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人到区域人假设的提出

从地域人到区域人假设的提出
作者:黄潇婷 张琳琳 苘茂兰
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06期
        [摘 要]文章尝试从地方感研究中梳理出隐含的“地域人”假设,并在旅游移动视角下重新思考提出“区域人”的假设。通过文献梳理,从地方感与“家”的概念、地方依恋空间邻近以及地方认同与社会建构3个方面梳理了地方感研究中隐含的“地域人”假设;在旅游移动范式的视角下重新思考移动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探讨旅游移动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差异”,从而提出“区域人”的假设。进而从去地域化(现代性下的时空压缩)和再地域化(空间结构不断重构)两个方面讨论从地域人到区域人假设的变化,以期为更好地解释现代社会大众旅游时代中大规模旅游移动社会现象和规律、个体旅游移动时空策略和行为模式差异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地方感;移动性;地域人;区域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9)06-0028-09
        Doi: 10.19765/jkl.1002-5006.2019.06.008
        引 言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标志,火车作为19世纪新型机械化移动工具,使流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火车意象贯穿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小说,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全面考察了火车流动性的多个维度,展现了现代性的多重影响,刘英系统分析了美国小说中的火车与时空重构。文化历史学家Schivelbusch的《铁路旅行:19世纪时间和空间的工业化》指出“19世纪最富戏剧性的现代性标志非铁路莫属”。Gordon的《通往联邦:火车如何改变了美国生活》,论述了铁路建设对美国三大地理运动的贡献:西进运动、国家统一和城市化。Giddens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曾论述道:“尽管在前现代时期,迁移、游牧和长距离奔波已经是平常的事情,但同现代交通工具所提供的密集的流动性比较起来,前现代的绝大多数人口则处在相对凝固和隔绝的状态”。文化地理学家Urry在其著作《流动性》(Mobilities)中明确指出“火车使大批量人口依靠机械化工具高速移动,是一种巨大创新,火车因此成为现代性的标志”。
        全球流动在近一个世纪大大增强,成为贯穿当代社会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资本、物体、人和信息与日俱增的移动特性正在将一个“社会性的社会”建构成“流动性的社会”。社会科
学研究中的“流动转向”反思以往恒定性的研究范式,不再将世界看作由粘滞的空间中所固化的物品组织而成,而认为社会由流动所构成,将流动看作世界运转的方式;社会学从关注人口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到讨论社会流动与地理流动的关系;人类学从特定社会范畴中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到研究体流动中和流动后的主客互动等,不同学科都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流动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丰富的解释性结论,其中对地理流动的关注是各学科视角的汇聚点。地理学从关注空间的横向扩展和动态演
        化,到从时空间结构改变的视角探讨空间流动及其对个体或者社会产生的意义,始终探讨“人”与“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以流动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之下,在流动性语境之下,许多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应当被重新思考。受到流动性的深刻影响,“地方”不再是内生的、僵化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关系化的;流动深刻影响着社会角的分配和身份认同的展演,流动作为资源和权利使得流动实践成为身份的一种表征,界定了主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流动性使社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更加多样化、更具弹性。本文秉承人本主义关注流动性大背景下的个体的人,尝试从地方感理论人手,从“人”与“地方”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流动中的抽象“人”的理论假设,尝试提出“地域人”和“区域人”的概念模型,为更好地解释现代社会大众旅游时代大规模旅游移动社会现象和规律、个体旅游移动时空策略和行为模式差异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1 地方感研究中隐含的“地域人”假设
        1.1 地方感与“家”的概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人文地理学在反思计量主义研究倾向的基础上,对于“地方”概念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在现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后现代空间理论的语境下,断裂与差异成为建构世界的基本方式。地方被定义为自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体的文化身份建构是基于地方的一般实践与意义之上的;对于文化身份的想象,即是对地方的想象。海德格尔认为,地方是自我存在的隐喻,而自我的建构则是建立在一种“无距离”(distanceless)状态上的。自我存在的形成,依赖于内生的、剥离了流动性与距离体验的地方,其中自我的地方体验是文化身份与认同形成的关键环节。
        20世纪70年代,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者重新将“地方”引入人文地理学研究,此后地方感(sense of place)始终是人文地理学地方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按照段义孚的定义,地方感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从产生的过程看,地方感是人与地方不断互动的产物,是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经由这种体验,地
方成为了自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段义孚将广义的地方感分为根植性(rootedness)与地方感(sense ofplace)两个维度,其中根植性体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感依附与满足;而地方感表现的则是社会层面上身份建构与认同的形成。地方感是人在特殊自然环境中的经历,当人进入某个环境后,会对环境产生感知和行为反应,这种反应既包括有意识反应,也包括无意识反应。Soini等指出,地方感与地方体验紧密相关,通过对一个地方的关注和情感投入而获得,有一个从过去(记忆)到未来(梦想、希望、忧虑)的历时跨度。独立于人类感知的物质环境、离家距离、居住时间长短、个人性别、相关活动和生命历程被认为会产生地方感。
        对于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的地方,人们往往有强烈的依恋感,而这种情感上的依恋又逐渐成为了“家”这一概念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暗示的是一种“家”的存在,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与重大的成就积累与沉淀,且能够给予人稳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Brown等在家和社区,邻里两个层面所做的研究发现,居民对家的依恋程度要大于对社区或邻居的依恋。Hidalgo等在家、邻里和城市3个尺度上对地方依恋和物理社交维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人对于居所周围环境的依恋程度最强,对于居住的城市次之,而对于社区或邻里的依戀则相对较弱。
        地方感概念中隐含的“家”的概念是“地域人”假设的起点和空间归属。概括地说,“地域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我有家/家乡”。
        1.2 地方依恋与空间邻近
        地方依恋最初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描述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结的一个概念。在形成“地方”和“家”等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地方依恋”明确表达了人对地方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行为偏好。地方依恋,指人与特定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以表达人们倾向于留在这个地方,并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心理状态。
        地方依恋的特征基本包括个人对于其居住的环境或其他地方的一种认知或感情上的联系,或是一种在情感上融入地方的感觉;而在空间上,则希望与情感依恋的地方保持邻近的距离。通常说来,人最容易与自身居住的环境,如居所或社区产生依恋的情感,但对于特殊的地方,例如旅游景点、游憩的目的地、宗教的神圣空间等,也会产生依恋。地方依恋的概念中隐含了“地域人”假设的“空间”行为策略,即倾向于邻近建立了情感联系或者
        产生了依恋/依赖的“地方”。概括地说,“地域人”的空间行为策略是“我爱我的家/家乡,并且我愿意待在我的家/家乡”。
        1.3 地方认同与社会建构
        1983年,Proshansky等将认同概念引入环境心理学,认为与社会认同的概念相对,地方认同可延伸至客体和事物与空间和地方,它所指的是个人或体与地方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包含了情感、感知与认知等多方面的复杂过程;个人与体通过这个社会化过程将自身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的一份子,通过“地方”来构建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地方”不再仅仅是人类活动发生的物理背景,而成为了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认同的概念将空间行为层面的情感依恋延伸至社会层面的角建构,隐含了“地域人”假设中基于“地方”的身份认同。概括地说,“地域人”通常用“地名+人”来做自我介绍,将“地方”作为自己最重要最鲜明的标签,就是“我是料人”。在建构起基于“地方”认同的自我身份认同之后,进而会形成基于“地方”认同的社会建构,比如“老乡”社会网络、地域标签和地域歧视等。
        1.4 隐含的“地域人”假设
        不论是否有清晰的认识,秉承“地域人”假设的相关研究在运用地方感概念和理论时,通常会以“惯常居住环境”来将“家”与其他地方分開,或者会将研究对象中的人以“本地人”与“外地
人”来分开。比如,Hernandez等以出生地和居住时间来区分本地人与外地人,经比较研究发现,本地人在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上没有差异,而外地人则是先有地方依恋,再进一步发展为地方认同。在旅游情境中,关于旅游的基本定义均采用以“家/家乡”为起止点的环形移动轨迹来描述。比如,MacCannell明确指出“旅游是一个环形运动,终点与起点相同,都是‘家”;比如,Urry更加强调“短暂停留后明确的回家意向”,仍然将旅游定义为“惯常居住环境之外的短暂停留”;再如,Cohen关于旅游者的定义也包含了对运动轨迹的标准,认为旅游是“暂时性的、主动的、环形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各国关于旅游的技术性定义也延续了“家一离开”的思路,并且清晰地定义了离家的“距离”和停留在外的“时间”,世界旅游组织在官方文件中曾明确将“惯常居住环境”的概念作为旅游系统构建毋庸置疑的重要基础。
        综上,从理解“人”的角度出发,通过重新梳理地方感的相关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旅游研究,隐含的“地域人”假设逐渐清晰起来。具体来说:
        地域人(Local Man,LM)有“家/家乡”的概念;
        地域人空间行为策略倾向于临近情感依恋的地方,比如“家/家乡”;
        地域人身份认同建立在地方认同基础上,是“地名+”形式的“**人”。
        采用时间地理学生命路径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可以将“地域人”的生命路径用图1来抽象地表达。即,纵轴为以生命历程为起止的时间维度,横轴为空间维度;典型“地域人”的一生通常以出生地为惯常居住环境,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发生在“家/家乡”的空间范围内,偶尔有离开“家/家乡”的活动,活动完成后随即返回,并在“家/家乡”终老此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727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方   社会   流动   空间   依恋   认同   旅游   地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