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疗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1月第28卷第3期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3January 2021
·封面报道·
精准诊疗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
“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
技奖颁奖仪式”2020年11月14日在广州召开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主持颁奖仪式并宣读《关于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的决定》,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授奖项目共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郝希山院士等为获奖者颁奖。樊代明院士表示,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个人会员达到26万多人,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为我国肿瘤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展示高水平成果的平台。
消化道肿瘤精准
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是我国高发肿瘤,因其异质性高精准进展相对缓慢,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领衔完成的一等奖项目“胃肠道肿瘤精准一体化研究体系的建立”历经十余年,全面贯通临床前科研、转化研究、临床试验和产业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研究团队建立了完备的患者临床数据和样本保藏库,涵盖多种常规、靶向和免疫方案;建立了患者来源的大样本PDX 模型及类器官队列,涵盖肿瘤主要的表达变异和分型特征,已开展20多项新药临床前评价,推动了国内外多家企业抗肿瘤新药研发;建立了多组学精准检测体系,通过筛选获益人为患者临床方案决策提供参考,并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测疗效和耐药。
沈琳教授等牵头开展了多项国际国内大规模临床研究,完成了以ToGA 和Resolve 为代表的研究,推动了曲妥珠单抗、替吉奥和多西他赛等药物在我国获批上市。沈琳教授团队引领消化道肿瘤靶向和免疫发展,牵头制定完成中国胃肠道肿瘤临床实践的诊疗标准和用药指南。胃肠道肿瘤精准一体化研究在Nature、Lancet Oncology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同时培养了大量学术骨干,为我国胃肠道肿瘤防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该研究贯通科研、医疗和医药产业,为专家学者与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和共享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胃肠道肿瘤精准的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重点国际合作等课题资助下,由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邢金良教授等完成的一等奖项目“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围绕肝癌这一我国常见特重大疾病系统深入地探索了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等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为肝癌精准提供了基础研究
证据。
邢金良教授等系统阐明了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分子机制,发现CD147分子介导的线粒体相关糖、脂代谢重编程、线粒体分裂异常、线粒体钙稳态失衡等,可通过多条关键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存,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线粒体功能异常参与肝癌发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体系,为肝癌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
研究人员系统揭示了肝癌侵袭转移的多个新型关键分子—Fox 家族成员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分子,发现FoxQ1、FoxC1、MCU、Drp1在促进肝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肝癌转移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阻断肝癌转移提供了干预靶点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团队系统性鉴定了FoxC1、FoxM1、端粒长度和生物节律分子等潜在肝癌预后标志物,发现FoxC1、FoxM1上调与肝癌患者临床预后不佳存在显著相关,有望为肝癌的个体化精准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建立了线粒体基因组精准检测平台,优化了mtDNA 富集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策略,为基于mtDNA 突变开展肿瘤进化演变研究及个体化疗效监测奠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家平教授长期致力于中晚期肝癌局部介入联合分子靶向精准研究与应用,由李家平教授等完成的二等奖项目“中晚期肝癌局部介入联合分子靶向精准的策略与应用”,率先提出了肝癌TACE、消融联合手术的精准依据,筛选出肝癌TACE 联合手术中获
詹启敏院士主持颁奖仪式
1
·封面报道·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1月第28卷第3期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3January 2021
益人,发现只有肝癌TACE 后PR 或存在MVI 者,挽救性手术长期疗效才优于继续TACE,只有门脉癌栓的患者术后TACE 才可显著延长其中位生存时间。同时,李家平教授率先探索了大肝癌尤其对于10cm 以上巨大肝癌,TACE 联合冷冻消融的疗效与安全性。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无法切除的肝母细胞瘤TACE 的疗效特点,率先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恶性梗阻性黄疸,为肝癌综合创造了条件。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MAT1A-MAT2A 表达转变通过OPN 和IGB3介导肝癌侵袭转移新机制,阻止与预防M1-M2转变有望成为新的肝癌精准策略。首次发现术后复发肝癌TACE 疗效免疫预测因子,高NLR(>3.1)和高PLR(>137)患者与其TACE 预后不良与转移相关,高PLR 预测1年生存更加敏感,是肝癌TACE 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率先筛选出TACE、索拉非尼的最佳适用人,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推动个体化精准。
构建肺癌精准诊疗体系
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领衔完成的一等奖项目“肺癌诊治关键技术转化医学研究”,基于肺癌诊治关键靶点通过转化研究将最新发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变了目前肺癌诊治标准,创新了肺癌诊疗观念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基于单细胞代谢特征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新方法,在国内首次利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技术建立了人源化PDX 小鼠模型,这将有助于未来基于个人化模型的抗肿瘤药物筛选;首次发现中国肺癌患者ROS1基因的不同融合伴侣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致,这将有
助进一步细分患者进行更有效的药物;首次发现FGFR1通过FGFR1-ERK1/2-SOX2轴调控肺鳞癌增殖、EMT、转移以及FGFR1在肺鳞癌干性表型维持中的重要意义。
陆舜教授主持研发的中国第一个1.1类新药—第三代EGFR-TKI 阿美替尼,已获批上市用于一
代或二代EGFR-TKI 耐药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套患者随访软件系统,目前已获得30多家医疗中心31000多病例的真实数据和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为国际肺癌TNM 分期做出了新贡献。项目组承担的34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改变了中国肺癌诊疗指南和全球肺癌诊疗指南,为我国肺癌防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晓春教授等完成的二等奖项目“肺癌精准体系建立与临床推广”,建立了中国人肺癌精准诊疗体系,包括肺癌精准靶点,耐药基因研究的基因检测平台,肺癌分子靶向生物标志物研究转化医学平台,联合肿瘤人工智能门诊,恶性肿瘤专病库建设临床研究数据平台,建立了肺癌中心学科。
张晓春教授等研究了中国人肺腺癌EGFR 突变患者TP53基因共突变特征,发现在年龄小于45岁的中国肺腺癌患者中,
EGFR/TP53共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年龄45岁以上患者。提出TP53基因突变降低了对TKIs 的反应性,与EGFR-TKIs 原发性耐药相关,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真实世界研究发现,阿帕替尼过程中可逆性肺空洞的出现可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论文被选为TLCR 杂志当期封面文章并得到国外同行专家高度
评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在国内开设肿瘤人工智能AI 门诊,接诊量名列全国前茅,不断建设完善的肺癌专病数据库和多组学标本库为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研究建立的肺癌精准诊疗医教研一体化体系,通过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学术组织得到推广应用,显著延长了患者总生存期,大幅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分子分型指导靶向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等完成的一等奖项目“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围绕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策略开展了系列研究。绘制了中国人乳腺癌基因组图谱,在Lancet Oncology 上发表“中国乳腺癌现状”权威数据,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并总结了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提出的“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策略”被写入指南。后续开发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在临床得到推广,开展的FUTURE 临床试验将多线失败的三阴性乳腺癌客观缓解率从10%提高到29%。
邵志敏教授团队针对早期乳腺癌开展了个体化研究,建立了乳腺癌精准新模式,针对不同亚型早期乳腺癌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被写入指南并指导和改变了临床实践,如PEONY 研究建立了HER2阳性乳腺癌“双靶优先”的新辅助模式,CBCSG010、PATTERN 研究分别证明卡培他滨、铂类在三阴性乳腺癌辅助阶段的价值。研究人员揭示了精准新靶点,发现了MORC2、Procr、TEKT4等多个乳腺癌转移和耐药的关键基因及其机制,构建了乳腺癌多基因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验证了其有效性。该研究在
2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1月第28卷第3期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3January 2021
·封面报道·
Cancer Cell 等期刊发表论著357篇,他引5259次,累计10项成果被写入指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从20年前的79.8%提高至近10年的93.6%,超过美国同期数据的90.2%;乳腺原位癌检出率从5%提升至20%,达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以来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逐年降低。
血管靶向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贝伐单抗首次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期延长超过一年,但是单靶点血管靶向药物也存在“短板”,包括阻断经典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后导致耐药甚至“诱发”肿瘤生长,但其内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缺乏可靠预警、疗效预测和预防复发手段,使部分患者徒劳用药,而潜在获益者却被遗漏等。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等完成的二等奖项目“以精准转化研究推进血管靶向的规范与创新”,阐明了单靶点血管靶向药物诱发耐药的重要机制是封闭了VEGF 通路后的多条旁路信号传导活化,证实这一机制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同时也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基因稳定”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人员从活化通路中筛选出了可早期预测疗效、警示耐药的实用因子,在对血管“正常化”效应的研究中确认了可灵敏反应“血管正常化”窗口期的实用标志物。
研究团队提出了克服单靶点血管靶向药物诱发耐药的最佳策略是同时抑制肿瘤及其微环境,完成了首个“双领域、多靶点”药物安罗替尼的双盲对照ALTER0302/0303研究,验证了以精准血管靶向单药
可大幅度提高耐药NSCLC 患者生存率。研究人员以阐明血管靶向药物机制、预测疗效及耐药为基础所推出的新模式大幅降低了毒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
得到推广应用,惠及数万名患者。
影像组学应用潜力巨大
在恶性肿瘤综合中放射的作用不可替代且日趋重要,影像组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放疗中应用潜力巨大,而我国目前却面临起步晚、发展慢、临床应用缺乏依据等困境。由山东省肿瘤医院尹勇教授等完成的二等奖项目“影像组学引导常见肿瘤精确放疗的研究”,聚焦当前影像组学引导常见肿瘤精确放疗的困境问题,分别从技术验证和临床应用层面完成了系列创新研究。
在物理验证方面,国内率先提出了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物理验证理念,分别验证了图像模态、自动分割方法等对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的影响,为影像组学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在肿瘤精确诊断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精准诊断模型,包括鼻咽癌肿瘤鉴别模型,肺癌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鉴别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影像组学肿瘤自动分割模型等,显著提高了肿瘤诊断及分割精度。在肿瘤疗效预测方面,建立了晚期肺腺癌EGFR 突变状态、EGFR-TKIs 敏感性预测模型、PD-LI 表达状态多模态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为肿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提供了有力参考。在放疗剂量靶向提升方面,建立了基于肿瘤异质性的肺癌剂量提升及放射性肺炎预测模型,建立了肝癌及直肠癌等毒性预测模型,有效提升
了放疗剂量,避免了放射性损伤。上述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影像组学引导肿瘤精确放疗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临床实践证明影像组学有助提高肿瘤放疗精度和安全性,改善疗效,经济社会效益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基于分子影像学引导、肿瘤及其微环境的化学特性开展金属配合物功能设计,有望解决肿瘤精准
诊治中的瓶颈问题。由暨南大学陈填烽教授等完成的二等奖项目“金属药物的功能设计与肿瘤精准诊疗应用”,设计合成了近两百个金属配合物,系统开展了化学结构、生物功能、影像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提出了靶向性金属配合物构建的新策略和新方法,深化了对结构-机理-靶点关联性规律的认识,为开发新型金属配合物及其功能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新思路,为肿瘤诊断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工具和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构建了含硒金属配合物功能设计新思路,发展了肿瘤靶向性金属配合物前药设计的新方法,基于纳米技术解决了金属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以及多模态影像诊疗等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其中5篇论文被重要期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通过与多家医院、企业协同攻关促进了相关领域医学技术的进步及企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属药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完成7届评审,评审标准、评审条件和评审方式与国家科技奖
要求同步,7届共有来自中国抗癌协会各专业委员会、省市抗癌协会等单位推荐的184个项目团队获奖,并有1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受国家级课题资助多、获得专利授权项目多、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研究成果积累丰厚、推广应用广泛,历届获奖项目汇集了我国肿瘤医学领域的最新最优秀研究成果,代表了肿瘤医学领域的较高学术水平,得到了业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封面图为一等奖项目获得者邵志敏教授在“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做学术报告。)
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3:1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33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肿瘤   研究   精准   肝癌   肺癌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