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其中按传热原理可分为间壁式换热器(最为广泛的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和复式换热器,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夹套式换热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双管板换热器(p型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3.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一种在管外流动,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4.当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对含有杂质的热气体进行换热时,热气体在管束内部流动,在长期换热过程中,气体中杂质会不断在管内壁上附着,造成管内壁形成密集的污垢层,不仅影响管束的换热效果,同时增大了清理频率和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换热管中管内壁容易形成密集的污垢层,不仅影响管束的换热效果,同时增大清理频率和难度的问题,相比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通过在所述主管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管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主管板和副管板,所述主管板位于隔板和副管板之间,所述主管板和副管板之间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双层传热管,所述双层传热管包括外管和内双弯体,所述外管固定连接于主管板和副管板之间,所述内双弯体位于外管内部,所述内双弯体的两端分别活动贯穿主管板和副管板并延伸至二者之间区域,所述内双弯体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软刷,所述软刷位于外管的内部;
6.所述管壳的内部还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位于副管板远离主管板的一侧,所述滑板与相邻内双弯体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绳,所述副管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双向推动件;
7.通过在外管内部设置贯穿状态的并带有软刷的内双弯体,结合双向推动件的辅助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使内双弯体可在外管内部进行稳定的双向来回移动过程,实现对外管内壁的清理过程,提高外管的换热效果,并且,通过滑板和引动板之间的可拆卸错位连接方式,在有效保证引动板对滑板进行推拉作用基础上,不易对管壳和副管箱之间的拆卸安装造成影响,另外,通过管状结构的内双弯体还可以使部分冷流体进入外管内部,在外管的换热基础上,使内双弯体同样成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8.可选的,所述双向推动件包括与副管箱内壁固定连接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连接有引动板,通过电动推杆带动引动板对滑板进行推动时,滑板可将内双弯体向同向推动,当电动推杆带动引动板反向移动时,滑板可带动拉绳和内双弯体进行反向移
动,重复上述操作,可实现多个内双弯体在相应外管内部进行双向移动,使软刷不断对外管内壁进行摩擦清洁,促进其内部杂质脱落,实现对多个外管内壁的同步清理过程。
9.可选的,所述引动板包括与电动推杆固定连接的柱体,所述柱体的外端滑动连接有一对限转杆,所述副管箱上开设有一对弧孔,一对所述限转杆分别贯穿一对弧孔并延伸至副管箱的外侧。
10.可选的,所述柱体的侧端开设有一对横槽,一对所述限转杆靠近柱体的一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横槽的内部,通过横槽和限转杆的相互配合,可使限转杆不易对柱体的来回移动造成阻碍,同时可限制柱体的旋转过程。
11.可选的,所述副管箱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一对垫片,一对所述垫片分别位于一对弧孔的一侧槽口边缘处,所述限转杆的外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通过紧固螺母可将限转杆与弧孔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使限转杆不易在弧孔内部进行转动,进而限制柱体的转动,使稳定位于内槽内部。
12.可选的,所述滑板靠近引动板的一端开设有圆槽,所述柱体转动连接于圆槽的内部,所述圆槽的内壁开设有内槽,所述柱体的侧端固定连接有一对,所述转动连接于内槽的内部。
13.可选的,所述内槽靠近引动板的内壁上开设有一对外孔,一对所述分别与一对外孔相匹配,通过外孔方便使进出内槽中,从而方便滑板和引动板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14.可选的,所述柱体靠近电动推杆的一端开设有t型槽,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t型转杆,所述t型转杆转动连接于t型槽的内部,通过t型转杆t型槽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使电动推杆的伸缩运动可带动引动板进行同步移动,另一方面可实现引动板和电动推杆之间的转动,便于引动板和滑板之间进行安装和拆卸。
15.可选的,所述主管箱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通的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所述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分别位于隔板的上下两侧,使用时,热流体从热流进管进入主管箱的上半区域,随后通过管壳上半区域的多个外管到达副管板另一侧,再通过管壳下半区域的多个外管进入主管箱的下半区域,最后通过热流出管排出。
16.可选的,所述内双弯体采用管状结构,且一对管口端分别位于外管中心线的上下两侧,通过将内双弯体设置成管状结构,可使管壳中部分冷流体不断在内双弯体内部流动,通过内双弯体与外管内部的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在外管的换热基础上,增大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8.(1)本技术通过在外管内部设置贯穿状态的并带有软刷的内双弯体,结合双向推动件的辅助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使内双弯体可在外管内部进行稳定的双向来回移动过程,实现对外管内壁的清理过程,提高外管的换热效果,并且,通过滑板和引动板之间的可拆卸错位连接方式,在有效保证引动板对滑板进行推拉作用基础上,不易对管壳和副管箱之间的拆卸安装造成影响,另外,通过管状结构的内双弯体还可以使部分冷流体进入外管内部,在外管的换热基础上,使内双弯体同样成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19.(2)双向推动件包括与副管箱内壁固定连接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伸缩端连接有引动板,通过电动推杆带动引动板对滑板进行推动时,滑板可将内双弯体向同向推动,当
电动推杆带动引动板反向移动时,滑板可带动拉绳和内双弯体进行反向移动,重复上述操作,可实现多个内双弯体在相应外管内部进行双向移动,使软刷不断对外管内壁进行摩擦清洁,促进其内部杂质脱落,实现对多个外管内壁的同步清理过程。
20.(3)柱体的侧端开设有一对横槽,一对限转杆靠近柱体的一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横槽的内部,通过横槽和限转杆的相互配合,可使限转杆不易对柱体的来回移动造成阻碍,同时可限制柱体的旋转过程。
21.(4)柱体靠近电动推杆的一端开设有t型槽,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t型转杆,t型转杆转动连接于t型槽的内部,通过t型转杆t型槽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使电动推杆的伸缩运动可带动引动板进行同步移动,另一方面可实现引动板和电动推杆之间的转动,便于引动板和滑板之间进行安装和拆卸。
22.(5)内双弯体采用管状结构,且一对管口端分别位于外管中心线的上下两侧,通过将内双弯体设置成管状结构,可使管壳中部分冷流体不断在内双弯体内部流动,通过内双弯体与外管内部的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在外管的换热基础上,增大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一;
24.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一;
25.图3为本技术的双层传热管的立体图;
26.图4为本技术的双层传热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二;
28.图6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二;
29.图7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的局部侧面结构示意图一;
31.图9为本技术的局部侧面结构示意图二;
32.图10为本技术的局部侧面结构示意图三;
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双层传热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5.图中标号说明:
36.1管壳、2主管箱、3副管箱、301弧孔、302垫片、4隔板、5双层传热管、51外管、52内双弯体、53拉绳、54软刷、6滑板、601圆槽、602内槽、603外孔、7引动板、71柱体、7101横槽、72限位片、73限转杆、8电动推杆、801t型转杆、9主管板、10副管板、11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实施例1:
39.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冷流进管和冷流出管的管壳1,管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折流板11,管壳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主管箱2和副管箱3,主管箱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4,管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主管板9位于隔板4和副管板10之间。
40.请参阅图1和图2,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之间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双层传热管5,双层传热管5包括外管51和内双弯体52,外管51固定连接于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之间,内双弯体52位于外管51内部,内双弯体52的两端分别活动贯穿主管板9和副管板10并延伸至二者之间区域,请参阅图3和图4,内双弯体5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软刷54,软刷54位于外管51的内部,管壳1的内部还滑动连接有滑板6,滑板6位于副管板10远离主管板9的一侧,且管壳1和副管箱3均与滑板6形成面接触密封状态,使其一侧的热流体不易通过滑板6与二者的溢出,滑板6与相邻内双弯体52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绳53,当滑板6向靠近内双弯体52的方向移动时,滑板6会对其起到推动作用,当滑板6向远离内双弯体52的方向移动时,通过拉绳53可将内双弯体52进行拉动,从而便于实现内双弯体52在外管51内部的来回移动,使软刷54对外管51内壁进行清洁,并且,由于内双弯体52两端部在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上所形成的弯曲结构,以及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与内双弯体52之间形成的面接触滑动密封状态,可有效提高内双弯体52在移动过程中的位置稳定性,并使冷热流体不易发生交流。
41.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副管箱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双向推动件,双向推动件包括与副管箱3内壁固定连接的电动推杆8,电动推杆8的伸缩端连接有引动板7,通过电动推杆8带动引动板7对滑板6进行推动时,滑板6可将内双弯体52向同向推动,当电动推杆8带动引动板7反向移动时,滑板6可带动拉绳53和内双弯体52进行反向移动,重复上述操作,可实现多个内双弯体52在相应外管51内部进行双向移动,使软刷54不断对外管51内壁进行摩擦清洁,促进其内部杂质脱落,实现对多个外管51内壁的同步清理过程。
42.请参阅图6,引动板7包括与电动推杆8固定连接的柱体71,滑板6靠近引动板7的一端开设有圆槽601,柱体71转动连接于圆槽601的内部,圆槽601的内壁开设有内槽602,柱体71的侧端固定连接有一对72,72转动连接于内槽602的内部,内槽602靠近引动板7的内壁上开设有一对外孔603,一对72分别与一对外孔603相匹配,通过外孔603方便使72进出内槽602中,从而方便滑板6和引动板7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43.请参阅图6,柱体71的外端滑动连接有一对限转杆73,副管箱3上开设有一对弧孔301,一对限转杆73分别贯穿一对弧孔301并延伸至副管箱3的外侧,柱体71的侧端开设有一对横槽7101,一对限转杆73靠近柱体71的一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横槽7101的内部,通过横槽7101和限转杆73的相互配合,可使限转杆73不易对柱体71的来回移动造成阻碍,同时可限制柱体71的旋转过程,副管箱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一对垫片302,一对垫片302分别位于一对弧孔301的一侧槽口边缘处,限转杆73的外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通过紧固螺母可将限转杆73与弧孔301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即将限转杆73固定在垫片302处(如图1所示:通过平面的垫片302设置在紧固螺母和曲面的管壳1之间,可提高紧固螺母的稳固性),使限转杆73不易在弧孔301内部进行转动,进而限制柱体71的转动。
44.当限转杆73固定在垫片302处时,72稳定位于内槽602内部,且与外孔603处于错位状态,此时,柱体71可带动滑板6进行来回移动,对内双弯体52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如图9和图10所示),实现对外管51的清洁;而当需要拆卸管壳1和副管箱3时,先转动限转杆73,通
过柱体71带动72转动与外孔603对应位置,此时,将副管箱3从管壳1上拆卸下来时,72可从外孔603中顺利移出,即顺利实现副管箱3的拆卸过程。
45.请参阅图8,柱体71靠近电动推杆8的一端开设有t型槽,电动推杆8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t型转杆801,t型转杆801转动连接于t型槽的内部,通过t型转杆801t型槽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使电动推杆8的伸缩运动可带动引动板7进行同步移动,另一方面可实现引动板7和电动推杆8之间的转动,便于引动板7和滑板6之间进行安装和拆卸。
46.请参阅图7,主管箱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通的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分别位于隔板4的上下两侧,使用时,热流体从热流进管进入主管箱2的上半区域,随后通过管壳1上半区域的多个外管51到达副管板10另一侧,再通过管壳1下半区域的多个外管51进入主管箱2的下半区域,最后通过热流出管排出。
47.实施例2:
48.请参阅图10和图11,内双弯体52采用管状结构,且一对管口端分别位于外管51中心线的上下两侧,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内双弯体52设置于管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实体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可实现管壳1中部分冷流体不断在内双弯体52内部流动,通过内双弯体52与外管51内部的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在外管51的换热基础上,增大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49.本技术通过在外管51内部设置贯穿状态的并带有软刷54的内双弯体52,结合双向推动件的辅助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使内双弯体52可在外管51内部进行稳定的双向来回移动过程,实现对外管51内壁的清理过程,提高外管51的换热效果,并且,通过滑板6和引动板7之间的可拆卸错位连接方式,在有效保证引动板7对滑板6进行推拉作用基础上,不易对管壳1和副管箱3之间的拆卸安装造成影响,另外,通过管状结构的内双弯体52还可以使部分冷流体进入外管51内部,在外管51的换热基础上,使内双弯体52同样成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5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冷流进管和冷流出管的管壳(1),所述管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折流板(11),所述管壳(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主管箱(2)和副管箱(3),所述主管箱(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主管板(9)和副管板(10),所述主管板(9)位于隔板(4)和副管板(10)之间,所述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之间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双层传热管(5),所述双层传热管(5)包括外管(51)和内双弯体(52),所述外管(51)固定连接于主管板(9)和副管板(10)之间,所述内双弯体(52)位于外管(51)内部,所述内双弯体(52)的两端分别活动贯穿主管板(9)和副管板(10)并延伸至二者之间区域,所述内双弯体(5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软刷(54),所述软刷(54)位于外管(51)的内部;所述管壳(1)的内部还滑动连接有滑板(6),所述滑板(6)位于副管板(10)远离主管板(9)的一侧,所述滑板(6)与相邻内双弯体(52)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绳(53),所述副管箱(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双向推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推动件包括与副管箱(3)内壁固定连接的电动推杆(8),所述电动推杆(8)的伸缩端连接有引动板(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动板(7)包括与电动推杆(8)固定连接的柱体(71),所述柱体(71)的外端滑动连接有一对限转杆(73),所述副管箱(3)上开设有一对弧孔(301),一对所述限转杆(73)分别贯穿一对弧孔(301)并延伸至副管箱(3)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71)的侧端开设有一对横槽(7101),一对所述限转杆(73)靠近柱体(71)的一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一对横槽(7101)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箱(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一对垫片(302),一对所述垫片(302)分别位于一对弧孔(301)的一侧槽口边缘处,所述限转杆(73)的外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6)靠近引动板(7)的一端开设有圆槽(601),所述柱体(71)转动连接于圆槽(601)的内部,所述圆槽(601)的内壁开设有内槽(602),所述柱体(71)的侧端固定连接有一对(72),所述(72)转动连接于内槽(602)的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602)靠近引动板(7)的内壁上开设有一对外孔(603),一对所述(72)分别与一对外孔(603)相匹配。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71)靠近电动推杆(8)的一端开设有t型槽,所述电动推杆(8)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t型转杆(801),所述t型转杆(801)转动连接于t型槽的内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箱(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通的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所述热流进管和热流出管分别位于隔板(4)的上下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双弯体
(52)采用管状结构,且一对管口端分别位于外管(51)中心线的上下两侧。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应用于热交换设备领域的一种微移内刷式管壳式换热器,该管壳式换热器通过通过在外管内部设置贯穿状态的并带有软刷的内双弯体,结合双向推动件的辅助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使内双弯体可在外管内部进行稳定的双向来回移动过程,实现对外管内壁的清理过程,提高外管的换热效果,并且,通过滑板和引动板之间的可拆卸错位连接方式,在有效保证引动板对滑板进行推拉作用基础上,不易对管壳和副管箱之间的拆卸安装造成影响,另外,通过管状结构的内双弯体还可以使部分冷流体进入外管内部,在外管的换热基础上,使内双弯体同样成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黄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黄婷

技术研发日:

2022.09.29

技术公布日:

2022/12/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管壳   柱体   推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