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进入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马铃薯常年遭受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等病害的侵扰,氟啶胺与噻霉酮进行防治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等病害是常规的选择,并且效果优异。
3.氟啶胺(fluazinam)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吡啶胺衍生物,二硝基苯胺类杀菌剂。无效果和内吸活性,是广谱高效的保护性杀菌剂。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非常有效。氟啶胺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的多个特异性位点,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阻断病菌能量(atp)的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氟啶胺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且在碱性及较高有机质含量下更有利于氟啶胺在土壤中降解。
4.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十字花科类作物、蔬菜、水果等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有效保护植株不受病原物侵染,病害发生后酌情增加用药量可明显控制病菌的蔓延,从而达到保护和铲除的双重作用。在水中(20℃)溶解度为4g/l。
5.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在甘肃、内蒙、东北三省,这些地方大多地处北方,降雨量较小,土壤中酸性物质较少,土壤偏碱性,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对于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土壤处理剂农药,例如氟啶胺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极易在土壤中降解,持效时间短,需要多次施药。
6.目前氟啶胺等农药用于防治马铃薯相关病害时常用的制剂是颗粒剂,因为,颗粒剂在生产中,生产方法是将有效成分与辅料混合进行气流粉碎,然后加适量水经过颗粒剂捏合机进行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在应用上,颗粒剂产品虽然具有沉降性好,漂移性小,对环境污染轻,施用方便,省工省时优点,可以作为土壤处理剂集中区域释放,但由于雨水冲刷淋溶作用和/或土壤ph影响、微生物作用容易使农药有效成分氟啶胺等流失或降解,持效期较短,进而需要增加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导致用药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稳定长效的具有控制释放的颗粒剂制备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7.此外,本发明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现有技术制备的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施用后由于雨水冲刷淋溶作用
和/或土壤ph影响、微生物作用容易使农药有效成分流失或降解,持效期较短,进而需要增加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导致用药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持效时间长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
9.本发明含有氟啶胺与噻霉酮的颗粒剂包括有氟啶胺、噻霉酮、高分子覆膜剂和辅料,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4-20%水溶性覆膜剂和80-96%非水溶性覆膜剂组成。
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1)将氟啶胺、噻霉酮与辅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12.(2)将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13.(3)将制备的覆膜剂混合液加入至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14.本发明还公开了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中的应用。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6.本发明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用高分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覆膜剂吸附在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母粉表面上,形成层层包覆膜。其中,包覆膜中少量水溶性覆膜剂可以溶于土壤中的水分中,药剂释放,达到防效;其中,包覆膜中大量非水溶性覆膜剂可阻止颗粒剂大部分表面与土壤中的水接触,形成不能透水的薄膜,阻隔药剂大量快速释放到土壤中。因此,本发明颗粒剂在施用至土壤后可以显著控制释放的效果,延长药剂的持效期,降低施药次数和频率,同时还能很好的控制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病害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组分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组分或其它组成部分。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
18.本发明总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所述颗粒剂包括氟啶胺、噻霉酮、高分子覆膜剂和辅料,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4-20%水溶性覆膜剂和80-96%非水溶性覆膜剂组成。选择合适的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用量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颗粒剂。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可以达到释放农药的作用,非水溶性覆膜剂则可以阻止土壤环境对药物的影响,可以延长农药的释放时间和降解速度。
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氟啶胺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40%,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10%;优选地,氟啶胺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5-37.5%,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5%。
20.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1-10);优选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5-10)。在上述比例范围内两种农药成分的组合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
2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含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含有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20%;优选地,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2-16%。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4-20%水溶性覆膜剂和80-96%非水溶性覆膜剂,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4-24);可选地,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8-12%水溶性覆膜剂和88-92%非水溶性覆膜剂,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7.3-11.5)。所述水溶性覆膜剂选自聚乙二醇、明胶、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所述非水溶性覆膜剂为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乙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与丙烯酸共聚乳液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申请人研究发现特别是使用优选的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组合,两者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制成的颗粒剂的缓释性能、防效期等都等取得更优异的效果。
22.进一步的,上述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中含有辅料,所述辅料包括腐植酸肥和分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警戒组成。其中,所述辅料含有腐植酸肥,其中,腐植酸肥包括腐植酸、硝基腐殖酸、腐植酸水溶性盐和硝基腐殖酸水溶性盐,所述的水溶性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锌盐、锰盐、铵盐。腐殖酸肥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产量。
2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4.(1)将氟啶胺、噻霉酮与辅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25.(2)将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26.(3)将制备的覆膜剂混合液加入至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含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
27.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产品质量稳定。
28.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中的应用中效果好,持效期长,可以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中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原料、方法、手段等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下面实施例中原料都是通过市场购买获得。
30.一、制剂制备实施例
31.实施例1
32.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33.(1)将3g噻霉酮、22.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铵、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34.(2)将1.4g聚乙二醇、12.6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35.(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36.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4%,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9。
37.实施例2
38.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39.(1)将3g噻霉酮、22.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铵、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40.(2)将1.69g聚乙二醇、12.31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41.(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42.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4%,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7.3。
43.实施例3
44.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45.(1)将3g噻霉酮、22.5g氟啶胺与10g硝基腐殖酸、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46.(2)将1.45g聚乙二醇、10.55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47.(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48.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2%,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7.3。
49.实施例4
50.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51.(1)将2g噻霉酮、15g氟啶胺与10g硝基腐殖酸、3g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52.(2)将1.12g聚乙烯吡咯烷酮、12.88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53.(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54.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4%,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11.5。
55.实施例5
56.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57.(1)将2g噻霉酮、1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钠、3g聚羧酸盐、3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30g高岭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58.(2)将1.28g聚乙烯吡咯烷酮、14.72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59.(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60.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
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6%,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11.5。
61.实施例6
62.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63.(1)将5g噻霉酮、37.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钠、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白炭黑、0.5g普鲁士兰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64.(2)将2g阿拉伯树胶、8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65.(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66.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4。
67.实施例7
68.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69.(1)将5g噻霉酮、37.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钾、3g木质素磺酸钙、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金属酞菁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70.(2)将4g羧甲基纤维素钠、16g乙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与丙烯酸共聚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71.(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72.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4。
73.实施例8
74.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75.(1)将1g噻霉酮、7.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钾、3g木质素磺酸钠、3g拉开粉、30g膨润土、0.5g三苯甲烷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76.(2)将0.4g聚乙二醇、9.6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77.(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78.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24。
79.实施例9
80.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81.(1)将1g噻霉酮、7.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钙、3g木质素磺酸钠、3g拉开粉、30g滑石粉、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82.(2)将0.8g聚乙二醇、19.2g乙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与丙烯酸共聚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83.(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84.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24。
85.实施例10
86.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87.(1)将1g噻霉酮、5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镁、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88.(2)将2g聚乙二醇、8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89.(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90.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4。
91.实施例11
92.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93.(1)将4g噻霉酮、40g氟啶胺与10g腐植酸锌、3g木质素磺酸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g硅藻土、0.5g偶氮染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
94.(2)将4g聚乙二醇、16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95.(3)将步骤(2)所得覆膜剂混合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
96.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10;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24。
97.对比例1
98.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99.步骤(2)得到的覆膜剂混合液用等量的水代替。
100.对比例2
101.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02.步骤(2)中的覆膜剂混合液全部用等量的聚乙二醇代替。
103.对比例3
104.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05.步骤(2)中的覆膜剂混合液全部用等量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代替。
106.对比例4
107.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08.步骤(2)中的选用3.5g聚乙二醇、10.5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109.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
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4%,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3。
110.对比例5
111.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12.步骤(2)中的选用0.54g聚乙二醇、13.46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113.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4%,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25。
114.对比例6
115.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16.步骤(1)中的硅藻土用30g;
117.步骤(2)中的选用2.1g聚乙二醇、18.9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118.上述方法无法制备出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原因是再加入覆膜剂混合液后物料呈凝胶糊状,无法成粒,上述方法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1%,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9。
119.对比例7
120.一种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
121.步骤(1)中的硅藻土用30g;
122.步骤(2)中的选用0.9g聚乙二醇、8.1g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
123.上述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中,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7.5;制备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9%,其中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9。
124.二、应用实施例
125.测试实施例1
126.室内测定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土壤中的释放速度
127.试验准备:取中国东北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该土壤近2年没有施用其他农药成分,取地表至深度为10cm的耕作土,粉碎均匀过40目筛,调湿度为75-85%,装入底部无孔的花盆(直径20cm),厚度15cm备用;另取过筛后的土壤放置600℃高温箱中烘烤8h,使其中有机物质充分灼烧为无机物质,取出冷却后调湿度为75-85%,装入底部无孔的花盆(直径20cm),厚度15cm备用;
128.每个花盆放入处理药剂均为2克,将实施例1、3、5、7、9、11与对比例1-5和对比例7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装入孔隙为200目的网布袋中,使药剂可在网布袋中铺平,束口放入上述花盆中,盖未经高温烘烤处理的土壤10cm,中央滴浇500ml水后,花盆口覆塑料膜保湿。每药剂12个重复,共计12个实验组。另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装入孔隙为200目的网布袋中,使药剂可在网布袋中铺平,束口放入上述花盆中,盖经高温烘
烤处理后的土10cm,中央滴浇500ml水后,花盆口覆塑料膜保湿。每药剂12个重复,共计2个实验组。
129.结果检测:25℃下放置14天、30天、45天、60天后每次随机选择3盆,取出装药剂网布袋,用高效液相谱法检测土壤中氟啶胺与噻霉酮的含量和重量,计算得到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土壤中的释放速度,取3组样品测得数据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1。
130.统计方法:颗粒剂有效成分在土壤中释放速度%=(该有效成分土壤中实测重量/该有效成分初始理论重量)*100%
131.表1
[0132][0133]
[0134]
由表1可见,经过高温烘烤处理后的土壤实验中,实施列1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随着时间在土壤中缓慢释放,释放药量较均匀,释药时间可达60天,达到控制释放的目的;对比例1中按常规方法制备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土壤中的释放速度较快,第14天可完全释放。
[0135]
同时发现实施列1与对比列1所用土壤经高温烘烤处理后的实验组,在相同的处理天数后,氟啶胺与噻霉酮释放含量明显高于实施列1与对比列1中所用土壤未经高温烘烤处理的实验组,可见,在同样的底部无孔花盆中,实验土壤中的有机质明显促使了氟啶胺与噻霉酮降解,表1中,对比列1按常规方法,母粉中直接加入水后制备的颗粒剂在未经烘烤处理的土壤中施用60天后,氟啶胺与噻霉酮降解率可达到25%以上;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同样的施用时间后,其颗粒剂可以在土壤中通过缓慢释放,避免颗粒剂有效成分大量接触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明显缓解了氟啶胺与噻霉酮降解问题,在土壤中施用60天,氟啶胺与噻霉酮的降解率可降低到15%以内,明显改善了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的降解问题。
[0136]
测试实施例2
[0137]
测试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持效性
[0138]
该试验地区为东北某马铃薯农场,该地历年受马铃薯晚疫病侵害,损失严重地区。
[0139]
在马铃薯种植田内分别测试实施例1、2、4、6、8、10与对比例1-5和对比例7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持效性,测试每个样品的种植区面积均为1亩,具体步骤包括:在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按照试验小区的面积,准确称量好各种颗粒剂药剂20g,将颗粒剂与细砂土搅拌均匀,撒施于马铃薯根部周5-15cm之中(用量均为每亩地该颗粒剂的有效成分施用量),并以实施列1中去除有效成分氟啶胺与噻霉酮后的其他物料来代替颗粒剂作为空白处理。
[0140]
按上述方案在撒施药剂后,分别于7天、14天、30天、45天和60天接种晚疫病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
×
105个/ml。接种后保持正常水肥管理,待空白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如下表2。
[0141]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
[0142][0143][0144]
表2
[0145][0146]
由表2处理结果可见,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在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施用后,能够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药剂处理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试验结果显示,颗粒剂在施药后14天,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高峰。45天后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略有下降,但远高于对比例的防治效果,在82%以上的防效可以保持到60天,防效显著,持效期更长;特别是对比例1中,用常规方法制备的颗粒剂因为在土壤中释放速度快,部分有效成分会随着时间容易在土壤中降解,且更容易造成药剂中有效成分随着雨水淋溶大量流失,持效期短的同时会严重污染环境。对比结果明显看出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显示出长效控释的优异效果,特别是有效缓解了噻霉酮和氟啶胺在土壤中易被降解失效的问题,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更少,节约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0147]
综上可知,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对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优异,在不影响防效的同时持效期更长,可达到60天,基本满足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后整个生育期,最重要的是该有效缓解了噻霉酮和氟啶胺在土壤中易被降解失效的问题,节约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推广价值。
[014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含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剂包括氟啶胺、噻霉酮、高分子覆膜剂和辅料,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4-20%水溶性覆膜剂和80-96%非水溶性覆膜剂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其中,氟啶胺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40%,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10%;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其中,氟啶胺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5-37.5%,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5%,噻霉酮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5-10)。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20%;优选高分子覆膜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2-1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4-20%水溶性覆膜剂和80-96%非水溶性覆膜剂,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4-24);可选地,所述高分子覆膜剂包括8-12%水溶性覆膜剂和88-92%非水溶性覆膜剂,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重量比为1:(7.3-11.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覆膜剂选自聚乙二醇、明胶、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所述非水溶性覆膜剂为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乙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与丙烯酸共聚乳液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包括腐植酸肥和分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警戒组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腐植酸肥包括腐植酸、硝基腐殖酸、腐植酸水溶性盐和硝基腐殖酸水溶性盐,所述的水溶性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锌盐、锰盐、铵盐。9.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8任一项颗粒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氟啶胺、噻霉酮与辅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2)将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3)将制备的覆膜剂混合液加入至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
·
噻霉酮颗粒剂。10.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氟啶胺与噻霉酮颗粒剂。11.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颗粒剂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疮痂病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颗粒剂包括氟啶胺、噻霉酮、高分子覆膜剂和辅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氟啶胺、噻霉酮与辅料混合后进行气流粉碎形成颗粒剂母粉;(2)将水溶性覆膜剂和非水溶性覆膜剂混合均匀形成覆膜剂混合液;(3)将制备的覆膜剂混合液加入至颗粒剂母粉中吸附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氟啶胺和噻霉酮颗粒剂。本发明的颗粒剂材料易得、工艺简单,特别是创造性的使用高分子覆膜剂代替水进行捏合造粒,在不提高造粒工艺复杂性的基础上使制得的产品具有明显控释效果,达到对病害长效防治目的,特别的是在不影响防效的基础上有效缓解了噻霉酮和氟啶胺在土壤中易被降解失效的问题,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更少,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同时对作物安全,节约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染。


技术研发人员:

张磊 刘润峰 曾学彬 叶小妹 尹玉娟 李桂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明德立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9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覆膜   颗粒剂   水溶性   混合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