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名人故事集_发明家名人故事5篇集锦

发明家名⼈故事集_发明家名⼈故事5篇集锦
每⼀个发明家在发明的时候都会遇到许多不可想象的困难,但他们迎难⽽上。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发明家名⼈故事集,供⼤家参考。
发明家名⼈故事1
贝尔德-电视
贝尔德,英国⼈,发明家,电视(即摄像机和电视信号接收机电视机)的发明者。他和费罗·法恩斯沃斯还有维拉蒂⽶尔·斯福罗⾦各⾃独⽴发明了电视。
1925年的⼀天,伦敦⼀家最⼤的百货店顾客盈门。⼀批⼜⼀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室。据说有⼈发明了⼀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来,但扫兴⽽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吗?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板的馊主意”。⼈们议
论纷纷,有⼀些热⼼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贝尔德在⼀边⽆奈⽽⼜尴尬地回答着⼈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线电技术已经⼴泛运⽤于通讯、⼴播了。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的科学家和⼯程技术⼤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但都没有成功。贝尔德却⽴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斯廷斯,建造了⼀个简陋的实验窒。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只从废物堆⾥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箱⾥的投影灯。⼏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这⼀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胶⽔、细绳及电线串连在⼀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点⼉,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年复⼀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拆,拆了⼜装。经过⼗⼋年的努⼒,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朵⼗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图像也忽有忽⽆,只是⼀个轮廓。
为了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开始了新⼀番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于是他把好⼏百个⼲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左⼿触到了⼀根裸露的连接线,⾼达2000伏的电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天的伦敦《每⽇快报》马上⽤⼤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物。
贝尔德灵机⼀动,就利⽤报纸来为他筹集资⾦。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次实物表演。⼀家⼩报做了通讯。伦敦的⼀家⽆线电⽼板闻讯赶来。表⽰愿意提供经费。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从⿊斯廷斯运到了伦敦。
但经费很快⼜⽤尽了。他的试验似⽆重⼤突破。
⼀家百货店的⽼板⼜来同他订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是失败。贝尔德⽣活⽇见艰难。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活。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即⼜投⼊试验。
成功的⽇⼦终于来到了。终⽇陪伴他的⽊偶头像“⽐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天
是1925年10⽉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把抓住⼀个店堂⾥的⼩伙⼦,拽他上楼,把他按在“⽐尔”的位置上。⼩伙⼦吓得直打哆嗦,但⼏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纷纷涌来。贝尔德更新了设备。开始更⼤规模的试验。
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像传送到纽约的⼀部接收机上。
不久,⼜出现了新的奇迹。贝尔德把伦敦⼀位姑娘的图像传送给她正在远洋航⾏的未婚夫。
贝尔德的名字在全世界传开了。他申请在英国开创电视⼴播事业,但没有得到批准。但要求电视⼴播的⼈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提交给议会,经过激烈的长时间的辩论。议会决定了开展电视⼴播。
1936年秋,英国⼴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此时的贝尔德⼜开始埋头研究彩⾊电视。
1941年12⽉,贝尔德传送的⾸批完美的彩⾊图像获得成功。可惜的是贝尔德的实验室被希特勒的飞弹击毁了。但贝尔德重新开始研究。1946年6⽉的⼀天,英国⼴播公司开始播送彩⾊电视节⽬,但劳累过度的贝尔德却在这⼀天病倒了,没有收看他的研究结果。6天后,他离开了⼈世,终年58岁。
在英国南肯⾟顿科学博物馆⾥,游⼈能看到贝尔德发明的第⼀架电视机,还有陪伴他多年的⽊偶⽐尔。⽐尔咧嘴笑着,仿佛在向游⼈诉说贝尔德的艰苦发明的故事,也好象在为贝尔德成功⽽欢欣……
发明家名⼈故事2
诺贝尔-
1864年9⽉3⽇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连串震⽿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股股⽕苗直往上窜。仅仅⼏分钟时间,⼀场惨祸发⽣了。当惊恐的⼈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在这⾥的⼀座⼯⼚已荡然⽆存,⽆情的⼤⽕吞没了⼀切。⽕场旁边,站着⼀位30多岁的年青⼈,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浑⾝不住地颤抖着——这个⼤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化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所创建的硝化⽢油的实验⼯⼚化为灰烬。⼈们从⽡砾中出了5具⼫体,其中⼀个是他正在⼤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弟弟,另外4⼈也是和他朝⼣相处的亲密的助⼿。烧得焦烂的5具⼫体,令⼈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的⽗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从此半⾝瘫痪。然⽽,诺贝尔在失败和巨⼤的痛苦⾯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后,警察当局⽴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的⼯⼚。⼈们像躲避瘟神⼀样避开他,再也没有⼈愿意出租⼟地让他进⾏如此危险的实验。
这⼀连串挫折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天以后,⼈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只巨⼤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个青年⼈正全神贯注地进⾏⼀项神秘的试验。他就是在⼤爆炸后被当地居民赶⾛了的诺贝尔!
⼤⽆畏的勇⽓往往会令死神也望⽽却步。在令⼈⼼惊胆颤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起葬⾝鱼腹,⽽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项重⼤突破。接着,他⼜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了公司。
⼀时间,诺贝尔⽣产的成了抢⼿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俱增。
然⽽,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运载的⽕车因震荡发⽣爆炸,⽕车被炸得七零⼋落;德国⼀家着名⼯⼚因搬运硝化⽢油时发⽣碰撞⽽爆炸,整个⼯⼚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废墟;在巴拿马,⼀艘满载着硝化⽢油的轮船,在⼤西洋的航⾏途中,因颠簸引起
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海……
⾯对接踵⽽⾄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更没有⼀撅不振,他⾝上所具有的毅⼒和恒⼼,使他对已选定的⽬标义⽆返顾,坚忍不拔。在奋⽃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相伴。
诺贝尔把挫折踩在了脚下,赢得了巨⼤的成功。他⼀⽣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的巨额财富,创⽴的诺贝尔科学奖,被科学界视为⼀种⾄⾼⽆上的荣誉。
在现实⽣活中,我们也在为⼈⽣的理想不懈地奋⽃,但⼀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们极易选择放弃和退缩,那将⼀事⽆成。诺贝尔说:“坚忍不拔的勇⽓是实现⽬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发明家名⼈故事3
贝思-传真机
1842年,英国的贝思提出⼀个设想,即通过电路传送图像、⽂字等。贝思也做了各种实验,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并没有取得成果,他的设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此后的40年⾥,传真通信技术并没有得到什么重⼤发展。直到1883年,在⼤学就读的保尔·尼泼科夫受到⼀种游戏的启发,才在这⽅⾯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他⼏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有关的电学知识上。他崇拜莫尔斯、贝尔等发明家。在他看来,电报、电话筒直太神奇了。他想:电报能传送⼈的意图,电话可传送⼈的声⾳,可不可以发明⼀种传送图像的装置呢?
可如何使有关图像的信号发出去,并在远⽅留下来呢?尼泼科夫苦苦地思索着。
⼀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尝试设计⼀种传真装置。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种游戏:他们桌上各放着⼀张⼤⼩相同的纸,纸上画满⼤⼩相同的⼩⽅格;在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个字,然后按照⼀定的顺序告诉对⽅哪⼀个⼩格是⿊的,哪⼀个⼩格是⽩的;对⽅按照右侧同学发出的指令,或⽤笔将⼩⽅格涂⿊,或让它空着。这样,待对⽅同学将全部⼩⽅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不禁喊道:“真是⼀个好办法!”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的点⼦,借助⼀定的科学⽅式把这些点⼦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并把点⼦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
尼泼科夫决定实施这⼀⽅案。
⾸先,必须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的点⼦。尼泼科夫想起⼉时玩耍过的风车。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了⼀个扫描装置: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安装有⼀个电灯。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候亮,有时候暗。
接着,要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这个“任务”由光电管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相应的电流。
发送装置就这样⼤功告成了。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样,采⽤与发送相反的⽅式就⾏了。
经过⼀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输装置。他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科学技术发展⽔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输装置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向。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在汲取许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部实⽤的传真机。
这部传真机由发送机和接收机组成。发送机上安装有⼀个滚筒,滚筒的前⽅有⼀个强光源的灯,灯的前⾯有⼀个透镜。此外,在发送机上还有光电管等电⼦部件。接收机上也安装着滚筒,以及放⼤电信号、
还原光信号的装置等。使⽤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点,照射在图像上。受图像上画⾯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然后将电流传送出去。接收机收到电信号后,经过放⼤、还原、记录等处置,就把远⽅来的“客⼈”留下来了。
这部传真机已经有⼀定的实⽤价值了!
后来,随着电⼦技术的进⼀步发展,出现了摄影管、电⼦束管等先进电器,再后来激光技术也得到应⽤。这些新电器、新技术在传真机上的应⽤,使传真机的传送图像清晰度、传真的速度等技术性能⽇臻完善。
发明家名⼈故事4
莫尔斯-电报
1832年10⽉1⽇,⼀艘名叫“萨丽号”的邮船,满载旅客,从法国北部的勒阿弗尔港驶向纽约。
“萨丽号”邮船缓缓驶出英吉利海峡,进⼊浩瀚的⼤西洋。途中,船受到风暴的袭击,在波峰浪⾕中颠簸。许多⼈晕船,乘坐这艘船的美国着名画家莫尔斯也觉得浑⾝不舒服。
“遇到风暴,有什么办法使船不受到影响?”莫尔斯与船长聊了起来。
“毫⽆办法!”船长说,“这只能听天由命了。我给你讲⼀件事。那是1498年,发现美洲新⼤陆的哥伦布组织了⼀⽀有6条船、300⼈的⼤船队直奔⾚道,准备去寻黄⾦遍地的乐⼟。可是,途中由于天⽓太热,船上的⾷物全部霉烂了。这对于远航的船员来说,是⼗分可怕的。哥伦布对这束⼿⽆策,只好抱着侥幸的⼼理,写了⼀封求援信,塞进密封的椰壳⾥,然后将它投⼈⼤海。他指望海⽔能把这封信送到西班⽛。但是,当哥伦布历经千难万险,返回西班⽛时,才知道国内并没有收到那封求援信。连⼤智⼤勇的哥伦布对⼤⾃然的肆虐都⽆可奈何,我⼜能怎么样呢?”
“的确,在这⽆边⽆际的⼤海之中,⼀艘船、⼀个⼈实在太渺⼩了。”莫尔斯望着茫茫的⼤海,⼼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就在这次旅途中,莫尔斯结识了杰克逊。杰克逊是波⼠顿城的⼀位医⽣,也是⼀位电学博⼠。此次他是在巴黎出席了电学研讨会之后回国的。闲聊中,杰克逊把话题转到电磁感应现象上。
“什么叫电磁感应?”莫尔斯好奇地问。
于是,健谈的杰克逊⽤通俗的语⾔介绍了电磁感应现象。说着,杰克逊从旅⾏袋中取出⼀块马蹄形的铁块以及电池等。他
解释道:“这就叫电磁铁。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它没有磁性;通电后,它就有了磁性。”
“这真是太神奇了!”莫尔斯仿佛看见了⼀个奇妙⽆⽐的新天地。于是,他向杰克逊请教了许多电的基础知识,⽐如电的传递速度等等。
莫尔斯完全被电迷住了,连续⼏个晚上都失眠了。他想:“电的传递速度那么快,能够在⼀瞬间传到千⾥之外,加上电磁铁在有电和没电时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利⽤它的这种特性不就可以传递信息了吗?”他想起了船长给他讲过的哥伦布“⼤海传信”的事。信息传递是多么重要啊!41岁的莫尔斯——⼀位颇有成就的绘画教授决定放弃他的绘画事业,发明⼀种⽤电传信的⽅法——电报。
从此,莫尔斯⾛上了科学发明的崎岖道路。没有电学知识,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些⾃⼰不懂的问题,他便向⼤电学家亨利等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膏像等都被堆在⾓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具成了房间
的“主⾓”。
很快,莫尔斯就掌握了电磁基本知识。他难备正式向“电报”发起冲击!
莫尔斯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在他之前,早就有⼈设想⽤电传递信息。早在1753年,当时⼈类对电的认识还是处在静电感应时代,⼀位叫摩⽴孙的电学家,就曾做过这样⼀个实验:架设26根导线,每根导线代表⼀个字母。这样,当导线通电时,在导线的另⼀端,相应的纸条就被吸引,并记下这个字母。当时由于电源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摩⽴孙的实验未能进⼀步深⼊。
3年过去了,莫尔斯不知画过多少张设计草图,做过多少次实验,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的积蓄也全部⽤完了,⽣活⼗分贫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被⽣活压得喘不过⽓了!我的长袜⼀双双都破烂不堪,帽⼦也陈旧过时了。”
为了维持⽣活,莫尔斯于1836年不得不重操旧业,担任纽约⼤学艺术及设计教授。课余时间,他仍然继续从事电报发明⼯作。
莫尔斯也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以便确定下⼀阶段的研制⽅向。他想到,在他之前的科学家,往往是为了表达26个字母⽽设计了极为复杂的设备,⽽复杂的设备制作起来谈何容易。他意识到,必须把26个字母的信息传递⽅法加以简化,这样电报机的结构才会简单⼀些。于是,他在科学笔记中写道:
电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够不停顿地⾛10英⾥,我就让它⾛遍全世界。电流只要截⽌⽚刻,就会出现⽕花;没有⽕花是另⼀种符号;没有⽕花的时间长些⼜是⼀种符号。这⾥有3种符号可以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它们可以构成全部字母,⽂字就能够通过导线传送了。其结果,在远处能记录消息的崭新⼯具就能实现了!
“⽤什么符号代替26个英⽂字母呢?”莫尔斯苦苦思索。他画了许多符号:点、横线、曲线、正⽅形、三⾓形。最后,他决定⽤点、横线和空⽩共同承担起发报机的信息传递任务。他为每⼀个英⽂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这些代表符号由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组成。这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称
它为“莫尔斯电码”。
有了电码,莫尔斯马上着⼿研制电报机。他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进⾏研制⼯作。终于在1837年9⽉4⽇,莫尔斯制造出了⼀台电报机。它的发报装置很简单,是由电键和⼀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点信号,按的时间长些表⽰横线信号。它的收报机装置较复杂,是由⼀只电磁铁及有关附件组成的。当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便产⽣磁性,这样由电磁铁控制的笔也就在纸上记录下点或横线。这台发报机的有效⼯作距离为500⽶。
之后,莫尔斯⼜对这台发报机进⾏了改进。
该在实践中检验发报机的性能了。莫尔斯计划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条长约64公⾥的线路。为此,他请求美国国会资助3万美元,作为实验经费。国会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终于在1843年3⽉,通过了资助莫尔斯实验的议案。
1844年5⽉24⽇,在华盛顿国会⼤厦联邦最⾼法院会议厅⾥,进⾏电报发收试验。年过半百的莫尔斯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兴奋地向巴尔的摩发出⼈类历史上的第⼀份电报。他的助⼿很快收到那份只有⼀句话的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对莫尔斯来说,这是⼀个阳光最灿烂的⽇⼦!晚上他给兄弟写了⼀封信。信中他在解释为什么⽤《圣经》
⾥的⼀句话作为第—份电报的内容时,写道:“当⼀项发明竞创造了如此的奇迹,⽽它⼜曾经如此备受怀疑,可是最终从幻境中⾛出,成为活⽣⽣的现实时,没有⽐这句虔诚的感叹语更为恰当的了。”
电报的发明,揭开了电信史上新的⼀页。
发明家名⼈故事5
张衡-地动仪
张衡(78-139),字平⼦,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桥镇)⼈。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的天⽂学家,为我国天⽂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学等⽅⾯,张衡也表现出了⾮凡的才能和⼴博的学识。
⼉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亮、⼀闪⼀闪的星星都让他产⽣了⽆穷⽆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母⾝后问这问那。
有⼀次,他和母亲⼀起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的影⼦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那样⾼⼤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篮⼦野菜。他跟在母亲后⾯,⼀蹦⼀跳地⾛着。“咦!影⼦哪⾥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
低头⼀看,影⼦缩成了⼀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影⼦就会变短缩成⼀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的时候,影⼦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张衡⼀直关注着⾃⼰的影⼦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的影⼦⼜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学到了⼀点新知识,⾼兴极了。
⼀个夏天的晚上,⽗母带着⼩张衡⼀起到打⾕场上纳凉。这是⼈们⼀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们⼀边摇着扇⼦,⼀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会⼉捉迷藏,⼀会⼉过家家。只有张衡⼀个⼈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还⼩声默念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天跟⾃⼰出去累着了,就说:“衡⼉,你要是累了就⾃⼰回屋⾥歇着吧,不要愣在那⾥,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过了好⼀会⼉,⼤⼈们都困倦了,接⼆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望着天空。这时,⼀个⼤点⼉的孩⼦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瞅着天上⼲什么,那上边⼜不会掉⾦⾖⼦。”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揉酸痛的脖⼦说:“谁指望天上掉⾦⾖⼦了,我在数星星。”此语⼀出,⼤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经数到⼀千多颗了。”
旁边的⼀位⽼爷爷插话道:“孩⼦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穷⽆尽,飘忽不定……
”张衡却打断⽼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天空就只有⼀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爷爷被张衡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下⼦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的不对,连忙向⽼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亲辩解⼀番。⽗亲早看出他的⼼思,就说:“衡⼉,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张衡点了点头,按照⽗亲说的去做,果然⼜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然灾害频繁地发⽣,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影去⽆踪,⼀旦发⽣却极具破坏⼒。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种在地震发⽣后准确测定其⽅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救援。定下⽬标以后,他查阅了⼤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资料,亲⾃来到刚刚发⽣地震的地⽅,测量⼤地的震感。有⼀次,他把测震仪插⼊⼤地,刚要读取数据,⼀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道⼟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快,往旁边⼀跳,才躲过⼀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泥。他拍拍⾝上的灰⼟,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百姓⼗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问世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3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42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没有   发明   装置   图像   传送   实验   电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