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雷雨
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05
        【摘要】笔者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的落后现状入手,探讨企业创新成果的固定,知识产权的动态使用,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动态使用;人力资源
        企业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机制的不完善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欠缺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外国企业优良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将讨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外国企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保护现状
        (一)创新与创新成果的固定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然而,近日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发布了年度全球研发创新投入1000的名单,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吃惊之余,令人醒悟:为什么在市场上卖得火的东西都是国际品牌,即便有些国际品牌是一具躯壳,实际是中国制造的贴牌产品,一旦贴上中国自己的牌子,马上也无人问津。
        20096月到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中心曾与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合作,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了首次专利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注册的中外零部件专利总数仅占世界的2%左右;而在中国境内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只有22%,剩下78%为跨国零部件企业所拥有。随着外资零部件企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拥有专利的增速仍在不断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业政策研究会副主任陈炳炎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而且很少申报专利,是造成中外零部件企业专利数量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且有下滑趋势),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①“国内本土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是专利申请滞后的关键。国家知识产权局机械发明审查部部长王澄表示。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虽然我们已具备了相当的生产制造的能力,但中国企业明里缺失的是品牌,骨子里缺失的是自主创新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
        (二)专利的动态使用:专利利用严重缺失
        中国企业在专利技术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专利不注重管理,以发挥其最大效用。表现主要是:对已经相对陈旧的专利技术,不及时许可或转让;对国外已经过时的技术,盲目引进;开发技术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以致专利申请后赢利不佳;申请专利时没有对技术进行全面规划,制定发展策略,等等。中国企业在专利的动态使用和管理方面是生疏的,经验很少,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管理。然而在外国,这方面的管理已经比较系统了,他们相当重视专利的保护,当中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地方,这方面的讨论下面将继续展开,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人力资源:技术人才流失
        有迹象表明: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密集搜罗优秀创新人才,并在近几年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摩托罗拉于1999年在中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已雇用1300名工程师;通
用设在中国的全球研发中心,2008年雇用研究人员的规模是1200名,微软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不久前公布了的研究院扩充计划表明,研究院人数将从现在的1500人在3年内扩充到5000人。另有调查显示,在国外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有过数年工作经验和科研基础的28岁至45岁青年科技人才中,产生过到外企工作想法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4%,超过6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进入外企是其工作的第一选择。
        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其流失不仅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把握,技术开发工作停滞,而且使关键技术流失。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极可能导致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泄露。专利技术的保护,也许该从人才开始。
        二、借鉴:佳能的技术创新与管理
        崇尚技术和创新是佳能在公司建立之初就确定的理念。佳能虽在许多领域都削减了成本费用,甚至大刀阔斧地关闭了七个不赢利的部门,但它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却从1995年公司净销售额的6.0%稳步增长到2002年的7.9%③。它还大力支持研发部门,使研发部门在重组中得到地位上的保证,总经理办公室直接主管研发中心,专注于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在
光学镜片、成像技术等领域都掌握了核心技术,实施原创性战略定位。
        佳能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应把拥有的专利量,特别是发明专利量作为重要依据。所以,它为竞争对手设置的壁垒就是申请专利。从1993-2002年美国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佳能连续10年名列三甲之列。专利的申请无疑保护了佳能的核心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它的核心竞争力。
        申请专利后,如何动态管理专利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方面,佳能聪明地选择了协同竞争,当其发现市场机会而没有能力占有竞争所需要的相应资源时,就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竞争者,通过合作实现共同致富,联手作市场。佳能在进入复印机市场时,与复印机巨无霸施乐的竞争采用的正是这种协同策略,从而击败对手。
        此外,佳能坚持日本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度,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研发工作能力。进行一项技术发明往往需要花费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而终身雇佣制可以保证员工们全心、持续地投入研究工作,从而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感,互相信任,团结人心。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可以保证企业的技术不会因人员流失而被外泄。
        三、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创新成果的固定
        从新技术的开发到价值评估再到知识产权的申请就是一个创新成果固定的过程。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研发投入不足,专利申请少,不注意专利的保护。在以拓展专利技术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重点的时候,创新成果的固定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起点,也是在此之后将要进行的所有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对于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重视研发部门的建设。研究开发的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的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虽然在生产制造方面是世界巨人,可研发方面却百强不入。原因正在于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也就只能做工厂,没有自己的技术。上文提到的佳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企业方有继续发展的源源动力,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技术,为他人打工。另外,对研发部门的建设也很必要,中国的企业如中兴通信、华为都等已经成立自己的知识产权部,相当重视创新成果的固定。
        第二,进行市场调研,组织专利评估。中国现在存在的一个很不科学的现象是:在申请专利之前,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评估,造成申请后的专利不能得到市场认可,浪费资源。我
们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以公司发展战略为核心,通过市场调研确定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价值,并把专利分成当前经营所需的专利、未来发展所需的专利、已失去商业价值的专利共三类,并将第三类转让给其他公司或予以放弃,全面评估专利,有取有舍地固定创新成果。
        第三,作好技术发明文字记录,保护准创新成果。可以在企业研发的过程中,把所有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无论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做的好处,其一是有据可查,方便改进。其二是防止因人员的流动导致技术的流失。这样,可以改善部分中国企业因技术泄露而遭受致命打击的现状。
       
        第四,专利活动目标定量化。针对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少的情况,我国企业可以尝试为专利申请制订目标,以促进企业对创新技术成果的利用。很多日本公司都有明确的定量化的专利活动目标。东芝公司就制定了每年增加100个专利的目标。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量化可以带来促进提高专利数量的好处,也可以带来不重视专利质量的弊端,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知识产权的动态使用
        企业技术的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使用的创新,即对专利使用的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常说技术优势,这个暂且称作使用优势吧。中国企业在技术优势上已是略逊一筹,但似乎使用优势的欠缺更令人忧心忡忡。不懂得如何管理自有的专利技术,使大好资源未能为企业创造大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开发技术时,就应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作为专利研发的导向,由企业统一管理,指导技术的开发。确保技术是先进的,对企业有利的。
        其次,寻求企业间知识产权资源的战略合作。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了对手。但若企业间将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进行交叉许可,就可大大降低自身的研发成本,缩短企业的赢利周期。且协议的双方都获得了所需要的企业技术。这种我国企业间的联合战略,可以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加强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将专利分成当前经营所需的专利,未来发展所需的专利,已失去商业价值的专利等类别。可以有选择地将已失去商业价值地专利予以转让或放弃。这样大大减少了专利管理和维持地成本,同时提高专利质量和战略价值。对改变中国某些大企业专利过多过繁,乃至尾大不掉的局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
        “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增强,只有人力资源与企业结合起来才能使专利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研发人员外逃到外企;人员的流失造成了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泄漏。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保证一定数量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基本投入。中国许多企业本身拥有的研发人员的数量就不足够,再加上人员外逃,使研发能力更加薄弱。要想企业的研发力量增强,就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重视研发部门,多招人才,多投入资金,保证技术工作者的基本待遇。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330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企业   专利   中国   技术   知识产权   创新   管理   市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