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实践报告

马克思原理实践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指导教师
  李继友  系 别  管理系  班 级
  11级工商管理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小组名单:
  姓名(学号) 陶永朋(XX)
  卢安超(XX)  魏名俊(XX  徐 坤(XX  王成成(XX  赵宇豪(XX  韦良春(XX  时俊杰(XX  余 兴(XX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弘扬中华美德,建设美丽中国
  ——道德是盏灯
  一、实践报告学习背景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报告学习内容 本小组成员在一起积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学习并观看了历届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以及全国道德模范感人事迹,通过学习,我们深受教育,立志要向他们学习。 (一 )感动中国人物
  1、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2X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2、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推选委员于丹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2X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2X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二)全国道德模范
  1、见义勇为的王茂华和谭良才
  王茂华 男,1983年出生,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 男,45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村民。
  202X年3月21日下午2点45分,慈化镇伯塘村村民李兴武家中发生大火,里面有6名1至5岁的儿童被困,生命危在旦夕。面对熊熊大火,闻讯赶来的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和他的岳父谭良才挺身而出,先后3次冲进火海,救出5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被困儿童,另1名儿童随后被其家长救出。被救孩子安然无恙,但王茂华和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生命垂危,王茂华全身烧伤面积高达98%左右,谭良才烧伤面积也达85%左右。二人随后被送往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抢救,4月1日转入武汉市第三医院进一步。
  5月2日凌晨,由于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引起严重烧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王茂华不幸去世,英年27岁。7月29日,谭良才转入宜春市人民医院继续接受,10月19日康复出院。
  202X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新华
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批示:“事迹非常感人!如属实,请中央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批示:“对王茂华老师奋不顾身抢救儿童应予宣传,请关注尽力抢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宜春市委书记谢亦森等领导也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王茂华、谭良才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先后报道了王茂华、谭良才先进事迹,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专门赴宜进行采访报道,各级媒体报道达700余篇。
  时隔1年之后,202X年3月21日,谭良才和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将万元社会各界捐款余额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用于改善光荣敬老院老人的住宿和生活条件。谭良才的爱心捐赠义举,再次展现了这位平民英雄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江西日报》对此专门刊发长篇通讯《大爱无痕》进行报道。
  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向曾庆香和王茂华烈士学习的决定》,宜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表彰和学习王茂华、谭良才同志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两位英雄学习。王茂华、谭
良才入选“感动中国”202X年度获奖人物,并被评为“中国见义勇为英雄”,同时还被评为中国好人榜好人、江西省见义勇为标兵,王茂华还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江西省民政厅批准王茂华同志为革命烈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王茂华同志“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宜春市委、市政府授予王茂华同志“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优秀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共青团宜春市委、市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王茂华同志“宜春青年五四奖章”。谭良才被评为“因公伤残”人员。
  2、诚实守信的郑宜栋
  郑宜栋,男,86岁,中共党员,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干部。
  郑宜栋是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老党员,67年节衣缩食,替父还债,实现了一个公民对公序良俗和法律秩序的自觉支持和一生坚守!
  郑宜栋老家是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他父亲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在郑宜栋17岁那年,郑宜栋的父亲和兄长被国民党黑恶势力无端残杀,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父亲死后欠下周边106户乡亲的茶油、菜油、桐油等各种油料数百斤,现金(旧币)数千元。
  为了尽早还债,郑宜栋从17岁开始想方设法还清父辈所欠的债务。1996年11月,郑宜栋终于攒够了偿还半个世纪前那笔旧债资金,带着当年父亲留下的账簿和现金,开始了他的还债行动。随后的7天里,自己亲自登门还债,他到了96位债主和债主后人,亲自还上了一桶桶油料,不足部分他就按当时油料的市场价格,折成现金偿还。债主已过世的,他就还给他们的子孙,少数债主没有后人,则请其亲友代收„„经过7天的寻,郑宜栋偿还了大部分旧债,油料和现金折合人民币元。
  转眼到了202X年秋天,郑宜栋发现他父亲开油坊使用的是16两1斤的老秤,而现在用的则是10两1斤的新秤,1996年那次还债是按10两一斤的新秤还的,他后悔不已,最后决定按照15%的比例再度偿还债主。接下来,他又翻出了那本陈年旧账,把106户的债务仔细重新计算了一遍,决定再次偿还债主们应得的15%差额。202X年腊月初九,83岁的郑宜栋在老伴的陪伴下,重新回到家乡补还旧债。当乡亲们明白了郑宜栋再度还债的原因后,小山村顿时沸腾了。
  202X年5月19日,郑宜栋在自己的“还债记事簿”上郑重写下:欠翁新华一角,今还1元。至此,郑宜栋67年间共偿还债务13600多元。
  还完债的这一天,郑宜栋破例让老伴炒了几个菜,喝起酒来。借着酒意,他长舒一口气,喃喃自语道:“在那个世界,父亲终于不再欠债了!我的最大心愿终于了结啦!”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70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师   良才   生活   父亲   孩子   学习   学校   债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