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浅析

中医药痛风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浅析
摘要:痛风性关节炎是以高尿酸血症、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仅次于糖尿病,现代医学目前无根治方法,而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本虚标实的观点阐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由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提供指导。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本虚标实。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引起血尿酸升高的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高尿酸血症、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由于尿酸盐沉积于关节、组织和器官,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或畸形,尿酸结石及痛风性肾病。我国痛风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类代谢性疾病[1]。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常用药物以抗炎、止痛、降尿酸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痛风性关节炎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浅显的分析,以期对临床可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痛风》中首次提出,亦与中医“痹证”“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病”等有相似之处。该病的病因病机和思路散在于中医古籍中,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但皆可归纳为“本虚标实”。
一、本虚
脾为先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津微。肾为后天之本,主骨生髓。肝为罢极之本,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促进津液运行输布及脾胃之气的升降。脾、肾、肝均可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脾之运化须肾阳温煦推动肾气亏虚则脾不健运。肾气衰气化失职,不能通调水道分清泌浊。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代谢障碍。痛风患者多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气亏日久,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且湿久脾阳匮乏,所生痰湿亦会困遏脾气,阻碍津液输布。痛风患者多兼肥胖、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皆可责之于脾不健运与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有关。《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上内踝前廉,上膝股内前廉。”痛风患者多以第一跖趾关节的肿痛为首发症状,逐渐受累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这也与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密切相关[2]。脾运化饮食水谷功能失司,肾气化功能减弱,无以升清阳、降浊阴、司开阖,痰湿浊毒停留于关节、软骨、脏
腑等组织而发病。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肝血亏虚,肾阴不足,肢体筋骨得不到濡养,也加快了疾病的进展[3]。
二、标实
痛风性关节炎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脏腑功能失调为病理基础。本病不仅因自身脏腑代谢功能紊乱发病,同时以外感风寒湿热邪气为外因,湿热痰瘀互结为发病特点。由于饮酒无度,嗜食膏粱厚味,复感外邪化热,湿热瘀血阻滞筋脉经络关节,进而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
1.外感邪气
《格致余论·痛风论》记载:“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表明痛风的病因为外感风寒湿之实邪。文中亦提到“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可见丹溪认为素体亏虚,复感六淫,风湿痰浊之邪流注经络、关节、脏腑而发病[4]。娄多峰等认为内有正气不足,阴阳失调乃本病主因,外因湿热痰瘀聚于体内,留滞经络关节,又因饮食劳倦,感受外邪,房室不节,而致内外合邪,最终因气血凝滞而致[5]。
2.内瘀互结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曰:“自内而至者,以肥甘过度,酒食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聚下焦,走注足胫,而日见肿痛”。论述了本病为湿热之邪致病。国医大师朱良春首创“浊瘀痹”理论,提出寒湿虽是诱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主因,这与现代西医认为痛风为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观点类似,浊瘀内阻就是其炎症反应的病理基础[6]。方朝晖认为湿、热、痰、浊内生是痛风发病的重要条件[7]。刘友章认为本病热盛则痛,湿盛则肿,若饮酒无度,食肥甘厚味,则湿邪化热,湿热内蕴,痹阻气血经脉[8]。名老中医王正雨先生认为湿热瘀毒之邪虽可受于外邪,但多自内生,则脾失健运,脾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肾气化功能障碍,标本兼顾才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原则[9]。
三、小结
纵观古今医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认识观点虽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基本认同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其病位主要在脾肾,其次在肝,以外感邪气、湿热痰瘀互结为标,以至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风。中医药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疗效独特,成本较低,安全性高等优势,中医运用辨证论治,不仅可以改善症状,同时还能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美珍.倪青运用滋肾泻浊法痛风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19,5(38): 433-435.
[2]郭笑,张军.张军从脾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的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06):30-32.
[3]漆文霞,闫彦峰,王钢.王钢主任医师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06):44-46+49.
[4]张帆,周胜利.浅论朱丹溪《格致余论》从血论治痛风特[J].中医药学报,2018,46( 6) : 106-108.
[5]李满意,娄玉钤.娄多峰痛风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 11) : 5238-5240.
[6]李君霞,黄闰月,陈秀敏,等.浅谈朱良春教授从“浊瘀”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J].成都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8,41( 4) : 75-77,86.
[7]阮诺冰,方朝晖.方朝晖痛风湿热蕴结证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 11) : 2048-2050.
[8]宋健,赵连强,刘友章.刘友章教授痛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 5) : 16-18,21.
[9]李中南.老中医王正雨辨证痛风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18-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41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痛风   关节炎   治疗   痛风性   关节   病机   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