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浙江高中课改的经验与反思|新高考试点省的实践经...

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浙江高中课改的经验与反思|新高考试点省的实践经验
新高考
本文聚焦高考新政下浙江省课程改革推进的实践与探索,探讨新高考背景下浙江省学校教育变革行动的基本做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路,为各地基于高考新政的高中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教学等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实践案例。
浙江省高中课改推进的总体情况
实施高中课改以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在理念、路径和策略上对推进课程改革都做了系统规划,全面加强了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以“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为育人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优化育人机制,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全面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实践表明,浙江省高中课改推进态势整体良好。
1学生对改革的了解和认同度高
据2016年9月浙江省教研室对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学生对课程改革
方案及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认同度和了解度比较高(图1)。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也让教师对学生在上述问题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学生问卷基本一致(假设检验p<0.01)。证明问卷可靠性的同时,也表明一线教学中师生已经在新高考方案认同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此外,在观念态度上,调研所及学校均有较好表现,从初步了解到理念认同,再到积极推进课改和考改,说明以选择性为核心理念的课改和高考改革已深入到每一位参与者之中。
2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落实与尊重
选什么科目学习?哪个时间学?选什么方式进行考试?哪个时间考试?考几次?浙江省的高考新政释放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从在校学生的“七选三”情况看,各个科目均有学生选择,有78%的学生突破了原来的文综、理综三科组合。通过扩大选课选考,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的竞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可以选其所好,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3走班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新常态”
高考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走班教学行列,“必修分层、选修分类和体艺分项”已成为浙江省普通高中走班教学的基本举措,各校还积极探索学校变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双轨管理。在选择意愿上,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学校在高一年级段至少有三轮宣传学习与摸底的调查,指导学生与家长参与和重视选择,逐步清晰学考选考意向。抽样调查显示,超过90%的教师和学生认同减必修增选修的改革,90%以上的学生赞同自主选择课程,85%以上的学生喜欢走班上课。
4“多样化、特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
当前的高考改革体现出三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彰显选择性,解决了共性淹没个性的问题,利于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突出综合性,解决唯分数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过程性,用评价的长度配合评价的宽度,使评价更真实、更完整,解决了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弱化升学竞争”。基于选择性、综合性和过程性理念的高考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中课改的深化。我们欣喜地发现浙江省“一校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局面已经形成,“多样化、特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
浙江省高中课改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实施高考新政后,浙江省已顺利推进五次考试,实现了平静、淡定应考的考试新常态。这不仅是新高考改革的趋势,也彰显出浙江省高中课改的积极成效。近年来浙江省高中课改在以下五个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课程创新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地,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中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育人机制和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学校多元特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学校“开好课”是学生“选好课”的前提与关键。根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学校普遍从学校定位、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比如杭州第十四中学“把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围绕多元资质和人格养成开发了‘三层七类’(纵向三个层次分层分类推进,横向七个类型的课程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璀璨钻石’课程模型,以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和谐发展,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璀璨钻石”。(图2)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彰显办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课程修习中养成。浙江省许多普通高中学校以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总结和反思为基础,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实践。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办学实际的特课程建设:架构以“自我认知和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
3.学科方案建设实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融合。这几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有机融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建设系列化、精品化与连续性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镇海中学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开拓了物理学科的通识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创新特课程和学科特长课程等选修课程(表1),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除了各普通高中“点”上的积极探索,浙江省还有两个“面”上的创新做法。针对选修课程盲目追求数量、呈现“碎片化”倾向的问题,浙江省教研室协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根据办学理念目标、办学特,以学科为轴心分层分类建设选修课程。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及城镇薄弱学校课程资源匮乏和条件不足等问题,浙江省教育厅采取了面向全省征集网络课程的办法,在浙江教育资源网建立了“高中选修课平台”,供全省普通高中免费下载使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目前平台已有1073门网络课程,总访问量超过817万人次。
与此同时,为了典型引路,浙江省教研室分两批对全省99个学科基地进行培育,积极指导这些基地学校做好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各学科基地学校的互动交流。我们通过学科基地培育,以点带面进行研究和引领,期望给全省的普通高中提供课堂教学范式,并为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成长培训、教科研成果孵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2统筹规划三年课程修习安排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改变了“千校一面”的教学安排。能否统筹好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安排,是决定教学是否有序的关键。浙江省多数普通高中课程的安排在确保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均衡性、连续性和选择性的同时,突出以减轻考试压力为导向,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课程修习和考试安排。具体的课程和考试安排上,浙江省高中学校的普遍做法如下:
首先,控制必修课程并开科目。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原则安排必修课程,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控制并开课程,控制并开学考科目课程不超过8门;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学科三年连续安排;控制语文、数学、外语的周课时数,保证体育、艺术的周课时数;其余学科必修课程可相对集中开课,在一年或两年内连续安排。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7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学生   学校   浙江省   核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