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文化观

论马克思的文化
作者:张茂泽
来源:《理论导刊》2012年第08
        要: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他将文化看成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统一,是人性的对象化,人学彩浓郁;马克思发现剩余劳动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科学解释了文化何以有好坏的问题;马克思揭示出大文化内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史阶段前后演变的动力、原因、条件和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在他看来,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这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马克思的文化观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有内在联系,是我们建立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人学;文化观;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61-05
        引言
        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相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不能不从哲学角度关注文化问题。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文化观尤其需要研究。本文以汉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为材料,梳理其中关于文化的论述,以马克思为主,兼及恩格斯的思想,会合而成马克思的文化观,述议并行,供读者参考。
        仅从字面意义看,马克思使用文化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指人的文化修养,如文化程度、文化素养等,有时也用文化气息、有点文化、文化水平、文化教养等词。二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包括文明史分期或文明的地域分布,是大文化,如文化阶段、文化初期、文化时期、文化时代、古老文化、原始文化,以及欧洲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德国文化等。从历史演进角度看文化,文化水平自然有高低。文化史前后阶段的进步,称为历史发展。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文化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三指精神文化,如哲学、艺术、宗教等。这三种含义的关系是:大文化是马克思文化观的基本看法,精神文化被看成是大文化的一部分。揭示劳动和文化、社会生产和精神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贡献。人的文化修养是通过学习、教育,人掌握到的历史文化;文化修养是历史文化表现到个人身上,也是个人对历史文化产生影响的中介。相对而言,我国传统文化观比较重视文
化修养问题,马克思文化观的重点则在于揭示文化发展规律,解决劳动众创造了财富但自己却没有文化等问题。
        一、人学的文化观
        马克思看文化,当然不限于文化一词的字面意义。实际上,马克思谈文化,从不离开人;他总是在讨论人性的确证和实现活动中,在人成为理想的人、社会成为理想的历史进程中观察文化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文化观的人学彩很重,体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其人学的一部分。
        在西方思想史上,文化一词和自然相对,指人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这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的思想。在他看来,世界是自然和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历史过程;文化则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过程及其产物。
        自然人化,指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化自然力为人力的活动。劳动是自然人化的基础和途径。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材料,分析了文化的物质基础,即剩余劳动(这一点后文详述)。人自然化,指人借助转化而来的自然力,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文化进步的历史过
程。马克思认为,文化历史过程也是自然,不赞成卢梭认为的没文化、无教养才是自然的看法。
        文化作为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统一,是人认识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活动及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性的对象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人成为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文化一旦产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人成为理想的人、社会成为理想的社会起重要作用。
        联系到马克思人性异化观念,可以认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正面,以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为代表,支持人成为理想的人、推动社会成为理想的社会;反面,以私有制、剥削思想等为代表,阻碍人成为理想的人、社会成为理想的社会,甚至使人不成其为人。于是,文化的价值有好坏,用恩格斯的话说,既有文化上好的东西,也有文化上坏的东西[1]
        马克思认为,文化有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2]呈现人性的功能。通过实践活动,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借助文化,人不仅可以满足作为人的一般需要,而且还可以反观人性,
确证和实现人性,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重要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视为人性得到确证和实现的标志。
        在马、恩看来,文化史上,文化每进一步,人性就确证和实现一些;而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便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之所以能进步,是因为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逐渐认识了自然规律,掌握了自然力,并将自然力转化为人力,如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发现了从机械运动到热的转化,即摩擦生火,近代则发明了将热能转化为动力的蒸汽机等。简言之,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在这种制度下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4]恩格斯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从生产力角度看文化进展的视角;而他只有共产主义文化才是真正人类的文化”[5]的观点,正是其文化观人学彩的表现。
        二、文化与劳动
        从劳动入手,分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文化观的创造性贡献,也是马克思文化观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之一。
        在经典作家看来,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文化。马克思则具体指出,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剩余劳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创造文化命题。他在186118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说:剩余劳动是工人的劳动,是单个人在他必不可少的需要的界限以外所完成的劳动,事实上是为社会的劳动,虽然这个剩余劳动在这里首先被资本家以社会的名义占为己有了。……这种剩余劳动一方面是社会的自由时间的基础,从而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资本强迫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这种超过他们的直接需要的劳动,所以资本创造文化,执行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勤劳,劳动超过了为满足工人本身身体上的直接需要所必需的时间界限。”[6]
        马克思还运用当时的材料,具体考察了剩余劳动如何充当文化物质基础的历史情况。他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汇辑财产观念的诞生、管理的出现、劳动协作形式、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的史料,记录了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的情况。
        财产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物之一。马克思注意到财产观念的产生,与获得生活资料这
种基本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相关。哪些东西算作财产?人们对财产的认识随着生活资料所依赖的生存技术的增进而增加起来;因此,财产的增长是与发明和发现的进展齐头并进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文化时期都比前一时期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不仅表现在发明的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由这些发明造成的财产的种类和总额上。财产形式增加,关于占有和继承的某些法规也必然随之发展。关于占有和继承财产的这些法规所依据的习俗,是由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决定的。由此可见,财产的增长是与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各个文化时期的各种发明和发现的增多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的。”[7]378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如早期的狩猎、捕鱼、农业,以及管理、宗教、财产等。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出现了产生剩余劳动的相应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人类通过劳动逐渐摆脱了动物状态;劳动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社会化。有了这两个条件,一个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关系才能出现。但也须注意,在文化产生的初期,即使有剩余劳动,依靠剩余劳动而生存的人数量也极少;只是到后来,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剩余劳动相应增加,依靠剩余劳动而生存的人数才逐渐增加起来。这说明,像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本等文化物,并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8]559-560
        马克思对文化根源的分析,排除了神创文化、精神外化文化等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文化观,为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产生后,相应会受到剩余劳动的数量和性质的影响。从数量上看,既然文化产生于剩余劳动,则社会生产越进步,剩余劳动越多,文化才可能越发达、越繁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历史发展,也无非是剩余劳动不断积累的结果。但在财产私人占有的条件下,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剥削阶级占有的剩余劳动并不都用于文化的发展;即使用于文化发展,所发展出来的文化,也和劳动者呈对立之势。这又说明,剩余劳动作为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不同时代表现形式不同,必须通过具体的历史研究才能得到说明。最后,马克思发现,资本的逻辑就是强迫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以创造剩余价值。其附带结果是,资本创造文化,不自觉地执行着一定社会历史的职能。在消灭财产私人占有制度后,资本创造文化的逻辑,可以成为我们现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注意到文化对剩余劳动的反作用。他结合对资本的研究,具体分析了文化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而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一起构成了劳动的价值。这表现在:一是对劳动力价值的性质的影响。劳动力价值的性质,受到社会劳动性质的制约;而社会劳
动的性质,在一定社会中是一定的,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是各不相同的;二是对劳动力价值量的影响。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条件下维持自己。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因此,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了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内。”[8]194总的结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以均等的或大体均等的程度影响着生产这种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74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社会   发展   劳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