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常规的空调器中,其底部底盘通常还兼具排水作用,常规底盘上通常采用斜面进行排水,斜面的斜度难以把控,容易出现滞留现象,影响排水效果。并且采用斜面进行排水,需要保证斜面平齐无褶皱,这种设置方式会使得流道处的底盘结构强度较低,进而会影响整个底盘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排水效果,并提升底盘的结构强度。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5.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包括底盘本体,所述底盘本体上设置有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第二排水流道和第三排水流道,所述第一排水流道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接合,且所述第一排水流道和所述第二排水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台阶,所述第一排水台阶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水流道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排水流道;所述第二排水流道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接合,且所述第二排水流道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排水台阶,所述第二排水台阶用于将所述第二排水流道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排水流道,所述第三排水流道中还设置有贯穿所述底盘本体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用于向下排出所述第三排水流道中的水。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在底盘本体上设置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第二排水流道和第三排水流道,利用第一排水台阶将第一排水流道中的水引流至第二排水流道,同时利用第二排水台阶将第二排水流道中的水引流至第三排水流道,第三排水流道中的水通过排水口向下排出,实现了积水的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阶梯状结构,并利用排水台阶将整体流道分为高低不同的三级台阶面,且排水口位于最低处,一方面避免了斜面排水带来的问题,并避免了出现滞留现象,保证了排水通畅。另一方面采用阶梯状结构,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的结构强度。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分设在所述第一主流道两侧的第一辅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连接,所述第一排水台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流道的下游端,所述第一主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一辅流道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台阶。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采用第一主流道和两侧的第一辅流道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一主流道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范围。并且采用汇流方式也保证了积水能够累积后直接通过第一排水台阶排至第二排水流道,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流道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辅助台阶,所
述第一辅助台阶用于将所述第一辅流道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一主流道。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在第一辅流道和第一主流道之间设置第一辅助台阶,能够使得第一辅流道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一主流道,提升了排水效率,并避免了出现滞留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辅助台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11.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本体上还设置有结构凸筋,所述结构凸筋横置在所述第一主流道内,并朝向两个所述第一辅流道延伸。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设置结构凸筋,能够进一步提升底盘本体的结构强度,并且结构凸筋横置在第一排水流道中,能够对第一排水流道中的积水起到分流作用,使得积水能够迅速汇集并流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水流道包括第二主流道和分设在所述第二主流道两侧的第二辅流道,所述第二主流道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排水台阶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流道的下游端,所述第二主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二辅流道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第二排水台阶。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采用第二主流道和两侧的第二辅流道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二主流道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范围。并且采用汇流方式也保证了积水能够累积后通过第二排水台阶排至第三排水流道,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辅流道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辅助台阶,所述第二辅助台阶用于将所述第二辅流道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主流道。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设置第二辅助台阶,能够使得第二辅流道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二主流道,提升了排水效率,并且避免了出现滞留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二辅助台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流道和所述第二主流道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主流道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辅流道连接。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将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偏置分布,能够使得第一主流道所在排水空间与第二主流道所在的排水空间相错位,加强了底盘本体的整体结构强度。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排水流道包括第三主流道和分设在所述第三主流道两侧的第三辅流道,所述第三主流道与所述第二排水主道连接,所述第二排水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三主流道的上游端,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三主流道中,所述第三主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三辅流道和所述第二主流道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排水口。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采用第三主流道和两侧的第三辅流道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三主流道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方位。而排水口设置在第三主流道中,能够保证排水口处于最低处,保证排水的通畅。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辅流道和所述第三主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三辅助台阶,所述第三辅助台阶用于将所述第三辅流道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主流道。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在第三辅流道和第三主流道的接合处设置第三辅助台阶,能够使得第三辅流道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三主流道,提升了排水效率,
并避免出现滞留现象,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三辅助台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流道和所述第二辅流道之间还设置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相对所述第一辅流道和所述第二辅流道凸起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溢流槽中开设有贯穿所述底盘本体的溢流孔。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通过设置溢流槽,能够在积水突增时起到溢流效果,并且能够将溢出的水通过溢流孔排出,减小排水孔的排水压力,进一步保证排水的通畅性。
25.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阶梯式排水底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在第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在第二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0-阶梯式排水底盘;110-底盘本体;111-排水口;113-溢流槽;115-溢流孔;130-第一排水流道;131-第一主流道;133-第一辅流道;135-第一辅助台阶;137-结构凸筋;150-第一排水台阶;170-第二排水流道;171-第二主流道;173-第二辅流道;175-第二辅助台阶;180-第二排水台阶;190-第三排水流道;191-第三主流道;193-第三辅流道;195-第三辅助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32.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的底盘排水结构,通常是采用斜面来进行排水的,即通过斜面将水引流至排水口处进行排水,这种排水结构的斜面的斜度难以把控,容易出现局部积水滞留现象,无法迅速地将积水排至排水口处,影响排水效果。并且采用斜面进行排水,则需要保证流道内的斜面平齐无褶皱,而这又会导致流道处的底盘结构强度较低,进而影响整个底盘的结构强度。
3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和空调器,采用阶梯结构进行排水,能够提升排水效果的同时,增强底盘的结构强度。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4.第一实施例
35.结合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100,通过采用阶梯状结构,并利用排水台阶将整体流道分为由高至低不同的三级台面,一方面能够避免采用单个
斜面进行排水,减缓了积水滞留现象,保证了排水通畅。另一方面采用阶梯状结构,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110的结构强度。
3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100,包括底盘本体110,底盘本体110上设置有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130、第二排水流道170和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一排水流道130与第二排水流道170接合,且第一排水流道130和第二排水流道17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台阶150,第一排水台阶150用于将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水引流至第二排水流道170;第二排水流道170与第三排水流道190接合,且第二排水流道170与第三排水流道19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排水台阶180,第二排水台阶180用于将第二排水流道170中的水引流至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三排水流道190中还设置有贯穿底盘本体110的排水口111,排水口111用于向下排出第三排水流道190中的水。
37.在本实施例中,阶梯式排水底盘100适用于空调器,例如适用于空调外机,底盘本体110四周可以与外机围板连接,并围设形成外机壳体,同时底盘本体110上可以安装冷凝器、风机以及压缩机等外机部件,冷凝器和风机对应位置产生的冷凝水较多,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流道130和第二排水流道170即位于冷凝器和风机对应位置。同时压缩机处对应位置由第三排水流道190延伸进行排水。
38.本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式排水底盘100,通过在底盘本体110上设置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130、第二排水流道170和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一排水流道130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排水流道170的水平高度,第二排水流道170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排水流道190的水平高度,利用第一排水台阶150将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水引流至第二排水流道170,同时利用第二排水台阶180将第二排水流道170中的水引流至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三排水流道190中的水通过排水口111向下排出,实现了积水的处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阶梯状结构,并利用排水台阶将整体流道分为高低不同的三级台阶面,且排水口111位于最低处,一方面避免了斜面排水带来的问题,并避免了出现滞留现象,保证了排水通畅。另一方面采用阶梯状结构,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110的结构强度。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仅以三级台阶面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多增设流道和排水台阶,从而将整个底盘本体110分设为4个或5个台阶面,以实现更好的排水效果。
40.第一排水流道130包括第一主流道131和分设在第一主流道131两侧的第一辅流道133,第一主流道131与第二排水流道170连接,第一排水台阶150设置在第一主流道131的下游端,第一主流道131用于将第一辅流道133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第一排水台阶150。具体地,第一主流道131的排水方向与第一辅流道133的排水方向相垂直,第一主流道131的排水方向为底盘本体110的宽度方向,第一辅流道133的排水方向与底盘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通过采用第一主流道131和两侧的第一辅流道133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一主流道131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范围。并且采用汇流方式也保证了积水能够累积后直接通过第一排水台阶150排至第二排水流道170,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流道133与第一主流道13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辅助台阶135,第一辅助台阶135用于将第一辅流道133中的水引流至第一主流道131。具体地,第一辅助流道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主流道131的水平高度,且第一辅助台阶135的高度小于第一排
水台阶150的高度。并且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一主流道131均位于第一台阶上,水平高度最高,使得第一主流道131汇流后能够及时将水向下排出。通过在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一主流道131之间设置第一辅助台阶135,能够使得第一辅流道133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一主流道131,提升了排水效率,并避免了出现滞留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辅助台阶135,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42.在本实施例中,底盘本体110上还设置有结构凸筋137,结构凸筋137横置在第一主流道131内,并朝向两个第一辅流道133延伸。具体地,结构凸筋137与风圈位置对应,能够增强承载处的结构强度。即通过设置结构凸筋137,能够进一步提升底盘本体110的结构强度,并且结构凸筋137横置在第一排水流道130中,能够对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积水起到分流作用,使得积水能够迅速汇集并流动。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流道170包括第二主流道171和分设在第二主流道171两侧的第二辅流道173,第二主流道171与第三排水流道190连接,第二排水台阶180设置在第二主流道171的下游端,第二主流道171用于将第二辅流道173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第二排水台阶180。具体地,第二主流道171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二辅流道173的水平高度,且第二辅流道173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主流道131的水平高度,从而使得第二主流道171和第二辅流道173均位于第二台阶上,还能够起到过渡作用,将第一排水流道130的积水以及自身收集的积水汇流后向下排至第三排水流道190。通过采用第二主流道171和两侧的第二辅流道173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二主流道171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范围。并且采用汇流方式也保证了积水能够累积后通过第二排水台阶180排至第三排水流道190,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辅流道173与第二主流道17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辅助台阶175,第二辅助台阶175用于将第二辅流道173中的水引流至第二主流道171。通过设置第二辅助台阶175,能够使得第二辅流道173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二主流道171,提升了排水效率,并且避免了出现滞留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二辅助台阶175,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流道131和第二主流道171错位设置,且第一主流道131与其中一个第二辅流道173连接。具体地,第一主流道131和第二主流道171的排水方向相互平行,同时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二辅流道173的排水方向也相互平行。此处将第一主流道131和第二主流道171偏置分布,能够使得第一主流道131所在排水空间与第二主流道171所在的排水空间相错位,加强了底盘本体110的整体结构强度。
46.第三排水流道190包括第三主流道191和分设在第三主流道191两侧的第三辅流道193,第三主流道191与第二排水主道连接,第二排水调节设置在第三主流道191的上游端,排水口111设置在第三主流道191中,第三主流道191用于将第三辅流道193和第二主流道171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排水口111。具体地,第三主流道191和第三辅流道193均位于第三台阶上,能够将第一排水流道130和第二排水流道170排下的积水汇流后再与自身收集的积水汇流,并通过排水口111排出。通过采用第三主流道191和两侧的第三辅流道193的设置方式,能够将两侧的水汇流至第三主流道191内流动,扩大了积水收集范围,保证了积水的排放方位。而排水口111设置在第三主流道191中,能够保证排水口111处于最低处,保证排水的通畅。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辅流道193和第三主流道19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三辅助台阶195,第三辅助台阶195用于将第三辅流道193中的水引流至第三主流道191。通过在第三辅流道193和第三主流道191的接合处设置第三辅助台阶195,能够使得第三辅流道193中的积水快速引流至第三主流道191,提升了排水效率,并避免出现滞留现象,进一步保证了排水通畅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三辅助台阶195,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接合处的结构强度。
48.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空调底盘上与压缩机对应的区域,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其中一个第三辅流道193延伸至该区域,并利用第三辅流道193将对压缩机对应区域产生的积水进行收集。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二辅流道173之间还设置有溢流槽113,溢流槽113相对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二辅流道173凸起设置,至少一个溢流槽113中开设有贯穿底盘本体110的溢流孔115。具体地,两侧的第一辅流道133和第二辅流道173之间均设置有溢流槽113,溢流槽113可以是多个,其中两侧的溢流槽113上均开设有溢流孔115。通过设置溢流槽113,能够在积水突增时起到溢流效果,并且能够将溢出的水通过溢流孔115排出,减小排水孔的排水压力,进一步保证排水的通畅性。
50.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100,通过在底盘本体110上设置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130、第二排水流道170和第三排水流道190,利用第一排水台阶150将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水引流至第二排水流道170,同时利用第二排水台阶180将第二排水流道170中的水引流至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三排水流道190中的水通过排水口111向下排出,实现了积水的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通过采用阶梯状结构,并利用排水台阶将整体流道分为高低不同的三级台阶面,且排水口111位于最低处,一方面避免了斜面排水带来的问题,并避免了出现滞留现象,保证了排水通畅。另一方面采用阶梯状结构,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110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增设第一辅助台阶135、第二辅助台阶175和第三辅助台阶195来进一步保证排水流畅,且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结构强度。并且,第一主流道131和第二主流道171偏置设置,也进一步提升了底盘本体110的结构强度。
51.第二实施例
5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阶梯式排水底盘100,其中阶梯式排水底盘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53.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风机、压缩机、冷凝器和阶梯式排水底盘100,该空调器可以是空调室外机,阶梯式排水底盘100包括底盘本体110,底盘本体110上设置有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130、第二排水流道170和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一排水流道130与第二排水流道170接合,且第一排水流道130和第二排水流道17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台阶150,第一排水台阶150用于将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水引流至第二排水流道170;第二排水流道170与第三排水流道190接合,且第二排水流道170与第三排水流道19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排水台阶180,第二排水台阶180用于将第二排水流道170中的水引流至第三排水流道190,第三排水流道190中还设置有贯穿底盘本体110的排水口111,排水口111用于向下排出第三排水流道190中的水。其中压缩机、风机和冷凝器均安装在底盘本体110上。底盘本体110四周可以与外机围板连接,并围设形成外机壳体。冷凝器和风机对应位置产生的冷凝水较多,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流道130和第二排水流道170即位于冷凝器和风机对应位置。同
时压缩机处对应位置由第三排水流道190延伸进行排水。
54.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110),所述底盘本体(110)上设置有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130)、第二排水流道(170)和第三排水流道(190),所述第一排水流道(130)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接合,且所述第一排水流道(130)和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台阶(150),所述第一排水台阶(150)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水流道(130)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接合,且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排水台阶(180),所述第二排水台阶(180)用于将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中还设置有贯穿所述底盘本体(110)的排水口(111),所述排水口(111)用于向下排出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中的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流道(130)包括第一主流道(131)和分设在所述第一主流道(131)两侧的第一辅流道(133),所述第一主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连接,所述第一排水台阶(150)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流道(131)的下游端,所述第一主流道(131)用于将所述第一辅流道(133)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台阶(1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流道(133)与所述第一主流道(13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辅助台阶(135),所述第一辅助台阶(135)用于将所述第一辅流道(133)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一主流道(13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本体(110)上还设置有结构凸筋(137),所述结构凸筋(137)横置在所述第一主流道(131)内,并朝向两个所述第一辅流道(133)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170)包括第二主流道(171)和分设在所述第二主流道(171)两侧的第二辅流道(173),所述第二主流道(171)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连接,所述第二排水台阶(180)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流道(171)的下游端,所述第二主流道(171)用于将所述第二辅流道(173)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第二排水台阶(18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流道(173)与所述第二主流道(17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辅助台阶(175),所述第二辅助台阶(175)用于将所述第二辅流道(173)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主流道(17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流道(131)和所述第二主流道(171)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主流道(13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辅流道(173)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水流道(190)包括第三主流道(191)和分设在所述第三主流道(191)两侧的第三辅流道(193),所述第三主流道(191)与所述第二排水主道连接,所述第二排水台阶(180)设置在所述第三主流道(191)的上游端,所述排水口(111)设置在所述第三主流道(191)中,所述第三主流道(191)用于将所述第三辅流道(193)和所述第二主流道(171)中的水汇流后引流至所述排水口(11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辅流道(193)和所述第三主流道(191)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三辅助台阶(195),所述第三辅助台阶(195)用于将所述第三辅流道(193)中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主流道(191)。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流道(133)和所述第二辅流道(173)之间还设置有溢流槽(113),所述溢流槽(113)相对所述第一辅流道(133)和所述第二辅流道(173)凸起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溢流槽(113)中开设有贯穿所述底盘本体(110)的溢流孔(115)。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阶梯式排水底盘。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排水底盘和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阶梯式排水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底盘本体上设置有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排水流道、第二排水流道和第三排水流道,第一排水流道与第二排水流道接合,且第一排水流道和第二排水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台阶;第二排水流道与第三排水流道接合,且第二排水流道与第三排水流道的接合处设置有第二排水台阶,第三排水流道中还设置有贯穿底盘本体的排水口。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阶梯状结构,排水口位于最低处,一方面避免了斜面排水带来的问题,并避免了出现滞留现象,保证了排水通畅。另一方面采用阶梯状结构,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的结构强度。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的结构强度。也增加了整体底盘本体的结构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

尚彬 田振 朱勇强 商竹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0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2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水流   底盘   主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