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解疑

“绘事后素”解疑
作者:张青山
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12期
        内容提要: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之本义,后人有多种理解,东汉郑玄解释义是:“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宋代邢昺則解释为:“案《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当代文学家乌恩博先生将其译为“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黄宾虹则以为就是当下绘画后期的“提白”。笔者以为其本义应为“彩渲染是在素描造型之后”。
        关键词:绢非白;染后于素描造型;素非白专指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1]关于“绘事后素”一语,东汉郑玄以为:“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
众,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2]意思是先染出不同相的颜,最后再施以白。由于郑玄学术地位的权威性,画缋之事后布白颜料之说影响至深甚广。北宋学者邢昺解释为:“案《考工记》云: ‘画绘之事,杂五。’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3]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不这样认为,他另行注释:“‘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谓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4]以据此解释,当代文学家乌恩博先生在译著《四书》中传释为:“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画家黄宾虹则认为“绘事后素”就是当下绘画后期的“提白”,他1948年在上海美术茶会上的演讲词中说:“又如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也是讲绘画方法的。宋人解释为先有素而后有绘,以为彩还在素绢之后。这也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那时代有的绢居多,而且没有纯白的绢,后来直到唐代,纸都还是淡黄。‘绘事后素’的意思,乃是先绘彩,然后再加上一种白粉,这和西洋画法相同,日本画也是如此。”[5]但结合《论语》原文,这种种解释不仅与原文情节不符,而且不符合绘画操作步骤。
        一、绢非纯白颜
        孔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绘画事宜只能以绢为媒介。在古代,绢就是蚕丝,狭义的绢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由于现代社会纺织品原料的拓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因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称为“真丝绸”。历史上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性地掌握数百年,这是因为蚕丝织造技术在当时是一种精巧复杂的“高科技”工艺实用品。通过现代科技检测,我们发现:蚕丝属蛋白质纤维,又名丝素蛋白,是一种合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单基是α-氨基酸;丝素蛋白分子中因合有一定量的羟酚基及其他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光而变性,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白度明显下降,随照射时间的增加,丝素蛋白泛黄程度也增加,特别是在受潮状况下,泛黄更为严重。[6]所谓“洁白的绢”在古代并不存在。
        二、绘事后于素描造型
        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一词源头应出自《周礼·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绘事”即“画缋之事”。古代的“画缋”,仅限于绘画(合刺绣等)的后续工作,不是创作绘画作品的全过程。《考工记》中的“画”专指笔涂五彩颜料成彩图,其“缋”是指刺绣彩丝线以组成绚
丽花形,它们仅仅局限于设操作与刺绣操作部分。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一直有“画”为“涂彩”、“缋”为“设”的说法。“画”和“缋”,《考工记》称为“设之工”,指出“设之工五”,并具体列出了程序名称:“设之工:画、缋、钟、筐、慌。”即不同分工的画工、缋工、钟工、筐工等。《考工记》首先说:“画缋之事,杂五。”请注意“杂五”——青、赤、黄、白、黑,这正是专指设操作部分,之后才说“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凡是各个环节的青赤黄白黑相杂的设之事,全都依赖素描的功劳。素功先行,染之绘事在后。“绘事后素”是手工艺人们对绘画程序步骤口耳相传的经验总结。所以,“绘事后素”义即“染之事后于素描稿”,先创作素描造型,然后才能够布或进行刺绣美化。素描创作造型是先导,是根基,是骨干。
        《考工记》使用的这种概念其实并不鲜见,这个概念曾广泛见于文献,流行于社会,传承于民间。例如,《仪礼·乡射礼》就记载:“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土布侯,画以鹿豕。”这个所谓的“侯”,就是箭靶子的意思。《周礼·春官·司常》记载:“(旗物)皆画其象焉。”几个“画”字都是指画工设。《尚书·顾命》记载公元前1004年周成王死时的灵堂装饰有“画纯”。什么可以称为“画”呢?过去的说法是:“彩为画。”唐代的学者孔颖达认为:“《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是‘彩为画’,盖以五彩画帛以为缘。”灵堂张挂的帷幕都是
“画缘”,即布帛边沿装饰的彩花纹。《尚书·益稷》记载:“絺以五采”就是缋。“缋”通“绘”,从丝,缔即细线(不一定是蚕丝),绣为以针走线之操作,缋是统称。缋属于设范畴,今天民间女红叫配线。“缋”“绘”同音同义,文献混杂使用,毫无区别。若从字面上看,“缋”从“贵”,绣品珍贵;“绘”从“会”,指会集、杂五。自汉唐以来,“绘”为通用字。
        三、“素”非白专指
        孔子的“绘事后素”,推重“素”的功用。“素”是什么?这是该词的核心。
        在古代,“素”的意思为本、底、白、无,但此“素”用法特别。可以肯定地说,“素”不是郑玄所理解的“白采”,杂五中已包含白颜料;也不像是朱熹的“粉地”,一幅白绢的价值不会得到孔子这样的重视。当我们明白了“画缋之事”是为设,无论是画工设还是缋工设,都要有人先画出图样造型,即创作稿图。这种范式草图是称为“素”,在语言双声习惯上理当称“素”。素为黑或单一线描,也称白描(无彩,不是白粉勾线)。今日美术界通行称白描(古代不称素描,素描一词是外来语,明朝后传入中国),以免与西方传入的素描概念相混。“素”实乃指白描造型。《考工记》所记画工、缋工只负责布,自己并不会创作白描稿,白描稿靠传承稿本,或另有专人创作。很显然,白描稿是基础,技术含量
要求高。白描稿完成后交给画工设、缋工刺绣,由他们完成后期制作。
        反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过去的民间为木版年画设计墨稿的画工地位很高,他们以秘藏稿本做资料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再交给工匠涂彩染。历史上的中國妇女都擅女红,她们准备好布匹等待游方的“花儿匠”来白描,再配针绣。有的地方难见到“花儿匠”,大都会画画的人要剪纸底稿,也有心灵手巧者自己设计制作。对于民间传统美术来说,这些其实都是常识,沿用至今。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丰富多彩。据在场人士说,可以看到预先用淡墨或朱砂起稿的实物,素描在先,绣以彩在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大批白描画稿被发现,也吸引了相关人士的注意。白描画样受到历代壁画工匠珍藏,有的画稿还标明了用方案。
        “素”就是白描起稿以利设的意思,《国语·吴语》记载:“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素犹豫也。履,行也。”“豫”是通假字,通“预”,意思是说准备做这件事,必须预先设计好方案。此“素”如同预谋,预先谋及成事,然后照着方案履行。这正是绘画创作的规律。唐代时,统治者提倡佛教,寺庙壁画极为繁荣,唐代张彦远的《唐朝名画录》中就有“素龙”“绘事未毕,设未终”等的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白描图稿,画工继以布,这些事迹
画史资料都有记载。吴道子称自己的素描草图为“粉本”,相信方家都懂得这个概念。这些都是“素”为白描的明证。“素”的意思实为素画、白画、白描、粉本、画稿、画样,民间画匠、女红一直沿用,只是文学家们认识不足而已。
        对工匠来说,依照程序完成作品,并没有高下之分。而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素为礼,提升素描为第一功,绘事为第二功,这才有了等级之说。所以,《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可以被很明确地理解为:凡是画工设、缋工设,都在白描起稿后而成,依靠的是白描造型之功。
        四、孔子以素喻礼之由来
        所谓礼,就是周礼,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传播周礼。战国时期,“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人等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礼等于先进的文化。接受了礼教的人,就可以为人之楷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典故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为齐侯女庄姜嫁到卫国做卫庄公夫人的事迹。婚礼上宾客赞扬她无比美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与气氛:当子夏看到装扮美丽的新娘,听到宾客们歌唱新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的颂歌时,不由自主地被浮华形式所感染,问孔子:“何谓也?”孔子见他重“绚”轻“素”,偏重于新娘着装之美而似乎忘记了修身,就巧妙地用“绘事后素”作答,以“素”喻“礼”,暗含文化品质的重要性。孔子纠正了子夏一时激动而自然流露出的非理性思想。子夏一听老师强调“素”为第一功,立刻警觉,随即从感性回归理性。同时由“素”想到“礼”,想到儒家主张“礼”是立人之本,马上改问:“礼后乎?”<孔子家语·论礼》中也出现过“素”的概念——“古之人与上古之人,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意即礼乐相辅而行,无乐行礼,就好像未施彩前的白描构成。
        孔子的“绘事后素”之语来自绘画工匠之实践活动。孔子与弟子们熟悉民间画绘操作过程,即素描造型先于染,为染之骨架,应为第一功,先生成素描造型而后施颜料丰富成画。
        参考文献
        [1]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1.
        [2]惠士奇.礼说:卷十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论语注疏[M].何晏,集解.邢昺,疏.擒藻堂四库书荟要钞本.1773(清乾隆三十八年.)
        [4]朱熹.诗传通释:卷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黄宾虹.国画之民学[N]。民报,1948-08-22(33).
        [6]刘永成,邵正中,孙玉宇,等.蚕丝蛋白的结构和功能[J].高分子通报,1998(3):19.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光辉历程红经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巡展在沈阳开幕
        本刊讯 12月7日,“光辉历程 红经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巡展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鲁迅美术学院承办。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光辉历程红经典”,是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创作目的,以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富强昌盛而奋斗的光辉历程为主要创作内容,以“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创作指导思想,旨在充分发挥当代连环画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审美优势,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华儿女的忘我奉献,把握民族奋进脉搏,弘扬时代精神。
        目前,“光辉历程红经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已经在全国八个省市举办了巡展,之后将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收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4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802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白描   设色   绘画   素描   创作   造型   民间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