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目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长远发展。21世纪,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力较量的主旋律,中国要抓紧时机调整发展战略,克服科技创新发展障碍,在科技创新环境、体系、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中国是个劳动力充足的巨大经济体,但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在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宣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在2020年成为“创新主导型社会”,并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论坛”上,中国商务部负责人也提出,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这些都是中国向科技进军的信号。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二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因此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强国,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经济奇迹的说法如今屡见不鲜:数量大、工资低的劳动力将这个国家变成了制造大国,从而带动了出口额激增,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副总裁兼经理吉姆·赫默林说:“中国政府应该清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否则其经济就会面临问题。”分析我们创造奇迹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几年来中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但外资公司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7%以上、占高技术出口额的85%。2004年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国,然而,出口大潮的真正主导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那些正在利用中国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外国人。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05年,中国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但外国控股和投资的公司占了这些出口的87%,即中国本土的公司对出口的贡献实际上下降了。也就是说,标着“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并不意味着它真的是中国制造的,它们在中国完成的只是最后的组装阶段,而生产环节中赚钱的部分都是在其他国家完成的,中国作为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只获得了产品的很小一部分价值。
分析中国的工业贸易状况,可解释这一反常现象。中国的高科技出口大多集中在某些产品上,尤其是家电和办公产品,如电脑、电视机和DVD等。在全世界,每4台复印机中就有3台是中国制造的,全球一半的DVD也产自中国。但是,只有0.03%的中国公司对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导致这个结果的部分原因,是中国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只占销售额的0.5
6%,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科技创新。事实上,目前的中国企业界更看重有利可图的革新,注重发展甚于革新,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科技创新颇为敏感。其中75%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比例感到失望,因此,中国多年来强调的科技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形成创新型经济体所必需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
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们在艰难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几乎带着同样的艰难在寻觅合适的人才。中国的高校过多地关注理论和机械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各个层次的班级,其学生人数也过多,有的博导需要同时辅导50多名学生,这时,中国原本就不高的科技和教育投入的费用就显得力不从心。在儒家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对教育非常重视,也极度尊重权威,教师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把大量所谓权威的、公式化的观点教给学生,学生们也擅长记忆和考试,但非常缺乏主动精神。企业主们经常抱怨,尽管他们雇佣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在理论上很出,但实践能力很差。
关于研发费用,应当强调,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很低。中国的科学出版物与专利随着
研究经费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多项图书统计指数表明,中国对世界现代知识的贡献仍不大,尽管中国大陆获得的有国际价值的专利数量在增多,但也只不过相当于以列等国家的专利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少得多。
2006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所作的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在世界的排名下滑到了第48位。说明中国在建立有效科技创新体制的多个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中国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障碍
1、市场换技术的误区
“以市场换技术”说法由来已久,抱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我们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引进大批技术。但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是误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一定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很可能废掉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当然,巨大的市场的确使中国拥有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多得的条件,对于那些在中国寻求市场的外国公司来说,技术转让是例行要求。
但是,中国努力通过在无线等领域设立本土标准而为国内企业提供便利的做法,迄今为止,几乎没有收到任何成效。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不断出现的高科技工业园区里,从笔记本电脑到IPOD播放器,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都在这里进行
组装,可产品的核心——品牌、设计、技术以及最精密的元件都来自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他们从中获得了绝大部分利益。
此外,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南韩引进技术之初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即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把科技经费进行调整: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是一比五,也就是说,南韩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相形之下,中国目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一比零点零八,大笔的钱用在引进上,而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的费用则很少,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社会积习的妨碍
中国的社会结构对于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虽然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但根深蒂固、等级分明的制度,并不利于人们以新方式思考,或是吸纳外来者。使人们很难去了解
新市场、开启创造性思维,或是接受不寻常的东西。而这足以扼杀企业用来进行创新的跨领域合作。
3、知识产权的暗礁
前不久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国却冷不丁地把知识产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的评论者匆忙拿出英国牛津大学制造的“梯子理论”以毒攻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犹如一个在房顶上,一个在地面上。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后来者居上,就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拆掉梯子,维护技术差距。
且不说“盗版”、“侵权”在道德上的伤风败俗,单从经济利益看,对知识产权的藐视会伤害本国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力。我们同样用“梯子理论”来诊断,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于是在拆“中国创造”的梯子,那些正在向世界科技和文化“房顶”上延展的新技术、新发明“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到国际市场打拼就已被自己人拖垮。
如果说20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是生产能力,那么21世纪就是科技竞赛。随着各国间贸易壁垒的消除、信息技术的全球普及,商品生产地可以设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由
此导致的是产业型国家的没落,创造与发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为国力较量的主旋律。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抓紧时机调整发展战略。尽管贸易保护主义一时无法避免,但更有远见的策略是对知识产权的高标准、严要求保护,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使得他们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低于30%,美国、欧洲和日本所获得的专利,占全世界专利总数的绝大部分。
毋庸多言,对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实是在为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保驾护航,尤其在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当今时代。人们可以揭露美、日、欧在知识产权上要挟中国的“别有用心”,却也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蔑视知识产权给本国创新能力所造成的伤害。
4、研究经费与人才质量的困境
2006年12月4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存在争议的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的研发总开支超过136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13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3300亿美元)。可是,按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计算,中国的研发总开支仍大大低于它的亚洲竞争对手——日本(中国为1.3%,日本为3.15%)。与此同时,购买力理论并未反映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实验室大部分最昂贵的设备都必须从西方或日本进口,进口设备达70%,而且,很多时候,
中国科学家购买同样的设备通常要比美国同行或日本同行至少多付30%至40%的钱。
2004年,中国新入学的大学生有474万,而10年前只有100万。中国在2005年培养出了大约23500名博士,其中70%是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博士。然而,研究人员和大学生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仍很低。此外,中国培养的本科工程师是美国的四倍,但其中大多数人的资质相当差。如果将他们与那些在美国大学学过类似课程的人相比,或与那些跨国公司准备聘用的人相比,他们所能得到的肯定性的评价是很低的。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中国只有1/10的工程学和信息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能力加入全球业务外包活动。
三、加快中国科技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着眼点。然而,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政府制定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是一回事,而将其转化为现实,则是另外一项艰巨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逐步建立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即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法律、经济环境。
几百年前,中国是科技创新的中心,从造纸术到火药,大量发明,创造出自中国。不过,现阶段,要将关注焦点从低成本的制造业转向费钱费力而又常常一无所获的科研领域,这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重大转变。因此,我们应该试图将中国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归结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模式,我们应该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在科学研究上,要崇尚“自由”;在思想观念上,创新、发明。
当然,创新还有赖于法律对新想法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中国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做到在法律环境下对知识创新的“崇拜”。此外,从经济层面上看,完善市场联接科技活动的市场组织结构体系,推动科技资本重组战略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科技活动市场,并用资本联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技术开发、资本与企业资金间的配置,真正形成市场资本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并通过技术资本重组,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推动人才资源的开发。同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竞争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6:3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35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科技   创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