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接触器辅助触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


背景技术:



2.接触器分为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它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侧部一般连接有侧挂式的辅助触头,接触器的执行部分通常包括主触头和辅助触头,主触头的作用是接通和分断主回路,控制较大的电流,而辅助触头是在控制回路中,以满足各种控制方式的要求,辅助触头的侧挂部件一般由两组触头组成,主要分为1no+1nc、2no、2nc三种形式(no为常开状态,nc为常闭状态),现有技术中,上述三种不同触头形式的触头的安装位置和走线方式不同,从而需要生产不同的辅助触头外壳来适配不同的触头产品,导致需要开三副用于生产辅助触头外壳的模具,这样不仅增加了模具生产成本,且增加了三种外壳的存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一套塑料外壳无法同时适应三种触头产品的组合形式,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物料的浪费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三种触头形式的接触器的辅助触头。
4.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辅助触头侧部连接接触器本体,所述辅助触头内设置有触头支持,所述触头支持用于连接辅助触头与接触器本体,辅助触头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个连接板,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连接板通过的中间通道、分别设置于中间通道上下两端的上通道以及下通道,所述中间通道与上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一侧通道;中间通道与下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二侧通道,所述中间通道包括供第二静触板通过的上通部以及供第三静触板通过的下通部,所述上通道、第一侧通道以及上通部连通,所述下通道、第二侧通道以及下通部连通,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静触板、第二静触板、第三静触板以及第四静触板,所述辅助触头具有1no+1nc、2no、2nc三种状态,1no+1nc为第一静触板位于上通道、第四静触板位于下通道的状态;2no为第二静触板位于上通道、第一侧通道以及上通部、第四静触板位于下通道的状态;2nc为第一静触板位于上通道、第三静触板位于下通道、第二侧通道以及下通部的状态。
5.进一步的:所述上通部与下通部连通,所述上通部和下通部上设置有扣接件,所述扣接件包括设置于上通部或者下通部上的第一卡块以及设于另一方、用于与第二静触板或者第三静触板相抵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均与外壳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设置于上通部上,所述第二卡块设置于下通部上,所述第一卡块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三静触板进入下通部的第一引导斜面,所述第二卡块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二静触板进入上通部的第二引导斜面,所述第二静触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块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第一静触板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固定块相适配的固定槽。
7.进一步的:触头支持为对称件,具有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其中,在2no状态时,第一静触板位于第一安装槽的底部,第四静触板位于第二安装槽的底部,在2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位于第一安装槽的顶部,第三静触板位于第二安装槽的顶部;在1no+1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位于第一安装槽的顶部,第四静触板位于第二安装槽的底部。
8.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支持上设置有与第一静触板、第二静触板、第三静触板以及第四静触板相对应的动触头,当辅助触头处于2no状态时,动触头分别位于第二静触板和第四静触板的上方;当辅助触头处于2nc状态时,动触头分别位于第一静触板和第三静触板的下方。
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与辅助触头之间设置有用于定位触头支持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外壳或触头支持一方弹性卡接件以及设置于另一方、能够与弹性卡接件相适配的扣槽,所述定位组件具有扣接状态以及分离状态;扣接状态为弹性卡接件克服触头支持或外壳的挤压力与扣槽扣接、且触头支持被固定的状态,分离状态为弹性卡接件与扣槽分离、且触头支持可滑动的状态。
1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接件设置于外壳侧壁上,所述扣槽设置于触头支持与外壳相对的一端。
11.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摆动板、用于辅助摆动板摆动的辅助杆以及设置于摆动板端部的扣接块,当定位组件处于扣接状态时,扣接块与扣槽扣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触头支持沿竖直方向滑动的滑动槽,当定位组件从扣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时,所述触头支持沿着滑动槽的延伸方向向上或向下滑动。
13.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卡接件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滑动槽内,所述辅助杆穿过容纳槽侧壁与容纳槽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辅助杆与所述外壳为一体注塑成型,当扣接块与扣槽扣接时,触头支持对扣接块的挤压力能够驱动摆动板以辅助杆的轴心为中心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摆动。
14.进一步的:所述摆动板包括设置于辅助杆上方的上摆板以及设置于辅助杆下方的下摆板,所述扣接块设置于上摆板远离辅助杆的一端,当上摆板朝靠近触头支持的一端摆动时,下摆板朝远离触头支持的一端摆动。
15.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6.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通过中间通道、设置在中间通道上下两端的上通道和下通道以及设置在侧部的第一侧通道和第二侧通道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安装第一静触板、第二静触板、第三静触板以及第四静触板,从而能够同时适用于辅助触头的1no+1nc、2no、2nc三种状态,现有技术中为了适用于1no+1nc、2no、2nc三种状态,需要厂家开设三个及以上的辅助触头外壳或触头支持,如此便需要开设多个模具,不仅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并且容易造成物料的浪费,而采用了本发明专利中的触头支持外壳,2no、2nc产品共用设置在外壳上的一个通道,通过不同的动触头组合实现2no、2nc功能。
17.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通过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的设置,在安装第二静触板的时候,第二静触板上的卡槽能够卡在第一卡块上,第二卡块能够顶住第二静触板,防止静触板产生位移,同理;在安装第三静触板的时候,第三静触板上与第二卡块卡接,同时第一卡块能够与第三静触板抵触防止第三静触板位移。
18.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触头支持为对称件,也即2no状态下的触
头支持绕其中旋转180度就变成了2nc状态下的触头支持,这样2no和2nc产品共用一个触头支持组件;1no+1nc产品,在装配时可以不区分方向,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触头支持种类及组件物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19.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定位组件包括弹性扣接件以及与弹性扣接件相适配的扣槽,在安装时,当弹性扣接件与扣槽扣接时,触头支持处于固定状态,现有技术中,触头支持的固定需要借用定位弹簧,但是不同的定位弹簧由于制造工艺、加工批次不同,容易出现弹簧力值不同,从而容易影响触头参数变化,影响产品质量,而采用弹性扣接件和扣槽的设置,弹性扣接件的结构简单,生产加工精度要求低于定位弹簧,而且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中定位弹簧所出现的弹力差异值的不同,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20.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通过滑动槽和触头支持配合扣接块和扣槽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将触头支持固定在预设位置,从而方便后期组装。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接触器本体与辅助触头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辅助触头内1no+1nc形式的连接示意图;
24.图3为辅助触头内2nc形式的连接示意图;
25.图4为辅助触头内2no形式的连接示意图;
26.图5为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分布的位置关系图;
27.图6为第二静触板卡设于上通部上的位置关系图;
28.图7为第二静触板卡设于上通部上的另一位置关系图;
29.图8为第三静触板卡设于下通部上的位置关系图;
30.图9为接触器本体与辅助触头之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a部的放大图;
32.图11辅助触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2图11中b部的放大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辅助触头;2、接触器本体;3、触头支持;301、第一安装槽;302、第二安装槽;31、动触头;4、外壳;41、中间通道;411、上通部;412、下通部;42、上通道;43、下通道;44、第一侧通道;45、第二侧通道;5、连接板;51、第一静触板;511、固定块;512、固定槽;52、第二静触板;521、卡槽;53、第三静触板;54、第四静触板;6、扣接件;61、第一卡块;62、第二卡块;63、第一引导斜面;64、第二引导斜面;7、定位组件;71、弹性卡接件;711、摆动板;712、辅助杆;713、扣接块;72、扣槽;8、滑动槽;81、容纳槽;9、上摆板;91、下摆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0.实施例
4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辅助触头1侧部连接接触器本体2,所述辅助触头1内设置有触头支持3,所述触头支持3用于连接辅助触头1与接触器本体2,辅助触头1包括外壳4以及设置于外壳4内部的多个连接板5,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供连接板5通过的中间通道41、分别设置于中间通道41上下两端的上通道42以及下通道43,所述中间通道41与上通道42之间设置有第一侧通道44;中间通道41与下通道43之间设置有第二侧通道45,所述中间通道41包括供第二静触板52通过的上通部411以及供第三静触板53通过的下通部412,所述上通道42、第一侧通道44以及上通部411连通,所述下通道43、第二侧通道45以及下通部412连通,所述连接板5包括第一静触板51、第二静触板52、第三静触板53以及第四静触板54,所述辅助触头1具有1no+1nc、2no、2nc三种状态,1no+1nc为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的状态;2no为第二静触板52位于上通道42、第一侧通道44以及上通部411、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的状态;2nc为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三静触板53位于下通道43、第二侧通道45以及下通部412的状态。
42.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1-图4所示,辅助触头1设置在接触器本体2的侧部,辅助触头1具有1no+1nc(一常开+一常闭)、2no(两常开)、2nc(两常闭)三种状态,当辅助触头1处于1no+1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当辅助触头1处于2no状态时,第二静触板52位于上通道42、第一侧通道44以及上通部411、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当辅助触头1处于2nc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三静触板53位于下通道43、第二侧通道45以及下通部412,如此,便优于现有技术,即使上述三种不同触头形式的触头的安装位置和走线方式不同,外壳4也能够同时适用,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模具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外壳4的存货成本。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上通部411与下通部412连通,所述上通部411和下通部412上设置有扣接件6,所述扣接件6包括设置于上通部411或者下通部412上的第一卡块61以及设于另一方、用于与第二静触板52或者第三静触板53相抵的第二卡块62,所述第一卡块61与第二卡块62均与外壳4固定连接。
44.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4-图8所示,上通部411与下通部412连通,上通部411和下通部412上设置有扣接件6,扣接件6包括第一卡块61和第二卡块62,在安装第二静触板52的时候,第二静触板52与第一卡块61接触实现初步固定,同时第二卡块62能够抵住第二静触板52,使第二静触板52实现二次固定,避免第二静触板52在碰撞或者运输过程中产生位移,从而影响整个产品质量,同理;在安装第三静触板53的时候,第三静触板53与第二卡块62接触实现初步固定,同时第一卡块61能够抵住第三静触板53,使第三静触板53二次固定,从而有效的避免第三静触板53在碰撞或者运输过程中产生位移,从而影响整个产品质量,通过第一卡块61和第二卡块6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固定第二静触板52或者第三静触板53。
4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卡块61设置于上通部411上,所述第二卡块62设置于下通部412上,所述第一卡块61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三静触板53进入下通部412的第一引导斜面63,所述第二卡块62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二静触板52进入上通部411的第二引导斜面64,所述第二静触板52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块61相适配的卡槽521,所述第一静触板51上设置有固定块511,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与固定块511相适配的固定槽512。
46.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卡块61上设置有第一引导斜面63,第二卡块62上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64,在安装第二静触板52的时候,第二静触板52上的卡槽521与第一卡块61卡接,并且第二卡块62上的第二引导斜面64能够辅助第二静触板52卡入上通部411;同理;在安装第三静触板53的时候,第一卡块61上的第一引导斜面63能够辅助第三静触板53卡入下通部412,从而通过第一引导斜面63和第二引导斜面64的设置,能够有效的第二静触板52和第三静触板53卡入上通部411或者下通部412内,而通过固定块511和固定槽51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固定第一静触板51的位置。
4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触头支持3为对称件,具有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安装槽301和第二安装槽302,其中,在2no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底部,第四静触板54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底部,在2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顶部,第三静触板53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顶部;在1no+1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顶部,第四静触板54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底部。
48.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2-图4所示,触头支持3为对称件,2no、2nc产品共用一个触头支持3组件;1no+1nc产品,在装配时可以不区分方向,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触头支持3种类及组件物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4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触头支持3上设置有与第一静触板51、第二静触板52、第三静触板53以及第四静触板54相对应的动触头31,当辅助触头1处于2no状态时,动触头31分别位于第二静触板52和第四静触板54的上方;当辅助触头1处于2nc状态时,动触头31分别位于第一静触板51和第三静触板53的下方。
5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壳4与辅助触头1之间设置有用于定位触头支持3的定位组件7,所述定位组件7包括设置于外壳4或触头支持3一方弹性卡接件71以及设置于另一方、能够与弹性卡接件71相适配的扣槽72,所述定位组件7具有扣接状态以及分离状态;扣接状态为弹性卡接件71克服触头支持3或外壳4的挤压力与扣槽72扣接、且触头支持3被固定的状态,分离状态为弹性卡接件71与扣槽72分离、且触头支持3可滑动的状态。
5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弹性卡接件71设置于外壳4侧壁上,所述扣槽72设置于触头支持3与外壳4相对的一端。
52.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9和图10所示,辅助触头1侧挂于接触器本体2的侧面,辅助触头1内部具有触头支持3,在触头支持3与辅助触头1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弹性扣接件6与扣槽72进行扣接(此时定位组件7处于扣接状态),对触头支持3进行初步定位,使得触头支持3定位在预设位置,然后再将辅助触头1卡接再接触器本体2的侧部,此时,定位组件7会从扣接状态转化为分离状态,触头支持3便可以进行自由滑动,现有技术需要采用定位弹性将触头支持3定位在预设位置,如此便在不需要定位弹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触头支持3固定在预设位置,不仅方便组装,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因定位弹簧力值得差异造成触头支持3参数的变化。
5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弹性卡接件71包括摆动板711、用于辅助摆动板711摆动的辅助杆712以及设置于摆动板711端部的扣接块713,当定位组件7处于扣接状态时,扣接块713与扣槽72扣接。
54.上述具体改进为:如图11-图12所示,弹性扣接件6包括摆动板711和辅助杆712,辅助杆712与外壳4固定连接,但与摆动板711一体注塑成型,当触头支持3移动至扣接块713与扣槽72能够相互扣接的位置时,即为触头支持3的预设位置,然后再将辅助触头1与接触器本体2连接即可。
5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供触头支持3沿竖直方向滑动的滑动槽8,当定位组件7从扣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时,所述触头支持3沿着滑动槽8的延伸方向向上或向下滑动。
56.上述具体改进为:通过滑动槽8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限定触头支持3的滑动轨道,并且现有技术中,辅助触头1一般由两种触头组成,分为1no+1nc、2no、2nc三种形式,而现有技术中,不同的触头组合形式需要适配不同的触头支持3和定位弹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需要采用定位弹簧对触头支持3进行定位,而是采用了扣接块713和扣槽72的形式,并且三种触头组合型式的触头支持3组件在产品中相对位置相同,由此保障三种触头情况下nc超程、no开距设计值相同,如此,一个触头支持3能够同时支持实现三种触头产品组合形式,有效减少触头支持3种类及组件物料,并且2no、2nc产品可以共用一个触头支持3组件(只需要将触头支持3组件旋转180
°
安装上去即可);1no+1nc产品,在装配时可以不区分方向(即不需要看正反面)。
5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壳4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卡接件71的容纳槽81,所述容纳槽81设置于滑动槽8内,所述辅助杆712穿过容纳槽81侧壁与容纳槽81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711、辅助杆712与所述外壳4为一体注塑成型,当扣接块713与扣槽72扣接时,触头支持3对扣接块713的挤压力能够驱动摆动板711以辅助杆712的轴心为中心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摆动。
58.上述具体改进为:外壳4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扣接件6的容纳槽81,通过容纳槽81的设置,能够使得摆动板711在容纳槽81内自由摆动,方便扣接块713与扣槽72进行扣接,在触头支持3与辅助触头1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弹性扣接件6与扣槽72进行扣接(此时定位组件7处于扣接状态),对触头支持3进行初步定位,使得触头支持3定位在预设位置,然后再将辅助触头1卡接在接触器本体2的侧部,此时,弹性扣接件6会利用自身的弹性扭转力,使得扣接块713从扣槽72内脱出。
5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摆动板711包括设置于辅助杆712上方的上摆板9以
及设置于辅助杆712下方的下摆板91,所述扣接块713设置于上摆板9远离辅助杆712的一端,当上摆板9朝靠近触头支持3的一端摆动时,下摆板91朝远离触头支持3的一端摆动。
60.上述具体改进为:所述下摆板91伸出外壳4外设置,当辅助触头1与接触器本体2装配时,接触器会挤压下摆板91,从而使上摆板9与触头支持3分离。
6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辅助触头(1)侧部连接接触器本体(2),所述辅助触头(1)内设置有触头支持(3),所述触头支持(3)用于连接辅助触头(1)与接触器本体(2),其特征在于:辅助触头(1)包括外壳(4)以及设置于外壳(4)内部的多个连接板(5),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供连接板(5)通过的中间通道(41)、分别设置于中间通道(41)上下两端的上通道(42)以及下通道(43),所述中间通道(41)与上通道(42)之间设置有第一侧通道(44);中间通道(41)与下通道(43)之间设置有第二侧通道(45),所述中间通道(41)包括供第二静触板(52)通过的上通部(411)以及供第三静触板(53)通过的下通部(412),所述上通道(42)、第一侧通道(44)以及上通部(411)连通,所述下通道(43)、第二侧通道(45)以及下通部(412)连通,所述连接板(5)包括第一静触板(51)、第二静触板(52)、第三静触板(53)以及第四静触板(54),所述辅助触头(1)具有1no+1nc、2no、2nc三种状态,1no+1nc为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的状态;2no为第二静触板(52)位于上通道(42)、第一侧通道(44)以及上通部(411)、第四静触板(54)位于下通道(43)的状态;2nc为第一静触板(51)位于上通道(42)、第三静触板(53)位于下通道(43)、第二侧通道(45)以及下通部(412)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部(411)与下通部(412)连通,所述上通部(411)和下通部(412)上设置有扣接件(6),所述扣接件(6)包括设置于上通部(411)或者下通部(412)上的第一卡块(61)以及设于另一方、用于与第二静触板(52)或者第三静触板(53)相抵的第二卡块(62),所述第一卡块(61)与第二卡块(62)均与外壳(4)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61)设置于上通部(411)上,所述第二卡块(62)设置于下通部(412)上,所述第一卡块(61)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三静触板(53)进入下通部(412)的第一引导斜面(63),所述第二卡块(62)上具有用于引导第二静触板(52)进入上通部(411)的第二引导斜面(64),所述第二静触板(52)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块(61)相适配的卡槽(521),所述第一静触板(51)上设置有固定块(511),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与固定块(511)相适配的固定槽(5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触头支持(3)为对称件,具有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安装槽(301)和第二安装槽(302),其中,在2no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底部,第四静触板(54)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底部,在2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顶部,第三静触板(53)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顶部;在1no+1nc状态时,第一静触板(51)位于第一安装槽(301)的顶部,第四静触板(54)位于第二安装槽(302)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3)上设置有与第一静触板(51)、第二静触板(52)、第三静触板(53)以及第四静触板(54)相对应的动触头(31),当辅助触头(1)处于2no状态时,动触头(31)分别位于第二静触板(52)和第四静触板(54)的上方;当辅助触头(1)处于2nc状态时,动触头(31)分别位于第一静触板(51)和第三静触板(53)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与辅助触头(1)之间设置有用于定位触头支持(3)的定位组件(7),所述定位组件(7)包括设置于外壳(4)或触头支持(3)一方弹性卡接件(71)以及设置于另一方、能够与弹性卡接件(71)相适配
的扣槽(72),所述定位组件(7)具有扣接状态以及分离状态;扣接状态为弹性卡接件(71)克服触头支持(3)或外壳(4)的挤压力与扣槽(72)扣接、且触头支持(3)被固定的状态,分离状态为弹性卡接件(71)与扣槽(72)分离、且触头支持(3)可滑动的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接件(71)设置于外壳(4)侧壁上,所述扣槽(72)设置于触头支持(3)与外壳(4)相对的一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接件(71)包括摆动板(711)、用于辅助摆动板(711)摆动的辅助杆(712)以及设置于摆动板(711)端部的扣接块(713),当定位组件(7)处于扣接状态时,扣接块(713)与扣槽(72)扣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供触头支持(3)沿运动方向滑动的滑动槽(8),当定位组件(7)从扣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时,所述触头支持(3)沿着滑动槽(8)的延伸方向向上或向下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卡接件(71)的容纳槽(81),所述容纳槽(81)设置于滑动槽(8)内,所述辅助杆(712)穿过容纳槽(81)侧壁与容纳槽(81)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711)、辅助杆(712)与所述外壳(4)为一体注塑成型,当扣接块(713)与扣槽(72)扣接时,触头支持(3)对扣接块(713)的挤压力能够驱动摆动板(711)以辅助杆(712)的轴心为中心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摆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板(711)包括设置于辅助杆(712)上方的上摆板(9)以及设置于辅助杆(712)下方的下摆板(91),所述扣接块(713)设置于上摆板(9)远离辅助杆(712)的一端,当上摆板(9)朝靠近触头支持(3)的一端摆动时,下摆板(91)朝远离触头支持(3)的一端摆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触头支持用于连接辅助触头与接触器本体,辅助触头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个连接板,外壳上设置有供连接板通过的中间通道、分别设置于中间通道上下两端的上通道以及下通道,中间通道与上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一侧通道;中间通道与下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二侧通道,所述上通道、第一侧通道以及上通部连通,下通道、第二侧通道以及下通部连通,连接板包括第一静触板、第二静触板、第三静触板以及第四静触板,辅助触头具有1NO+1NC、2NO、2NC三种状态,该辅助触头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一套塑料外壳无法同时适应三种触头产品的组合形式,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物料的浪费缺陷。导致物料的浪费缺陷。导致物料的浪费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

王振坤 计新华 肖海强 胡国伟 李辉 张杰 李巍 邓明凯 张红伟 杨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天正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30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6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触头   所述   接触器   通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