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对万物、对生命的哲学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实质是注重和谐与中庸。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中庸
一、思维方式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二、文化特点
(一)农业文化
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比如:中国的许多节日都源于农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是财富的来源。《周易》“不耕获,未富也。”
务实精神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一种体价值趋向。“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也是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周易·系辞·上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乐天知命“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的生存原则,那么“安土敦乎仁”则是人本身的生活法则了。人要生活一方面要完成使命,另一方面为完成使命也要使自己很好地生活于世 。
(二)宗法文化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国国家构成方式就是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再做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三)尊君重民
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使得人民处于相对分散的社会中,这就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通和,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 。“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面。
(四)重人伦轻自然
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却忽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如《论语》中有关自然知识的材料共54条,但就其内容都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为目的”。例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儒家这种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也表现在教育领域,往往是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
三、文化精神
(一)突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文化以人为宇宙的中心,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性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性则主要指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儒家伦理。重仁、重礼,不重法,强调内在自觉,不需外在强制,形成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线索。儒家的人文精神反映了积极的入世态度,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建功立业、经邦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天下百姓的福祉联系起来,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不在彼岸世界,而在现实社会、现实人生,这种人文精神与佛、道人生观形成对照。
(二)注重和谐与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贵和谐、尚中庸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
(三)富于安土乐天的情绪
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游牧民族,上古时代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中华民族,也使中国人习惯于在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这种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统治者的需要。在此种文化心态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胸无大志,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普通中国男人的最高人生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对霸权的反对和反抗。
(四)刚健有为与经世致用
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经世,意为治理国家;“致用”为尽其所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79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文化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