螂吃下诱饵,通过诱饵将蟑螂毒杀,但诱饵法的持续性不强,蟑螂容易对其产生耐药性;而物理粘贴法就是通过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场所排放粘板,将经过粘板的蟑螂粘住捕,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粘板为一次性工具,需要定期更换,故采用物理粘贴法对蟑螂进行捕杀的成本较高。
4.因此,需要一种效果显著、成本较低且可长期重复利用的诱捕装置对蟑螂进行捕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捕杀蟑螂等害虫的效果显著、成本较低且可长期重复利用。
6.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包括顶盖和底座,所述顶盖与底座拼合后形成装置体,所述装置体的内部具有第一诱捕腔,所述第一诱捕腔的周侧具有若干诱捕通道,所述诱捕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诱捕腔相通,所述诱捕通道的另一端与外界相通;
8.还包括用于存放诱饵的诱饵容器,所述诱饵容器与顶盖连接,所述诱饵容器的内部与第一诱捕腔相通;
9.还包括若干用于阻挡害虫从第一诱捕腔中离开的阻挡门,所述阻挡门与顶盖铰接,且若干所述阻挡门分别位于若干诱捕通道中,所述阻挡门能够朝靠近第一诱捕腔的方向转动,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限制阻挡门朝远离第一诱捕腔的方向转动的限位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诱饵容器中诱饵的气味能够先后通过第一诱捕腔以及若干诱捕通道扩散到外界,吸引害虫通过诱捕通道进入第一诱捕腔中,阻挡门能够使害虫能够进入第一诱捕腔中却无法离开,从而将害虫困在第一诱捕腔中,诱饵容器中的诱饵能够重复利用,具有较高的害虫捕捉效果,同时能够降低成本。
11.可选的,所述装置体的内部还具有若干第二诱捕腔,所述第二诱捕腔与第一诱捕腔相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第二诱捕腔提供了更多的捕获害虫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诱捕装置对害虫的最大诱捕量。
13.可选的,所述顶盖上开设有若干供诱饵向外散发气味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第二诱捕腔相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诱饵的气味能够更容易扩散到装置体外,提高诱饵对害虫的引诱效果。
15.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扩散诱饵气味的扩散组件,所述扩散组件设置于第一诱捕腔中,所述扩散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一端具有吹气功能且与诱饵容器的内部相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能够进一步提高诱饵气味的扩散速度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诱饵对害虫的引诱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吸气通道,所述风机远离诱饵容器的一端具有吸气功能且与吸气通道相通,若干所述吸气通道远离风机的一端分别与若干诱捕通道相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吹气的同时吸气,驱使装置体外的气体朝诱捕通道流动,气体流动能够引导诱捕通道中的害虫朝第一诱捕腔移动,提高诱捕装置对害虫的诱捕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吸气通道与诱捕通道相通的一端位于阻挡门靠近第一诱捕腔的一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气体流动能够引导害虫顶开阻挡门继续朝第一诱捕腔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诱捕装置对害虫的诱捕效果。
21.可选的,所述阻挡门与底座之间存在供小型害虫通过的空间,所述阻挡门靠近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软毛刷体,所述软毛刷体远离阻挡门的一端与底座相抵。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型害虫能够顶开阻挡门继续朝第一诱捕腔移动,小型害虫能够顶开软毛刷体或从软毛刷体中的缝隙穿过继续朝第一诱捕腔移动,从而使诱捕装置能够捕获不同体型的害虫。
23.可选的,所述诱捕通道底部的通道壁为朝第一诱捕腔向上倾斜的倾斜面,所述软毛刷体也倾斜设置,所述软毛刷体与底座相抵的位置位于限位块靠近第一诱捕腔的一侧。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毛刷体容易朝靠近第一诱捕腔的方向弯曲变形,而不容易朝远离第一诱捕腔的方向弯曲变形,从而使小型害虫容易经过软毛刷体进入第一诱捕腔而难以离开,从而提高诱捕装置对小型害虫的捕获效果。
25.可选的,所述诱饵容器与顶盖可拆卸连接。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使用者更换诱饵容器中的诱饵,使诱捕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8.1.害虫被捕获后难以逃离,具有较好的捕获害虫的效果的同时,成本较低,且能够重复利用;
29.2.能够提高诱饵气味的扩散效果,同时能够引导害虫更容易进入诱捕腔中被捕获;
30.3.对于不同体型大小的害虫均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一视角下的爆炸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另一视角下的爆炸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的一剖视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装置体;11、顶盖;111、第一凹槽;112、第二上凹槽;113、第三上凹槽;114、连接部;1141、第二凸起;1142、第二凹槽;1143、扩散孔;1144、进气孔;115、通气孔;116、限位块;12、底座;121、第一凸起;122、第二下凹槽;123、第三下凹槽;124、吸气通道;125、电池槽;13、第一诱捕腔;14、第二诱捕腔;15、诱捕通道;2、阻挡门;3、诱饵容器;31、容腔;4、扩散组件;41、罩体;411、空腔;42、风机;5、软毛刷体;6、电池;7、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
39.参照图1、图2和图3,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用于捕获害虫的装置体1、用于阻止害虫从装置体1中逃离的阻挡门2、内部装有诱饵的诱饵容器3以及用于帮助诱饵气味扩散的扩散组件4,扩散组件4提高诱饵气味向外界扩散的效率,害虫在诱饵气味的引诱下进入装置体1内部,阻挡门2将装置体1内部的害虫与外界隔离,使害虫被捕获。
40.参照图2和图3,装置体1包括顶盖11和底座12,顶盖11的同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凹槽111以及若干个第二上凹槽112,本实施例中,优选顶盖11上共有四个第二上凹槽112。其中,第一凹槽111于顶盖11上的位置居中,四个第二上凹槽112沿顶盖11的中心线于第一凹槽111的周侧呈圆周阵列分布,且四个第二上凹槽112均与第一凹槽111相通;顶盖11于相邻第二上凹槽112之间均具有第三上凹槽113,第三上凹槽113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11相通,第三上凹槽113的另一端贯穿顶盖11的一侧。
41.底座12的同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121以及四个第二下凹槽122,其中,第一凸起121于底座12上的位置居中,四个第二下凹槽122沿底座12的中心线于第一凸起121的周侧呈圆周阵列分布;底座12于相邻第二下凹槽122之间均具有第三下凹槽123,第三下凹槽123的一端通往第一凸起121的顶部,第三下凹槽123的另一端贯穿底座12的一侧。
42.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形成装置体1,本实施例中,优选顶盖11与底座12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拼合,在其他实施例中,顶盖11与底座12还可通过若干螺钉固定连接后拼合。
43.参照图1和图4,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第一凹槽111与第一凸起121对齐,且二者共同形成用于捕获害虫的第一诱捕腔13;四个第二上凹槽112与四个第二下凹槽122一一对齐,且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第二上凹槽112与对应的第二下凹槽122共同形成用于捕获害虫的第二诱捕腔14,且第二诱捕腔14仍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四个第三上凹槽113与四个第三下凹槽123一一对齐,且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第三上凹槽113与对应的第三下凹槽123共同形成供害虫进入第一诱捕腔13中的诱捕通道15,诱捕通道15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害虫通过诱捕通道15进入第一诱捕腔13中后,能够继续移动进入任意一第二诱捕腔14中,第二诱捕腔14的底部腔壁低于第一诱捕腔13的底部腔壁,因此进入第二诱捕腔14中的害虫难以回到第一诱捕腔13中。
44.参照图4和图5,诱饵容器3与顶盖11可拆卸连接,顶盖11上具有供诱饵容器3与其连接的连接部114,连接部114位于顶盖11的中心位置,且连接部114于顶盖11靠近底座12的
一端形成第二凸起1141并于另一端形成第二凹槽1142。
45.诱饵容器3的内部具有供诱饵存放的容腔31,容腔31于诱饵容器3的一端形成开口,诱饵容器3的一端与连接部114螺纹连接固定,此时容腔31与第二凹槽1142相通,诱饵位于诱饵容器3与连接部114共同形成的空间中。连接部114的周侧开设有若干供诱饵气味向外扩散的扩散孔1143,若干扩散孔1143于连接部114上呈圆周阵列分布,第二凹槽1142通过若干扩散孔1143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诱饵容器3与连接部114安装固定后,容腔31也能够通过若干扩散孔1143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
46.参照图1和图4,顶盖11的周侧还开设有若干供诱饵的气体扩散的外界的通气孔115,若干通气孔115分别与四个第二上凹槽112相通,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若干通气孔115使四个第二诱捕腔14与外界相通。
47.参照图3和图5,底座12上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为倾斜面,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靠近第一凸起121的一端为倾斜下端,且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靠近第一凸起121的一端与第一凸起121的顶部相接,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远离第一凸起121的一端与底座12背离顶盖11的端面相接。
48.参照图2和图5,阻挡门2共安装有四个,四个阻挡门2分别位于四个诱捕通道15中,且阻挡门2与顶盖11铰接。阻挡门2位于诱捕通道15的中间位置,且阻挡门2的两侧与诱捕通道15的两侧通道壁之间存在间隙。
49.顶盖11于四个第三上凹槽113的槽底均安装有限位块116,限位块116位于阻挡门2远离第一诱捕腔13的一侧。当阻挡门2转动至自身与限位块116相抵时,阻挡门2所在平面与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垂直,此时阻挡门2只能朝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方向转动。
50.阻挡门2远离顶盖11的一端与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之间存在间距,上述间距能够供体型较小的害虫经过。阻挡门2远离顶盖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由若干软毛组成的软毛刷体5,软毛刷体5相对于阻挡门2所在平面倾斜。当阻挡门2与限位块116相抵时,软毛刷体5远离阻挡门2的一端与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相抵,且此时软毛刷体5与第三下凹槽123槽底相抵的位置位于阻挡门2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一侧。本实施例中,软毛刷体5上的软毛均能够被小型害虫顶开发生可恢复的弯曲变形,优选软毛刷体5为具有弹性的塑料制品。
51.参照图3,、图4和图5,扩散组件4包括罩体41以及用于驱使气体流动的风机42,罩体41的一端与底座12的第一凸起121的顶部固定连接,此时罩体41的中心线与底座12的中心线重合。罩体41的内部具有空腔411,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第二凸起1141与罩体41相抵且第二凸起1141将空腔411的开口覆盖。风机42与罩体41固定连接且安装于空腔411中,风机42靠近连接部114的一端能够朝连接部114吹气,连接部114的底部还开设若干进气孔1144,第二凹槽1142通过若干进气孔1144与空腔411相通。风机42朝连接部114吹气,促进气体流动从而促进诱饵的气味通过若干扩散孔1143向外扩散。本实施例中,优选风机42的原理与鼓风机42相同,在此不对风机42做过多赘述。
52.风机42靠近底座12的一端具有吸气功能,底座12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吸气通道124,吸气通道124的一端贯穿第一凸起121的顶部与空腔411相通,吸气通道124的另一端贯穿第三下凹槽123的槽底与诱捕通道15相通。且当阻挡门2与限位块116相抵时,吸气通道124贯穿第三下凹槽123槽底的位置位于软毛刷体5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一侧。风机42吹气促进诱饵的气味扩散的同时,风机42吸气驱使外界的气体通过诱捕通道15朝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
方向流动,从而助力害虫顶开阻挡门2或软毛刷体5进入第一诱捕腔13中。
53.参照图2和图5,底座12背离顶盖11的端面上还开设有供电池6安装的电池槽125以及用于控制风机42启闭的开关7,底座12内部穿设有为风机42供电的电线,附图中将底座12内部的电线省略。
5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55.打开开关7后,风机42启动促进气体流动,使空腔411中的气体先后通过进气孔1144、容腔31、扩散口、第一诱捕腔13,然后通过诱捕通道15流动到外界或进入第二诱捕腔14中再通过若干通气孔115流动到外界,气体流动的同时携带诱饵的气味扩散到外界,引诱害虫朝靠近诱捕装置的方向移动;
56.同时,风机42吸气将驱使外界的气体先后通过诱捕通道15以及吸气通道124进入空腔411中,当害虫进入诱捕通道15中后,气体流动能够引导害虫朝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方向移动;
57.害虫于诱捕通道15中朝第一诱捕腔13移动的过程中,体型较大的害虫能够将阻挡门2顶开然后从顶开阻挡门2后产生的空间继续前进,体型较小的害虫能够将软毛刷体5顶开然后从顶开软毛刷体5后产生的空间继续前进,且通过阻挡门2或软毛刷体5后的害虫无法原路返回;最终害虫将移动至第一诱捕腔13中,第一诱捕腔13中的害虫也能够移动至第二诱捕腔14中,此时害虫被捕获。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1)和底座(12),所述顶盖(11)与底座(12)拼合后形成装置体(1),所述装置体(1)的内部具有第一诱捕腔(13),所述第一诱捕腔(13)的周侧具有若干诱捕通道(15),所述诱捕通道(15)的一端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所述诱捕通道(15)的另一端与外界相通;还包括用于存放诱饵的诱饵容器(3),所述诱饵容器(3)与顶盖(11)连接,所述诱饵容器(3)的内部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还包括若干用于阻挡害虫从第一诱捕腔(13)中离开的阻挡门(2),所述阻挡门(2)与顶盖(11)铰接,且若干所述阻挡门(2)分别位于若干诱捕通道(15)中,所述阻挡门(2)能够朝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方向转动,所述顶盖(11)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限制阻挡门(2)朝远离第一诱捕腔(13)的方向转动的限位块(1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体(1)的内部还具有若干第二诱捕腔(14),所述第二诱捕腔(14)与第一诱捕腔(13)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上开设有若干供诱饵向外散发气味的通气孔(115),所述通气孔(115)与第二诱捕腔(14)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扩散诱饵气味的扩散组件(4),所述扩散组件(4)设置于第一诱捕腔(13)中,所述扩散组件(4)包括风机(42),所述风机(42)的一端具有吹气功能且与诱饵容器(3)的内部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吸气通道(124),所述风机(42)远离诱饵容器(3)的一端具有吸气功能且与吸气通道(124)相通,若干所述吸气通道(124)远离风机(42)的一端分别与若干诱捕通道(15)相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通道(124)与诱捕通道(15)相通的一端位于阻挡门(2)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门(2)与底座(12)之间存在供小型害虫通过的空间,所述阻挡门(2)靠近底座(1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软毛刷体(5),所述软毛刷体(5)远离阻挡门(2)的一端与底座(12)相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通道(15)底部的通道壁为朝第一诱捕腔(13)向上倾斜的倾斜面,所述软毛刷体(5)也倾斜设置,所述软毛刷体(5)与底座(12)相抵的位置位于限位块(116)靠近第一诱捕腔(13)的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容器(3)与顶盖(11)可拆卸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室内害虫诱捕装置,涉及昆虫捕杀装置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顶盖和底座,所述顶盖与底座拼合后形成装置体,所述装置体的内部具有第一诱捕腔,所述第一诱捕腔的周侧具有若干诱捕通道,所述诱捕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诱捕腔相通,所述诱捕通道的另一端与外界相通;还包括诱饵容器,所述诱饵容器与顶盖连接,所述诱饵容器的内部与第一诱捕腔相通;还包括若干阻挡门,所述阻挡门与顶盖铰接,且若干所述阻挡门分别位于若干诱捕通道中,所述阻挡门能够朝靠近第一诱捕腔的方向转动,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限制阻挡门朝远离第一诱捕腔的方向转动的限位块。本申请捕杀蟑螂等害虫的效果显著、成本较低且可长期重复利用。成本较低且可长期重复利用。成本较低且可长期重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

聂志强 李文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胜隆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2/1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2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502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害虫   所述   凹槽   诱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