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方法论

企业战略管理学讲义
第一讲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方法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景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景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景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发现与创造。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方法论要讲的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些方法论的问题。
一、方法论的意义
先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论讲起,有三个原因:
1战略知识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与实践艺术的高度统一。战略管理不可能完全归结于哲学思辨,但哲学式的思考是任何一位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在快速变化、动态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任何竞争优势的取得需要企业作长远的考虑,需要变革的胆略和独特的战略思维。
2从素质教育说起,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研究、制定企业战略的能力比学习一些战略管理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
关于战略管理的知识正在与时俱进,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三年以后就被淘汰。只有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知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才是终身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战略管理的方法论。
3在这里谈方法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而且是因为出现了一种危险,这就是新的教条主义思潮正在把战略问题的研究引入歧途。我的观点是在战略问题的研究中:事无常事,法无定法。所以就需要对方法论问题作哲学的思考。
二、管理科学的方法论1.方法论与认知兴趣
1992年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德鲁克认为当前知识正被应用于管理,相对于第一阶段知识被用于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以及第二阶段知识被用于工作,这是第三阶段。而“提供知识以出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事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这被称为管理革命。所以,管理是认知的过程。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兴趣,这就是技术性的兴趣、实践性的兴趣和解放的兴趣。这三种兴趣,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劳动,其次是沟通,最后是权力。
哈贝马斯认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上述的认识兴趣。技术的兴趣形成了经验性——分析性的知识,即实证科学;实践的兴趣形成了历史性——解释性的知识;解放性的兴趣,形成了批判的知识(反思)。
2.技术兴趣与实证科学
实证科学产生于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性兴趣,因此,实证科学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辉煌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把实证科学的经验性——分析性的方法应用于对社会的研究、对经济的研究、对市场的研究和对企业的研究,就存在一个适用性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能否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照搬到社会、经济、市场与企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去。
以工具性兴趣引导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规律。我们能否假设社会经济历史的演变存在规律,市场与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律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波普尔认为,历史无规律可言(《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似乎过于极端。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维科的话说:“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资本论》第一卷第409-410页)如果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么人类史上就不可能存在像自然史中的那种规律。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社会科学(包括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识的人。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其自由意志会影响经济学家们和管理学家们观察的结果。管理学中的“测不准
定律”——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发现观察者在观察它的时候,它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必须重视作为社会行动者自己对其所处情景的解释和理解。所以,企业管理学研究企图运用实证科学的方法以发现像
自然科学那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似乎是不大可能的。战略研究中预测中的自杀性预测与自证性预测就说明了社会行动者对其所
处情景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
如果企业管理学的研究不以探索规律为己任,那么实证科学的方法是否就无用武之地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经验,前人积累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以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实证科学中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可以引入管理学研究的。我们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实践兴趣与解释科学
解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解释学一词亦有中译为“诠释学”“阐释学”的,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赫尔墨斯口齿伶俐,动作敏捷,是为神传达信息的信使。神的信息从他口中传出来,既是宣达,也是一种解释。为此,在西方研究解释问题的学科取此神的
名字命名为“赫尔墨斯之
学”(Hermeneutics)。
对一种意义的理解与说明,是人类社会在沟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解释行为是在沟通过程中很普通的行为。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5-1911)是解释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思想巨擘。狄尔泰研究解释学是为了奠定认识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首先,狄尔泰认为,人不同于一般自然物,他在生活中不断留下符号和痕迹,这就是所谓“生活表现”,后人通过这类表现的痕迹,可以跨越时空距离与他建立起联系,通过解释,认识这个人,也就最终认识了历史。
而理解、解释所依赖的是生活得以展开的经验或体验。因此,经验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在经验中,才能达到对生活和历史的客观理解。其次,狄尔泰发现了“解释循环(Hermeneutic Circle)”。他说,“一部作品的整体要通过个别的词和词的组合来理解,可是个别词的充分理解又假定已经有了整体的理解为前提。”这样一来,整体须通过局部来了解,局部又须在整体联系中才能了解,两者互相依赖,互为因果,这就构成了一切解释都无法摆脱的困难,从而导致“解释循环”这一现象。这种“解释循环”在企业管理研究中也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只有了解现在,才能更好地了解将来。只有了解将来,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如果说,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解释循环”;那么,从空间角度来看,只有了解企业的经济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整个地区的经
济问题,反过来说,只有了解整个地区的经济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济问题。只有了解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只有了解世界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由此可见,“解释循环”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在解释的道路上,伴随着每一个“解释”,往往会涌现更多的需要解释的问题。所以,“解释循环”为我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认识道路。在此,我们除了感叹个人之渺小之外,我们将惊叹世界的广袤与深邃。
解释学在当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到加达默尔及其巨作《真理与方法》(1960)。首先,加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前有”、“前见”、“前把握”和“前结构”这一系列概念。加达默尔认为,正是这个“前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2:2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2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企业   解释   知识   战略   兴趣   科学   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